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散文 > 现代散文 > 正文

水边的芦苇

作者: 王跃2023/03/29现代散文

尘世间有许多物种值得人去景仰,他们傲立天地,死生往返,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我要讲的,便是芦苇。

芦苇在河道密集的水乡稀松平常,毫不起眼。它们傍水而生、抱团而长、迎风摇曳、野趣横生。

春夏之交,正是芦苇生长的好时节。它们刺破平静的水面,一根根齐刷刷地直立在那半亩方塘里,在和风细雨中亭亭玉立。那个年代生活贫瘠,芦苇杆曾经给我和小伙伴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三五成群,躲在草堆里,藏在田沟里,来一场“战役”,倒也热闹、快乐;芦苇顶部最嫩的茎叶轻轻抽下,还可以吹出不同的声响。后来,我为少不更事的儿子做了一个这样的玩具,他也为这个简易玩具兴奋得手舞足蹈。这个时节,芦叶洗净,还可以用来包糯米粽子。煮好的粽子白绿相间,粽茶颜色清亮,那种清香让人回味,成为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芦花白,芦花美,花絮满天飞,千丝万缕意绵绵,路上彩云追”。日子往秋冬时节过,芦花飞扬,芦苇的作用也进一步显现。芦花有药用价值,可止血解毒,治上吐下泻;成熟了的芦苇被农人用镰刀成片割倒,可以编成芦席,用来晾晒腌制的瓜菜。诸如此类,最好不过。

正是这些籍籍无名的芦苇,比不上树的伟岸挺拔,花的艳丽芬芳,草的柔软多情,却成了乡邻们最忠实可靠的伙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

芦苇还与佛教结缘,浸染了禅意。传说达摩渡过长江时,并不是坐船,而是在江边折了一根芦苇,站在上面就过了江,所以就有了“菩提渡江,一苇成行”的说法。《诗经》中就有:“谁谓河广,一苇杭之”之句,不知道这个传说是不是受此启发?到了宋代,集儒道释之大成于一身的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写下了震烁千古的名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他的人生抱负,随着那“一苇”,在浩瀚的天地间缥缈而行,闪耀了一江明月。

当然,就像人生在世难免遭到误解一样,由于某些原因,芦苇也有被人误用为“反面教材”的时候。明人谢缙就曾经写道:“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不留情面地对那些夸夸其谈、无真才实学的旧文人予以戏谑和调侃。芦苇本无错,却无奈地充当了诗人笔下嘲讽的对象。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不管世事如何变化,芦苇始终迎风而立、傲对风霜、坚忍不拔、不慕浮华,尽情展示自身的美好,也用一身的诗意滋养着无数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