赞美陶渊明的作文

2015年11月21日作文大全

篇一:归去来兮看陶渊明

喜欢陶渊明的生活方式并非一两天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都很羡慕。

原因在于他的淡,淡泊名利。想来他的才华是毋庸置疑的,不然这一篇篇流传千古的作品能如此声名远扬?但他却隐于田野乡村,而并非像世人一样将光芒放射得耀眼。仅从这一点便可以得知,于他而言,这名利不过是世人间互相争夺来,争夺去的一个幌子罢了,是毫无意义的。

当一个隐者,这种感觉应该更不一般。闲云野鹤般自由自在,不需要看任何人的脸色度日,那种悠然,那种坦然,自然也是普通人无法比拟的。他就有此先见之明,远离那污浊不堪的俗世,来到这悠闲自在的世外,过着这样羡煞世人的生活。果然乐极!

那就是“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心境了吧,也许在他心中,重要的并不是居庙堂之高时的锦衣玉食,而是处江湖之远时的田野风情吧!作文

尽管陶渊明如此地想“独善其身”,但他心中仍放不下“兼济天下”,否则它早已解脱,何苦又来“举杯浇愁”呢?

这样就是这个想满足于田园乐趣、而又企图帮助那些有着痛苦生活的人民,的一个“大写的人”,心中充满了无限的苦闷。作文

即使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即使他远离这凡尘俗世,他那颗“金子”般的心灵却依然无法归于平静。

也许就是因为这样,他始终无法极乐般逍遥自在,但率性自然,洒脱无羁的陶渊明确实让人由衷羡慕的,在像我这样的后人心中也是不可磨灭的。

篇二:回到桃源的陶渊明

弃彭泽微官,松翠菊黄,琴而外醉三斗;开田园诗派,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

——题记

家,是安乐窝,是避风港,那里有天伦之乐,有浓浓亲情。你浪迹天涯海角,不管是得志还是失意,家都使你魂牵梦绕。

陶渊明,我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在经历了八十一天的官场生活后,亦然决定摆脱官场的束缚,回到自己那魂牵梦绕的家,享受天伦之乐。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快乐的,他归心似箭,“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他兴奋异常,“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悠闲的。他悠然自得,自娱自乐,“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他成日“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不是还观赏“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风而知还”的景象。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自由的。他“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升华,笔下所写的都为真性情。试问,有谁能发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样的感慨。

回到桃花源的陶渊明,是我所羡慕的。他有胆识,也有勇气辞去官职,归隐田园。即使他家境贫寒,也决意不再答应做官。这份坚持,让我感动

陶渊明的一声,平淡无奇,色彩缤纷。他虽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但却留下了无数传颂千古的诗句。陶渊明笔下所出,都包含了他对大自然的喜。让人读着亲切,回味无穷。

陶渊明,一个敢于追求自我的人。喜欢他,不仅喜欢他的诗,他的词,更他那句句中透露出的自然清新的味道。这种味道令我着迷,也令我向往。

陶渊明所做的一切虽已成历史,依旧受人们喜爱。这就是自然的影响力。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不向往大自然,没有人不热爱朴素的生活。

这些,只有陶渊明做到了。他真是“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

篇三:赞美陶渊明

天性所致,喜欢自由天然的东西,对于生活的要求很简单,大胆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不管不顾他人的眼光,在恬适、宁静的乡村,他不需要原则,不需要规定,不需要框架,一颗真挚的心,足矣。

对于陶渊明,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我是十分欣赏景仰的,曾作过几年小官,却还是欣然于回家的感觉,不被名誉、世俗、官场、财富蒙蔽双眼,而是朝着生命里最真实的东西步步贴近,在权贵们争先恐后地想挤进那个官人的世界时,他却在一旁冷眼相望,这位洁身自好的五柳先生,早已超脱世俗,进入到他的那个“桃花源”的梦境里去了,他不喜欢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不喜欢争权厮杀,在官场被黑暗气息所束缚,干脆一走了之,不再争名夺利,来到人间仙境,开开心心地去享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美好景色去了。这样的淡泊、恬雅,这样的热诚、感性,在于他把生命的一切都当作自然的风景,以欣赏的心态,一一平淡看过、走过,最终回归到他心灵的归属,还是这个无穷的自然。

