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造力的作文

2015年11月22日作文大全

篇一:论人类无限的创造力

兄弟联的《1+1=11》一歌叩击了我的心弦,无论是标题,还是它的词、调,都让我认清了人类无限的创造力。

你是否曾经想过,也许先祖们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才能掌握的知识,而我们一个星期就学完了;先祖们曾经梦想飞上广袤的蓝天,而我们不但完成了,并且超额完成——登上了太空;也许他们只能知道近两三天天气如何,而我们现在几乎可以准确无误地预报几个月内每天的天气情况,甚至可以改变天气(今年十月一的阅兵就是见证)……这些难道不足已说明一个道理:人类具有无限的创造力,而这创造力正在飞速的发挥着作用。

这里我声明一点,我所说的创造力并不是不符实际的幻想,而是在对客观事实有一定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来认知、改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英国小说家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中的《飞岛国游记》中飞岛国“科学家”充分发挥“想象力”想出了一个个离谱,不切实际的“理论”而且有些竟然要成功了,真是难以想象。例如有一位“科学家”想燃烧冰来取火。当然,他用的冰不是我们正在苦苦寻找的可燃冰,而是普通的冰---的固态形式。水在世界上几乎遍地都是,倘若水能燃烧,那么世界上岂不是会火灾不断?

创造力不只是在一定量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合乎逻辑的大胆想象。然而,随着我们的知识的不断丰富,想象力正在远离我们。

有人在黑板上随手画了一个圆,问幼儿园的小朋友这是什么?回答五八门:有人说这是老师生气时的眼睛,有人说是太阳……问一群小学生,小学生回答虽然不如幼儿园小朋友那样,倒也是多种多样;问中学生,回答只有两个:数学0和英文o,问大学生,他们哄堂大笑,不屑回答;问成人,成人们窃窃私语了一会,说是要研究之后才能回答……

我这么说不是为了说人们正在失去创造力,而是要让我们更好认识我们需要什么,失去了什么,要怎么做,我们只要知道了这些,才能开发出无限的创造力,使生命充满无限的可能性。

篇二:闲话文化创造力

今天选这个题目来写,实在是有点蚍蜉撼大树,螳臂挡车之感,不过就算是匹夫之勇,也要来试试,因为确实是有些自己的想法。

激起要谈谈的原因,在于前几日因为受了蛊惑,去抢先阅读了石康的《奋斗》续集,读完之后,便是觉得有如二十一世纪的荒诞剧,当然此荒诞绝非“等待戈多”,而是真真实实的荒诞,作者确实是很具有创造力,但是创新的实在过了头,不仅带有前一部的不劳而获,更多了令人无法接受的臆想,不由得要相信蔡武部长对于文化创造力缺失的担忧是很有必要的。

当我们周围充斥着从提前一天、一周到半个月提前上市的报,当我们手捧厚重但是至少一半是广告的杂志,当我们看着在短时间内有如打了激素般速成的拙劣连续剧,当我们坐在演绎着不中不洋的“中国式国际大片”的银幕前,我们的品味和我们的胃口一样,被无数复制速成品填满。不由得要欣羡过去的人们,如果没有诸子百家的鲜明个性,我们将于当世更寂寞;如果没有唐诗宋词元曲的传唱,我们将于现今更冷漠;如果没有新文化运动的推陈出新,我们将于现时更冷寂。

文化创造力不仅是人类文化史的催化剂,不仅是各类文化的根本和灵魂,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得以不断前进的动力。从哲学人类学的观点看,文化创造力是人类的最为本质的精神特征。试想,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只是模仿,只是速成,那么在文化创造力的日益萎缩和衰微的同时,我们就只是又回复到了最初的行尸走肉,而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将何去何从?

