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散文诗歌 > 正文

传统节日的文章

2022/12/13散文诗歌

传统节日的文章(精选30篇)

腊八粥

文/顾文显

小时候,常见母亲吃白果红枣或核桃时,总要抓出一把锁进抽屉里。问她,说留着做腊八粥。后来到农村,见奶奶做饭时,也刻意挑稀有的粮种留下一点,也说要过腊八。我因此记住寒冬时有一个叫作“腊八”的节日。

旧历腊月初八早晨,热腾腾、黏稠稠的腊八粥端上桌来,色泽红里透黄,煞是鲜艳,玉米高粱大豆大米小米绿豆小麦黍米花生核桃红枣……当然是常见的主打,稀有的意思一下充数,如加上点白果、松仁,内容就更丰富。这顿节日餐有其自己的特色:节日的正餐大多在中午和晚上,春节在半夜,惟独这腊八粥是清晨就吃。我想这与时令有关系,老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叫化(也有说‘冻掉下巴’的)”,嘎嘎冷的天气,饱餐一顿热粥出门,顶添件衣服了!

端上腊八粥,奶奶就说故事:有一家子,好吃懒做,熬到腊八这天,断了顿,只好把各种粮食的囤底扫巴扫巴,凑合熬了一顿粥,吃饱了出去找活干,这才有了生路。往后为提醒后人不得偷懒,腊八这天必要做杂粥。母亲有文化又懂些佛学,她告诉我,腊八是佛教的节日,释迦牟尼修行到腊八这天,大雪铺天盖地,他看见草丛中有一母老虎产了三只崽,母子四口眼看要饿死,佛祖大为怜悯,便舍一身,活四口,做了老虎的美餐,他老人家也修成了正果,这叫做《释迦牟尼舍身喂虎》。佛祖得道,这当然是佛家重要节日,每到这天,大寺沿街舍粥,小寺也可以免费供乞讨的穷人腊八粥吃。母亲还说,旧时官府亦在这天搭粥棚,吃不上饭的,端碗排队,轮到了,给一勺,吃完再排队,相当相当隆重的。凡节日除了吃,总要有假日等辅助项目,这一天,妇女们不用推磨做针线,可以找女伴坐于热炕头上聊天,交流刺绣技术或心得,故民俗谚语有“冬不推(磨),腊不碾,十月一日不转转”之说。

奶奶讲的朴实,母亲讲的生动。无论劝人博爱还是诫人勤劳,都使腊八节显得很有意义。

我不管。那时贪吃,山区一年四季玉米饼子当家,吃得够够的,猛换一顿腊八粥,撑个肚儿圆,不是节日又是什么!时至今天,日子好得出乎意料,经常往饭桌前一坐,不知道点啥菜,这也未免枯燥乏味,换一餐腊八粥,成了吃稀罕,连孩子都高兴。小粮贩瞅准商机,提前给你兑好了杂粮,不用特意积攒搜集,市场上拎一袋就是,就算贵点儿,如今哪个在乎几块钱的投入?成全了商贩,方便了你,这叫皆大欢喜。若仍嫌它粗糙简陋,可以自己加点莲子什么的,放燕窝鱼翅都没人干涉。

想想感慨良深。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人们在饮食上精益求精,倒衬托了这顿腊八粥,当年算改善,今天还是改善!我想,那两个有关腊八粥的故事,切切不要忘记,它真像腊八粥一样,越品越有滋味……

端午的关于

[关于端午]

五月初五,吃粽子,赛龙舟。人们说,同样是伟人,马克思挂了留给我们一大堆要背的政治经济哲学,屈原挂了,还留了一天假期。多好啊。

当然,在这农忙的时节,什么端午的,也就淡化了。不过长大之后什么节日已经无所谓,可以聚在一起倒是重点了。再当然,很多非传统奇怪的节日,却受许多年轻人的追捧,兴许追逐潮流,兴许过于空虚。暂且不论。

[关于农忙]

民以食为天,农则以田为本。

遥想古老的田园牧歌,山也美,水也美。

农忙之时,周围均是农家。本队的相互打个招呼,拉拉家常,为收获铺下汗水。那许多已经不再年轻的脸庞,晒得发黑的皮肤,以及淳朴的笑容。都是美的。

[关于栽秧]

和去年相比,今年栽的算是不错的。虽然几趟栽下来,有点乱糟糟。

衣服上全是泥点,老大和老二却没事。额,莫非人品问题?太阳挺大,想想那么多劳动者都在努力,自己也加快了速度,不过,还是要小心不注意歪到田里了。

粮食真的很神奇,这稻秧栽进了湿软的土里,便会合颗、生长,结了稻穗,给了希望。

美一步的成长,都代表希望。

节日里,做个幸福的小女人

“三八”节还没到,同事就酝酿着如何消费:与同学喝茶的、与朋友逛街的、在家补个懒觉的……我本没什么计划,就想着彻底放松一下,哪怕是在商场里饱饱眼福也可以。

为了争得半天假,一上班我就忙着做报表、到罐区脱水,参加了半拉子班长会,又要补充完善2月份的生产分析以备下午领导开会,忙完这些已是中午了。老同学昝姐一大早就约我下午一起逛街,无奈他们单位要迎检,为了不让老姐太失望,我索性留下来陪她吃午饭,我们聊家务、聊孩子、聊往事,两笼饺子、一盘炒土豆粉我俩吃的津津有味。

告别了昝姐,我赶回了总部,约小妹一起逛街,“过节了,咱们喊上老妈吧,让老妈也出来热闹热闹。”“俺不去了,去了又花钱。”老妈就怕小妹乱花钱。我接过电话邀请老妈来做监督员。我前天刚拿到优秀通讯员的提货卡,原想着给老妈拿双平底鞋,恰巧店里刚刚进来一批货,老板拿出一双孚德单鞋让老妈试穿,软皮、软面、平底,老妈穿上刚合适;眼看提货卡还有剩余,小妹让我再为自己找一双,短靴已经买了两双,深口鞋的鞋跟又太高,选了好长时间选定了一双平底、镶钻的彩鞋,款式新颖,上胶舒适,就它了,等我一起付款时,小妹硬是把超支的钱掏了出来,得,我打着孝顺的旗号又宰了小妹一回。

离开华龙,我们母女三人又逛了百姓生活广场,小妹看我满脸的“皱皮(皮肤干燥)”又给我介绍梦妆花颜凝时致护面霜,我一看标价289元,伸了伸舌头就转身往回走,“姐,一年就一个三八节,只要适合你我买单……”小妹说着就让售货员打包了。一个下午,我和老妈满载而归,只是苦了小妹出力又破财。

回来时路过美容店,耳边萦绕着化妆品售货员的话“姐,春天要多补水,适当做些面部护理……”想想真是好久没去做美容了,折身转回到美容店。面护+眼护,一个流程下来整整用去了两个半小时,我也趁机迷糊了一小觉。回到家已是晚上八点多了,老公与儿子还在等我吃饭,餐桌上摆好了鱼香带鱼、腊肉蒜苗、炒米饭、凉拌藕,外加一碗浓浓的黑米粥,我享受着家的温暖、亲人的呵护。

键盘在手指间飞舞,文字在键盘间跳跃,回味一天的点点滴滴,幸福涌上心间,亲情、友情、爱情,“三八”节,我成了幸福的小女人。

节日里的婆婆

文/熊燕

山村的清晨,婆婆拔下门栓,用力拉开老屋笨重的樟木大门,一股凛冽的寒风从门外涌进,逼得婆婆后退三步。婆婆掀开门外用厚布和塑料制成的门帘,向门外探了探,看了看下着毛毛细雨的天色,将左脚迈出,又将右脚迈出,回身将大门关紧。

开门和关门的声音惊醒了还在酣睡着的一屋大小,大家只是翻了个身,又睡了过去。冬天的被窝真暖和!

院子的拐角处有一个陈旧的鸡舍,鸡舍里的鸡有的在窃窃私语,有的在引颈观望。婆婆缓缓走近,弯腰打开鸡舍的小门板,又走到“柴棚”里,从一个粮袋中舀出大半瓢粮食,撒在院子的一角,顷刻,鸡跑的跑,飞的飞,一拥而上,沉静了一夜的小院,彻底被吵醒。

院子中有一棵大杨树,修长的头上顶着一个硕大的鸟窝,儿子无数次想爬上去捣蛋,又无数次望树兴叹,在城市中长大的儿子学不会爬树。

杨树的左肩处有十来棵棕树,四季长青,很多人喜欢跑到棕树前拍照,说照片拍出来后,那背景有异国他乡的味道。

棕树的对面有一个长方形小菜园,这个季节,地开始偷懒,除了一些青色的大蒜,就是几棵外面叶子已泛黄的大白菜。婆婆蹲在地上,一棵一棵将大蒜连根拔起。青色的大蒜叶上寒露和着雨水,沾指透心凉。菜园没有栅栏。鸡吃饱喝足后开始引颈高歌,呼朋唤友。不一会儿,邻里跑来几只黄母鸡,对于这些常客,婆婆头疼又无可奈何,它们喜欢往菜园钻,还喜欢随地大小便。

炊烟升起的时候,天渐渐明亮,婆婆将烤火煤炉里的煤球提出通红的一颗,温暖冰冷的锅灶。不一会儿,小米粥便在铁锅内挤眉弄眼,欢快地翻腾。婆婆将煤火关小,提一个小木桶走向院内的水缸。水缸上方有一个水龙头,直通地下水井。

水缸边有一个小盆,盆内有刚才采摘的大蒜叶,还有几棵先前砍下的大白菜和去镇上买的一些青菜。它们似乎等得有些久了,婆婆刚压下水井里的水,哗哗的水声便逗引得它们好一阵吮吸,四肢舒服地向四周伸展。婆婆卷袖洗菜,刚出井的水虽然比水缸里的水稍暖和,可还是冰浸入骨,婆婆仿佛没有知觉,洗完一棵,又洗一棵。

孩子们这时起来了,好玩地伸手去捞水中的青菜,寒凉让他们猛地缩手,跌落的青菜弄得水花四溅。婆婆着急地将孩子们往屋内赶:“快,快进屋去!屋外凉。”

洗嗽完,大家围桌在餐桌旁,手捧婆婆递上的小米粥,嘴里嚼着丰盛的菜肴,有说有笑。

雨大起来,爬在窗台上,叮叮当当地敲打。婆婆一边洗抹锅灶,一边不时伸出手接过大家递过来的空碗,盛上小米粥。老屋的墙角有一架古老的钟在一下一下重复昨天的故事。

清晨的时光总是跑得很快,一会儿工夫便不见了身影。婆婆终于盛上一碗不再冒着热气的小米粥,坐下,有些疲惫地伸出两根细细的筷子夹我们吃剩下的菜,被冷水浸泡过的手有些不听使唤,一片青菜没夹住,翻个身又掉进了碗内。

