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散文诗歌 > 正文

春节的散文

2022/12/05散文诗歌

春节的散文(精选30篇)

春节习俗你知多少

文/李令飞

梁实秋有一篇小品文,名叫《拜年》。他说,回忆幼时,过年是很令人心跳的事。平素轻易得不到的享乐与放纵,在这短短几天都能集中实现。

每个人都经历过这种心跳的时候,然而,随着年岁渐长,一切应得之事习以为常,心跳的感觉慢慢远去。儿时热衷喜乐的守岁、拜年、贴春联,如今很多人反觉累赘。

还有多少人在坚守过年传统?想必更多人依旧心不在焉地忙着刷微信朋友圈,在微博上吐槽春晚。

当春节的传统符号在一样样离我们远去时,心底是否有那么一丝怅然所失?

祭灶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这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鲁迅先生曾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小年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扫房之后,家里焕然一新,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守岁

除夕夜,最要紧的是年夜饭,那天,一大桌的菜都是准备良久的,关键每道菜还要讨个好彩头,有象征团团圆圆的鱼圆肉圆,有想头的鲞头煮肉,就连花生,也被叫做长生果。

吃完团圆饭,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守岁。

守岁是中国民间在除夕的习俗,又称照虚耗、熬年。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还记得小时候,每晚都被父母催着早睡早起,唯独到了除夕夜可以放纵一把,守岁成了疯玩熬夜冠冕堂皇的理由。小伙伴们疯狂地你追我赶,互相串门,说不完的话,吃不完的糖果,反倒是大人们,守在电视机前看春晚,一副昏昏欲睡的模样。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必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之。

拜年手势也有讲究。传统的拜年手势自古男女有别。标准的男子作揖姿势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为右手是攻击手,要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则相反,但女子不抱拳,只压手。这和中国自古“男左女右”的传统一脉相承。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窗花与“福”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那年春节拜岳父

文/陈亮

22岁那年,经人撮合,我和同村的一位姑娘定了亲,按乡下的习俗,定婚只是男女通过双方的媒人见下面,并不代表男女双方都建立了感情,真正的相处还得靠个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虽然暗恋着对方,虽然心里蠢蠢欲动,却总不敢有非分之想,更不敢有轻举妄动之为。除了媒人要求见面时战战兢兢地说几句害羞的家常话语之外,好长一段时间都很难有机会和女方相处。不过既然定了亲,那过年就得去给准岳父母拜年。

那年年初二,我就第一次去给准岳父母拜年了。父母亲为我备了厚礼,就打发我一人去了准岳父家。初次去准岳父家拜年,感觉既别扭又拘谨,他们一家人有说有笑的,只有我一个人默默地盯着电视,感觉难堪极了,当时的窘迫使得我恨不得找个地缝儿钻进去。好在他们一家人都非常热情,不是给我沏茶就是给我让座,服务周到,热亲备至。这才使得我的窘迫劲儿多少有些许的缓解。见我尴尬的样子,他们就不时主动来和我唠嗑搭话,可那时年轻,尤其见到女友就心跳的厉害,他们越是“关心”,我就越是感到心慌意乱。

只是在吃饭时,岳父一家和我全部入座后,我反而心里平静了许多。大家谈笑风生,推杯换盏,你一杯我一杯地相互敬酒。岳父平日里好酒,凡是向他敬酒,他从不拒绝。和岳父相比,不胜酒力的我几杯下肚就感觉面红耳赤头脑眩晕。可挨不过大家的一再相劝,加之顾及面子,我就只好强行多喝了几杯。最后还是岳父的阻拦,大家才不再纠缠我。

不过看到岳父边喝酒话语就多了起来,可他却不听别人的劝阻,竟然自斟自饮起来,还一个劲地对我说:“我女儿嫁给了你,往后可得你照顾的,千万莫要让她受苦受累……”说着,岳父就拍拍我的肩膀说:“你这娃啥都好,就是看起来太老实了点儿,男人天生就是闯荡江湖的,你默不作声的样子,以后可怎么在社会上生根哩……”在岳父面前,他说什么我都感觉在理,每说一句,我就赶紧把头点得就像鸡啄米。

酒足饭饱之后,已是黄昏时分,岳父一家送我出了门,谁知不胜酒力的我刚刚出门走了几步远就一个趔趄滑倒在了雪地里……

“他看来也喝高了,你就先去送送他,一会再回来。”见此情景,岳母赶紧吩咐女儿。虽然喝得有点晕乎,但我心里可非常的清楚,见她来拉我,一向害羞的我就赶紧自己站了起来。

我们一同出了路口,天已经麻麻黑了,只有四处的雪地里白皑皑一片,望着身旁充满青春气息的女友,加之酒力的刺激,想起岳父说的话语,我就壮着胆子第一次牵了女友的芊芊玉手,当碰到她手的那一瞬间,尽管天气还非常的寒冷,可一股无名的热流瞬间便涌遍了我的周身……自那次牵手过后,我就和女友真正的相爱了!

如今,我早已为人父,不知不觉已经许多年过去了,虽然年年还去岳父家拜年,但如今的我早已不是当年害羞的小少年了,每年这个时候,想起当年,心里那种既害羞又火热的感觉还依稀存在!

仿佛在梦里神游的春节

文/浮华一生淡忘一季

过大年,阖家团圆,欢声笑语,把酒言欢,逛庙会,耍龙灯,穿新衣,访亲探友,欢庆新年,欢庆丰收,好不热闹……

可是,今年(庚子年)的春节,过得不像年,年三十晚,吃过年夜饭后,因身体欠佳,我就早早躺下,可被窗外迎接新年的鞭炮惊醒了,无意瞥了一下手机,铺天盖地、刷爆朋友圈的是紧急出征的照片和视频,心里感到隐隐不安,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

武汉,武汉,这个国际大都市,一夜之间惊痛了国人的心,也惊呆了国人的眼球:触目惊心的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的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如滚雪球与日俱增,让人既感到震惊,又感到害怕。

蝙蝠,一个黑暗的使者,是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的常见宿主,丑陋的外表,可憎的身形,一直被当作魑魅魍魉之一,让人反胃和恶心,竟成为了人类的美餐,走上大雅之堂,走上餐桌,大开蝙蝠宴:肉很紧,但很香。人类在大快朵颐时,做梦都没想到它身上封存的病毒有几百种。它成为人类的美食,身上的病毒离开了它的封印,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了人类的噩梦,让人类为它、乃至为其他的动物们买单。一夜之间,名声大噪,让人们为它的悲惨下场侧目:它是人类的牺牲品,何等无辜?何等可怜?一场烈性传染病,把罪责归到它身上,由此偏激地痛下杀手,滴血再次滴血,何等惨烈?!

武汉,武汉,一场疫病,就似照妖镜,社会各阶层竞相走到这面照妖镜里尽展风采,现出本来面目:有为了政绩隐瞒实情,渎职、为疫病推波助澜的;有借疫病大发横财、囤积居奇的不法商人;也有为了疾病殚精竭虑、舍生忘死、心怀赤子之心的医务人员和各行各业默默发出光和热的普通人;也有故意隐瞒居住史和旅行史传播疾病的居心不良者,更有无数无辜感染、挣扎在生死线上的患者……

一时间,竞相登台,你方唱罢我登场,纷纷嚷嚷,嘈嘈杂杂,各种声音一起发出,让人晕头转向,无所适从!信息时代,芸芸众生相,如潮水一样一涌而至,让人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一时间,武汉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各种消息深深揪疼了人们的心。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的平民百姓,卷进了这个事件的漩涡里,都为此大伤脑筋,生活的重心移到了这里,人们忘记了还在过年……

武汉,武汉,一场疫病,猝不及防,一位耄耋长者谆谆告诫:“疫情防控,最好的医生是你自己。”这样让全国人民都乖乖坐在家里,自我隔离,自我防护,口罩、洗手液第一次成了年货走进了千家万户。14亿人,一次就需要14亿只口罩,由此出现了严重的紧缺。没有必要的防护用品,让更多的人们滞留在家里,乖乖如小老鼠一样:早上带着口罩和防护眼镜探出脑袋去看看,又赶紧缩回来。计划被彻底打乱了……

一只小小的口罩,让众多商家看到了商机,普通口罩15~30元,KN95防病毒口罩100元以上,还不乏以假乱真的水货。更因大量需求空前紧张,致使脱销,药店里已买不到;网上购买,而附近城市的商家已卖空,这样增加了感染病毒的风险……

一只小小的口罩,照进人心,照见了人性的光辉,也照见了人身上的“小”,试问一下这些人:良心何在?人性何在?道德何在……

武汉,武汉,一场疫病,因过年而流出的五百万人中可能存在的隐患,让人们不寒而栗,酿成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震荡波是深远的,也是长久的。损失不可估量,心灵的创伤难以治愈……

外面阳光正好,天空是那样的蓝,春节将过,生活需要转入正轨,病毒的幽灵还在空中游荡,飞沫还在空中弥漫。云南,昔日的净土,也未能幸免,站在院子里,我贪婪地猛吸几口新鲜空气,窝在家里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结束?什么时候才能传来无新增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的好消息呢?!