他从不贪恋物质生活,反而对精神生活有更高的要求,“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就像一颗种子,活在繁花绿叶当中,受到大自然的庇护,洗心则净,每日游走在岁月的最前头,不会为生存而绞尽脑汁,更不会为功成名就而作践自己,这种逍遥不会有孤独,修养身心,使他能清醒的活在那个丑恶的世界,只有他在享受当下最美的物质资源。

对于我们现在的蜗居,陶渊明的隐居要更显得舒适得多,他把他得期望和欲望都投放在大自然中,乐此不疲地,享受着自然带来的作用,

他始终有一种信仰,那是一种强烈鲜明的感觉,无法猜测他的深度,这是不能被人所窥视的,只有亲身经历、体验后才知道,那是生命的真实意义,那些形同虚设的官场生活,简直就是人生的祭品,只会让人更加迅速地接近死亡。

我一直坚信陶渊明从未逃避,他的才华、他的胸襟、他的思想、他的情感,永远都留存在世间,从未离开,只是方式不同,他所习惯的是那种更加平易近人的自然,那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也只有这样志存高远的人,才拥有得来。

现在的社会,不知何时才会出现“陶渊明”,他就像是一种科学规律,等待人们去进一步发现和了解,他拥有的高度,在这个生活千篇一律的社会中,更是难以突破。追求奢侈,过充满黄金的生活,有劳斯莱斯,在好的地域买一套能背跨几代人的房子,拥有精致的商业头脑,努力赚钱,进入上流社会,信奉“有钱才是硬道理”让名牌打包自己,一夜暴富,这是诸名年轻人所梦想的,那么如果没有这个城市呢?如果哪天自然灾害把这一切都毁了呢?你的人生追求还有价值吗?每天忙到虚脱,健康、幸福、快乐,这些还是我们原来最本质的需要吗?天真、善良、淳朴、坚强、诚实,这些还是这个世界上最最伟大的本性吗?世界的颠覆者依旧是上述中的我们,依旧是“陶渊明”的所作所为,他应该能给我们或多或少地启导。

陶渊明在那个社会没有为政府带来多大的价值,但我觉得,他的生活本身就是他最宝贵的价值,他的人格与处世态度更是我们将要为当代世界创下的价值。

篇四:赞美陶渊明

陶渊明的飘淡,即使到了今天,也仍能从几页文字中读出,一种隐逸之美。他就是隐士,在残破简陋的草庐里也能饮酒赋诗自得其乐的人。

很难想象,在一个无米无炊的境地怎么才能活得如此自在。没有大悲大怨,反而还透出几分乐的味道。也许这正是陶渊明之所以为陶渊明的原因吧!东晋,一个遥远且陌生的年代,从容不迫地走出了中国文化屈指可数的几个人物,陶渊明首当其冲。《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无不是脍炙人口的佳文,而每一篇的内容虽不一样,但作者对美好的向往却始终如一。正因为这种追求,他才毫不犹豫地辞官隐居。

后来的中国文人仕途失意时首先想到的便是陶渊明,苏东坡也曾说过“渊明吾师也”是否也是因此?恐怕更多程度上还是他的文章吧!陶渊明从来就是为自己而写,这在中国是为数不多的。因为隐居才可能这样,以此来舒展自己。读别人文章的时候,总觉得有一道门槛客客气气地把人挡在外面,而读陶渊明的,却就像在叩问自己的心灵,使得心灵深处无法表达的部分得以舒缓。正是这种心灵的共鸣,才让这千百年来无数的士大夫这么推崇陶渊明。陶渊明的文章就像是冷的街头永远温馨的客栈,暴雨狂风大海上的安宁港湾。