“小欣昨晚着凉了,额头好像有些烫,得买些感冒药。”小姑一边摸着孩子的额头,一边对婆婆说。坐在餐桌旁的婆婆听到后,猛咬几大口手中的馒头,快速喝下小米粥,开始收拾大家堆放着的碗筷。推着那辆老式自行车,急急出了门。

等到婆婆买药回来,男人们一桌,女人们一桌,已在“东南西北风”中战得热火朝天。婆婆抹了一下小欣的额头,倒了一杯热水,又兑了一些凉开水,按医生说的剂量给小欣喝下。

然后,婆婆走近橱柜,拿出面粉、肉,还有各种菜与调料,开始不紧不慢地包饺子。各色饺子似一个个胖娃娃,或坐或蹲在案板上,姿态各一,有的笑得咧开了嘴。

夜色渐渐笼罩山村,等到大家熄灯睡觉,婆婆摸索着走到院内,提起一桶清水,舀出几瓢,倒入置放于煤炉上的水壶内,好让大家次日清早起床时有热水洗手洗脸。婆婆的身影映在结了冰花的玻璃窗上,那曾经年轻美貌的身姿,此时,被水桶的重荷压弯,成弓形……

吃糖的节日

文/聂翠青

现在大多数城市的孩子,已无从体验旧时乡间孩子成群结伴看社戏、丢盹瞌睡守岁熬年、一路串门拜年一路收获的愉悦了。大人何尝不是如此。不过,城市与时代也并非将民俗风情剥夺得一无所有,正月十五吃元宵、五月端午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城里人、现代人吃得丝毫不比乡下人、过去人逊色。还有腊月二十三吃糖瓜(饧糖),临近二十三的那几天,大街小巷便满是卖糖瓜的小商小贩,尽管天寒地冻,路人行色匆匆,但都不忘停下车子买几块糖瓜。

腊月二十三是吃糖的节日。相传腊月二十三是祭灶日,灶王爷要在这一天上天述职,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来人间家庭中所发生的事情,直到大年初一才返回。因此人们要在这一天祭灶,给灶王爷上香上供,供品中最主要的是糖瓜,为的是让灶王爷吃上以后,将嘴封住,免得上天后乱说。如《清嘉录》所说:“是夜送灶,谓之送灶界。比户以胶牙饧祀之,俗称糖元宝。”因此过去祭灶时还要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通常,祭灶完毕,人们还要品尝糖瓜。对此,或许人们会认为是跟着灶王爷沾了光。其实,腊月二十三吃糖瓜,并非人们的顺便性行为,由此而成俗至今。它应当是一种专门性行为。民间认为灶王爷是“一家之主”,掌管着每家每户的柴米油盐。对于旧时处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状态中的人们,生活是非常艰辛的;而衣食住行中的食,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更是重中之重,“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解决肚子问题是当务之急,因此,人们要在祭祀灶王爷、讨好灶王爷的同时,也往自己嘴里放块糖,不仅是解馋,也不仅是沾光,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事关一年柴米油盐的节日里,让每个人的嘴里都香香甜甜。其功用如同人们在大年初一贴“福”字,结婚时贴喜字一样,祈求从此福临门、喜临门……

节日的祝愿

文/李忠元

刚刚迈入新年,一条条充满喜气的祝福短信便涌进手机收件箱,阅读亲朋的亲切问候,感受着来自远方的那份温馨关怀,我心里时刻流溢着感动。

还在读书时,亲朋的来往全停留在书面上,常是飞鸿来去。每逢节日,相隔两地的朋友们便随信寄上贺卡来表达他们对我的美好祝愿。贺年卡、明信片层出不穷,图片也是花样翻新,缤纷多彩。有卡通图的、有夜明的、有带芳香气味的、有音乐的……凡此种种,光怪陆离,让人目不暇接。欣赏着这些美图,读着朋友们遥远的问候,着实让我兴奋和鼓舞。

十多年来,电脑的使用已十分普及。打开电脑,选择群发功能,发个伊妹儿,只是弹指一挥间的事,就把众多的好友搞定。发个微博拜个年,图片、文字、音乐三者声情并茂,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拜年、祝福何其到位!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逐年加快,亲朋们各忙各的,即使是过春节也都无甚闲暇,聚会见面成了难事。发个短信、微博,来个简短的问候,表达一下自己的思念之情,顺便捎上自己对亲朋未来人生的美好祝愿,既及时、准确、迅速,又节省气力、资金和时间,让人有“发并快乐着”的感觉,正像一条文字短信表述的:“风雨无情人有情,对你的思念没有停;虽然不是常见面,一样会把你思念;发个信息把话聊,时间化作连理桥;祝你年轻不会老,看完信息笑一笑……”本来嘛,发个信息,特别是自创的文字短信,就像是自己的作品发表一样,自己有个喜悦的心理过程。祝福别人的同时,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让人自得其乐。

一眨眼功夫,手机又变戏法似的进入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让我们对当今信息产业的发展瞠目结舌,可谓鸟枪换炮。每逢年节,邮递员送来的贺卡逐年减少,换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祝福短信和微信。只要听到自己的手机有信息铃音,打开收件箱,一条条带有亲朋温暖气息的美好祝愿便跃入眼帘:“脚踏六六六,头顶八八八;一生顺顺顺,一世发发发;出门吉星照,净走来钱道……”看着这样一条短信,在节日的喜庆气氛里,我想每个人心里都不免美滋滋的。“装满一车幸福,让平安开道;抛开一切烦恼,让快乐与你拥抱;存储所有温暖,将寒冷赶跑;释放一生真情,让幸福永远对你微笑……”多么令人感到温馨的祝愿啊,有了这样的美好祝愿,谁还有理由在这大好节日里闷闷不乐呢?如今有了微信,有图有文有音乐,美不胜收,极赋艺术性;语音微信,祝愿之外,还可以让你零距离倾听来自朋友的声音,聆听酷炫有歌吟;有的短信干脆用搞笑的形式来逗你快乐,让你有时哭笑不得,“过年了,俺给你整副对联——上联:为你苦,为你累,为你哗哗掉眼泪;下联:为你痴,为你狂,为你哐哐撞大墙。横批:关系钢钢的。祝新年快乐……”这样的祝福一条接一条,让我大开眼界的同时,陶醉了我年轻的心灵,让我在一个个飞来飞去的节日里倍感幸福而欢欣。

去年刚入冬,大雪就一场接一场下个不停,我所处的小城不知被谁的巧手调成了“震动模式”,地震一场接一场悄然而来,让人多少有些胆战心惊。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的QQ留言、微博、短信、微信便发来了一条又一条,问候的同时,也鼓起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让我感到了温暖和感激,让我对他们也增添一些思念。为了报答他们的关爱,还没到元旦,我便怀着一颗虔诚之心,把自创和改编的文字通过手机短信、电脑邮箱、微博、微信等形式从亲戚到朋友发了个遍,把自己对亲朋的真诚祝福发往祖国的天南地北,祝福快乐的同时,也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给别人带来好运气,然后怀着激动的心情静待亲朋的节日祝愿,一等到亲朋们又陆续发回祝福,我便有了一种收获的极大喜悦。就这样,我在欢欣中过着每一个幸福的节日,即便是一个人的日子也不再寂寞!

中秋该是举头时

文/李鹏

在逗弄三岁外甥女的时候,她冷不防从口中念出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稚气的声音宛如天籁。虽然小孩子不懂诗的意思,但它这样普及,说明这首诗的生命力是多么强大。

我能想象,一个身在异乡的人,内心的那份孤寂。对亲人的思念,也只能用一轮明月来寄托。在这首只有二十字的诗中,最震撼我心灵的是那个“举”字。诗人为什么不用“抬”?窃以为,用“抬头”的话,就显得很轻松,似乎缺少些分量,而用“举头”,表明了诗人身在异乡的那种复杂心情。虽然一字之别,一个小小的动作,却道尽了诗人内心深深的思乡之苦。

上世纪80年代,徐小凤的一首《明月千里寄相思》,不知道感动了多少人。“夜色茫茫罩四周,天边新月如钩,回忆往事恍如梦;重寻梦境何处求,人隔千里路悠悠;未曾遥问星已稀,请明月代问候。”借一轮明月,对逝去一段情感的深情怀念,此曲如一壶陈年老酒,令人无限感慨。

月是故乡明。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故乡的那轮明月,始终萦绕心头。诗人胡弦说,一个人就是搬无数次家,总有一件丢不掉:明月;一个人就是什么东西都用旧了,总有一件还是新的:明月;一个人就是再失意,仍有一个老伙计陪着:明月;一个人就是再穷,仍有月亮这块银子。说得多么贴切啊。

从2008年开始,中秋节就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记得当时有人提议,在中秋节晚上,熄灭所有的人间灯火,举头共赏一轮明月,深觉这个提议太好了。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对于传统的一些节日,人们似乎渐渐淡忘。而且,有那么多的人背井离乡,有的远离父母,有的远离妻儿,平时沉浸在繁忙的工作中,哪有心思顾及头上那轮明月?

对不少人来说,过节等于放下工作的休息日,却忽视了这些传统节日里蕴含着中华文化。有关中秋之说,始见于《周礼》。《礼记·月令》记载: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亦有人说,“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因此中秋节或是古人“秋报”遗传下的习俗。千百年来,传统的祭祀文化、悠久的农耕传统,让这个古老的节日,在祭月、赏月、放天灯、纵情对歌、吃月饼等习俗中,承续着中华文明的“合和”之义。中秋节传承至今,承载着中国人深深的家国情怀和对诸事圆满的朴素愿望。

文化名家冯骥才曾指出:“如果年轻一代对传统节日不知道、不了解,没有记忆、没有感情,预示的是我们深厚的文化根基的消失,文化记忆与传承的中断。”不如让我们多点节日的“仪式感”,最起码,放下手机,同家人一起,举头邀一轮明月作伴,品月饼,话衷肠,把传统文化和关于节日的美好记忆,在仪式里一代代“交接”。过好我们的节日,也是一种文化自信!

