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设计读后感

2015年11月19日作文大全

篇一:大设计读后感

回家几天把《大设计》剩余半部分看完了,作为霍金十余年的力作,我还是要表示失望的。先给个总评分吧,9。2。

这本并未如预期的那样满足我。自从《薛定谔的》后,我便一直期待着答案。在《猫》中已经有了答案的轮廓,我本期待《大设计》能给我一个满意的,新奇的答案,其结果是它将《猫》中的结论清晰,明朗化了。

继《时间简史》30年之后的《大设计》,我预想会如《时间简史》般给我无限的惊奇与惊喜。可是这本书的前四章,甚至包括第五章,对我都无甚意义,无外乎知识的回顾,天文物理的,量子力学的,这些我都再熟悉不过了,耐着性子等待霍金给出回答,可是,可是,却发现他一直在躲闪,似乎不太愿意给出,只在第六和第八章有提及,相比较,他更多的是在引发读着的思考。最终章里狡猾的抛出一个死亡游戏来作为“大设计”的回答,不过它确实很有趣

必须承认,我对它的期待定位太高了,它毕竟是一本大众科普读物,旨在与每一人分享。它远不能满足我这样,有一定基础,渴望更深一步探知的人。

相较于《时间简史》,《大设计》有更多的思考,《时间简史》展示的是宇宙的奇妙,《大设计》则是在发出一系列的诘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设计》和《时间简史》一样,是一部伟大的,经典的,划时代作品。

最后还应感谢译者吴忠超,应该深深庆幸,我们有这样一位完美的译者,没有人比他更合适这份工作了,霍金的学生,毋庸置疑的理论素养。

篇二:《大设计》读后感

宇宙何时并如何起始?我们为何在此?为何是有非无?何为实在本性?为何自然定律被这么精细地调谐至让我们这样的生命存在?以及最后,我们宇宙的表观“大设计”能否证实使事物运行的仁慈的造物主?科学能否提供另一种解释?

有关宇宙起源以及生命本身的最基本的问题,曾经为哲学的范围,现在占据着科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相遇但却自说自话的领地。在霍金和蒙洛迪诺的新书中,他们以精彩简朴的非专业语言表述有关宇宙奥秘的最新的科学思考。

他们在《大设计》中解释,根据量子论,宇宙不仅具有单独的存在或历史,而且同时存在每种可能的历史。把这种思想应用于宇宙整体,就对因果概念本身提出疑问。然而,霍金和蒙洛迪诺描述的“从顶到底”的宇宙学方法会说,过去没有采取确定的形式这一事实意味着,我们因观察历史而创造历史,而非历史创造我们。作者进一步解释,我们自身是宇宙极早期的量子涨落的产物,并且展现量子论如何预言“多宇宙”—该思想是说,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自发地从无中出现的许多宇宙中的一个,每个宇宙具有不同的自然定律。

霍金和蒙洛迪诺在这过程中诘问实在的传统概念,提出“依赖模型”的实在论,这是我们能够希望找到的最佳答案。他们以对M理论的精彩评价来结束全书,M理论解释了制约我们和我们宇宙的定律,它还是完备的“万物理论”的目前可行的仅有候选者。他们写道,如果被证实的话,它将是因斯坦寻求的统一理论,也是人类理性的终极胜利。

人类是好奇的种族,我们几乎每个人都会被这个问题所困扰。为了理解,人类探索性地创造了物理、化学、哲学、生物及其他。然而至少在我们的地球上,似乎还未有任何一个种族发现答案。从神创论到无神论,从经典相对论到量子力学。无数猜想被推翻的同时,更多的猜想不断涌出,至少,霍金与蒙洛迪诺及其他一些物理学家认为,我们拥有了终极理论的候选者—M理论,也许我们已无限接近答案。

作为一门被大多数人认为乏味的学科或领域,物理学被认为只是无关痛痒的运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奇妙之处正在于其不断发展与完善,预言不断地精确,我们正不断地更加理性地了解我们自身,而不是从历史或文字上翻旧帐、胡说八道。