可转念一想:任何事情都是双刃剑,每一位患者被确诊隔离,就能多一份生命的安全,宅在家里的人们,就能平安度过。开放、好客的云南,勤劳朴实的云南人民,心有全局观念,大度、热情、坦然地安置武汉来滇人员,透明公开、敞开胸膛迎接挑战,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最大的愿望是希望有武汉居住史或旅游史的兄弟姐妹:云南也是你们温暖的家,云南人民就是你们的家里人,得病不可怕,藏匿、逃避只会加剧病毒肆无忌惮地泛滥,这是任何善良的人们不愿看到的,勇敢一点,大胆一点,站出来,把病毒带来的损失降到最小程度,在这场守护生命的博弈中静静地等待,等待着春暖花开,虽然今年的春天来得分外迟……

年的味道

文/阿成

每到春节总会回忆起儿时的一些事。是啊,同样是旧历的新年,但是,经过岁月的陈醇之后,使得回忆中的年味儿更加醇厚,如是亲人一样更加地令人惦念了。

记得小的时候,每到春节将要来临的时候,东北的民风使然,几乎家家户户的主妇照例要准备一家人整个正月的美食。要蒸好多的白馒头、做好多帘黄央央的粘豆包,一锅一锅地蒸,然后将它们摆放到一个齐腰深的瓦缸里,储存起来,在春节期间,随时吃随时从里面取来享用。

在这些馒头当中会有一些精美的艺术品,做出许多花样。我记得母亲会专门精心地蒸制一锅花样的馒头,比如枣泥馅儿的佛手,将枣泥儿包在面团里,然后塑成手的样子,虚虚地切出五指,蒸好了,里面褐色的枣泥儿就会露出来,特别好看,闻着也特别清香。

此外还要做一种刺猬猬。母亲将面团塑成刺猬猬的样子,然后用剪子在脊背上剪出若干个小面刺儿,再用小红豆镶上眼睛,刺猬猬的嘴里还要含上一枚铜钱。究竟有怎样的吉祥寓意,至今傻儿子也不得其详。

此外,母亲还会蒸一些镶嵌着蜜枣的花篮馒头、拼花馒头等等。普天下的母亲们总要把年的味道创造得那样喜兴,那样俊俏,那样纯美。这样的馒头孩子们是不能吃的,这是除夕之夜祭祖时用的供奉,看到摆放在先祖遗像前的美食,恍然之间,仿佛老祖们真的回家和子孙们一起过年了。是啊,这简直就是一堂传统的艺术课啊。

祭过了先人,孩子们就可以吃了。而今,这样的“艺术品”在物化的城市里倒是极少见了。许是人们过年的心情终究是不一样了吧。那种对年的崇敬,对粮食的崇拜,在岁月之风的吹拂之下,已经变得越来越遥远,越来越迷茫,也越来越淡了。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了。

好在当代人之于旧历的新年,完全是另外的一种过法,即便是祭祖,所供之物也变得新潮、时尚、精美和高档起来。似乎唯此不能表达对先人的孝敬之心。自然,在如此的替换下,传统的年味儿完全是另外一种模样了。然而,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旧历的新年,照例是新年。春节到了,千家万户照例会衷心地祈祷着新一年的美好愿景的。

小果盒 大喜庆

文/潘爱娅

春节里,家中被冷落了的果盒又开始露脸了。平时,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闲老们也都在外面的世界里,打拳的打拳,跳舞的跳舞,谁还有多少闲工夫和那些瓜子点心来闲磕?过年时显摆了几日的果盒渐渐的就没人光顾,就自然的被闲置,被收了起来。

说起过年,总会想起小时候过年的诸多乐趣和味道,总是觉得现在的年味没有以前的浓。不过,老辈们传下来的待人接物的老习惯,老习俗,仍然在每个家庭里延续着。譬如,再忙再新潮的人家,在春节期间,都会在茶几或餐桌上,摆上装有多种小茶点的果盒,或者是几只小碟子。果盒或碟子里盛着各色的瓜子、开心果、山核桃、糖果、葡萄干等等,这些小果品也只有在这春节期间,才难得这样齐备的凑在一起,又难得的被朋友亲戚们,边喝茶边聊天边磕着。这时的果品盒无疑就成了春节期间一大重要角色,亲情友情围绕在果品盒旁,共话古今,畅谈未来,融洽,祥和。因为有了这果品盒里的种种茶点的点缀,春节的氛围就喜庆了许多。

记得我们小时候,平时的日子都是粗茶淡饭的度过,逢年过节的气氛确实是比现在浓重得多。除了杀猪宰鹅等等之外,早早筹备过年时果盒里的小吃点也是一件大事情。一般人家在秋天里,就开始准备过年所需的瓜子点心了。农家人的瓜子糕点,基本上都来自庄稼地里。南瓜籽,山芋角,冻米糖,炸角酥等算是果盒里的当家角色。再穷的人家在过年时,家中也会摆上一两只小碟子,装上山芋角,南瓜籽,以备来客之需。

过年时最快乐的人莫过于小孩子了。除了穿新衣,吃好东西,不用学习和劳动外,从大年初一的早上开始,一班子小伙伴就相邀着挨家挨户的去拜年,实在是其乐无穷的大欢喜事。只要是会走路会喊人的小孩,都会跟着大孩子一道,“伯伯!给您拜年啦!”那被喊的伯伯,立即笑呵呵的,从那果盒里抓一些糖果,瓜子等,放进每个孩子的小手上。

给伯伯拜过年,又转到下一家,“婶婶好!给您拜年了!”哪怕那婶婶平时是个吝啬的人,在这时候,都会端出果盒,把山芋角,葵花籽等,分散给这些小淘气们。这样的拜年,要不了一会儿,小伙伴们的口袋就被果盒里的好东西撑得鼓鼓的,如是回家去,把口袋里的瓜子糖果掏出来,放进自家的果盒。接着又嗬大彩似的,呼呼啦啦直奔还没有被拜年的人家,一声伯伯婶婶的喊过之后,果盒里的好东西就到了小手里小口袋里。现在想起,儿时那种从村东到村西拜年的乐趣,实在是让人有着无尽的回味。

果盒不仅仅带给孩子们无限快乐,也是做人撑面子的一大道具。来客了,泡杯茶,万不能让客人只喝茶吧?必须配备一些精致糕点以助茶趣的。这不仅仅是为了吃,主要是为了待客的一种礼仪,是面子,是为人的殷勤态度。人生在世,必得要讲这些个排场的,每个家庭中所以都不缺少果盒,在春节期间更是派上了大用场,

往往果盒里的内容也能体现出家庭的贫与富,和待客感情的深与浅,这不重要也不会影响人情往来。重要的是因为有了果盒的存在,年的味道就浓郁了,就喜庆洋洋,就觉得在春节里的边磕瓜子边聊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拉近了。这时的果盒是受宠的,地位自然也很高。送走了客人,归总归总果盒里的瓜子糖果等,总能让人感叹:“这小小果盒,还真是个喜庆吉祥物儿呢!”

别样春节

文/张建春

年边上,我和妻子念叨,孩子又该来了吧。妻子对我不咸不淡地回了句:想他们啦?真的说不好可是想了,反正感到他们该来了。我说的孩子是妻妹的两个儿子,聪明、可爱、调皮,让人在喜爱中有几分的烦厌,不过烦厌也是对自己孩子般的。

想了想两个孩子至少在我们不大但温暖的家里连续过了五个春节,不知他们习惯与否,对于我却成了一种不可或缺。他们都生在日本,对中国传统文化聚集的春节感受得不是很多,异域的生活,他们有着自己生活的定势,早些时候他们对春联、鞭炮、压岁钱之类充满了陌生,春节让他们感到是口福的体现,除此之外,他们钟爱自己的口袋书和价值不菲的游戏机。

孩子说来就来了,两个孩子从容淡定地从上海乘快车自个儿来了,眼看着又蹿高了一截,见怪不怪地在和我攀谈中时而冒出一串日语,但中心表达的是对春节的期盼,是对我们一种浓烈的感情。

记得叫亮亮的老大,第一次帮我贴春联,他的动作很快,在没注意间,一副春联就在门上了,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春联贴得严严实实,却将一副好对子生生地贴倒了。日本的孩子从小养成干事认真、到位的习惯,我发现时,已不能将对联揭下重贴了,如此将错就错吧,一个春节没少受文友的数落。事后我和亮亮交流,把春联的来历和故事说了又说,他总算领悟了,之后的年份无需指导他已做得很好,且把弟弟阳阳带上了路。

在我们的眼里亮亮和阳阳有许多让人难以接受的东西,特别是在春节期间,说不吉利的话是大忌,他们才不管这些呢,口无遮拦想说就说,而往往又词不达意,岳母很有主意,年三十让他们吃荸荠,说是吃了就“不忌”了,搞得一家人哈哈笑,平添了一份特别的欢乐。

春节肯定是亲情的聚集。年前,妻子就对我说:你又要睡沙发了。我说:好呀。难得的体会,我是为亲情让出舒适的床的。去年春节间,半夜了,亮亮从睡梦中醒来,也不知是何原因,跑到了我沙发上的被窝里,还深深地感叹了一番:大姨父的床好温暖。让我感动了很长时间,心是心换来的,严格来讲,我们也没做些什么。想起一句俗话:鱼奔深处,人奔恩处。今年春节孩子们又回来了,至少说明他们不厌恶我们,仍就喜欢我们,喜欢浓情的春节和深深的亲情,我们的家如一汪深水,游动的鱼是喜欢的。

今年的春节,除了亮亮、阳阳及他们的父母,岳父、岳母及妻弟一家三口还将在我们不大的家欢度春节,加上我的父母,我们一家足足十四口人呢,我隆重准备很多过年的物品,但我的重点仍放了在两个孩子的身上,他们都已进入懂事的年龄,我要将一些春节文化元素传递给他们,然后让他们传递给海外更多的人。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文/阎建设