美丽的端午节

文/烛光心星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它同中华民族一样的古老。大约战国以后,它才固定在农历五月初五。而农历五月在十二支属午,故又有端午节,重五节之称。

家乡是优秀而有古老的中华民族传统之腹地。记忆中的端午节里,胸前佩戴上妈妈用小布头亲手做的小荷包,手腕、脚腕,乃至脖子上都绕一两圈彩色丝线拧成的“花花绳”;荷包上那长长的流苏儿,迎着春末夏初的暖风、伴着我上学的小路,飘飘荡荡、呼呼闪闪地舒展着节日那无尽的喜悦。冷不防,顽皮的小男生一把揪去荷包,望着像箭一样飞去的身影,只好把委屈和伤心哭诉给勤劳的妈妈,妈妈用一顿鲜美的红枣大米饭掠去了我节日的不幸遭遇,耐心的等到农历6月6那天剪下花花绳,把它静静地放在水能冲去的地方——“水窗眼”,让水冲走那卷着邪气的物件,以保佑成长中的任何病痛与不测。

端阳节里,每个孩子便是节日里的一大主角。当我与自己的孩子在过端午节时,我真忙!一忙用品:五月五日,6点钟就起床,买几株艾草,插在门框上;那些买的做的朋友送的荷包、花花绳、五毒鞋、绣花肚兜,还有雄黄、香草,把儿子装扮得,点滴不漏,绝对不会让昆虫、病毒等有害物亲近了;打扮孩子之余,给爱人和我也装上一小包香草,口袋里还藏一个小荷包。二忙吃的:买点再学着做的粽子、油糕、面皮等地方小吃,餐餐鲜美!

时间就像端午节里南方人劲翔的龙舟赛似的,一下子划了过去。而今,我的孩子不在身边,好多的节日都是在无聊的没意思的氛围中过着。今年是个润五月,在孩子们眼里似乎有两个端午节,我也在孩子的祝福中看到了节日的新景与蕴涵。从农历4月底开始,天气一天暖过一天,闲暇的人们就张罗着过节了,不论小集市还是大县城,卖荷包和香草的小摊就摆在沿街面的公路两旁,并很自然得排成长长的队子,那手工绣的缝的、机器绣的织的、色彩斑斓的荷包成串成串的悬挂在街景的树身间,香草则堆在树脚下的地面上;在一些超市也在诱惑顾客——买了商品便赠送一枚精美的荷包。新鲜美观的水果使人垂涎欲滴,精心做好的粽子堆得像小山似的,做手工食品的小买卖们,干脆把油锅搬到市面上,亮起油炸高手艺;足以体现节日氛围的物品,名目繁多之极,香气逼人,热闹非凡啊!年轻的、中学生模样的少男少女最爱凑这个热闹,男孩子还有些瑟缩,女孩子就像出了笼子的小鸟,叽叽喳喳吵个没完没了。还有那长得虎头虎脑的小孩儿,胸前的衣襟上用别针别着几个香包,甩过来甩过去,得意间一不小心摔倒就在地上,爬起来时还没忘胸前悬着的香包,歪着小脑袋用胖乎乎小手指摸摸香包上的长穂穗,似乎在说:“我不疼,你疼吗?”。看着这些欣欣向荣的年轻的喜悦的和谐的稚嫩的脸,真觉得开心无比,倒是人间其乐融融!不知为什么,过端午节的时候我的心情都特别的好,结上伴儿满街游窜着买荷包,其实逛了好大一阵子似乎也很难买到自己称心如意的,但就是爱在这些可人的香包、繁华似锦的丝线和红红绿绿的香草交织的世界中游走、寻找,似乎能找到什么出人意料的东西。真正意义上的繁华似锦图是什么样的,我不知道,但看看端阳节的锦绣世界则是让人赏心悦目,倍感节日的温馨!

一年一度的端阳节这天唱主角还有粽子和艾草,人人都要吃上几口粽子,尤其是做些甑糕油饼油糕卷糕吃。门前、屋内插上艾草,讲义是辟邪,还要喝雄黄酒,也说是驱虫辟邪之类的,雄黄酒我从没喝过,可是耳朵里曾抹过那金灿灿的雄黄,直到上了学再也没有摸过。没有体验过情人节里拥有的玫瑰花,没有喝过端阳节里的交杯酒、没有藏过花衬衣袖口上的香穗子……那种曾经青涩纯真、迷茫焦躁、蓬勃向上的成长和青春,依然在节日充满美好这美好的情结。从孩提到少年再到成人,端阳节的氛围一年浓过一年,香包之类的绣品已成了一些地方的经济产业,数量种类繁多,且品位、价格飞涨,不仅乐了商家,而且喜了百姓。

端午节,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世世代代勤劳朴实的女人,永远都是节日的主角,看似琳琅繁杂的标志节日的饰物和食物,都是为人准备的,为健康团聚的人锦上添花,为孤单苦恼的人雪中送碳。春节元宵以饺子、搅团和汤圆等盼人团聚、家团圆,中秋以月饼、明月寄相思和团聚,端阳节就是以香包、香草、粽子等牵姻缘、续情意、祈祷生活幸福甜蜜,依我看这是一个寓相知、相守的节日。况且这个节日的时分最好,花红柳绿,氤氲温热,最适合有情人相识、相爱,面对丝丝缕缕的锦线,千千万万的牵绊,相爱的人也难免心生“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情意。

重阳今昔

文/静言

据史料考证,重阳节始于远古时期。至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晋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中曰:“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诗人喜欢重九,满园菊花,无酒可饮,自觉空负大好时光。诗描写了有菊无酒境况,抒发了寥落惆怅之感伤。同时,也就有了重阳日赏菊、饮酒、抒怀之记载。也许自此始,重阳日带着菊香、酒韵、诗情,走向文人墨客,走向庶民百姓,走向历史长河。

到了盛唐,就有了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首清新淡雅的田园诗,宛如清水芙蓉,淳朴天然,却尽显故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快;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诚挚的情意融成一片,也把重阳日引向广阔的田园。“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更是把重阳日诗意化,浪漫化,闲适化。重阳之日,人们移步田园,去寻找那份恬淡,那份诗境;重阳就菊,亦成为一种精神文化,人们种菊、赏菊、赞菊。一首诗,丰富了一个节日,诗化了一种生活。

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进一步把重阳日大众化,情感化,节日化。它夯实了九月九日为“团聚节”“登高节”的内涵。秋高气爽,一家老小,头插茱萸,缘山而行,高歌缓步,赏秋唱秋,其乐融融。“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成为抒发思念之情的“国语”,既可为阳春白雪者吟唱抒怀,亦可为凡夫俗子所感喟。这首诗可谓重阳文化的里程碑,不仅众口传唱,而且赋予重阳节广泛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则赋予重阳节全新的浩气:“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大气魄,大胸怀,伟人之气荡寰宇;催人向上,给人力量,勃勃朝气震乾坤;唯物辩证的思想,跨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铸成千古绝唱——战地黄花分外香。

如今,重阳又定义为老人节。乘车免票、老龄补贴、景区免费,种种关爱送给老人。重阳节又承载起中华民族尊老、爱老、孝老的光荣传统。重阳节,内涵更丰富,更质感,更醇厚。重阳节,更接地气,更亲民。

你在天边 你在心间--写在母亲节

(一)

无论是温暖的抑或寒冷的岁月

还是感伤的愉悦的长夜

你象丝丝缕缕的清风

时刻萦绕我的春夏秋冬

我不知道你的黑发多么柔软

却知道你的意志多么坚韧

我不知道你的愁绪多么深沉

却知道你的思念多么悠长

我知道你的天湛蓝你的云志远

你在蓝天白云间展开向往的翅膀

我知道你的笑美丽你的心宁静

你用童心编织绚丽快乐的王国

你不学诗人的刻意情人的凝眉

亦不在幽径中感叹在花丛里忧伤

只将淡淡的情思写于天地之间

亦将柔柔的情怀寄于明月轻风

我想知道你在弯弯小河的尽头

还是在垂满柳丝的天边

等待那纯粹的人徘徊你的家园

等待那激情的心流连你的梦中

不知你我的相识是否已有千百年

有人说百年的偶遇过于平凡

有人说千年的守望过于梦幻

只为这一天的我们却如此眷恋

也许那只是一次不经意的偶然

却足够让我们一生一世去念想

虽然你仍在那遥远的天边

你却早已在我疼痛的心间

(二)

节日亦或是徜徉在遥远天国的梦,令我向往痴迷

因为孤独,还是因为孤独,享受美好,亦有缺憾

在每一个节日到来的黎明,我祈盼阳光洒满绣帘

在每一个节日到来的日子,我都张开双臂嗅芬芳

在每一个节日到来的夜晚,我沐浴在星辰中遥望

祈盼在下一个这样的日子,与你对眠在日月星河

写文这一天是母亲节,在题目上套上了写在母亲节,也因此人们读不懂我的文,因为既然是写给母亲的,却不似那样的情感,我没有说明,这些天过去了,今天来里,亦也不是想说明,是怕日子久了,就忘记了。上面的两段,第二段是写给母亲的,也是对母亲的依恋与情感。

立夏已至话节气

文/阎建滨

过了谷雨便是立夏,大好的春光将要辞别,炎热的夏季即将到来,应了吴藕汀《立夏》中的一句诗:“无可奈何春去也,且将樱笋饯春归。”立夏是二十四节气的第7个节气,也是夏季第1个节气,之后是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和大暑。如今,夏季里的节日比较少,最重要的是端午节,时间大约在夏至前后。显然,夏季节气多,节日却少。

那么,人们不禁问,我国的节气和节日区别在哪里?主要区别在于:节气是自然更替的标志,节日则是人文信仰的体现。节气按天时,节日顺人事。总之,节气与节日各担角色、各显风采。如今,在二十四节气中,我国法定节假日中,只有清明一个节气是传统法定节日。而其他立春、冬至、夏至等节气,虽然老百姓也当节日过,但更突出的是节气的自然坐标。