可以这样说,整部中国历史上像陶渊明这样的,仅此一人。上古隐士的残文断章古怪而深奥,竹林七贤又有一股反叛的情绪。论隐士之文,陶渊明是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当然,在西方还是找得出相似的,在千年后的美国,梭罗独自来到了瓦尔登湖旁住下,像极了当年的陶渊明。而他的《瓦尔登湖》也与陶渊明的意向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陶渊明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以及那早已消散的品格。可是这样的人现在却越来越少,这不可谓不是一个悲哀。

当看着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是否听到了一个高亢嘹亮的声音在舒啸?“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篇五:雨·陶渊明

读懂一个人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况且要读懂千年前的古人?当我背诵着陶渊明的诗文,懵懵懂懂、跌跌撞撞走来的时候,慢慢发觉陶渊明的文字,沉郁中飘逸着琼露的芬芳,孤寂中跳动着天人的吟唱。把一切放下,恍若遁入空门,眼障散去,眼前一个明丽、纯净的桃花源忽现。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九江,走进了五柳先生、走进了桃花源的梦里。鹅卵石小道,被雨浸泡着,水汪汪的,土黄、青白、灰黑…各色石子相间,曲曲弯弯,雨水,清澈的,不染一丝杂尘。我不忍踩下去,那会踩破这里的静。在北方,少有这天气。黄尘飞舞,即便下雨,也是满目黄流、泥汤四溢,哪能不稀罕江南的雨,细细的、柔柔的,悄悄地,象女儿一样缠缠绵绵,不由你不想点什么,被雨水洗过的树叶,清翠饱满,肿胀的滴下一滴滴绿汁儿,一朵朵浅浅的水花笑着,干瘪的心,瞬间滋润起来,鲜亮起来,哦,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生命的精灵,这就是江南,本该自豪,抑或骄傲的纯真,也许正是江南雨的柔情孕育了上善若水的风骨,江南才那么蓬勃,那么率性,那么自然,丝毫不见刻意的雕琢,曲意的迎合。透过都市的熙攘, 1500多年前陶渊明“委心任去留”的背影,匆匆消失在雨幕中。湿漉漉的小道、湿漉漉的树林、湿漉漉的空气,我的心灌满了湿漉漉的情愫,雨水,氤氲着,郁郁苍苍,前行,石阶苍黑,苔鲜嫩绿,格外打眼!雨雾挟裹、绿树环抱,青砖黛瓦,廊柱翘檐,骆驼山墙,陶渊明纪念馆,灰暗、朦胧、孤寂,深邃,似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我的心一下子被攫去了,暗淡幽远的韵律解读着一千多年前陶渊明抛却喧嚣,回归草莽的平淡与寂然,这是怎样一块静地,还是净地更确切些。细雨绵绵,寂寥无声,杂念烦扰随风化雨,局促之所,寥廓、空灵,酥雨轻抚,如陶先生温润鼻息。一千多年前,陶公应该也是在这样的雨里,独步幽思,惊雨珠通透,感翠叶震颤,洞悉了生命的本真,毅然决然开始寻找灵魂之所,在田野荒草中,与风为伴、与水为邻,筑起了自己的精神大厦。