踏进农历腊月的大门,年就好像长了翅膀,“嗖”一下,落在了每个人的心里。

办公室里有个同事小李,家是东北的,每年回家都是提前半个月向领导请假,虽然工作后几乎年年回家,但在他关于春节的记忆里还是有过无法与家人团聚的时候。小李说,那一年他刚毕业,在这个城市正忙于找工作,不好意思再向父母要钱,租着小小的房子。那年除夕,当外面放着烟花的时候,他自己窝在小屋里看书,那种孤单和心酸至今难忘。

弟弟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他是一个人南下打工,不能回家。广州那座城市从不缺少能干和努力的大学生,刚开始的薪水可想而知,打工赚来的钱除了生活开销和缴房租外,没有多余的。于是,除夕的时候,我们隔着手机互送祝福,弟弟声音里带着哭声安慰着我和父母,有过折腾的青春是不会后悔的。

有人说,春节是相聚的节日,那是对有家的人来说。父母在,家就在;爱人在,家就在;孩子在,家就在。有个朋友的母亲去世了,他说,当母亲去世的那一年,我觉得年不存在了,我好像没有过年似的。以为自己把伤痛捂得厚厚的,没想到一到除夕,却是漫天的关于母亲的记忆,我知道,我无法再有与母亲相聚的春节了,无法再有以前那样热闹欢乐的春节了。朋友说这话时,眼泛泪光。

突然想起了《熊出没之过年》那趟开往团结屯的列车,可爱善良的熊兄弟帮助它们的敌人——光头强回家过年,实现团聚的梦想。历经波折,令人感动。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在外忙碌了一年,总想回家看看。给心找一个靠岸的港湾。所以,每一趟开往回家的车都应该被感激。

很久以前,台湾小虎队有首歌《爱》唱得真好:把你的心我的心串一串,串一株幸运草,串一个同心圆。年就是这根线,把散落在天涯海角的亲人、朋友串在一起,成为一个同心圆。

回家过年,其实过的就是一种爱,一种亲情。

回家的路

文/杨娟

春节,多么让人期盼的节日;

路,凝聚了多少人的团聚;家,多么柔软的字眼……

在纵横交错的公路线上,在车流不断的高速路口,在人潮拥挤的火车站,都可以看到人们带着喜悦、带着思念和希望朝着家的方向前行。但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为了大家能更快更安全回家,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刻,仍然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时刻保障着公路的畅通无阻,无怨无悔地为司乘朋友排忧解难,提供优质服务。他们,就是无私奉献的高路人。

作为高路人,春节期间我一直坚守着岗位,这是第一个不在家的春节,虽然心里早有准备,但还是觉得有些失落。从费亭出来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夜风一阵阵扑向我的脸,我麻木地拖着沉沉的步子,突然发现自己竟然泪流满面,到了嘴角的泪,咸咸的,涩涩的。对于不能回家陪父母过节,我的心里充满了愧疚,但是,尽最大努力做好春节的安全保畅工作,为司乘人员提供安全、快捷、畅通、平安、舒适的行车环境,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我们而言,过往司乘人员满意的笑容就是给我们最大的褒奖。

都说最美的风景,就是回家的路,而我只能守着回家的路,过着自己的春节。真心希望每位在外的游子能记得回家的路,用我们的坚守为您传递微笑和祝福,用我们诚挚的服务送您回家,伴您一路平安!

年的记忆

文/李丽

春节,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都是一个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从我们一出生,这个节日就伴随着我们,到我们长大成人,多少的回忆组成了我们难忘的过年记忆。为此,记者请几位读者共同回忆了他们的过年往事。

王喜平(公务员):我老家在农村,我觉得过年的年味儿农村比城市要浓厚得多。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忙上了,杀年猪的杀年猪,蒸豆包的蒸豆包,还有什么炸丸子的等等。大家每个人脸上都挂满了笑容,充满了对过年的期盼与渴望。除夕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包饺子,看春节晚会,真是其乐融融。大年初一的早晨,大家都穿上了新衣服,成群结队地去给长辈、亲戚拜年,村里到处都是欢声笑语。那时候人们的物质生活并不丰富,但是,大家的精神状态却非常好。

白雪(老师):我最难忘的是回姥姥家过年的日子。姥姥每年都要做米肠,就是将糯米灌到猪肠里,里面不放猪血,再放点盐,吃起来非常美味。但是,我想做米肠一定非常辛苦,要把猪肠子洗干净就非常不容易了,还要灌肠,现在的人们哪里还会找这个麻烦?我想,姥姥做的时候,一定是满怀着对家人的爱心做,不管多费事,只要看到亲人满足的笑脸就会非常欣慰了。那时候,姥姥家还会做打糕,将糯米煮熟之后,放到一个木盆里,再用木棒将糯米打碎,一边打还一边用手蘸点水抹到上面,防止糯米都粘到木棒上。打糕做好之后,切成一块块的,蘸上甜甜的豆沙馅或香香的黄豆面,真是好吃极了。后来,姥姥、姥爷可能太辛苦了,加上妈妈他们几个儿女都已成家立业,以后过年我们就很少回去了,而姥姥、姥爷开始去儿女家过年了,那美味的米肠和打糕就再也吃不到了。

叶云水(家庭妇女):农村的春节确实有年味儿,但是,那些准备年货和年夜饭的女人们却太辛苦了。现在,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准备过年的东西都要比以前容易的多。市场上不仅有各种熟食,还有速冻饺子、粘豆包等,你要是不想做饭,各种现成的食品有的是。而过去那些准备这些春节食品的妇女,却从早忙到晚,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我妈妈就是这样一位能干的女人,左邻右舍没有不夸她的。可是,她真的是太辛苦了。所以,我觉得可以把准备春节食品和菜肴当成一种乐趣,如果你有时间和精力就做,没有就用那些现成的食品也可以,关键是我们要享受春节的美好感受,而不是为自己背上沉重的枷锁。

红火中国年

文/蔡同伟

年味

推开腊月的大门,浓浓的年味四下漫溢——喧闹的商店,熙攘的集市,人们置办着丰盛年货,购买着绚丽新衣。大人卷起大红春联,脸上洋溢欣喜;孩童擎着玲珑灯笼,撒下鲜亮童趣。

远方的游子,怀揣滚烫情思,携着沉甸甸的孝敬与馈赠,急切扑到故乡怀里。

俱乐部、文化室,锣鼓喧天欢歌笑语,五彩纷呈的年戏,排练得认真仔细。雪花若蝴蝶翩翩起舞,激动着年的情绪;梅花绽开鲜艳微笑,渲染出年的喜气……

把阳光植入年味,年味温馨亮丽;把欢乐植入年味,年味醇香甜蜜……

春联

沿着古老风俗,迈着平仄脚步,从飘香的年味走出,从唐诗宋词里走出,走向家家户户门楣,走进大年深处。

红扑扑的脸蛋,耀亮人们眼目;文绉绉的言辞,饱含深情祝福;红艳艳的色彩,染透新春胸脯……

扭秧歌

唢呐迸发豪迈的心声,锣鼓溅起铿锵的激情,踏着新春庆典的欢快旋律,乡亲纷纷加入扭秧歌的阵容。

浑身恣意抒放开来,抒放粗狂的山韵野性。扭啊,开心地扭啊,扭出振奋人心的气魄,扭出绮丽变幻的造型,扭出丰收的喜悦和亢奋,扭出中国龙的威猛雄风……

红红火火的大秧歌,缠着烟云卷起火星,点燃了乡亲的欢笑,把新春的山村酿得沸腾……

贴“福”

屋内有“福”,庭外有“福”,抬头见“福”,出门见“福”,家家都贴“福”,满眼皆是“福”。大红的“福”字,耀亮雄鸡版图,耀亮新春佳节,耀亮传统风俗。

年年春节招贴“福”,祖祖辈辈祈盼福。如今赶上好时代,百姓才切实得到福。

福源党的好领导,福连致富奔康路,福满华夏亿万家,福盈中华大门户,福在人们笑脸上,福在生活里永驻……

春节的味道

柔软香甜的年糕,热气腾腾的水饺,嵌着红枣的饽饽,酿出了春节的味道。

红红火火的春联,噼里啪啦的鞭炮,五彩缤纷的灯笼,弥漫出春节的味道。

震天动地的鼓号,热烈欢快的舞蹈,激情火爆的秧歌,宣泄出春节的味道。

崭新漂亮的衣帽,开怀舒心的欢笑,亲切吉祥的祝福,洋溢出春节的味道……

春节的味道是:温馨、喜悦的味道,快乐、祥和的味道,甜美、幸福的味道……

春节记忆

文/花香满衣

春去春又回,梅花报春来,雪飞舞,梅含香,新年到。年是女孩头上一枝梅;是身上新衣服;是怀里的布娃娃;是嘴上的那串糖葫芦。

遥远记忆,翻开那些流水般的岁月,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年,在眼前闪过,那是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过年,买粮食要粮票、买布要布票、买鸡鸭鱼肉都要票,要凭票才能买物品的年代,真愁坏了家庭主妇们,于是主妇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展现她们在那个年代特有的才艺大比拼。

小时候我被寄养在外婆家,直到六岁那年才被父母接回家过年,回家后,看见妹妹们显摆着她们的新衣服,一种失落感爬满心头。夜里,梦见外婆赶着金色马车,捧着美丽的公主服来带我回去过年,醒来却两手空空,我翻遍母亲的衣柜,也没发现有自己的新衣新帽。于是,我流着眼泪跑到二娘家,找来小姐姐一起往外婆家跑,二娘得知后,追上我们,一手拽住我,一手扯着小姐姐对我说,丫头,今年和二娘一起过年吧。我无奈地随着小姐姐一起回到二娘家。