物理似乎越来越疯狂与深奥,然而,与《时间简史》过于浅显的描述与《果壳里的宇宙》过于深奥的讲解不同,《大设计》从各国的古典神话出发,通过诗意化的描绘与略显辛辣的讽刺,使人能细致入微地理解上文中的每一个概念,这正是其引人注目之处。

《大设计》的第一章题:存在之谜,也许由五种弦理论与超引力理论重叠交错构成的M理论会告诉你:我们不是惟一的存在,这个世界不是惟一的存在,而是存在由不同物理定律制约的无限多个世界。这似乎十分不可思议,但可以理解。凭什么地球是单独的存在?也许我们只是被自然遗忘了的小小村落。

也许有人要问,研究物理有什么意义?倘若人类不在由政治的自私而引发的战争中毁灭自己,倘若不在语言与文字上吹毛求疵,进行一些无关痛痒的研究而迷失自己,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物理,我们能真实地了解自身,我们为什么要存在?是不是自然的伟大设计想使我们做些什么?

也许,只有当我们完全地了解物理,人类才能真正地了解自然,而非空洞的“与自然对话”云云,人类才能成为真正的人类。

我们也许即将找到伟大设计。

这是一部简洁的惊人的附有大量插图的指南,导向正在改变我们的宇宙观并危及我们最神圣的信仰系统的一些发现。没有任何一本书像《大设计》这样信息丰富,这样刺激。

篇三:《大设计》读后感

这是一本以物理角度印证价值观、世界观的书,或者说价值观、世界观的根本起源,在于物理。从这些根本世界观里,对于人的构想:人,由物质构成;物质,有自身各种发展和运行规律;由物质构成的人,也一定在这个物质运行框架内——从物理粒子结构,分析人类发展或者人类心理,是可行的。因此,现在的心理学,属于一种概率科学或者统计学。以现在心理学的研究方式,只能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概率,永远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书中原文为:如果科学定律确定了我们的行为,很难想象自由意志如何生效,这样我们似乎仅仅是生物机器,而自由意志只不过是幻影而已。对于宇宙的构想:不管宇宙最终会是如何的(或者这个最终对于人类而言其实不存在),至少现在的所有想象,还没有能明确的结论。原因很简单,人类现有的世界观,不足以理解宇宙。现在的种种猜测,都是基于人类文明发展这若干年来积累的不同世界观,这些积累,在最近几百年里面,产生了各种巨大的飞越,但是,对于宇宙层面,宇宙的复杂性正在挑战人类根本构成的物质复杂性,作为人本身,暂时还看不到可以超越这个挑战的可能性。

这是无奈的地方,也是有趣的地方。在我看来,永无止境,没有尽头,对于人来讲,应该算是幸福的。深受启发的故事:几年前,意大利蒙札市议会禁止宠物的主人把金鱼养在弯曲的鱼缸里。提案的负责人解释此提案的部分理由是,因为金鱼向外凝视时会得到实在的歪曲景色,因此将金鱼养在弯曲的缸里是残酷的。——然而,我们何以得知我们拥有真正的没有被歪曲的实在图像???其他有启发的内容及思考:根据实证主义哲学,宇宙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存在一个描述它的协调理论。我们正在寻求这个理论。但愿我们能找到它。因为没有一个理论,宇宙就消失了。

一个系统不仅具有一个历史,而且具有每种可能的历史。宇宙的本身没有单独的历史,甚至也没有悠然独立的存在。人们的自责心这么重,总能找到方法去自咎。——人的自我怀疑的印证。存在一个真实的外部世界,其性质是确定的,并与感知它们的观察者无关。根据精确描述自然的量子物理原理,除非并且知道一个粒子的位置或速度被一位观察者测量,这个粒子既不拥有明确的位置也不拥有明确的速度。