暂避绵绵雨幕,远离滚滚红尘,我搁浅于千年前的“草庐”里。翠松掩映,亭台错落,竹影婆娑、氤氲弥漫,彩廊斑驳,青砖灰暗,质朴近乎简陋、粗率近乎原始,这应是陶先生心仪的吧,还好,千年之后,还有人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有人说,简约是一种境界,张扬着一个人的智慧与品位。事实上,当我们对生命的体验真正达到了一定的层次,我们就会感受到生活中的筒约是一种轻松之美,一种灵动之美。就像“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随性而为,而不去看着别人怎样活着,轻松、愉悦。这就是陶渊明,“寓形宇内”却能“委心去留”。世人解读隐士,景仰之余难掩“远之”意味,内心不无对失意者不识时务的轻贱,循着陶公足迹一路回溯,从彭泽辞官到归隐田园,过上躬耕、饮酒、作诗的生活,陶氏后裔陶博吾的龙门对言及“弃彭泽微官松翠菊黄琴书而外醉三斗,开田园诗派韵真辞朴千百年来第一人”, 找寻自由的陶公,弃的岂止是微官,得的岂止是田园诗。“请息交以绝游”在常人看来是自命清高的迂腐,“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是穷困潦倒的落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陶公挣脱羁绊,超然世外的决绝与睿智,我辈又能领悟几何?我顿然醒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能是排遣内心的愁绪与慵烦,那是回归自然的超然与欣喜,“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怎能是潦倒落魄的无奈,那是大彻大悟的平静与澹然。

当人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一个人,进而要不惜为此口诛笔伐的时候,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这些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总在自觉不自觉的左右我们的思维。人们往往会因为公众认同而忽视对问题实质的慎思,扶老携幼呼号前行,走向不可名状的未来。不管人类社会怎样发展,人性异化多么纷繁,能够抚慰人性的东西,几千年来变化几何,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应该是尽可能的打破桎梏人类健康成长的枷锁,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层面的,然而现代社会在尽可能的丰富物质方面东西的时候,人类内心的苦闷与迷茫,似乎并不见少,甚至于在物质层面的努力,在加重着人类内心的痛苦与迷茫,到底是因为人类自身的发展,欲望随之扩展,还是现代人类迷失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广袤原野。陶公闹中取静,乱中求真,返人生于自然,还质朴于天性,以一粒凡尘,提醒我们,人该怎样活着。

透过傍晚弥漫的雨雾, “清风高洁” 的三层牌坊,孑然矗立,山岗深处,葱茏环抱,隐约看见墓碑默然屹立,暮雨中更显冷清,孤寂中足见超拔。踯躅,幽思,朦胧之处、真幻之间,仿佛看到陶公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篇六:平生最慕陶渊明

平生慕陶令,五柳品自馨。

神浮遍市井,气定皆山林。

欲学鲲鹏志,怎奈斥鷃心。

非为无益事,何遣有涯身?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晋朝最伟大的诗人。说到他最著名、最广为人传咏的莫过于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了。陶公眼见世俗是非混淆,便从此无意混迹于市井,毅然辞官归隐。在南山下,东篱旁,菊丛中,陶公忘却了烦恼,忘却了名利,忘却了尘世。没有了寤寐思服,也就没有了辗转反侧,自然过得是优哉游哉。他在山林之间找到了真趣,找到了自我,找到了大自在。

陶渊明是高人。如果不是高人,怎能写出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千古佳句呢?陶渊明是逸人。如果不是逸人,怎能脱离世俗,安于贫寒,用心体会山水之乐,并且感受的是如此之深之切呢?陶渊明是神人。如果不是神人,怎能像神仙一般的魂游太清,常作逍遥之游,而又丝毫不被尘世俗物所牵绊呢?

他就是这样一位“高人”、“逸人”、“神人”。

杜甫诗云:“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陶渊明的确有了“千秋万岁名”,但他的身后事却并不寂寞。只因他是陶渊明,只因他是一位避世的贤者,只因他用如橼大笔向黑暗的社会做了最坚决的斗争,只因他留给后人太多的传奇经历。对他的评说,或褒或贬,或赞成或反对,千百年来争论从未停止过……

我常说,人生而乃方石一块,棱是棱角是角。有的人选择把自己放入河流中,经过了水的不断冲击,他的棱角被日渐磨平,变得无比圆滑;有的人选择一直在岸上待着,虽说经年风吹日晒,他却仍旧棱角分明。很明显,应将陶渊明归入后者。