也许母亲太忙,也许孩子太多,也许大人们之间有了默契,我不回家,母亲没有找我,我安心地待在二娘家,看二娘做豆腐、蒸馒头、炒炒米、包饺子。除夕夜,二娘为我铺上新褥子,抱来新棉被,我和小姐姐躺在暖暖的被窝里,头挨头说着悄悄话,直到迷迷糊糊睡去。

清晨醒来,二娘像个田螺姑娘,一夜之间就把过年的东西端出来了,白馒头点着胭脂红的印花,水嫩的豆腐还冒着热气,香脆的炒米诱得人直流口水。二娘说,丫头,快起来,换上新衣服,喝炒米水,吃了饺子去给爷爷奶奶拜年挣压岁钱。看着二娘手中的新衣服,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白底带着红梅花的罩衣,天蓝色的裤子,平绒红棉鞋,雪白棉袜,鹅黄的围巾,我高兴地跳起来,才发现我的母亲正和妹妹们笑吟吟站在自己床前。

二娘说,丫头,为了你的新衣服,你母亲赶了一夜功。母亲看着我一件件地穿戴起来,眼里闪烁着泪花,母亲说,我的丫头,穿上新衣服真漂亮,像画中的人儿。妹妹也笑着叫着,美姐姐,我们一起给爷爷奶奶拜年去吧。

去了爷爷奶奶家,屋里早已挤满了人,有叔伯、婶娘、哥姐,大家都对着我笑,有塞给我压岁钱的,有给我装糖果花生的,一时,自己被突来的亲情所包围着,不知说啥是好。

奶奶慈爱地抚摸我的发辫说,我的儿,你回家过年,我们一大家子人都很开心。爷爷笑着对我说,丫头,看爷爷给你啥好东西,我接过来一看,见一枚圆圆亮亮的东西,母亲说,丫头,快给爷爷奶奶磕头,这银元只有最得宠的孩子才能得到。伯伯家哥哥、姐姐们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我,爷爷笑着对他们说,等你们长大结婚时,每人一块银元做陪嫁、迎娶纪念。二娘家小姐姐便说,妹妹还小,怎么就给了她,爷爷说,你们谁给爷爷背唐诗、背三字经,我马上就给你们。一时大家都笑了,在女孩中,六岁的我能背唐诗、三字经,也成为爷爷最值得炫耀的资本,而这一切全要归功当老师的二舅舅。

如今过年,吃的、用的应有尽有,孩子再也不用为新衣烦恼。童年盼过年,盼的是过年的热闹;中年盼过年,寻觅的是一年到头来亲人间难得的聚会和亲情!从腊月初八起,喝腊八粥、腊月二十四祭灶、除夕年夜饭、年初一吃饺子再到正月十五闹元宵,春天的脚步,渐行渐近扑面而来。一年四季为工作忙忙碌碌,多数情况下,对远离父母的子女而言,和父母,和兄弟姐妹,亲戚朋友的见面,可以说是聚少离多。尽管有各种节假日可以抽出时间匆匆忙忙回一次老家,但终究没有春节团聚的温馨和快意。

人到中年,岁月的沧桑,当年的英俊少年,美丽的少女,两鬓都已染上白发,伴之而来的是子女们一个个长大成人。更能体验到父母养育的艰辛和付出,方知“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真为千古圣哲之言!面对父母日渐苍老的面容和身躯,无端忧思,无言的牵挂就会涌上心头。过年,《常回家看看》那首歌唱出了天下做子女的心情同时也唱出了天下做父母的期盼。

春节,我听爆竹声,其实是在听一个时代的悲喜剧。

红红火火过春节

文/殷逸恬

漫天雪花带来了银光闪闪的冬天,迎来了热热闹闹的春节。

春节终于来了,好高兴啊!我们小朋友穿新衣,放爆竹,吃糖果,欢天喜地,可大人们却格外忙碌:大扫除、买年货、为我们买新衣……超市里,小商店里,各种应节的商品堆积如山,人们的购物车里放得满满的:糖果啦、鱼肉啊、烟酒啦……买回家过一个丰富的春节。

临近新年,家家户户将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门上贴着火红的“福”字和春联,到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除夕,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你瞧!我家圆桌上早已摆满了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爷爷说,饺子像元宝一样,象征着财运;汤圆,表示团团圆圆;红烧大鲢鱼,这道菜不能全吃光,剩下的鱼表示“年年有余”;八宝饭,表示生活甜甜蜜蜜……

吃完年夜饭,要放烟火啦!爸爸和我来到外面,爸爸点燃了一个又高又大的烟火。只听见它大吼一声,直冲云霄,漆黑的夜空被它照亮了。火光四溅,犹如孔雀开屏般冲向高空,旋即如天女散花般回落大地。爸爸又为我点燃了一个小烟火,只听“嘭”的一声,一道白光冲到河的对面,亮光将河水映照得闪闪发亮。紧接着,一束束光线突然炸开,金色的、银色的、红色的、绿色的、蓝色的……烟火花朵如星星般向四周飞去,千姿百态,光彩夺目,美丽极了!

放完了烟火,我们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看蛇年春节联欢晚会。春晚的节目真是一年比一年精彩。琢磨不透的魔术表演让我们啧啧称奇,幽默的小品让我们捧腹大笑,优美动听的歌曲让我们回味无穷……

零点整,窗外再次响起了隆隆的鞭炮声,向人们宣告着新年的来临!

春节回忆

文/闻过

过年了,大红灯笼高高挂,我想起以前的春节,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头。

酸:前年我没评上三好学生,心里那个酸呀,虽然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我整个春节都提不起精神来。

甜:春节贴对联、放鞭炮,家家户户乐逍遥,而我最开心的是能认识许多新朋友。评到三好学生,我还能得开心奖。那年,爸爸奖给我一个梦寐以求的学习机,妈妈答应暑假带我坐飞机去北京。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苦:我每天得练小提琴一小时,春节也是。怎一个“苦”字了得!妈妈说:“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我还叫苦连天,妈妈拍案而起:“走,带你去见识见识!”上哪?窑厂!过年他们也不放假。妈妈让我站在窑洞口体验一分钟,一批砖头刚烧好,温度极高。我转身就逃,妈妈一把拽住我,我在窑洞口真是度秒如年啊!但跟那些挥汗如雨的工人比,我的苦算个啥?

辣:大年三十妈妈教我熬辣酱。我们买来熟花生、芝麻和辣椒,碾成粉,用菜油熬得满屋飘香。蘸了吃饺子,连舌头都要吞掉哦。吃完饺子做数学,我遇到难题就求助,爸爸说:“再动动脑筋!”妈妈说:“这个简单!”她拿起打火机说:“哪里不会点哪里!Soeasy!”我晕……这个辣妈,亏她想得出!

春节登香山

文/龚乐韬

“嘟嘟嘟”,汽车喇叭声把在车里打瞌睡的我吵醒了。今天是大年初二,午后的香山脚下真是热闹非凡。我正准备下车,好几辆车从后面开了过来,我只能又缩了回去。我往车窗外一看,哇,整个山脚下人山人海,要想从车里下来走动还真是困难。等了十几分钟,我们终于下了车。

走到大门口,“江南香山”四个大字映入我的眼帘。走入景区,就能看到远处的聆风塔高高矗立在山顶。山脚下有一座小亭子,名叫钓鱼台。传说姜子牙在这里钓过鱼。爬到半山腰,我看到很多人都坐在台阶上休息,晚爬上去的人恐怕连一个坐的地方都找不到。爬到半山腰时,我连自己的心跳都听得一清二楚,累得都快趴下了。我只得在路边捡了一根树枝当拐杖,一鼓作气往上爬。又爬了几分钟,我来到了一个非常狭窄的台阶处,旁边几乎找不到路了,原来这里就是藏军洞。别看藏军洞外观看起来是一个A字形,里面却是一个可以容纳几百人的洞穴。传说吴王为了防止越国偷袭,命人在香山上修建了几十个藏军洞,埋伏了许多士兵在藏军洞里,这是唯一保存完好的一个洞。往相反方向走,一座高耸的塔矗立在眼前,它就是着名的聆风塔。传说人站在塔上,能听到四面八方的风声。塔旁有个了望台,登上了望台,极目远眺,长江对岸的南通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登上香山,我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风景,还增长了不少知识呢!