尽管如此,节气在我国所起的作用不可轻视,二十四节气,对中国人自古至今的生产和生活影响深远。我国最早的历法叫干支历,又称节气历,就与节气息息相关,传说是三皇时代发明的。从文献记述来看,我国周代就出现了“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共八节。到了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正式出现了二十四节气,分别是春季的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秋季的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的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及前面提到的夏季六个节气。古人根据天气和物候,将节气分为“分”、“至”、“启”、“闭”四组,准确地表述了四季循环的起点和终点,揭示了春夏秋冬四季大自然的循环运行规律。在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就提到了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作为最早形成的历法,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时间的准绳,又是指导农业生产、指导华夏先民日常生活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影响着两千多年中国人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甚至影响到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正因为此,二十四节气在2016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应该说,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最早的农事制度。对于以农耕为主体、靠土地吃饭的华夏民族来说,民以食为天,务农乃第一要务,安排农民按时春耕秋收关系到国家命脉、百姓生计,丝毫马虎不得。此外,节气还与老百姓的生活节律密不可分,遵循二十四节气进行春播、夏长、秋收、冬藏,形成了中国人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世界观,成为华夏民族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健康养生的生活追求。在立夏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立夏节气的不少习俗,都与农事和养生有关。立夏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气抓紧插秧,有“立夏种半田”的民谚。立夏时节,春花作物进入黄熟阶段,对已经成熟的春花作物,要及时抢晴收割。同时,做好柑橘、杨梅、枇杷、樱桃、葡萄等的管理。在养生方面,中医认为立夏乃春夏之交,顺应天气变化,老年人要在立夏养心、安度酷暑,“正气充足,邪不可干”。立夏做好精神养生,笑口常开,制怒平和。应该说,二十四节气至今仍然与我们的农业生长、家庭生活息息相关,对当今人的健康生活节律和健康养生具有强烈的指导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立夏尽管是一个节气,却有许多人文的礼俗。古代帝王在立夏这一天要率文武百官到南郊迎夏,举行盛大的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马匹、车旗均为朱色,朱色乃红色,这是喜庆的祈福,也是对即将到来的夏季作物丰收的美好期盼。此外,民间还有斗蛋的游戏。立夏中午,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用冷水浸过后套上丝网袋,三五成群的孩子开始斗蛋比赛,破者认输、胜者称王。相传立夏吃蛋柱心,能够增加孩子们的抵抗力,达到无病无灾的目的。还有立夏秤人的习俗,一般在立夏吃完午饭后秤人。老百姓秤人就是讨个好彩头,期盼“清净安乐,福寿双全”。

立夏节气这种人文礼俗,显示着在华夏上古时期,我国的节日系统与历法系统是密不可分的,农时周期与庆典周期常常合而为一。在古代,节气系统与节日系统交汇重合的时期比较长,导致许多节气不仅具有授时的功能,也蕴含节日庆典祭祀的民间习俗,使大多节气都充满着节日的味道。比如,至今立夏在有些地方还有立夏节之称。此外,夏至在古代就是十分重要的节日,冬至有大如年的说法,立春也是古代重要的节日,只不过随着岁月流逝,节日的身影渐渐远去了。

造成我国节日与节气的不同,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节气系统与节日系统出现了分离,这与中国传统历法夏历有关。夏历是阴阳合历,以阳历安排农事季节,以阴历安排社会生活、全民庆典、仪式祭祀等活动。这种阴阳合历是华夏民族的独有创造,是信奉阴阳哲学的中国人的发明。一方面农耕生产春种秋收跟着太阳转,另一方面社会生活、民俗礼仪、节日文化则跟着月亮走。跟着太阳转的是节气系统,随着月亮走的是节日系统。于是,农事周期与纪时周期发生分裂,节气与节日发生了分离。节气重农事,节日则侧重信仰。节日与节气的时间开始不同步,节日更多安排在农闲时间,与农忙错开,这样安排生产与生活显得更加合理,也更适合人们过节。

为了纪念,更为了幸福

夏日,骄阳热情似火,不知是阳光的诱惑还是热浪的炙烤,人们将自己裸露的只剩下丝丝薄纱样的裙裾和短衣短裤,将四肢尽情地舒展和暴露,沐浴在阳光里。软软的纱衣在轻轻的风中飘逸柔美,柔情地慰抚着我们躁动不安的灵魂。最喜那凉爽的风从窗户肆无忌惮地涌来,将纱帘高高地掀起,吹在肌肤上的惬意和温柔。

我坐在电脑前,看着屏幕上朋友发来图片上那些诱人的粽子,一股淡淡的香甜轻轻地飘进心扉,浓郁的思念也阵阵袭来。

粽子飘香时节,老家种植的百合橙黄色的花朵成串成串地盛放,摇曳着六月如花的姿影和如火的热情,这个节日的喜庆异常的浓郁,但,一切都已遥远。

我想着空荡荡的老宅,想那一地黄橙橙的花,想着小鸟孤寂的鸣叫,想某个旮旯拐角祖母悬挂在那用来包年糕的芦苇叶,还有那只祖父亲手编制的大筐,那口蒸糕用的大铁锅,一些物件还在,可它们永远地失去了再为这个家服务的功用,因为他们都已远去,和过去的时光一起,留在了那个时代。

但我快乐的记忆却一直没的遥远,而是伴随我至今,因此,我喜欢这个节日,也珍爱这个节日,更要过好这个节日,我珍藏从祖母慈祥微笑的皱褶里溢出的甜甜粽香,流经母亲辛劳的手指,如今和着我欢快的幸福让它久久飘浮,在老宅的上空,在亲人的心头,让我们用微笑、甜润、欢快的心情迎接这个无比美好的传统节日,将笑脸挂在枝头,将思念包进粽里,将幸福融化我们一起分享。我想,人是有灵魂的,他们一直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深情地注视着我们,为让我们远去的亲人看到我们的笑脸,品到节日的香美,我要好好过一个端午节。

我要为这个节日呈上最美最浓最诱人的粽香,甜透亲人的心扉,让她们知道亲情是世间最为浓郁的情,粽香也没有因着祖辈的仙逝而遥远,依然飘摇着淡淡的香甜,醉在心头。

其实,每一个节日,都会有浓浓的思念,因为我们只有在节日间才能相聚,享受乐意融融,涛涛不绝于耳的喧闹和笑声飞扬,也是此刻,最为想念远离我们而去的亲人,一幕一幕都是与他们度过的美好和快乐。

人们常说:树倒猢狲散。但我坚信我们不可能散,因手足之情深浓。公婆走后,那个我们经常相聚的共同家园没了,虽然我们少了一个最温馨的去处,最牵挂的所在,那个在每一个节日我们提着大包小包急匆匆奔赴的目的地,永远没了。而今,节日,我们多是在各自的家中度过,但不管多遥远,不管在城市的哪一个角落,属于节日的牵挂依旧,血浓于水的亲情依旧,并没有如猢狲状的丢失彼此。平日里一个短信或是电话知道彼此安好,但节日的祝福,节日的牵念,节日相聚的向往还在,也许就几个粽子或是一卷年糕,即使不能相聚,之于相聚少了些许欢乐,但那份节日的甜美和真心的祝愿必须送达。

今天,我要包粽子,蒸年糕,炸油饼,让我们的节日飘着曾经浓郁的粽香,就让我们品着,念着,乐着,温暖着,让一切美好永远围绕。

千百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写下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而愤然离世,一腔热血忧国忧民,抱国无门,遭小人馋言流放,眼看国破家亡,诗人一腔爱国热情最终只能以一曲壮歌抒发万丈豪情,以生命为代价谱写了一曲悲壮的爱国主义乐章。诗人的情怀,诗人的愤慨,诗人的不平,如河水荡漾着波涛汹涌澎湃在心头,一曲《离骚》如泣如诉酣畅激扬淋漓尽致地抒写了诗人的情怀。

那年游三峡,在诗人的故乡,观看当地居民自编的歌舞剧《屈原》,在那绿意葱茏,水气氤氲的水中舞台上为一批又一批的游人演出,真切地体验了伟大诗人临江怒号,悲愤填膺,慷慨激昂,心怀民众的激扬胸襟。

龙舟竟渡,喝雄黄酒,柳枝避邪,一切的一切都是为着纪念。

我要在这个节日用一种很幸福很温柔的姿态去怀念那些值得一直怀念和记着的人。营造一种节日的气氛,让亲人在节日浓浓的氛围里去想念曾经,想念让我们无比幸福过的人和事以及往日的快乐时光。就让我的亲人享受节日一直延续着的香甜和美好。

这个日子总是如粽香一样飘着浓浓的香甜,淡淡的思念,满满的幸福。

节日,不只是艾叶、粽香、年糕的甜美,更是有一份浓浓的思绪……

儿时的端午,是祖母的记忆。

祖母做年糕要用整整一夜,蒸大大的一筐,第二天清晨还要早早炸油饼,卷上年糕,那时的香甜简单而快乐,不知不觉中我们长大,祖母走了。但我耳濡目染,我学会了如祖母一样做好吃的年糕。

后来,我结婚了,有了儿子。

在公婆家学会了包粽子,公公削一根竹针,将苇叶梢穿入针孔,从粽子中间穿透,那粽子就不用线绑了,简单而快,肉馅的、豆沙馅的、红枣的,节日的欢快在做和品尝间变得欢喜万分,可如今,公婆都走了,阴阳相隔,端午越发变成了浓烈的怀念。

走在端午时节,百合花开了。

记不得父亲的最后一个端午节是和谁一起过的,母亲自然在旁,还有谁?这么短的时日,我竟然忘了,显然我不在他身边,从此也没有机会再陪他过端午了。

日子又长又短,时光即快又慢,瞬间好多人和事都已遥远……

如人们对屈原的怀念一样,节日我只能用属于这个节日最传统的方式纪念。

关于节日的传说,那个真那个假,都无关紧要,只是借此想念。

想必老家的百合花正自妖娆,去年百合盛放时我回到过老家,但对于端午却淡然了,还记得黄昏十分坐在院里和母亲聊天,父亲在床上看电视,遥远只是瞬间的事。

百合花独自芬芳,伴着小鸟的歌声悠远,但这一切都在心中起伏都在心中嘹亮,摇曳着我思念的深情……我在心中祝福你们安好。

我做了年糕和粽子,并一家一家的送,在端午的前夜,将它们送给母亲、大妹、小妹、大姑、小姑和最好的朋友,让这一点点的香甜漫溢着幸福,飘浮在节日的枝头。

让亲情永驻,让幸福永远。

社火

文/李国文

早些年,我曾经在太行山深处的铁路新线工地待过,借居在山窝窝里的一个小小山村中,恰巧赶上过年,年年过年,倒也不奇,偏偏赶上社火,还是三年一小火,五年一大火的社火,就相当难得了。山上山下,山里山外,好几个村寨联合起来,组织这种类似西方嘉年华式的全民大联欢,着实让我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社火渊源久远,始起湮没无考,但这种属于辛苦劳作,挂锄歇犁的冬日暇余,恰又与一年到头,团圆过节,合家快乐,村寨平安联系在一起的社火,是远离大城市的山村人,心目中最向往,最憧憬的大事件。在这个远离农事,彻底放松的日子里,赶上社火,哪有缺席向隅的道理,各村老少,凡走得动的悉数出动,凡腿脚不便哪怕搀扶着也要翻山越岭,如约而至。一眼望去,山坡小道,林间蹊径,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凡表演者,皆一式化妆画脸,凡游逛者,皆尽量衣着整齐,凡姑娘媳妇,皆描眉涂脂,红袄绿巾,凡少年儿童,无不手抓山乡特产,核桃栗子之类,边走边吃,笑逐颜开。游商走贩,叫卖其间,补锅补碗,摆摊揽活;拈香礼佛,鞠躬作揖,走亲访友,嘘寒问暖……这一切,让我们深切体味到“乡愁”的泥土滋味。什么是乡愁呢?就是历史在这块土地上所承载的大众记忆。而最令人牵肠挂肚的乡愁,莫过于一年之中,这些个一个挨着一个,过了这个盼着下个的众多节日了。而所有节日之首,莫过于过年,而在太行山这个偏僻的山村中,过年之中最难以忘怀的,又莫过于社火。