其实,我对陶公亦是有一个逐步认识、理解、向往的过程的。原来我对陶公所持避世之态度,是否定的,是批判的,是难以理解的。我对男子汉大丈夫的理解和大多数人一样,就是要顶天立地,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简言之,就是要“出世”。而绝非像陶老夫子一样,躲在深山老林,不食人间烟火,装成个聋子,哑巴,瞎子。去“避世”。后来,我才真正意识到:陶公乃大智慧也!在刚走出家门,接触到亲人以外的人和世界的时候,我总是想着改变,要把一切改变成我心中的理想状态,把自己当做是耶稣式的救世主。渐渐的,我发现,这个世界自有这个世界的法则,不是一人之力就能够改变的。而我更不是什么耶稣,充其量是“一粟”而已,是那沧海里小的难以再小的一粒粟,能激起什么大的波澜来呢?置身于无边的天地间,微末的我,该怎样放言?放言,往往如泥牛入海般了无消息,甚至会招致嘲笑,怨恨;不放言,就表示顺从,有时就要说违心话,办违心事,自己良心会受到谴责。所以经常会感到进退两难,令我不知所措。现实和理想,生存和自我,仿佛生来即为天敌,根本冰炭难以同炉,要是有它就必定没它。这还是在现今这样一个相当文明、发达、文明、自有的时代,而今尚且如此,更何况陶渊明是身处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封建帝制的统治之下,其处世之艰难,可想而知。我忽然与陶老夫子竟有些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之感。我顿时觉得陶公不是真心想成“聋哑瞎”,而是不与绝大多数叫板,采用隐蔽战线,看似无为,实则无为而无不为。陶渊明非但不瞎,他还是个千里眼;非但不聋,他还是个顺风耳;非但不哑,他还是个歌唱家。他用最尖锐的目光,看透了压迫者的本质;他用最灵敏的听觉,听到了劳苦大众的心声;他用最嘹亮的歌声,赞美了劳动人民的质朴。他用最华美而又无比辛辣的语言,鞭挞了暗无天日的封建统治!

之所以陶渊明显得十分另类,是因为他始终保持着“方石”的本色。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的隐居,其实就是像我所说的“在岸上”的一种生活,是在有意保持自我。是不是单纯的明哲保身呢?绝对不是!假使说陶渊明真的要保身的话,又何来那一道道檄文一样的诗作跟文章呢?不过,保持“棱角”,不是讲非得归园田居,一个人只要有良心,敢于说真心话,又何必计较身在山林还是市井呢?

人生,譬如登山,高山仰止,还未启程,早已胆寒。假如,所看的只是眼前,所想的亦是眼前,也就忘记了前途的崎岖,经过的艰险。反倒时时不同,处处新鲜,不知不觉,已达山巅。你若问:“什么是快乐?”我答:“随遇而安。”反正,我这个人向来胸无大志,很少去跟某个人争某件东西,夺某项名誉。我认为,有失才有得,有得必有失。跟别人抢这个抢那个,得到的是身外物,失去的是原有的快乐,得不偿失。有时候在看动物因为食物而自相残杀时,我们会说:“都是同类,如之何必?”说这话时,我们忘了人类自己。兽尚有人性,人却是有兽性,有些人在名利之前的争夺比禽兽夺食还要狠三分呢。话说回来,得到了金钱、名誉、地位,就真的快乐了吗?那又有多少人坐着私家车,在鳞次栉比的大厦间来回穿梭,心中念着的,却依旧是骑着自行车,奔波在无边的田野中的快乐?