春节记忆

文/浦景东

小时候期待过年,就是期待一种幸福。春节期间那一粒粒香甜的爆米花,那一盘盘喷香的花生瓜子,那难得见到的一块块黑色的芝麻糖卷,那一双千层底的棉鞋,那一件带着母亲体温的新衣……无一不是我们孩子幸福的守望,它们永远留在了我的美好记忆中。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人们的生活大多不富裕。所以,平日里全家都非常节俭。艰苦的日子,花钱是需要克制的。只有勤俭节约,才能维持生计,勤俭不是吝啬,而是持家的唯一办法。大年三十前夕,父亲除了买些许鱼肉外,也只不过买回几个炮仗而已。

春节前夕,每家每户要进行大扫除。家里,所有能藏的东西,都要归整起来。屋里,所有不能搬动的东西,要用布遮盖起来。大人们戴上麦穗芯子编制的草帽,拿着一个绑着长竹子的笤帚,屋顶墙角旮旯,都要依次清扫一遍,“江南”话名曰“掸檐尘”。

临近春节,很多农家都要做爆米团。用几斤细米去换回一点粘糖,再去爆上两三斤爆米。将粘糖放在灶上的大锅里加温,待其软化变稀薄后,将爆米花倒入锅中快速搅拌均匀,有时会加入些许炒熟的花生米,然后用两手搓成一个个爆米团,或者把搅匀的爆米放在案板上,摁成寸把来高的长块儿,等到粘稠适中的时候,再用刀切成小方块晾着。待凝固后,就可以入口了,既香脆又甜蜜。之前,我也会偷偷地抿上一小口糖块,母亲看见了也不说,这时候的父母是最慈祥与宽容的。

除夕,每家都要烧年夜饭。饭是一定要多烧的,余下的备春节用;菜比平时要好,鱼是必不可少的。可是这条鱼大多不吃,或是只吃一点点,留着明年再吃,这些都意味“年年有余”。那时候,一般是全家团聚,家家都要过大年吃年夜饭。大年夜,家家户户都要炒花生与瓜子。一般先炒葵花子、南瓜子,因为所需时间短。花生有自己家种的,也有去街上买的。炒熟的花生自家人还不舍得吃,尝几颗后便入袋封存起来,待春节期间招待亲戚之用。这天晚上最后一个节目是搓团圆,备好大年初一早上吃。

除夕晚上,长辈们会关照小辈几件事:睡觉之前放“关门”炮仗,晚放为佳,放完炮仗就要关门,以防一年的财气流失;明天年初一不要往屋外倒水,不要扫地出垃圾,以保持家里新年的财气;明天要早起床放开门炮仗,越早越好;别忘了明早穿上新衣新鞋,新年的第一天,一定要高高兴兴的,绝对不能哭……夜里零点开始,爆竹声声,此起彼伏,一直延续到大天亮。那时候,大年初一一般不走亲戚,走亲戚从年初二延续到正月十五左右。

忆想儿时的春节,回味久远的童年年味,生活尽管困苦些,但心中却充满了快乐。如今,大家的物质生活富裕了,过春节的菜肴丰盛了,春节的风俗习惯也起了变化。但是,吃年夜饭、春节期间请客吃饭,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酒店宾馆,我认为亲情、友情还是最重要的。

印象中的春节,有劳作的美,有寓意的美,有童真的美,以及许许多多属于我们中华民族无限情韵的美。

吃在春节

文/王红霞

隆冬时节,邻居家阳台上悄然挂起的一串串香肠,是最早映入眼帘的春节讯息,那殷硕饱满中透出的年味,把一个吃货的馋念早早地吸引到春节的主题上。

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大多都少不了一个“吃”字,但年味,是春节有别于其他节日的最绵长最暖人的情愫。小时候,还没到腊月我就天天扳着指头数着日子盼过年。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月,春节不仅意味着可以穿新衣,可以挣压岁钱,更大的诱惑在于它是一年中最为难得的美食饕餮节。记忆中最有代表性的年味,是除夕煮肉时远远飘来的香气,那感觉,好似方圆几里的空气都是香喷喷的。在香味缭绕中眼巴巴地等到肉煮熟,母亲会把提前烙好的饼掰到大老碗里,撒上葱花,先放上一些从热骨头上撕下来的一碰就烂的碎肉,然后浇上滚烫的肉汤,就做成了一碗香喷喷的大肉泡。吃一碗大肉泡,再怀揣着新崭崭的压岁钱去睡觉,整个晚上做的梦都是香的。那香喷喷的年味,让人觉得过年是件多么幸福的事。

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春节传统菜谱,这是代代相传的自家的美食 D N A,是在任何高档酒店里都吃不到的独特年味。不论如何推陈出新,八碗一拼、秘制甜饭、压肉凉盘是我们家历年春节餐桌上少不了的保留节目。“八碗一拼”的主打食材是油炸的各种丸子,这大概是北方寻常百姓每年春节都少不了的传统菜肴,也是我们姊妹从母亲那里学下的手艺。肉馅一定要自己剁,绾起长发,戴上套袖,两手各掂一把刀,卖力地在菜板上交替欢舞,眼看着原本顽韧的一大块肉,不一会儿就成了可随意拿捏的肉馅,仿佛过往岁月里的坎坎坷坷,终将被光阴之刃切开揉碎。加一点佐料,连同对来年的希冀,一同投入火热的油锅。那一声升腾而起的“刺啦”,是任何乐器都奏不出的美妙绝唱。那携裹着对美好生活无限念想的肉丸,在滚烫热情的油锅里欢快地吟唱冒泡,伴随着缕缕诱人的香味,金灿酥脆、外焦里嫩的油炸丸子就新鲜出炉了。

年少时家贫,似乎每年只有到了除夕夜,家里才会“走油锅”。母亲剁肉馅时发出的那种声音,听着都能惹出口水。眼巴巴等到第一锅丸子盛盘,盼望了一年,急不可耐的我们兄妹几个,一个个溜进厨房,抓起刚出锅的热丸子就往嘴里塞。“小心烫啊!洗手没有啊?”母亲嗔怒着拿筷子去敲我们的手指,脸上却有掩饰不住的满足和欢喜。如今母亲已离开我们两年多了,但她教会的那几道春节主打饭菜还是年年在我们各家的餐桌上飘香。

如今,虽说大多人家早已过了非等到过年才能吃上美食的年代,吃有时甚至已变成了一种负累,但年味对人的吸引却是始终割舍不掉的守望。天南海北的游子,加入春运大军,千里迢迢千辛万苦赶回家,就是为了能够合家围在一起吃顿年夜饭。叫一声爸妈,让望眼欲穿的父母看到平时只在电话里听得到的儿女,终于真真切切地围坐在了眼前。抿一口烧酒,让打拼在外冷暖自知的游子一年来的酸甜苦辣融化于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温暖五脏六腑。这顿饭,让全家老小的生活喜气洋洋、有滋有味。

我是个天生的吃货,小时候最朴素的理想,就是长大了能过上想吃啥就买啥的生活。那时过年挣几毛压岁钱,等到正月十五村上一过庙会,吃一个粽子、一碗凉皮、一个油糕,一毛一毛转眼就花掉了。老爸曾不无担忧地说:“这碎女子把嘴抓这么紧,以后挣的钱还不知够打发这张嘴不?”说来也巧,当年找对象,一眼就发现男友鼻梁正中间有一道明显的疤痕,本来心中还略有不悦,但得知是他幼年过年时,扑倒在炒臊子的锅边抢肉吃时磕下的伤疤,心中顿时暗叫“缘分啊!”这些年来,工薪族的我打发自己这张嘴是不成问题了,怎奈却一不留神又陷入想吃却不敢大快朵颐的尴尬。但是,哪怕平时再怎么严格自律,关照好全家老小的嘴,依然是春节的首要主题。吃在春节,已不单是关乎一个人的胖与瘦,煎炸爆炒、红烧清蒸中,蕴藏着一个中国传统家庭的幸福密码呢。

春节和爆竹

文/字腾龙

中国的春节起源于商朝,也被称为农历新年,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就如同西方的圣诞节一样。

中国文化中有很多关于春节的传说,在传统文化中,春节亦被称为“过年”。传说“年”是一种凶猛异常的怪物,每年都吃一种动物。人们非常惧怕它,当“年”夜间行动时,人们就会找地方躲起来。后来,人们发现“年”非常害怕红色和爆竹,便用大红色和爆竹驱赶“年”,久而久之,春节贴春联和放爆竹的习俗就保留了下来。

但是,今年越来越多的人很少放爆竹,就连政府也倡议人们少放爆竹,一些地方也已经不允许放爆竹。因为放爆竹的声音非常扰民,闹得鸡犬不宁。我哥哥的宠物狗就是被爆竹声吓死的,爆竹产生的硝烟严重污染环境,让饱受雾霾的城市压力更大。爆竹产生的纸屑污染环境,给环卫工人增加了巨大的工作量。爆竹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会引发火灾,或者造成人身伤害。

我发现春节期间爆竹的燃放量真的比以往少了很多。我想,春节放爆竹的习俗会慢慢淡化。

春节快乐

文/谢永帅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本来从杭州回来,想趁年底空闲时间回老家好好休息,看来比工作时候更忙。

这几天连续有好朋友家里乔迁之喜,这里感谢好朋友的盛情邀请,好菜、好酒、好茶招待,喜事值得拿出来分享,席间好朋友、好兄弟大家一起畅所欲言、充满喜气,好兄弟家别墅、套房金碧辉煌、富丽堂皇,整个一人生赢家。

而阿郎同学,更谦虚幽默,说以前班里能考上重高、中专、师范的同学都很聪明。这引来席上几位同学的反驳,说你这个阿郎,还不是更优秀更聪明,工作又好,外快又赚最多,结果阿郎嘴角露出开心的微笑。

而颜老弟则更谦虚,说自己以前不会读书,也很调皮,读书时经常跟老师对着干,但他现在的事业确做的非常大,在安徽某城市是一位知名企业家,朋友都是政界要员,话也说得好,看来这个社会大学读得好。

其实每个人都有优点,不管过去如何,只看你现在如何去发挥你自己的优点。发挥好了你就是人生赢家,发挥不好再接再励,只要有耐心有意力。

春节无疑注定要喜庆,要欢快,可能我们身边部分朋友因各种原因,回不了故乡。但无论天涯海角或天各一方,都默默地送上祝福

不一样的春节

文/陈晓曦

春节就要到了,我的心里早乐开了花。春节,不仅可以痛痛快快地玩,拿压岁钱,还可以放烟花,这可是我一直期盼的哟!今年我更要玩个痛快啦!

