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水田螺

作者: 解黎晴2017年08月07日来源: 西安日报散文随笔

“生时是一碗,熟时是一碗,吃前是一碗,吃完还是一碗”。田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总被赋予浓厚的情感色彩。“一款螺蛳千般趣,美味佳肴均不及”,一盘色香味俱佳的田螺端上圆桌,不仅恍若奔放的西班牙女郎,而且酷似神奇的田螺姑娘,伸筷品尝,不觉想起田螺从圆圆的水缸里悠悠浮起,摇身一变成为美女,日日帮勤劳而又英俊的农夫做一桌香气飘荡的饭菜的传说,这份妙不可言的滋味令人神往。

田螺,又名螺蛳,是一种软体动物,肉体上生有一片桃形硬弇,以防天敌。动时背着“房屋”爬行,以吸收阳光与空气。田螺喜欢潜伏在江南的河湖中,栖息在潋滟的池塘里,蜷缩在纵横的沟港内,隐藏在肥美的田园间……每年仲春田螺即解除冬眠,纷纷从深厚的泥底悄然浮于温煦的水面觅食、产卵、生长,此时的田螺,是一年里最鲜美最肥嫩的时节。每当田螺上市旺季,或肩挑贩运,或提篮叫卖。

中医认为,钙含量为鸡肉一百倍的田螺肉性味甘、咸,入肺、肝、大肠经,有清热养阴、利湿解毒之效。《本草纲目拾遗》载:“煮食之,利大小便,去腹中结热,目下黄,脚气冲上,小腹结硬,小便赤涩,脚手浮肿”。李时珍还说,“利湿热,治黄疸;捣烂贴脐,引热下行,止噤口痢;取水,搽痔疮、狐臭;烧研,治瘰疬癣疮”。民间亦有以田螺入药治疗便血、中耳炎、疔疮肿毒等症。因田螺属性寒之物,故有脾胃虚寒之人不可多吃,便溏腹泻、风寒感冒、女子行经期间及产后都要忌食。

相传明代才子唐寅不仅诗书画驰名江南,而且颇通医道。一天,有个腹胀如鼓的少儿,在祝枝山的陪护下,叩响了桃花坞的柴扉。伯虎诊视病情时,从好友口中得知三天以来经几位郎中治疗不见好转,不觉捻须一笑,挥毫在八分笺上书就“圆顶宝塔五六层,和尚出门慢步行;一把团扇半遮面,听见人来就关门”的谜底诗药方,嘱其家人按此谜方去菜场选大的备三个,与薤白头一枚捣碎搅拌,敷其肚脐,一日后此病便可痊愈。而诗中谜底就是田螺。

“湘水田螺”这款纯属赏味的闲食,不仅具有滋阴润燥、利尿通淋的功效,螺蛳的鲜香沉浸在酱色的油汤里,味道鲜辣可口,是男女老少皆可品尝的美味。即便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眷侣,也抵抗不住螺蛳汤醇味鲜的诱惑,放下身段抛却矜持痛快淋漓地饱享一顿。田螺尽管上不得宴席,但其亲和力却有着随意散淡的人生乐趣。可扪虱谈禅的多是不拘小节的萧散之人,可海碗喝酒的尽是气冲霄汉的豪爽之客,可举烛赏画的则是相与品茶的高士,可大吮田螺的便是情谊深厚的挚友,能沉醉在乡间野景,瓜棚闲话;能饱餐在廉价排档,平常滋味;能消受在放言无忌,尽兴而归。

将田螺尾巴剪掉的创始人应该供奉在美食史的殿堂里,因他或她的这一发明,田螺经过柴火与茶油的多次亲密接触,矜持的面纱早就揭开,暗许的芳心早就迷乱,食客就着螺口轻轻一吻或猛地一呼,心甘情愿地投怀送抱之时,便传来“嘬、嘬、嘬……”的吮螺声,连过路的行人也被撩拨得情不自禁地分泌馋涎,欲饱享一番。

更有甚者,从草长莺飞的桃花春螺到桂子飘香的中秋泥螺的美好时节里,那些穿着白色圆领汗衫的嗜酒之人,认为“螺蛳嘬嘬过老酒,皇帝伯伯不及吾”!为获得齿舌间极大的享受,使其愉悦到爱不释口的地步,竟将汤汁和螺肉一齐吮吸入嘴,嘘嘘之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便是月亮初上时的一道最美的风景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