也许我们从来未曾注意过文化出现的危机,因为我们一直努力地在物质方面赶超先进国家,实际上,今天这个时代人们有充分的条件通过各种文化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权利,张扬自我的创造个性,精神人格特质,但当代日益技术化、工具化、娱乐化、平庸化和欲望化的文化现实的枝干上,却难以盛开出精神创造的旺盛之花,商业、消费、物质、时尚的社会大树下,铺满了枯萎的创造力的叶子……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我们不仅仅是缺少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们更缺少的是对自己文化的尊重、坚守、憧憬和创新,我们应该拯救已经开始衰退的心智、情感、精神和信仰,在这个利益胜过精神的时代,我们应该努力留下空间给我们的思想。文化创造力的源头在人,在人的精神生命……

篇三: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哪里去了

我们在审视民族的勤劳善良、吃苦耐劳的传统的时候,发现这些被我们传承了千年的美德在西方人日新月异的发展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我们陡然发现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如此重要,我们惊奇地看到人家花样翻新的建设和发明,我们紧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设计”“发明”着别人已有的东西,我们妄图用自己的实力来获得自己的知识产权,用自己的创造来改变自己落后的命运。

这几年,国人开始觉醒了,发现人除了学习,更多的是需要想象。人或许会因为学习能力的高低、知识水平的差距而有一定的高下,但人会因为想象力的多少而有天壤之别。于是,我们提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了创新型教育,提出了提高人的全面素质等理念,但我们也发现,在现有的教育体制和各种制度下,我们所有的创新意识都只是空谈,都只能当作一些标本陈列在馆厅里。

从小,我们就被束缚在狭小的空间里,这里由我国人口众多的国家现状所造成的,但同时我们也被束缚在狭小的思维里,生活在父母、社会紧密的包围圈里,谁也没有、谁也不希望、谁也不敢、谁也不能有所突破。如果我们的学生上课时坐在桌子上,上面老师讲课,下面学生玩溜溜球,或嬉笑打闹,或随意进出,那么不论是老师、校长,还是家长,甚至是所有同学,都是无法容忍的。但这样的学习却是美国多数学校的实情,他们上课的纪律,如果以中国的标准去衡量,叫“怎一个乱字了得”!

但人家就是牛。因为没有思想的封缄,没有众多规矩的约束,很多孩子从小就养成了敢想敢做的习惯,心中如果有什么想法,就要将它表达出来、表现出来,或去求证,或去排除。好奇、幻想、想象、创造,每个孩子里那些神奇的不可抑制的东西都被原原本本地抛出来。而这时,我们的孩子正在学习上课的诸多规矩,正在抛弃最可宝贵的想象,正在按要求敬队礼,学习各种常规,养成思维定势,不敢再拿圆当太阳,不敢再把自己想象成能飞的勇士,不敢再将自己的观点当面对大人提出来。作文

现在我知道失去想象有多么可怕,小时候,没上学的时候,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是坐在台门的台阶上为好几个左邻右舍的孩子讲我自己信口编出来的故事,根本不需要停顿,也不需要预设,也无须细想,看着别人入迷的样子,很高兴。而今,面对语言没有了创造,一切东西让我都想实话实说,我能将自己的感觉最真实而细腻的表现出来,却无法张开想象的羽翼,漫游我可以任意驰骋的天地,失去想象的我再没有勇气编造一个个离奇的故事,甚至没有谎言,连听别人讲故事的勇气都没有,我会对着那些剧说“太假”,我会对着那些神奇说“太虚”“骗人的东西”。失去了想象的世界,我没有故事可说。

真希望我能不受樊笼的约束,自由抒写自己的情怀,将天地神奇寓于每一个神经,在一目一闻中迸发无穷的光芒,挥洒神与灵的磅礴。

篇四:拯救文化创造力

当流行歌嘻哈的“潮流元素”所困扰;当影视圈掀起一股又一股的翻拍热潮;当小说纷纷“下海”变身为电视剧连续剧的“文学”版本,文学奖堂而皇之地成为市井左邻右舍式的生日蛋糕瓜分,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的文化创造力正日益萎缩?缺乏创新和山寨思维正对我们的文化产生威胁?

