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明月在心头

作者: 张跃刚2016年03月16日情感日记

中秋节快到了,让人想起了吃月饼,想起了月饼,就不由地想起了月亮。想起了月亮就想起了亲人。

其实,中秋的月亮代表了农人庆丰收时的愉快心情。为什么这样说呢?只要在农村生活过就知道,农历的八月,农人哪有时间拜月和祭月呀,田里的玉米熟了;苹果红了;棉花白了;绿豆该摘了,每家每户都忙极了。但“忙”就意味着丰收,意味着生活富裕,在月圆之夜,看着秋收的丰硕的成果,大人愉快,小孩高兴,一家老小其乐融融,该是多么美妙的田园风光。这可能就是自古以来人们过中秋的由来。月亮这时刚好衬托了农人的愉快心情。人们在晴朗的夜晚,用眼睛仰望皎洁的明月。看到月亮表面有明有暗,形状奇特,于是人们就编出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免捣药等美丽神话。企盼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我对于月亮的认识就是这样,记得小时候,到了农历的八月,家里就格外忙,到了晚上也闲不了。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借着月亮的清辉,忙着剥玉米皮,大人交代把玉米的粗皮剥掉,再扯几叶细皮留作蒸馒头的筚衬用。再给玉米留两叶尾巴,便于将玉米穗子编在一起。记得我和弟妹只管剥,母亲总是坐在那里把我们扯出来的玉米的细皮放在腿上一叶一叶整平,然后放在石头下压平,过一段再用针线把它们穿起来,挂在房墙上,平时蒸馍,需要筚衬时,剪开线从上边扯几叶用。父亲则在院子里的大椿上用铁丝帮上两根棍子,把我们剥好的玉米编成一串一串,搭在椿树绑好的棍子上,搭成北方常见到的“玉米人”。

这时弟妹们就会问起天上明亮的月亮,父亲就将自己知道的月亮的传说给我们讲讲,记得他说过。传说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树。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专心学习,被贬到月亮上砍月桂,但月桂随砍随合,后世因而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我最初关于月亮的认识就是这样得来的。

后来上了学,学了地理才知道,月亮叫月球,上面基本上没有水,也没有声音的传播,到处是一片寂静的世界。月球本身不发光,月亮的光是太阳光的反射。由于月球大气少,因此在月面上会见到许多奇特的现象,如月球上的天空呈暗黑色,太阳光照射是笔直的,日光照到的地方很明亮;照不到的地方就很暗。因此才会看到的月亮表面有明有暗。月面上到处是裸露的岩石和环形山的侧影。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有明亮的区域和暗灰色部分。原来明亮的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山区和高地,暗灰色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月球上的引力只有地球1/6,也就是说,6公斤重的东西到月球上只有1公斤重了。人在月面上走,身体显得很轻松,稍稍一使劲就可以跳起来,宇航员认为在月面上半跳半跑地走,似乎比在地球上步行更痛快。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给月亮起了许多美称如:玉兔、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等。也借月亮抒发了许多情感描写月亮的诗歌多如牛毛,而我最喜欢的月亮诗有三首,一个是唐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写出了人类与江月共存的美景感受,又引出了江月有恨,流水无情的人生图像。另一个是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借月亮写出了远客思乡之情。再就是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出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出世入世的矛盾和强自宽慰心情。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