个人地位最高莫过于皇帝。但是,你要叫我穿龙袍,坐龙椅,还不如给我一刀来得痛快。我觉得做一个小老百姓多好啊!吃饱,穿暖,要多自在有多自在。精神追求向上看,物质追求向下看。要是你一天到晚嚷嚷着:“我要当皇帝!”我估计,你就算想瞎了眼也难当得上。争名夺利在我看来是没什么意思的,也许是我道行不够高深,还未得到无上法门,故而不能参详其中的妙趣吧?我觉得,与其浪费时间在明争暗斗中内耗,还不如把这些时间花来自我提高。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表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正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改其乐也”。培根说:“财富是德行的累赘。”富了富过,穷了穷过,安于现状,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们经常说:一切都是过眼烟云,可我们又经常想像神仙一样,在云彩间漫步。有多少人是肯爱千金轻一笑?出发的久了,就忘记为了什么而出发。多些时候,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吧!其实,又不是经常让你拯救地球,维护世界和平,哪里有那么多”正事“可以做?不说不笑不打不叫不热闹,几十年的光阴,不做一些”无聊“的事情,岂不是要活活闷死?

我虽羡慕陶渊明,学习陶渊明,却不愿成为陶渊明。我羡慕陶渊明,羡慕的是他的大自在;学习陶渊明,学习的是他的保持真我;说不愿成为,是因为不可能实现。毕竟,陶渊明就那么一个,我也不会再有第二个。一个人永远不可能完全脱离整个社会,除非你想“自绝于人民”。如果每个人都成了隐居者,那是多少呢?是六十亿。就目前地球上的森林面积我估计够呛,又要住房危机了。所以,做隐居梦,还是早点清醒吧!老老实实,安分守己,与世无争,守好自己的一片天,这就是大自在,这就是真自我。还是那句话:知足常乐,随遇而安。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语。好了,天马行空,信口开河,胡侃一气,过激之处,万望海涵!

篇七:我眼中的陶渊明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是乡里小人也——陶渊明。

很早就听说陶渊明很了不起,有骨气,不向权贵低头。

陶渊明又名潜,是东晋伟大的诗人,出生在没落的地主家庭,他青年时代有远大的抱负,曾经三次做官,但由于官场的黑暗和腐朽,他最终选择了辞官回乡,过隐居生活。

陶渊明归隐后,生活变得十分贫困,要过年了,别人都是忙忙碌碌的,而他家却还冷冷清清的,由于他爱写诗,于是他挥笔写下一副传于后世的对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读过书的人一看就知道他的意思,上联缺“衣”下联少“食“横批没有“东西”,陶渊明用自己的只是创去连宣泄困苦,虽然身苦,看心态乐观,不改初衷。作文

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更是勉励后人以天下苍生为重,以节义贞操为重,折腰时心已愧,不趋炎附势,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不为世上任何名利和浮华所改变。

比如他的《五柳先生传》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写出了他不涉官场的尔虞我诈,不陷入世俗的恩恩怨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娴静少言,不慕容利,点点风骨,跃然纸上,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娴静少言,不慕容利”陶渊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立居。作文

人生在世,始终一帆风顺是天方夜谭的,面对挫折坚信,我们绝不能望而生畏,徘徊不前,生活的积极者,应像陶渊明一样为自己的志向“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求名利,保持一颗快乐的心,于浊世中,洁身独立。

篇八:向陶渊明致敬

今天是放假的第三天,心情还是很烦躁,如果真的能继续上学的话,那我就真的会谢天谢地了,哎,不想再玩游戏了,不知不觉间,快初三的我变了许多,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对于生活我也缺少了幼时的幻想,而多了一分对生活的无奈。曾几何时,我还告别了童年

早晨的阳光透过玻璃射到了屋内,让人有种隔世之感,可在这个世界里,哪里有真正的宁静呢,恐怕即使是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在山林里时,也会有一种噪音一直缠绕着他的吧。忽然有些佩服陶老,尽管他的隐居不会对那个动荡的社会产生任何影响,但最起码他能够有一方净土可以歇息,但这个时代到哪里去寻找这个地方呢?恐怕是永远都找不到吧。

陶老,九泉之下的你看到了我的这篇文章会有什么样的感悟呢,不会追着我打吧。

呵呵,陶老,我,在这里向你致敬,学校的时光很快就会过去了,但愿我能用我这16年的学习时光来换取我64年的幸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