闹社火的这一个“闹”字,充分表现出中国人好聚不喜散,好热闹而不喜冷清的本质。这是我们长期处于农耕社会中,必须以协作劳动来战天斗地而形成的一种相互依赖,彼此依靠的传统;也是中国人数千年来屡经挫折而不败的底气。正因这种抱团的心理支持,互助的合力同心,才能挺立在这个世界上五千年不绝如缕的精神支柱。可想而知,一个村落,一方水土,养活一众百姓,正是因为这些生于斯,食于斯,日出而作,日落而歇于斯的最底层中国人,千百年来共同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得到丰收的喜悦,也共同经受着天灾人祸的熬煎,不仅在物质上,更包括在精神上,所产生的谁也离不开谁的一种乡土情分,成为植根于灵魂深处的基因。

俗话说得好,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在这个大前提下,无论曾经有过的分歧和异见。隔阂与误会,便统统不在话下,置之度外,这种中国人的豁达心胸,正如鲁迅诗云“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有过无数历史事实,可以用来资证的。正是因为此,或者由于此,逢年过节,必有聚会,合家团圆;缺一不可,成为我们中国人历久不衰的一大盛事。所以,在这个世界上,中国人对于节日的兴趣,恐怕是最浓厚的一个民族了。而要观察一个家庭,一个族系,一个村镇,一个集市,那些普通老百姓最丰富的表情,最本真的内心,那就是在所有节日的重头戏的年节中,走进那些忙活过年的男女老少中去。那热闹场面,那欢乐气氛,那兴奋情绪,那眉眼里透露出来的愉悦感觉,有钱过年,没钱也要过年,你就懂得什么是中国人的乐观主义?什么是中国人的求实心态?人称中国人为一盘散沙,这是个伪命题,在大方向一致的前提下,这一盘散沙,常常会表现出坚如磐石的团结,慷慨,强硬,同声共气。

社火之闹,白天划旱船,踩高跷,晚间敲锣鼓,放鞭炮,而以年青人为社火的主力,白天折腾了一天不嫌累,到了夜晚,社火的火一摊一摊点燃以后,更是精力饱满,追逐打闹,跟头把式,似乎有用不完的气力。一伙一伙,一拨一拨,聚在烟雾缭绕的火堆旁边,一边扒吃烤得太焦的山药蛋,一边忙不迭地敲响手中的锣和鼓,将热闹进行到底。社火社火,虽然重点在一个“火”字上,其实在夜晚的山村,那社火的光亮有限,五步开外,便不辨面目,远看,山高林密,月色如钩,近观,篝火袅袅,夜黑如墨,根本分不清哪村哪屯的人。尽管三五成群,谈笑风生,尽管呼男唤女,鞭炮声声,令我最感惊异者,侧耳听去,所有的锣鼓队,无论明处,暗处,无论近处,远处,无论轻重,缓急,无论快慢,起停,竟都能敲在一个点子上。那鼓声,其节律,整齐划一,其气势,有条不紊,锣鼓队很多,本村的,外村的,响器或大或小,成员或多或少,只要一抄家伙,开始也许和整个社火的鼓点不太谐调,但用不多大一会,就融入这种近似狂欢节的快乐当中,这就体现出我们中国人的最佳禀赋了,总是把大局,总体,放在前面,局部,小我,在举国上下的大目标下面,便无足轻重的了。

节日,中国人所以过得如此融洽,如此愉悦,就在于这一天大家都能放下自己,而想着别人,想着大家。大家都读过唐人王维的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在一年中,并非很重要的节日,即使这样一个很普通的登高望远的老人节,就因为一个人的缺席,而让全家人感到不那么圆满。

其实,我们现在过的元旦,与宋人王安石的《元日诗》的一年之始,不完全是一回事,民国以前的中国,中国人使用的是旧历,也就是农历,农历的大年初一,为现在的春节,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这样一来,公历的元月一日,便成为元旦。因此,“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气候,其实是农历的春节。但中国人是不怕节日多的,所以,阳历的元旦要过,阴历的春节更要过,如果说,元旦,是彩排预演,春节,则是正戏开场。

特别是今年元旦,既是十二五计划收官之年2015年的结束,又是十三五计划开局之年2016年的开始,这样一个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日子,更值得全体中国人为之庆祝了。

腊八粥飘香

文/山涧果子

暖冬不寒,大气包围了蓝天,天地混混沌沌,阴霾遮住了眼,恰如我当前的生活,浑浑噩噩,挥霍着流年,就这样,在不知不觉间,时光推开了腊月的门,腊梅花怒放,时至今日,灰色的天幕笼罩大地,腊八粥飘香。

童年的记忆中,对于腊八节并没有什么印象,因为那时的邻家人,正处在土地承包初期,平常,各家都在为最基本的吃饭穿衣而忙碌,对于那些个可有可无的节日,不知道是源于未知,还是没有闲暇打理,总之,却是没人提及,也可能是地里不可能同时种这许多种谷物·豆类,并且手头也不宽裕,包括农村集市上,也很少有卖这些品种繁多的原材料,所以,腊八节,一向是城里人的奢侈。一直到上学以后,从课本上才知道腊八节,知道归知道,这个节日我却从未真正过。自打母亲在十四岁那年秋天离开后,我的生活就一直处于飘絮状态,多年后,虽然成家立业,因忙于上班,妻本就不会打理日常的生活,对于类似端午·腊八节这样的节日,几乎和平常并没有什么两样,偶尔会到超市买一些节日特有食品,感受一下节日氛围,只不过,遗憾之心还是有的。

对于超市里卖的所谓的八宝粥,我并不甚喜,内心里总是有一种渴望,在这样的日子里,我常常会静静的想,如若把这许多种豆类·谷物码放在一口锅里,添水,小火慢炖,熬出一屋子的香浓,迎着朝阳,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就一碟小菜,捧一碗热气腾腾的五谷杂粮暖心粥,品尝那粘稠的醇香,感受一下浓厚的亲情,在平平淡淡中,一家人相亲相爱,共同迎接生命中的每一天,这何尝不是人生路上一种最简单的幸福。

在等待中过了这许多年,又逢腊八节,腊八粥飘香,因一些结,情感搁浅,又回归到一个人的生活,温馨的家的味道,始终是我心中的向往。一年一年,我的爱不曾上演,又迎来了新的一年,依然在期盼中望眼欲穿……

过年2011

文/刘远忠

民间把过春节叫做过年,合家团聚,辞旧迎新,这是一年中最隆重、最欢乐的节日。辛劳了一年,这才能轻松快

活地过上几天安闲的日子。年关一过,新的365里路,又将从人们的足下开始。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日益繁荣。年关逼近,各家各户都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况采购年货。除夕之夜,吃过丰盛的团年饭,一家老小围坐在电视机前,观赏中央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精采节目,欢声笑语不断。时针指向午夜12点,当新的一年到来的钟声敲响,千家万户鞭炮齐鸣,焰火冲天,大大小小的城缜,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之中。告别旧岁,喜迎新春,有谁能不笑挂眉稍,万分激动泥?那些历尽艰辛、饱经磨难的人们,眼角会悄然滚出泪花来。节日期中,有人品茗聊天,有人外出旅游,有人唱歌跳舞,有人探亲访友……走到哪里,嘴角都含着一丝笑意,把节日的喜气溢满神州大地。

人们以往过年,也都是这样热闹、这样欢乐吗?上了年纪的人,不皱一皱眉毛,也会摇头叹息。

我国人口增长极快,有相当长一段时期,市场供不应求,不得不实行凭票购物的配给制度。每家每户按月领取各种票据,如粮票、肉票、油票、糖票、蛋票、肥皂票……种类繁多,配量极少,大家只好节衣缩食,紧紧凑凑地过日子。人们翘首以待的就是过年,年前会公布节日增加供应的品种和数量,如盐肉一斤、咸鱼半斤、木耳一两、花生二两等等。年关临近,每家每户都奔忙起来,各个供应点门前,排起购物的长蛇阵。人们跑了这家,又跑那家,去迟了货物早已售完,还得再跑一趟,但不管怎样辛苦劳累,心头总是乐滋滋的,盼了一年,除夕餐桌上,总算能象个过年的样子,吃上一顿极难吃到的菜肴,大人小孩的嘴里、心里,都是甜津津的。但就象这样平平淡淡多少有些寒酸的过年,又能维持多久呢?

文化大革命开始,到处敲起造反的战鼓,吹响武斗的号角。中国盛产各种各类的分子,名目多,人数多,揪出一批又一批,斗倒一伙又一伙。在震天动地的口号声、批斗声中,春节不知趣地悄悄走来。那时的口号是“过一个有意义的革命化的春节”,切不可放松对阶级敌人的警惕,更不可松懈革命造反的斗志。既然是过年,总得休战两三天。但休战决非休息,或打扫环境卫生,或去工厂农村劳动,或瞻仰革命胜地,或赶写革命的标语和大字报,革命的事情哪里会作得完呢?

至于形形色色的那些分子,会让你象平常人那样过年吗?或囚于标准牢房,或关在私设的牛棚,或押去劳动改造。他们过年虽没埃批挨斗、挨打埃骂,但如坐针毡,年一过完,更猛的风暴即将袭来。这些人的亲属虽没被关被押,但怀念亲人,提心吊胆,忧心忡忡,坐在吃年饭的餐桌前,泪眼望着泪眼,谁能了解他们的苦楚和辛酸?