奇怪的是,一直到腊月二十九爸爸都没动静,以往可是早就带我去把烟花买好了。我迫不及待地跑到爸爸身边问:“爸爸,什么时候带我去买烟花?我要买连珠筒、小蜜蜂、旋转莲花,还要……”叽里咕噜说了一大串,结果爸爸一句话让我的心都凉透了:“今年我们不放烟花了。”“为什么?为什么今年不放了?是没钱吗?那用我的压岁钱买好不好?今年是我的本命年,我早计划好了,要放烟花庆祝呢!”我噘着嘴,红着眼,委屈地说。爸爸找出来一张纸递给我,我一看,是爸爸学校里发的通知,通知上说禁止在市区燃放烟花爆竹。我不甘心地仔细看了看,哈,只说市区禁止放,又没说乡下不准放。我缠住爸爸,使劲哀求:“我们乡下可以放,就买一点点,不买多,好不好?”爸爸摇摇头,好不容易才摆脱我的纠缠,来到电脑前,调出一则新闻给我看。“2013年2月2日,一辆满载烟花爆竹的车在河南义昌大桥上行驶时突然发生爆炸,结果将大桥炸塌,25辆车坠落桥下,9人死亡,11人受伤。”

爸爸告诉我,烟花虽然绚烂、鞭炮虽然好玩,但也伴随着许多危险。每年春节都有许多人因为燃放烟花爆竹而受伤,还容易引发火灾和带来环境污染。从今年开始,我们家也要改变观念,不再燃放烟花爆竹,过一个平安、文明的马年春节!

唉,爸爸说得是有道理,可我还是情绪很低落。看着我垂头丧气的样子,爸爸又点开一个网址,说:“来,让我们在网上放烟花庆祝新年吧!”我一看,是个放烟花的小游戏,背景是城市美丽的夜空,鼠标点到哪里,哪里就会绽放一朵美丽的烟花,真好玩!我玩得兴致勃勃,并把爸爸妈妈拉到电脑前,边点击燃放烟花边说:“祝爸爸妈妈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爸爸妈妈开心地笑了。

这就是我的马年春节,一个没有烟花但是同样温馨、快乐而有意义的春节!

放烟火

文/茅莼羽

每到春节,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放烟花爆竹。“噼里啪啦”,热闹极了;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这个寒假,我们全家去海南旅游,又逢春节,我们就到海边放烟火。

夜晚,海浪轻轻拍打着柔软的沙滩,海边显得很宁静。我点着了一个烟火,只见火星从盒子里“蹦”了出来,“砰”一声巨响,一个小小的圆球立刻绽开了花。接着从小圆球里跳出了许多流星,美丽极了。我迫不及待地拿出了相机,把那一刻拍了下来。还有像飞镖那样的烟火,点着了一扔,它就滚出很远。突然,它又飞快地旋转了起来,宛如一个芭蕾舞演员在飞旋着。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把三个烟火并排放在一个高高的台阶上,一人点一个,顿时三个火球一起飞了起来,像三只五彩斑斓的凤凰一同飞上天空。

那晚我玩得十分愉快,睡觉时耳边还不停地响起“乒乒乓乓”的声音,我想海南的人们也喜欢在过年时放烟花爆竹吧。

放鞭炮这个春节习俗是怎样来的呢?我想着想着进入了梦乡。第二天一早,我问妈妈,她笑着说:“你还不知道啊!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兽,每逢春节,它就跑出来捣乱,还夺去了一个村里最漂亮的姑娘做妻子。大家都很痛恨它,又是一个春节,年兽又出来捣乱,村里一个聪明的小伙一下子就把它赶跑了,大家问他是怎样赶走的?他告诉大家年兽最怕响声和红色的东西了,它来的时候放鞭炮、贴春联、挂红灯笼,这样它就吓跑了。从此以后每逢春节大家就这样做,慢慢地流传了下来。”我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来的呀!

春节涨灯求福祉

文/施来西

涨灯,俗称“叉天灯”,因是要将灯叉到天空,故称“天灯”。这是沙上人家除夕夜一桩很隆重的习俗。虽不知始于何时,可它传承之线路、历史之沿革尚是有迹可寻的。

涨灯是和元宵节张灯的一个传说有关。相传很古时候,天上的一只神鹅因迷路而降落人间,不幸被一猎手误射受伤。玉帝闻言十分震怒,立刻传旨天兵天将定于正月十五去人间放火,要烧死人间的全部人畜。玉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人间遭此大劫,就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来到人间告知此事。大家惊恐万分,不知所措。玉女说:你们只要在正月十五这天夜里,家家户户都燃起火把、点上灯笼、放起鞭炮,让天上看起来就像人间遍地大火在燃烧,就可以躲过这一劫难。于是,到了这天夜里,家家户户都点起火把灯笼、燃放爆竹鞭炮。玉女就对玉帝说,人间已经是火光冲天、一片红海,用不着再派天兵天将去放火了。玉帝就此收回御旨,人间才躲过这一劫难。后来,人们为了感谢并纪念这位玉女,每年的正月十五夜,家家户户都要点上火把灯笼举行仪式,祭拜天地求得平安。后来,正月十五发展成了张灯、观灯的元宵灯节,把祭祀天地的仪式淡出了。但是,民间农村却仍旧保持着,并形成了自己的有固定时间、特定主题的除夕夜“涨灯”的习俗。故“涨灯”这一习俗虽然是脱胎于元宵节之张灯,却已与之相异了。元宵节的张灯习俗是庆盛世太平、示普天同乐,故显得喜庆吉祥;除夕夜的涨灯习俗则有纪念玉女、行祭拜天地求平安之意,故显得隆重虔诚。

涨灯的特定主题是,祈愿新的一年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寓意着新的一年里生活美满幸福犹如海潮般地天天往上“涨”。因此,不管贫富,只要有家,都要涨灯。灯杆,越高越好。富人家挑选的是一根约十来米长的细直圆木,不太富的人家则在自家竹园里挑选一根约五六米高的粗长青竹,将它竖在家屋前的场地中心,缚上葫芦,穿上麻绳;另选一根留有竹根竹梢、竹枝竹叶的青竹,将葫芦绳系住青竹的竹根和竹梢,再将点着蜡烛的灯笼系在靠近竹梢的一端。只要拉动葫芦绳,灯笼就随着带有竹根竹梢、竹枝竹叶的青竹被叉上天,故俗称“叉天灯”。这根挂灯笼的竹头,必须是刚从竹园里砍下来的青竹,且须留着竹根竹梢、竹枝竹叶。这是取其有头有尾、青枝绿叶之意,祈求新的一年从头到尾天天平安、天天赐福。

涨灯,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祭拜天地。祭品是猪头、鲢鱼和黄酒,并上香点烛,全家叩拜后,焚烧纸钱,同时燃放爆仗、鞭炮。从除夕夜涨灯始,每天夜晚都得点烛叉天灯,一直要投到正月十八“落灯”止,共十九次,中间一天都不可停。除夕夜,满村上空星星点点,与天上星星交相辉映,伴以爆竹,更增添了春节的喜庆与吉祥。

有涨灯,就有落灯。落灯也要举行仪式,以谢天地。正月十八晚上,待叉上的天灯里的蜡烛燃尽后,将天灯落下。虽可不必用祭品,但仍要上香点烛,焚烧纸钱,并将灯笼连同青竹一起焚烧,且燃放爆竹。第二天,将竖在场上的灯杆倒下,木头灯杆横挂于屋檐收藏,待来年再用。至此,新年随着落灯的爆竹声才算真正结束。

新年随想

文/张南山

冬至的汤圆在锅鼎翻滚,就像人生打拚,尘埃落定。东北等地有些老百姓已经在紧锣密鼓准备年货,迎接新年。潮汕大地则还静悄悄,仿佛狗年的春节还是很遥远的事,俗话说,年怕中秋月怕半,冬至到了,年还会遥远吗?

小时候,冬至一到,吃过汤圆,就开始掰指点减去法——春节倒计时。潮州有气象民谚曰:“冬至乌,年夜酥;冬至红,年夜雨。”“冬节在月头,寒冻年夜交;冬至在月中,无冻又无霜;冬节在月尾,寒冻正二月。”我们强烈地关注着冬至期间的天气变化和时间节点,仿佛晴与不晴、月头与月尾,与我们生命攸关似的。春节对我们儿时的诱惑,是一种狂欢的记忆。如果是晴空万里,我们就能取得精神和物质双丰收。如果春节期间下雨,道路泥泞,我们准会唉声叹气。

正当我们兴高采烈的时候,奶奶却总泼冷水说:“小孩烦恼过年,大人烦恼没钱。”我们对这话是不爱听的,认为大人总和我们小孩子唱反调、过不去。等到我们有了同感,懂得这句话的含义,历史已经翻开了新篇章。

童年时期,步行去向长辈拜年,蹦蹦跳跳;少年时代,骑自行车向长辈拜年,奋力向前;拜年,是我们在一年中最幸福的日子。俗话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既是现实,也是调侃。如今,人们已经很少成群结队、浩浩荡荡上门相互拜年了,除非碍于礼节,否则,差点都要把春节定性为累赘一档。现在,一来生活改善,二来通信发达,三来资金宽裕。尤其是通信发达,人与人之间,时时刻刻都能通话、视频、发红包等等,尤其是来一个群发短信拜年,一按就行,方便快捷的同时,有点敷衍了事的嫌疑。

春节期间,我更喜欢亲人团聚、贴春联、挂年画、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磕头、拍全家福等活动和习俗。就说多活动身体这一项,就能给人带来健康和快乐,比窝在家里喝酒、打牌和玩麻将好得多。然而,恰恰由于通信发达,加上各忙各的,产生了惰性,总以为今后见面有的是时间,忽略了一些人为因素,亲戚朋友聚一起反而少了。因此,我还是主张在春节期间,挤出一些时间相互拜年,相道吉祥,总结经验,畅谈未来,互补不足,交换梦想……