历史上的一些文化产品,之所以伟大和不朽,成为人类文化财富的积淀,变成历史的客观精神,取决于它所体现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创造力,一直以来为古今中外的作家、诗人、哲人和批评家所关注、思考和追求的。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或者对于一个时代来说,文化创造力如能被极大地激发起来,那是一场真正的文化盛宴。我认为缺乏创新是我们文化中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恐怕更多的是浮躁心态,没有刻苦的创新精神和创作风气,或是被经济利益所束缚。山寨文化的流行和备受青睐,让我们看到社会上许多人似乎总是习惯于从众、模仿,从而泯灭了对创造的渴望和激情,丧失了自我和个性。的确,如今各个领域抄袭之风日盛,新品乏见,创作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我们必须拯救文化,拯救我们的衰退的心智、情感、精神和信仰,更重要的是,要为人类文化的创造力留下空间。首先,要具有文化创造力不能跟风,必须有创造精神。在去年的书展上,我发现关于青春和悬疑类小说对青少年十分卖座,貌似在眼下,这种故事情节曲折、让人暂时感动的小说十分受欢迎,而那些真正能够受益终生、给我们启发的,像刘墉、毕淑敏的书却让有些人嗤之以鼻。可我们是否想过,这种书的类型化、模式化、套路化创作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当这种跟风精神成为人们思维中见怪不怪的一环时,它对文化和原创精神已构成十分严重的威胁。

我认为,完成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应力求创新。像国庆前夕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公演,颇受好评。导演追求的“不重复过去,不重复别人”的精神,使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次,要有创新的文化必须要有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一个大国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今日中国应具有文化创作最丰厚的土壤,应产生震撼人心的鸿篇巨制。令人遗憾的是,创造之苦,创新之累,似乎很少有人甘愿去受;更多的人热衷于模仿、跟风或者干脆复制;有人有创新之能,却寂寞难耐,将才智消耗在制造浮躁的文化泡沫;还有人虽兼具创造之才、创新之志,却苦于“冷坐十年功,抄袭一分钟”,成果难得易失,费尽心血的作品难以得到有效保护。2008北京奥运会是十分成功的,开幕式十分有特色的中国风表演也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创造力,让许多人为之震撼。可是又有多少人明白成功背后的艰辛?张艺谋导演为了将文化创造力发挥到极致,日以夜继地策划整个奥运会开幕式,不停地开会、商讨和排练,才将最精彩的一面呈献给大家。所以,成功的作品离不开刻苦努力。

再者,文化创造力不能一味地追求名和利。许多电视剧不知演了多少遍?现在不是照样大拍特拍,开始了新的一轮翻拍热潮?像《流星花园》无论在台湾、日本、韩国或者是内地的翻拍,不都掀起一股热潮,创造了许多收视奇迹,这些剧情几乎都一样的电视剧,为何如此受欢迎?是我们的好奇心还是媒体的炒作?《建国大业》票房大获成功,但这种成功恐怕更多的是商业运作、大片娱乐因素、明星效应的结果,与体现的艺术创造力关系不大。令人遗憾的是,当下这种文化创造力的缺失正在成为大量文化产品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其实仔细想想,有多少作品是我们真正喜欢的?一些人更多地依赖大投资、大题材、大制作、大宣传来提升自己的文化影响力,从而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更多的观众是被“忽悠”到剧院里看演出,看的不是艺术,而是一场“文化事件”。我们真的失去文化创造力了吗?没有人相信,更没有人甘心如此。

一个文化传统深厚悠久的民族,岂会轻易失去创造的智慧?岂甘长久置身于“来料加工”、“贴牌出口”的尴尬境地?岂会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失去文化自信而埋藏文化自觉?但也不能不正视,我们必须克服身边正束缚、抑制着文化创新,消损其活力,磨蚀其锋锐的一些消极的因素,创造出伟大和不朽的作品,在人类文化创造力的历史上留下辉煌的一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