峰回路转,欢乐热闹的春节,在阔别多年之后,又回到人们身边。但快快活活过年时也别忘了,贫困地区的父老乡亲,依然还在风雪严寒中冷冷清清地过年。当春节捧着美酒佳肴,把欢乐送进城市乡村的每户人家,举国欢腾的鞭炮声中,我们会看见祖国母亲噙着泪水在微笑。

父亲的节日

文/周文洋

父亲节前夕,我回到阔别五年的老家为父亲过节。老家在大山腹地的一个小村,下了长途汽车,还要走几里乡路。记忆中的家乡景色依然如故,空气里带着特有的槐花幽香和泥土气息,路上偶有三三两两的行人和摩托、农田车……

回家进院,包裹还没放下,父亲当头一句:“放假了吗?回来怎么不提前打个电话?”我说回来给您过父亲节了,父亲疑惑地哦一声,惘然地点点头。第二天早上,我用带来的熏鸡、烤鱼、火腿等做了八菜一汤,摆了满满一桌。

父亲见了说:“不年不节的,做这么多菜干啥?”

我说:“今天是父亲节,您干了一辈子活儿,给您过节了。”

父亲仍是满脸迷惑:“父亲节?以前怎么没听说过?”

父亲虽已六十多岁,却不知道什么是父亲节,我心中涌上一种莫名的情绪,这种情绪似乎潜伏已久,是父亲的迷惑把它突然唤醒……在乡下,像父亲这样勤劳朴实的农民有千千万万,他们为儿女辛勤了一辈子,却从不知道有父亲节,也没有享受过一天属于自己的节日。

吃罢早饭,父亲像往常一样,扛着镐头走进田野,那里是他的世界,麦苗绿油油、齐刷刷,如同列队的士兵,披一身勋章般闪烁的露珠等着检阅,而父亲那铿锵有力走路的样子,则像一个将军检阅他的三军将士。

父亲让我坐在田埂上休息,开始疏通麦田里的渠沟,望着父亲舞动的镐头扬起湿漉漉的泥土,脸膛上的汗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我突然悟出:父亲是幸福的,他每天都在劳动中享受着自己的节日,并且每天都过得一丝不苟。父亲有力的抡镐姿势,给了我一个强烈的感觉:父亲就是一株成熟的、籽粒饱满的麦子。

我真想喊住父亲,让他歇一歇并告诉他,什么是父亲的节日!

父亲,节日快乐

每年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全国父亲的节日---父亲节。一年365天的繁忙中,就只有那么一天是父亲的归宿…

从小到大,很少认真的写过一篇给我父亲的文章。记得还在中专的时候,文化课堂经常会出给我们一些关于父亲的文章用来写作文,而我基本上都是草草了事,那时小,根本感受不到父爱如山那种沉淀又内敛的感情,所以压根写不出什么东西,也不知道该写点什么。那么趁父亲节到来之际,第一次为我的父亲写一片文章,祝愿远方的他,健康,如意…

父亲是一个很朴实,并且没有任何心眼的人,外人对父亲的评价是:“好人,讲义气,做什么事都有责任心,尤其是帮别人的事情,总是那么一丝不苟。”二十多年来,我一直被父亲的这种性格感动着。

父亲还是一个很不善于表达的人,他对我的爱从来都是埋藏在心里的,记得大二的时候,一次父亲出差路过北京来看我,带我吃了饭又把我从内到外的衣服换了个底儿掉就让我自己回去休息,我没心没肺的朝住处走,走到拐弯的时候,发现父亲还站在原处没动,恍惚间看到他向我挥手的时候顺便擦了下眼角,当时想一定是错觉。

每次跟家人通话都是母亲接,跟母亲如何如何的聊着,父亲接过电话总是几句话就把电话交给母亲了,现在才发现二十多年来我几乎没怎么与父亲聊过,而我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如今工作了,回家的次数变得更少了,记得以前春节回家,司机刚送到家门口,父亲和母亲就已经等在门口,我一下车二老的第一句总是:“累了吧,冷了吧,快回家歇着,看你冻得怎么不知道多添点衣服?”我看着如今的父母,儿时记忆中他们的容颜已不复存在,脸上添上了些许沧桑,头上也藏不住那一根根的银丝,心里很酸涩。已有两年没回家看望双亲了,今年一点要回去看望双亲。以前觉得父亲节和母亲节是商家用来煽情造势的,但年龄越大,越觉得父爱如山母爱似水,希望父亲和母亲不要再为我操心了,我能自己照顾自己了,也长大了…

年少的青春,未完的旅程。是你带着我勇敢地看人生;无悔的关怀,无怨的真爱,而我又能还给你几分,身在远方的我一切都好,在我内心的思念里,改变的是我的容颜,不变的是永远爱你,父爱如山,父爱无言。也许父爱没有母爱的细腻柔情,但父爱一定与母爱一样温暖深情…

我爱我们的节日

伴随着劈劈啪啪的爆竹声,我盼望已久的春节终于于来到了。大年初一早上,奶奶很早就叫醒了我。知道今天是春节,我揉揉睡眼,连忙从床上爬起来,穿上漂亮的新衣裳,梳好辫子,开始吃早饭。

来到厨房,爷爷和爸爸正在喝茶,奶奶和妈妈在灶台上忙碌着,桌子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早点,有甜蜜的红枣,有美味的干丝,有象征团圆的汤圆,有表示长久的粉丝。我首先向爷爷奶奶拜年,祝爷爷奶奶健康长寿,爷爷奶奶很高兴地给了我一个大红包,我喜滋滋地接过红包。接着我又向爸爸妈妈拜年,祝爸爸妈妈身体健康,工资上涨,爸爸妈妈也祝我健康快乐、学习进步。接着我大饱口福,把肚子吃的鼓鼓的,吃完在饭后就和爸爸妈妈一起准备出门去亲戚朋友家拜年。

我首先去了四爷爷家,见到四爷爷、四奶奶我说“恭喜发财,新年快乐!”四奶奶笑呵呵地给了我一个大红包,我连声说感谢,四爷爷夸我很有礼貌。从四爷爷家出来,我们接着又去了姑姑、叔叔、阿姨等亲戚家拜年,每到一家除了收到一个大红包外,我的口袋里还被塞满了各种各样的糖果。拜年结束后回到家里,我已经感觉有点累了,但是心里还是很高兴。

晚上姑姑、姑父带着我的两个表妹来了,我又有了新的玩伴,心里更加高兴。吃完晚饭,爷爷点上香烛,爸爸在院子里放烟花爆竹,我们在一旁捂着耳朵看着。五颜六色的礼花窜上夜空,绽放出灿烂的笑脸,真的很美丽。放完烟花,我们一起看电视,春节的电视节目很丰富,让我们看的很过瘾。

现在春节过去了,我们的新学期也开学了,回想起春节的快乐,我觉得我真的很爱我们的节日。

半边天

我希望你会在我的眼泪掉下前就用手掌捂住我的眼睛,然后说我的眼睛只有微笑的时候最好看。我希望你会在我面无表情的时候搂紧我,然后说,你在我的面前永远都不要伪装坚强。我希望你会在我受委屈的时候,把我的脑袋按在你的肩膀然上,抚着我的头发说没关系,就算所有人都不相信你,你都还有我。

明天过节,一个属于女生的节日。记得上大学时候一直觉得这个节日是属于那些至少做了妈妈的女生的节日,因为它的名字叫‘妇女节‘。上大学有次遇到这个节日,没有去在意。结果当时的女朋友很生气,几天没有理我。后来听说她们寝室的女孩子那天都收到了男孩子的礼物。笑~~~~~~~~

今天下班回来,朋友买了大骨头、淮山、芋头、土豆煲了汤喝。味道淡淡的 ,有点小幸福。

一个朋友,因为到了适婚年龄,而没有给家里领回一个媳妇,和父亲发生争执,结果父亲发冠心病入院治疗。告诉了我这个消息,一时我也不知道谁对谁正。只是劝朋友好好照顾父亲康复,以后遇到有歧义的事情,尽量不要起冲突。

母亲一直是个很要强的女性,记得小时候每年区里’妇女节‘评选,母亲都能领到区里的“三八红旗手”回来,还有很多奖品。

同样的祝福母亲在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心中一轮不落的月

文/xyf771107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不经意间,又是中秋,又见月儿圆。

放假的欢呼声雀跃耳畔,各式包装精美的月饼吸引着眼球,铺天盖地的祝福提醒着节日的临近。只是,此消彼长,随着年岁的增长,对节日的热情却日益转淡,反而会生出许多无端的感慨,甚至会心生无可奈何的抗拒。

月是故乡明。那轮明月,长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闪亮在家乡的天空。吃月饼,过中秋,更是孩提时最诱惑的事情。至今,我总忆起老家的中秋,蛩音唱和,秋风微拂,乡野的气息清新弥漫,空气中飘满了幸福。

“八月十五”是老家人对中秋节的统称,虽然通俗而直白,却承载着家乡人对美好生活无限期盼与向往。每到八月十五那天,当圆圆的月儿爬上天空,月光碎银般散向大地的时候,屋前纳凉的坪里开始热闹了。父母将老式的芝麻月饼、水果敬献于月光之下,还有父亲亲自张罗的简简单单的节日餐,香喷喷地冲撞着我们的嗅觉,馋得不行时便偷偷地用小手抓着迫不及待往嘴里送。虽然老式的芝麻月饼吃起来有些干硬,可在那时只求填饱肚子的乡下却是难得的美味,吃在嘴里甜在心里,吃了还想吃。被月光装点得柔和静美的坪里,大人们喝着小酒,唠着家常,话着这个秋天的收成。孩子们则欢天喜地地跑着跳着,指着天上圆圆的月亮,听老人们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若不是田间蛙鸣阵阵传来,还真分不清天上人间。

于我,父亲在世时的中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温暖团圆,家中盛满了欢声笑语。而今每逢过节,母亲接过了父亲的重任,不辞辛劳地忙进忙出,采购、切洗、制作,就等妹妹、妹夫带着外甥们回家,给家中添上几多生气,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吃个团圆饭。看着我们吃得开心,她再累都是喜上眉梢、乐在其中。

快乐其实很容易,幸福也是如此简单。可放眼身边,时光将一切改变,社会一天天旧地貌换新颜,奢华富足的生活也让曾经节日的温馨和美渐渐远离,节日经济倒是红红火火。也许,这才是当今节日的重大意义之所在。

中秋佳节,大鱼大肉、山珍海味摆上桌,亲朋戚友推杯换盏,饮尽琼浆玉液,可也免不了挑挑拣拣,这个肥了,那个咸了,这个不够辣,那个不够香……满满的一桌,大家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于是,剩下的美味热过一餐又一餐,或者干脆倒掉,绝对的奢侈浪费。

