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心比好心更重要

作者: 潘玉毅2016年07月21日情感散文

《花间集》中顾敻的一首《诉衷情》千百年来十分有名,它有名便有名在最后几句“透骨情语”上,道是:“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许多读者读完这首词纷纷感慨,用情要至真至深到何种程度,才能做到“换心”无悔?然而,这种换心是不是有价值、有必要却没有一个定论。明代的汤显祖就曾在《花间集》评本中这样说:“若到换心田地,换与他也未必好。”有时候,“换心”不如不换,是因为人在将心比心的过程中总免不了要经过“私心”的过滤。或许,你我的初衷都是好的,但好心办坏事,这种事情生活中也常有发生。

很多年前,我还是一个高中生的时候便碰到过这样一件事情。那时,我们班里有一个同学,不知是注意力不集中还是听力不好,老师每次点她回答问题时,她总有种刚刚缓过神来的感觉,常常惹来其他同学的哄笑——我觉得这样很不好,我想,若是有一天别人也这般嘲笑我,想必我是不开心的吧。所以我问班主任,可不可以不要点她回答问题。班主任的答复是这名同学的爸爸妈妈让老师多叫她回答问题,言外之意是我管得多了——还误以为我在早恋,开始了苦口婆心的劝说。

现在想想,在这件事情上我们都错了。显然,我的好意未必就是好的,因为我只是认为如果我是她,被人嘲笑之后会不开心,这并不能代表她的想法。而班主任也是,她以为我替一个人说话就是喜欢这个人,未免有点武断了。许多时候,将心比心得来的未必就是别人的初心,也未必就是别人需要的真心。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画面,一个家长不让自己的孩子做某一件事的时候总是会说:“我这么说(做)是为了你好。”说得多了,几乎成了口头禅,张嘴即来。当然,家长们的主观意愿都是好的,但成就的客观结果是好是坏却是个未知数。因为,我们每个人持有的都只是一孔之见。

生活中,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懂我们的人,而不是动不动就试图拿大道理说服我们的人。《孙子兵法》上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当我们有心与别人相交,只有学会走心,才能良言一句三冬暖,让人口服心也服。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