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苏州护城河

作者: 郭虎2016年10月26日散文随笔

又到苏州,正值梅雨时节。宋朝词人贺铸在《青玉案》中吟道:“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描摹的正是当年姑苏此时情景。不过时隔千年,沧桑变迁,今日景已非昔时景,姑苏之名也早已成了古称。

主人安排了夜游苏州河的节目,我问,苏州河不是在上海吗?主人说,是苏州护城河,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呢。

晚饭后乘大巴从酒店出发,雨仍在细细地下,望出车窗外,整个苏州城湿漉漉地,透着清凉之气。导游小姜以忠于职守的语气,开始向大家介绍起苏州来。她说,两千五百年前咱苏州是吴国的领地,当吴王阖闾手下有个大将伍子胥,苏州城就是伍子胥建造的……

苏州城建好之后叫阖闾大城,到了唐朝被改为姑苏城,唐代诗人张籍进京赶考,没有考中,回程中心情郁闷,听到寒山寺的钟声,于是写下了千古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苏州古城经历了两千五百年风雨沧桑,仍然坐落在吴越时期的原址上,这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少见的。

车到古运河游船码头,雨仍未停歇,我们在细雨中上了游船。游船造型仿古,只有一层,全封闭,游客坐在舱中,透过舷边玻璃窗可以观景,但是在夜里看不到两岸景色,只见灯火闪烁,映在水中荡漾出彩影。

船上只有两个船工,一个在驾驶室开船,另一个就兼当导游沿途解说。他招呼游客一会儿看右岸,有一个亭子,丛里面有三块碑,记录清朝两个皇帝康熙、乾隆曾三次南巡到过苏州,岸边有一个房子叫接官厅,明朝和清朝的官员来苏州,都从这儿上岸;一会儿看左岸一片房子,就是伍相祠,有一个老城门叫胥门,有一个雕像就是伍子胥,他是苏州的“城父”。

推开舷窗玻璃,清凉的河风悠悠地吹进来,护城河两岸是风光带,但在夜里却看不清风光的模样,只见黑黝黝的树丛和树丛中点缀的灯光,然而一旦到了楼阁和石桥的所在,便是一片赤橙黄绿流光溢彩。船工解说道,护城河两岸现在不允许再修房子,2004年世界文化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市政府花了很多钱,对河道进行了整治,从太湖直接引水过来,现在河水清澈,鱼虾都有。在2004年以前两岸都是老房子,老百姓吃喝拉撒都在护城河里面,上游在洗米洗菜,下游在洗衣涮马桶,在那时算是很正常的现象。

游船快到阊门了,船工说就在河边的街上,每年农历四月十四有一个庙会叫“请神仙”,请的是八仙之中的吕洞宾,传说到了那天,吕洞宾要下凡来到这条街上点化老百姓,所以在那天,不管是城里还是乡下的老百姓,都要到这条街上来挤一挤,如果你被人踩了一脚,千万不能发火,还得要笑一笑,说不定就是吕洞宾在点化你呢。

在明朝和清朝,阊门都是最繁华的码头,曹芹在《红楼梦》中开篇就写到阊门:“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游船在阊门岸边暂靠,上船来一个身材高挑的年轻女子,身着绣金大红旗袍,手抱琵琶,娉娉袅袅,船工说“美女演员来也”。女子在游客们前面坐定,用普通话说要弹唱苏州评弹:大家不一定听得懂苏州话,主要是欣赏江南小调的韵味。于是她轻拢慢捻弹奏琵琶,口中唱起《太湖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果然莺声燕语婉啭动听,熟悉的曲调和歌词早已传遍大江南北,只是在此时此地听此声,确实别有一般韵味。一曲终罢,游客们热烈鼓掌。接着她又弹唱了《四季歌》和《茉莉花》,然后收敛琵琶,起身离座,转入驾驶室去了。

待她重新走出来时,便拿起话筒向游客讲起苏州老城的故事来。女子说她从小生长在苏州古城,家门前就是护城河,家家出门就坐小船,河道四通八达,她到外婆家去只向告一声,自己坐船就走了,摇啊摇,就摇到了外婆家,那时的生活虽然过得很清苦,但是很有诗意。女子容貌姣好,口才也相当不错,讲的故事很煽情,让人跟着她沉浸在对老苏州的遐想与回味之中。讲到十分火候处,她问“大家愿不愿留下对老苏州美好纪念”,得到了积极的响应,船工恰到好处地抱出一个纸盒,里面装着老苏州的照片和光碟,不少游客掏钱购买,那场景充满着一种暖色调的动感。

也就在这时,游船回到了来时的码头,舱门打开,游客们开始下船,细雨仍在飘洒,回看古运河两岸,已是灯火阑珊。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