再看市场上、商场里月饼琳琅满目,味道有甜的、咸的,品种有蛋黄味、水果味、火腿味、海味等等,按产地有京式、广式、苏式、台式、港式、潮式……直让你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更令人费解的是,许多天价月饼直叫人目瞪口呆,那堪称精美的包装礼盒绝对比月饼要值钱。其实,在这利益趋使走向白热化的时代,节日已不再是纯粹的团圆与喜庆,而是各商家赚取利益的绝佳机会。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使出看家本领抢占商机,在包装、产品样式、制作种类上绞尽脑汁,不断推陈出新,力求标新力异,怎样轰动都不过分。

总之,节日的水准提高了,人们对吃的讲究也非同往日,而节日本身却正在一点点失去它曾经的淳美,带给我们的惆怅与思索也不言而喻。

人常说花好月圆,于一年中秋却往往难以两全。俗话说,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寥寥的秋花已开至荼蘼,褪了那份盛丽与明艳,难觅当初的娇颜朵朵。偶有零星的小花,开在不为人知的角落或是路旁,无人问津,却自顾自美丽,有着孤芳自赏的况味。远在天涯的游子,为着理想、事业辛苦打拼,留父母、妻儿依依守望。相思的人儿,借着清风月明,把满腔的思念遥寄,同一片夜空下,享受同一个月圆之夜,把心拉近。

一首《常回家看看》,唱遍了大江南北,也唱出了许多父母的心声,不盼大富大贵,不盼光耀门楣,盼的只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团团圆圆。漂泊的离人与坚定的守望者,谁不盼重逢?他们当中有的好几年不曾回家,父母惺惺期盼,妻儿望眼欲穿。而为了这节日的团聚,他们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精心准备,不只要考虑时间、经济等条件的客观存在,还有近乡情怯的心理上的准备。若不是为了生活,若不是为了让一家老小过上好日子,若不是为了有朝一日能荣归故里光宗耀祖,谁愿意背井离乡?谁愿意在举目无亲陌生冰冷的城市里挣扎打拼?

许多人身在旅途,身不由己,而心却一直牵挂着那个朝思暮想的家,只因那里,有情,有爱,有暖。此时,一定有许许多多的人正匆匆赶在回家的路。无论天气多么恶劣,无论时间多么短促,无论交通多么拥挤,无论境况多么寒酸,他们都倾心于这一场奔赴,期待已久的温情与幸福驱赶了所有的苦累。

傍晚时分,阳光未曾全部散去,淡淡的月影已微微探出了头,风华淡淡,清雅朦胧,心中荡起意象万千。此时此景,年轻的流浪歌手在熙来攘往的街道用他忧郁深沉的嗓音忘情地唱着陈星的《流浪歌》,“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声音如泣如诉,歌者心中的那份凄凉翩然缭绕于城市的上空,惹过往行人纷纷驻足,投以欣赏的目光,为他鼓掌加油。

只道,天上月圆,地上却住了离别苦难。月儿照耀着苍茫大地,谁都有资格分享,而有的人却被生活磨砺得忘了这温暖的存在。圆满是每个人都在追求的美好,而现实往往将期待的圆满生生切割。也许,我们目之所极全是繁华灿烂,而那些活在社会最底层,躲在阴暗角落卑微呼吸的人,每天为了简单的吃饱穿暖挥汗如雨、委屈求全、忍气吞声,习惯了低头俯身,哪有心情去抬头看一眼天上的月明。

月似无情,有情的是人间。月似无心,有心的是我们。轻倚阑干,沐浴着盈盈月色,任思绪神游,听虫鸣蛙鼓,看群山静穆,才懂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绵绵亲情,懂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懂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依依乡怀,懂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单,懂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美景,懂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眷恋,懂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迈,懂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博大。

月影朦胧,把寂寞拉得瘦瘦长长,不堪的羸弱。那浅浅的余辉洒在眼帘,如霜清冷,泛起潮湿阵阵。中秋临近,月儿一天比一天圆了,是不是幸福亦越来越圆了?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无恨月常圆。原来,苍天薄情,月里藏恨。原来,那月圆之时,只为让快乐的人更快乐,让完美的故事更完美,而让孤单的人儿更为清楚地窥见心底那一份久违的缺失。

溶溶月色,透着善睐明眸的清丽婉约,易让人心生柔软和迷离。云端漫步,月里放歌,该是怎样的超脱与了然?许多人愿意在畅聊欢饮中度过这中秋之夜,而我独喜欢这寂静,凝望着皎皎明月夜,听自己安静的心跳,感受“月中清露点朝衣”,心情温柔而恬静。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明月明年”与尘世隔着遥远的距离,我开始怀疑,我能否走过这样一段漫长的路?而这月下弥散的幽曼气息,合着夜的平仄,总能让我的心收获一段时间的沉静。

心中有一轮月儿,弯弯的,柔柔的,淡淡的,娇俏含羞,带着浓浓的古意,永不失去。这月儿,象一只小船,荡在静静的心湖,轻轻地摇,荡出悠悠的歌声,干净而澄澈,飘向漠漠大地浩渺苍穹,飘向前世的遥来世的远,余音不绝。

我愿意,是一只翩然追月的蝴蝶,即使被露水打湿了翅膀,身躯沉重,依然会向着月儿升起的地方,讨一点暖。每当仰望空中的皎皎月轮,看着它淡雅的光华,我总喜欢把它想象成广寒宫:高大的桂花树永远弥漫沁人心扉的花香,勤奋的吴刚永远做他那一成不变的活儿,漂亮的嫦娥仙子永远是怀抱玉兔的冰清玉洁的少妇……岁岁年年月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而能见到中秋月明的人是多么幸福?

月色,很静,静得没有一丝动荡。心,亦很静,静得没有一丝涟漪。一片盛大的白月光,若一场华丽的盛典铺展开来,清雅一片,一些久远的人和事在这场盛典上亲切再现,扰乱原本安好的心绪。虽然,花前月下的誓言也早已散落在天涯,花好月圆也只是想象,但仍愿倔强地坚持,只为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秋正瘦,月正圆。这月儿,才华横溢,清幽高洁,柔情蜜意,接受着万千的仰望,恩泽着大地苍生。

祝福世界,人事无分,花好月圆,长长久久,地老天荒。相信,家庭和和美美,身体健健康康,事业顺顺利利,情感乐乐融融,便是心中最美的团圆。

期待一轮月儿,美丽的,不落的。期待一场团圆,温暖的,久久的。

过年

文/王忠范

回 家

世界再大,也要回家,回家过年。在中国年与家两个汉字自古就连在一起,父母是永远的故乡。

滚烫的酒火热着亲情,绿色的菜热出了春的气息,这一家人大团圆的滋味越嚼越香。

父亲指着菜里盘结在一起的根说,根是最有营养的。

手机真忙

这是手机最忙的季节,彩铃穿过日夜,惹得春光四射,暖意浓浓。

话声、笑声,寄送祈愿、祝福;方块字,一行又一行地发行着吉祥、欢乐。心与心,沿着手机来来往往。

天南地北的年全被按响,在繁忙的手机里喜气洋洋。

福到了

倒贴的大福字如一只只金鸟,披着绚丽的彩霞,在每一扇门上、窗上红火火地飞翔、歌唱。影子和声音生长着春光,驾起风的金翅膀抬高了太阳。

年到了,福到了,春到了。裹满喜气的欢声笑语到处流淌,而鞭炮的话声更响亮。

大红灯笼

雪花飞来,一盏又一盏地数着悬挂的灯笼,漫飘的声音被映红了。你听,红月亮正与春天对话,哗啦,哗啦……暖烘烘的,很动听。

灯的海,镶嵌空中,美丽多姿,自成风景。是表达节日的欢乐,是衬托幸福的生活,是燃烧的激情。

吉祥千年的灯笼,摇动着所有的笑容,红火着年,亮着梦……

饺 子

一家人进入团团圆圆的氛围中,把大年和欢声笑语一起包进饺子,而包好的饺子又将满门的喜气摆排出来。对联闪光,窗花出彩,快乐装满了家庭。

饺子熟了,餐桌上摆满了清香和喜悦,全都冒着腾腾的热气。大人小孩共同细品年味、家味与日子,谁都满含幸福和满足的词句。此刻,那枝报春花喷红吐绿了……

过年好

春节这天,乃至新正大月,拜年的人来来往往。这景象带着传统的文化礼节热闹了节日,使年味更浓,使情更真。

“过年好!”这是只有春节这个节日特定的一句拜年话。这句话都是心里冒出来的,洋溢着喜气、和顺、吉祥,也蕴含着牵挂、祝福、希望,营造出相亲相近,欢欢乐乐的氛围。

大拜年互致一声“过年好”,就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提示自己热爱生活踏上新的旅程。脚步声中,新的春天开始了。

守望春的节日

文/高穹

当走亲访友的民风民俗还在为节日里的繁文缛节增光添色时,关于春的信息已渐次在松动的疆土上籽粒般广播,进而劲草般蔓延和拓展。

春天真的来了,谁都能感知得到。似乎一夜之间风向骤变,掀起一股南来的风,在空气里蹿动出丝丝暖煦潮润的气息来。尽管雾霭总在醒来的清晨里与万物缱绻暧昧,晦明交融撕扯不开,但丝毫阻挡不了阳光随时出行的热情。

今晨,一觉醒来,望向窗外,近在遐迩的群峦依然被缠绵的雾霾层层包裹着,但依稀可辨一抹淡黄的晨曦正努力冲破那层浓重。忽然就以物喜,似乎正如自己此时也卸下了一身负累般而感觉一身清爽,心里自然很清晰那种释然的境遇源自何因以及它要延展何方。

当今晨女儿和她的朋友也从我这儿走出,如同最后一缕人烟从纷纷扰扰,熙熙攘攘中离析出来般,我心里长舒一口气,不由感叹道:春节这道关口终于过去了。是否意味着一切的关于年的繁琐杂事都尘埃落定了?随之而来我也能感知到自己的所需所要了呢?