历史上,关于春节的诗歌名句,更是数不胜数,诸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望年关,梳理思绪,我做了一些时间调整和安排,决定恢复以前的拜年方式,人到大吉(柑)到,人到祝福到,而且列出拜年的时间表,如下:正月初一,回故乡和父母兄弟们团聚,拍全家福;是夜,去向舅父舅母、表兄弟拜年。正月初二,去凤凰向岳父母及亲戚拜年;是夜,回故乡和乡亲们拜年。正月初三,去妹夫家拜年;是夜,去老妗家拜年(或者提前去)。正月初四,选择性向其他亲朋好友拜年……

乌洋村的舅父今年九十岁,舅母九十一岁,还种菜,还喝酒,面有红色,身体健康,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想不到如今生活这么好!”叮嘱我的话则是:“外甥,有时间多来看看我们,多聚几次。”

尤其是何厝老妗,十多年没看到她老人家了,想起昔年老妗一家六口煮半斤米粥,清得和天空同一色彩,听说她如今已住四层楼房,还能煮饭,四世同堂,孙辈也已成家立业,生活无忧,真令人开心。

时不我待,来去匆匆,我认为,人生的精彩,不该只是悠悠岁月,更要有暖暖真情,尤其新春佳节。

酸甜苦辣过春节

文/赵佳蔚

春节发生过许许多多的事,就像一道道摆上桌的小菜,酸甜苦辣,各有各的特色。

酸——走亲戚。每当要走亲戚时,我总是忐忑不安。为什么呢?因为我怕叫人,我们家的亲戚真是多,一家一家走,最起码要走一个月。所以,我每次叫人都会搞错。这不,这天我到最小的外婆家吃饭。“佳蔚,叫我什么?”我转过头一看,噢,原来是外婆的儿子,哎,对了,该叫什么呢?慌乱之下,我只好应付地叫了一声叔叔,这一叫,搞得大家都哈哈大笑。哎,又叫错了,我只好红着脸溜走了,瞧,我就这样酸溜溜地离开了。

甜——讨压岁钱。春节之中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讨压岁钱了。每当拿到压岁钱,我总会甜甜地幻想好吃的、好玩的……大年初一一大早,我就早早起床,来到爷爷奶奶跟前,甜甜地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爷爷奶奶也开心地说:“给,红包肯定少不了你。”看,我就甜蜜蜜地拿到了梦寐以求的东西了。

苦——除夕守夜。我们家已经形成习惯,每年除夕,一家人都要守夜、看春晚、放鞭炮、烧头香。但对于我这个贪睡的人来说,熬夜实在痛苦不堪。今年,我想出了一个办法,爸爸妈妈一说要熬夜,我就说自己好像要感冒了,并且一边说一边擤鼻涕。没想到,这招还真管用,他们竟然同意不让我守夜,让我先睡觉。我暗自高兴。

辣——放烟花爆竹。除夕夜,吃完饭后,就到了最火辣的时候了。家家户户都会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烟花爆竹,尽情燃放。我和哥哥抱出早已准备好的烟花,点燃后赶紧扔向远处,我们俩躲在窗子后面,睁大双眼,欣赏着,叫喊着……此时此刻,我们的心情真是火辣辣的兴奋。

我不禁感慨:“这真是,酸甜苦辣过春节,五彩缤纷好生活。”

难忘春节

文/翟戈屹

我期盼已久的蛇年春节终于到了!除夕那天,我和爸爸妈妈早早就到了乡下,和爷爷奶奶一起过大年。我们欢欢喜喜地在门上贴对联,在窗户上贴“福”,装点节日的气氛。到了傍晚,村里响起了“噼哩啪啦”的鞭炮声,大家都开始吃丰盛的年夜饭了。吃完饭,我们放起了烟花,随着“乒”“嘭”的声响,空中炸开了朵朵美丽的彩花,五彩缤纷,实在太漂亮了。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这也是每年除夕非常快乐的事情!今年的蛇年春晚比以前更好看,舞台一直在变,一会像在田野里,一会像在太空中……真的像变魔术一样。爸爸妈妈告诉我,这样的舞台效果都是采用了高科技的手段。哇,真的是太神奇了,我以后一定要探索这里面的秘密!整台春晚我从头看到尾,看得津津有味。

新年穿新衣,拿压岁钱,也是我们小朋友们最开心的事儿!今年我的新衣服是一件银色的羽绒服,它非常有特色,把两只袖子脱卸下来单独穿上,就像一个酷酷的机器人,我太喜欢这件衣服了。春节里,长辈们给了我好多压岁钱,我准备把它们存好,学习上需要时就拿出来,我还准备用一些压岁钱来帮助贫困地方的小朋友,让他们也跟我一样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快快乐乐地上学!

蛇年春节,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春节!

春节,幸福的节日

文/童美淋

时间悄悄地从我们身边溜走,转眼间半个假期已过去,迎来了十分重要的一天——除夕。我从那紧闭了半天的房间里走了出来,换了一身衣服,在这一天我下定决心,要向过去的我说再见,迎接新的我。

走出房间,我看到的便是家人坐在电视机旁,妈妈在厨房里面奋斗着,我过去帮妈妈打杂之后与爸爸、姐姐坐在了一起,畅谈着自己在新的一年里的规划,开心地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第二天打开窗户,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亮了我。好久没有看到这幅画面了,思绪不由得回到了几年前,在过去几年的春节我基本上都是在那昏暗的房间与乏味的课本一起度过的,春节在别人眼里是与大家一起欢乐热闹,但从前始终没有我的身影。今年我要告别这昏暗的房间、乏味的课本,在那温馨热闹的画面中用自己增添色彩,让春节不再是我一个人度过的节日,而是与大家共同度过的节日。

我走出房间,迎来的是喜气洋洋的家人与亲戚新年的祝福,大家脸上都挂着幸福的微笑;走出家门迎来的是邻居的祝福,朋友的欢笑,大家一起走在路上欢快地交流着,诉说着自己的心事,诉说着自己对新年的想法与新的一年的规划。时间悄悄地逃走,不知不觉一天便过去了,晚上与朋友告别,回到自己温馨的家,打开门见到的便是乐此不疲的家人。

忙碌了一天,家人的脸上丝毫没有疲惫的神色,笑了一天也没有感到丝毫的累,妈妈终于从厨房里端出美味的食物与我们共同享用,这一天我感到了真正的幸福。

卖年货

文/崔静

春节买年货这件事,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凑合将就的。对于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它占据着我们小时候对春节最快乐的那部分记忆。有幸的是,在我年少无知、对世界充满无限渴望和遐想的年纪,参与了母亲用来谋生的事业,并在卖年货的经历中,走近了我所生活的乡村,看到了人们在迎接节日时的悲欢万象。

上世纪90年代,我的母亲在社会经历的巨大变革中,从一个捧着铁饭碗的乡镇职工下岗成为商店小老板,为了能够多赚些钱,母亲在镇上的集贸市场买了摊位,又成为了一名市场小贩。我们那个集市在当时颇有名气,每逢农历的二、五、八日,就是赶集日。一进腊月,人们纷纷杀猪卖粮,为将至的春节做准备,就连几十里外的人也会赶上马车驴车,裹上棉被来赶集。

母亲的摊位大概有四五米长,每进腊月,寒冷日日加剧,也迎来了母亲一年中生意最好的时候。

我在十一二岁的时候便在放寒假时帮母亲推车看摊,其实内心是极其不愿意的,一整天在极寒的空气中站立,常常让人变得迟缓麻木和狼狈不堪,和那些经过一番精心打扮来逛集的年轻人相比, 我们卖货的人是没有机会打扮漂亮的,穿上最厚重的衣帽让自己不被冻坏才是第一要务。有时在人流中偶然看到班里彼此颇有好感的男同学, 我都会装作没看见,把即将相视的目光瞬间移到别处,或是找个借口离开摊位佯装自己也是逛集的人,那个时候的自己,总是觉得露天摆摊叫卖是一项低卑的工作,而我却不知,在我成长和求学的路上,正是母亲的这个在我看起来不够光鲜的工作,才没有让贫穷成为我前行的羁绊。

除夕前的四个集日,是最具年味的。卖年货的人无论多冷,在这几天里都是精神饱满、斗志昂扬的样子。上午九点多,赶集的人渐渐多了,摊主们也拉开阵式准备迎接,一声高过一声的叫卖开始环绕四周 。“切糕热,热切糕……”“厂家直销,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瞧一瞧看一看, 不香不脆不要钱……”与这些嘴巴里呼喊出来的声音相映的,还有市场里一些店铺的音响里无论春夏秋冬都在播放的“真的好想你”“大姑娘美大姑娘浪”,气氛暖场,此时置办年货的人们也纷纷将牛马车辆停放后入场,老人牵拽着小孩,年轻人拉手并行,一波接一波。起初我像观戏的看客一样,观察每个从我们摊位前走过的人,有的人貌似穷苦,有的人头发打过发油被风挂上一层尘土, 有的人穿着时髦化着浓妆,有的人是每集必逛却从不买东西的老油子,有的人一看就知是头一次来的外乡人…… 似乎每家每户都在这时为了迎接春节而出来赶集,光观察他们,猜测他们打哪来要买什么,就有无限乐趣。