事实上,在某种情形下,单独的物体甚至并没有独立的存在,而仅作为众多的系综的部分而存在。除了精神及其思想,没有任何东西存在。(BY乔治。贝克莱)尽管我们没有合理的理由信仰一个客观的实在,我们也别无选择,只好装作仿佛它真是那样的。(BY大卫。休谟)我们的认识——因而我们理论以其为基础的观测——不是直接的,而是由一种类似透镜之物——我们人脑的解释结构塑造的。——换而言之,只是大脑建立的心理图像或者模型。虽然说夸克构成质子和中子,因夸克之间的束缚力随着分离而增大,因此孤立的自由夸克不可能在自然中存在,所以我们永远观察不到夸克。——观察不到,不等于不存在。大群体以与它单独成分的行为不同的方式行为。单个神经元的反应几乎不能成为人脑反应的前兆,有关分子的知识也未能告诉你多少关于湖泊变化的信息。宇宙最不可理解之处是它是可理解的。

(BY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除非你能指明一个参考系,相对于这个参考系来测量这个速度,否则引述一个速度没有任何意义。——研究和思考的环境设定(前提设定)的重要性。在量子论中宇宙可具有任何可能的历史,每个历史都具有自己的强度或者概率幅度。——核心价值观‘多样性’的起源。我们要描述宇宙,可能只好在不同的情形下用不同的理论。牛顿在几个世纪之前证明,数学方程能对物体相互作用的方式给出令人惊讶的准确描述,无论是在地球还是在天穹。科学家们由此相信,只要我们知道正确的理论并拥有足够的计算能力,便能预见整个宇宙的未来。——数学,是一种表达形式。因此,必然存在其他的表达形式。

如果你处于足够近处,你能辨别出单个叶子,或至少树以及之间的空间。然而,如果你处于相当高的地方,把你拇指伸出就遮盖3平方英里的树,森林就显得是一片均匀的绿荫。我们会说,森林在那个尺度上是一致的。一个均匀宇宙令人厌烦。我们用自己的观测来创造历史,而非历史创生我们。如同存在具有三个大空间维度的宇宙概率一样,因为我们已经观察到标准模型描述我们的宇宙,所以这个概率相对于其他可能性的幅度是多小没有关系。

篇四:大设计读后感

存在之谜大学时有幸拜读霍金的《时间简史》,我的世界里开了一扇门--科学和哲学之门。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思考一些科学和哲学的问题。如果说《时间简史》是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的最完美的一本书,是一本不太容易读懂的科普教材。那么《大设计》则更像是一本哲学书。书中围绕宇宙、万物、生命存在的意义,解读了最新宇宙学研究成果--M理论,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不需任何超自然作用的、在物理定律下自然发生的宇宙创生与演化图景,澄清了神学在“存在之谜”上对人的迷惑,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在《大设计》中,霍金认为,继量子力学、广义相对论以及粒子物理、弦论之后,M理论是宇宙学最新的理论,也可称为“万物理论”。

它是“一族不同的理论,其中的每一种只在物理场景的某一范围很好地描述观测”,是“把我们引向宇宙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的最新图像,这种图像和传统的、甚至与仅一二十年前我们画出的图像都大相径庭。”霍金“意识到时间像空间那样行为呈现了新的选择。它不仅排除了对宇宙具有开端的长期争议,而且意味着宇宙的起始由科学定律来制约,而不必由某种神来启动”。

理论中谈到的多重宇宙使我想起不久前看过的一部电影--《源代码》,电影中男主角的遭遇正是直观的展示了平行宇宙中无限种可能。虽然平行宇宙本身是比较复杂而且没有被直接确认的一个东西,并且有很多种说法,但我比较看好的是分裂宇宙的这种说法,从宇宙诞生以来,已经进行过无数次这样的分裂,它的数量以几何级数增长,很快趋于无穷。我们现在处于的这个宇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在它之外,还有非常多的其他的宇宙。

也许在某个宇宙中,小行星并未撞击地球,恐龙仍是世界主宰。在某个宇宙中,我们做着不同的事情,演绎着不同的精彩人生。而也许在更多的宇宙里,因为物理常数的不适合,根本就没有生命和行星的存在„„我们无法预测平行宇宙理论是否最终会被证实,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们追问“存在”的孜孜不倦的态度,仍会推动着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和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