到了客流高峰,人多到只有互相推着才能往前走,那是我最初对拥挤人群的记忆,后来在一线城市早高峰的地铁站里,总觉场景似曾相识,脑海里竟忽地浮现出赶集人群的画面。而每当这时,我便无暇观察走动的人群,必须要认真看摊卖货,若是碰上小偷却被其跑掉,那将会成为一整天的悔憾。母亲在摊位旁腾出一块空地,摆上年画对联,让我专门负责看守,并要求我大声吆喝,可我总是羞于张口,最后被她训斥两声后也只是两眼放空,硬着头皮在嗓子里咕噜两句。事实上根本用不上我吆喝,年画是那几天最好卖的商品,小张五毛大张一块,张张喜气洋洋,上面画的不是送福报喜的各路兽神, 就是憨态可掬的大胖娃娃,每路过的人都忍不住多看上两眼,选上两张,遇上跟我讨价还价的妇女,我红着脸笑着学母亲的样子说:“不能再便宜了,这东西不赚钱就是过年图吉利!” 对方哈哈一笑:“这丫头还挺会做买卖。”我一边忙碌着收钱拿货, 一边听着烟花爆竹店里试燃的小鞭和礼炮噼啪作响, 心里说不出的兴奋,仿佛在交易成功后为自己建造了一身铠甲, 寒冷被抵御身外,羞赧和自卑也在热闹的气氛和收获的喜悦中消散了许多。

下午一点左右,各种声响渐渐减弱,人们也选购了一大堆年货,粮油副食,蔬菜水果,新衣鞋帽, 扛的扛,提的提, 即便是消费了血汗钱,却个个都是欢天喜地, 仿佛在买年货的过程中, 才真正体会到了一年来辛勤耕作的意义;为节日而买为节日而团圆,才是对生活幸福感的表达。

当人潮退去,我也开始饥肠辘辘,母亲会去为我买上一块热乎乎黄糯糯的年糕,只有当买货的人走得差不多时,她才有时间在匆忙中去为我们自己买点东西, 当我们把三轮车推回家时,已是下午三四点钟, 母亲和我会在水暖饭饱后,把她盛钱的布包倒扣在炕上,一张一张地整理好这一天收到的钱币, 如果运气好,这一天也许能收入个三四百,那应该是我和母亲最有成就感的时候,那些零散的钱仿佛带着闪闪的银光,成为了我和母亲耀眼的劳动奖章, 有时她会找到其中一张最新的五元钱递给我作为鼓励, 我从不舍得花,把它们悄悄放到储钱罐里。

有了努力卖货的成绩,才能有更多买年货的自由。赶上生意好的光景,我们一家三口会坐上班车去城里购置年货,进城给我带来的兴奋,丝毫不输于我卖货收钱时的痛快,我可以看见更多的高楼汽车,逛城里最繁华的街道,挑件我们摆摊的市场上没有的零食和洋气服装。这是春节给我带来的福利,当然,更是通过和母亲在寒冬腊月一次次练摊卖货换来的比其他农村孩子多那么一点儿的新年奖励。它是如此珍贵又令人激动 ,好像在过去的那些年,这才是我迎接春节的最重要的仪式。

春节

文/吴林凤

新年的脚步悄然走近,春节,所有的家人欢聚在城里奶奶家,欢声笑语成了新年的点缀。天渐渐黑了,饭菜早已摆上桌,爸爸一手拿着一根长竹竿,另一只手拿着一串鞭炮。大家一起将鞭炮挂上竹竿,爸爸把竹竿伸出窗外。胆小的我早早溜到爷爷的书房里,捂上耳朵,不敢面对那呛人的火药味和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等了许久,怎么没动静?我放下捂着耳朵的手,屏住呼吸,静静听着。突然,“噼噼啪啪”的声音响起,吓了我一跳。

放过鞭炮,大家开始吃年夜饭。我和几个表姐都是“肉食动物”,看见那烧得黏糊糊、油汪汪的鸡、鸭、鱼、肉,都忍不住大快朵颐,奶奶看得是眉开眼笑,连声问:“好吃吗?好吃吗?”“好吃!好吃!”大家齐声回答。一阵风卷残云、狼吞虎咽过后,大家抚摸着圆滚滚的肚皮,打着嗝,互相打趣、说笑。

“给压岁钱喽!”小姑的一声提醒唤醒了爷爷奶奶和我们几个孩子。大家七手八脚地找来小板凳和垫子。我迅速跑到前面,第一个跪下来,磕了两个头,向各位长辈问好,献上祝福,长辈们高兴地递给我好几个红包。我乐颠颠地站到一旁,再看看手里的大红包,计划着怎样来建设自己的“小金库”。

我们开始放烟花了。虽说女孩不能放,但是我一直都像男孩一样。爸爸、哥哥拿着几捆又粗又长的烟花在放,一时间,刚才还黑漆漆的天空顿时五光十色、五彩缤纷。我拿了几支小的在放。我手中的烟花棒有金银相间的条纹,一点燃,就“嗤嗤”地冒出几团金色的火花。虽不如大的那么耀眼美丽,但也挺好玩呀!我一手拿一根,舞动着、摇晃着,几只金色的萤火虫便在窗户上飞舞跳动了。我燃尽一根又拿一根,不知不觉就放完了。我恋恋不舍地离开阳台。

春节晚会开始了,大家津津有味地看着、笑着、说着、唱着,开心极了。

春节

文/邓睿伟

每当农历正月初一,我们就会迎来一个盛大的节日——春节,也就是农历的新年,俗称“过年”。春节是一个辞旧迎新的日子,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而今年的春节过得特别早,在1月23日就迎来了这个热闹的节日,以往的春节几乎全在二月份。

说到春节,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期有一个叫“年”的怪兽,它外形狰狞,生性凶残,每当除夕时便会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除夕时大家都会逃往深山。有一年从村外来了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那年的除夕村中竟安然无恙,后来人们从老人那里得知,“年”惧怕红色、火光和巨响。以后的除夕,人们便都穿上红衣裳,挂上红春联,到处灯火通明,并加以鞭炮的巨响进行驱赶。这件事也逐渐传到了其他村,也就有了过年的说法。

今年春节,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喜气洋洋,鞭炮声响彻云霄,随处可见一幅幅春联和一张张福字,每个人都很开心,所有的烦恼早就已经抛之脑后,到处都红红火火、热闹非凡。渐渐地,天色暗了下来,一朵朵礼花在天空中绽放开来,时而像金菊怒放、牡丹盛开;时而像彩蝶翩翩、巨龙腾飞;时而像火树银花,人们都深深地陶醉在了当中。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离24点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分钟了,很快又只剩下了几秒,我默默地进行着倒计时:五、四、三、二、一。新的一年到来了,这也是一个新的开始,也希望我们能在这新的一年中,天天都像这样快乐,有更大的进步。

礼花再次绽开,鞭炮声也再次响起,整个城市都沉浸在了节日的烟花爆竹声中……

过年

文/谢永帅

大年初一,代表着新年春节的正式开始,代表着每一个人在时光飞逝中又大了一岁,代表着旧的一年已过去,新的一年已来临。

过年无疑是快乐的,春节伴随着走亲访友,吃喝放松。人们在辛劳忙碌一年后,身心得到暂时的放松。

与西方不同,我们春节肯定是世界上最热闹最热烈,时长最长的节日,它好比是一部大型的剧作,有各色各样的文艺晚会、花灯、聚会展示。无不显示出一派祥和、欢快的气氛。

春节是家人们团聚最好的时候,也是朋友们相聚一起互相问候聊天的最好节点,相聚或亲眼目睹是对亲人朋友现状最好的了解,也是最大的问候,可能有人说现在信息这么发达,还用得着面对面再去聊吗,这样想的话,你可能错了。包括我们父母长辈,亲朋好友其实最想目睹一下我们,目睹一下我们的孩子,目睹一下我们的现状。

这时我们在一起聊家常,聊生活,聊未来,聊身边每个人的生活和身体,聊某某亲戚朋友过的如何,聊某某亲戚朋友家儿女淡婚论嫁,聊某某亲戚朋友家新房乔迁之喜,也聊聊家乡邻里变化,只有春节有空闲有机会才让我们聊这么多。

春节也是我们送祝福,送祝愿的好时候,虽然我们某些地方还身处疫情之中,但小小疫情肯定挡不住我们内心对春节、对家的向往,在祖国不断强盛,人民不断幸福的状况下,愿我们身边和远方的人都能在新的一年里过得越来越好。

盼春节

文/金阳子

盼呀盼,盼呀盼,我天天盼星星盼月亮,盼着我国传统节日——春节的到来。

说到春节,哪个孩子不是满脸兴奋、朝思暮想呢?因为春节有许多吸引人的习俗,包饺子、吃汤圆、放鞭炮、拜年、给压岁钱等等。春节前一天是除夕,在除夕夜里,我们一家还要一起热热闹闹地看2012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真是太棒了!

春节的夜晚,大街小巷还会像白天一样万分热闹,灯火通明。因为各家各户的小朋友都买了烟花、爆竹。在我们小区里,每个小朋友都在商店里购买了各式各样的烟花,有的扔在地上会发出巨响,有的点燃后形似陀螺会在地上快速旋转并发出五彩的火花,有的像一支箭飞上夜空如同一簇火焰……大家聚在一起,开一个孩子们的春节焰火晚会。每当这时,我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中一般,那嘹亮的声音、明亮的火光、快乐的笑脸,真让我兴奋激动呀!

2012年是龙年,这个春节里,我要做一份新春小报。我准备在白纸的左上角报头部分写上新年愿望,在边上画一条卡通龙。我要在这张小报上分别介绍春节的习俗、由来,还有祝福语。我要在反面写上一两篇春节日志。我要把这份小报珍藏起来,作为2012年春节的留念。

盼呀盼,盼呀盼,再过二十多天,春节使者就快要来了,我会在新年钟声敲响时,祝愿家人幸福健康,祝愿我和同学们在龙年生龙活虎、龙腾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