这个午后,我终于可以从循规蹈矩的传统缛节中走出,又重新找回自己。那一刻已被节日俗化的我早已抛开难免其俗的纠结。昨日沸腾的亲朋之情和交错的觥筹之光都随着今晨的第一缕晨曦梦般地隐退。我此时轻触键盘,页面上便层层叠叠起那些熟悉而亲切的字符来。这才是我真正需要的。

忽然外面响起一阵爆竹声,我正飞扬的思绪顿时像碎屑般惊落了一地,来不及拾掇,却见页面上倔强地闪动着一串春的絮语。或许春天一直就住在我心里,才不由我文生春意。

其实被世人繁复而功利化了的春的节日本可以像这样删繁就简,毫无负重毫无牵绊地蹲踞在每个人心中。像我们远行在外的儿女和年迈安康的父母,只需随时随处对他们心揣守望,就会感触到类似春的节日里那爆竹般的生命气息的存在。

清明随想

文/肖复

前两天申了个号,申时先就遇上个“昵称”,想一想,网络昵称名目虽多怪诞,却也不想随流。刚好生日正在清明,就把“清明”搬来罢。其实这名目是颇不错的。清者,清淡,清正,清丽,清秀也;明,明智,明白,明朗,明净之意。倘为官者能“清正廉明”,更是百姓之大福。

想到这名目之后,脑中随即又冒出一句话:“美目盼兮,清而且明”。随即又以为是《诗经》中的句子。翻查了一遍,在《国风、卫风、硕人》中有这样几句:“手如柔胰,肤如凝脂,领如蝤鲚,齿如瓠犀。獉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其实并没有那句“清而且明”。但我的脑中何以会突兀的冒出这样一句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诗句?《诗经》中的这段诗句描写的是一位绝色佳人,整个是晶莹剔透、犹如玉琢。而那顾盼生辉的美目,清丽明澈如秋波,又岂非清明而不能言哉。我以为把这句加在后面恰到好处。当然我这里是有些曲解,这段诗原本并不全是这样的意思。而整部《诗经》中很有些这样美的句子。孔夫子有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其出意是: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在于使人得其性情之正而已。故夫子言诗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尽盖其意,其示人之意亦深切矣。我也一言以蔽之:清明。其言柔婉而清丽,其意诲人以明白。虽然愚钝如我辈很难看懂。

一般看到这清明二字,人们大抵想到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祭拜先人的节日。民间有称为鬼节的,与七月十五、十月一日总称三冥节。这样看起来,这名目用来做“网名”,就不见得怎样好了。

说来也怪,这样一个很有些阴气的节日,偏偏跟这样的一个清风和日的节气合在一起。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孝经纬》有云:万物至此,皆洁齐清明。盖当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其时天气回暖,草木明茂,一改冬日寒瑟枯黄景象。山岳河湖,窗前屋后,一片清明。自古清明节不仅讲究扫墓、祭祖、禁火、寒食,还有踏青、荡秋千、打马球、插柳等民俗活动。相传是因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防寒食冷餐伤身,故以此类活动暖身。于是,这个节日中既有祭祖扫坟、生死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运动娱乐的欢笑声。真真是个奇异特别的节日。而我的生日又恰在这一天,虽无奇特,却总又明明暗暗的以为有些不一般。我自己知道,这是我总爱胡思乱想的缘故。但也因此而引得我很想要弄清楚这节日的来历。

清明原本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阳历4月5日前后。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现在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是清明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春秋时晋文公悼念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一事,(至于这是件什么事我就不愿再查考了。)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这习俗首先在山西流传开来。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扫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

“清明”随想清明,就到这里罢。再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在

下面,算是这篇文字的收束: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10月15日

肖 复

三月节景好春光

文/阎建滨

一年之计在于春,阳春三月是赏花季,又是举办节庆最佳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农历三月,不仅汉族节日频繁,有上巳节、寒食节和清明节等,许多少数民族也迎来了一年中节庆的旺季。

汉族的上巳节已被人们淡忘,三月三在我国少数民族节庆中却色彩斑斓、精彩无比,呈现出极其旺盛的生命力。据统计,至少我国的壮族、畲族、侗族、瑶族、黎族、布依族、土家族、土族、苗族等九个民族,都将三月三作为本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其中从2006年—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的就有五项,分别是海南“黎族三月三节”、浙江景宁“畲族三月三”、贵州贞丰、望馍“布依族三月三”、贵州镇远“报京侗族三月三”和广西武鸣“壮族三月三”。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应该说今天要体验活态的三月三节日风景,一定要到以上这些少数民族地区,那欢庆热辣的山歌、色彩绚丽的盛装、奇特风俗的展示,都是三月节庆的好风景。

广西的“壮族三月三”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这里有“三月三”专属假日。自2014年开始,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规定,“壮族三月三”设为公众假日,辖区全体公民放假两天。今年因为清明节与三月三连在一起,广西壮族的假期从4月4日一直到4月8日,长达五天,令外省人分外羡慕。壮族三月三的地位丝毫不亚于汉族过年,十分盛大而隆重。赶歌圩、对山歌、抢花炮、碰彩蛋、斗牛、吃五色糯米饭,习俗很多,也十分热闹。壮族三月三也叫歌圩节,“圩”是集市的意思,就是聚集在一起唱山歌。壮族是个爱唱歌的民族,“只要留得嘴巴在,不死还要唱山歌。”一般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有的地区持续时间更长。广西民歌节之所以能够办出影响,与壮族人这种自古就有的习俗和天性有关。歌成为人与人情感交流的主要方式,这习俗源于汉代,已经传承了千年之久,宋代就有关于壮人“男女盛服,聚会作歌”的记载。尤其是刘三姐的传说,更是将广西的民歌传播久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电影《刘三姐》传遍大江南北,这位“歌仙”使广西声名远播,吸引了无数青年男女对广西的向往,爱情之歌响彻山谷……

与壮族三月三相比,浙江畲族三月三习俗也很像过年,要宰杀牲口、买鸡备肉、祭祀祖先。而且,有许多畲族人家选择在这一天举办婚礼,将盛大的节日与婚礼融汇一起,赶舞场、跳火把舞、竹竿舞,十分热闹。湖南土家族三月三也叫女儿节,也是情人节,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节日。海南黎族三月三更是一年最狂欢的节日,是追念祖先、喜庆新生、赞美生活、追求爱情的传统吉祥节日。姑娘们穿上盛装、披金戴银,载歌载舞、欢乐无限!

过了农历三月三,可以到云南大理看白族的盛大节日“三月街”,时间是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节期5到7天。

大理三月好风光,一年一度白族最隆重的节日“三月街”,也是云南大理最美的季节。云卷云舒,苍山洱海,白与蓝清澈的令人陶醉,纯净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三月街”也叫观音市,最初是祭拜观音的节日,后来演变成为盛大的物资交流大会和文娱表演大会,“千年追一街,一街忙千年”。据说大理白族“三月街”集市形成于唐代永徽年间,距今已有千年传承。明代达到繁盛时期,《徐霞客游记》记述了当时的盛况:“十三省物无不至,滇中诸彝物亦无不至。”每逢“三月街”,商贸云集,货物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当然,最迷人的不是滇西的商业交易会,而是白族最狂欢而盛大的节日。白天的贸易街,晚上则成为歌舞狂欢场,成千上万的人云集于此唱歌跳舞,射箭、戏剧、球赛、花灯戏,一浪高过一浪,热闹非凡。“三月街”最火热的是赛马会,在赛马场上,骏马飞奔,勇敢的骑手火辣辣冲向前,进行着速度和智慧的较量。

去过云南,再下江南,不可放过烟花三月下扬州。当年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唐都长安有几分失意,开始云游四方,边走边写,留下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千古名句。烟花三月是扬州最美的时节,也是江南桃红柳绿、春色满园的佳季。何为“烟花”?这里应该是指柳絮。每年三月,春风吹过,柳絮满天飞舞,就像飘舞的雪花,给唐代的扬州城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凄美。扬州的烟花三月,长安的灞柳飞雪,大概同属一座城市的胜景,留下了每年不是节日却胜似节日的人潮涌动。如今,每年农历烟花三月之时,扬州市都要举办“中国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时间定在公历的4月18日,为期一个月。昔日扬州是商贸发达的城市,也是明清盐商云集之地,文人画家更是数不清,美食美景美女更是令人流连忘返,乾隆下江南多次停留在扬州瘦西湖,可见扬州城的魅力。如今的商贸旅游节,有万花会、美食节、马拉松比赛等,十分热闹。烟花三月的扬州,有清风、细雨、斜柳、琼花,这是下扬州的最佳时节,不下扬州,就不知春色几许。

下过扬州,还可以到福建的海边,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是妈祖的诞辰日,福建乃至澳门都要举办妈祖的盛大庆典。“先有妈祖庙,后有澳门城”。妈祖信仰的地域很广,有海的地方,就有妈祖。妈祖成为海神,有28个国家和地区近6000多座庙宇供奉。每年阳春三月的妈祖诞生日,各地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庆典,数以万计的信众参加,可谓盛况空前,是三月节庆盛大的人文奇观。“妈祖回娘家”的习俗和其***祖信俗一起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盛德参天,庇万民吉庆;母仪配后,佑四海安澜。”这是对妈祖的高度评价,也是沿海地区三月里最盛大的祭祀朝拜。

千年七夕

文/谢汝平

中国传统节日里,最浪漫的当属七夕。这是一个既不欢腾也不哀伤的节日,这是一个跟神话有关的节日,也是一个跟爱情有关的节日,在过去的传统观念里,能有这样的节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人们不再探求爱情的本源,流传千年的悲情故事,在这一天终于以喜剧的面目出现。当然,这不是完美的结局,过了这个节日,一切都会重新开始,留在人们心底的,仍然是刻骨相思。

千年七夕跟所有人有关,不管是儿童还是成人,不管是少不更事还是饱经风霜。乞巧的女孩自是节日的一大亮点,当她们盈盈下拜的瞬间,艳羡了多少小小少年郎。女孩天生手巧,即使不过七夕,也比手笨口拙的男孩子灵巧许多,可即使如织女一般灵巧,即使能织出天上的云彩,也不一定能织出自己的幸福生活。凄美的爱情故事都是由底层人民创造的,他们无法为故事安装一个圆满的结局。

纵有万般的情感,也要一个宣泄的渠道,即使在高高的空中,又怎能旁若无人的诉说。七夕之夜,葡萄架下挤满好奇的耳朵,可是听到心里的大概除了虫鸣就是自己的心跳。千万别把七夕当成猎奇的节日,这也不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听与听到是两个概念,很多时候明知是假,却仍会去做,这是很奇怪的事情。如果独处,年近半百的我也会伸长耳朵偷听,我听不到仙人的真情告白,却能听到有情人的窃窃私语。其实这是藏在心底的声音,只是需要一个契机把它翻出来,人的耳朵具有录音功能,七夕之夜才按下播放键,才能听到那久违的爱情宣言。

把一个神话过成节日,也算是七夕的功劳。我们在现实中体验虚幻,我们在虚幻中寻找真实,若即若离的情感虚幻得像一缕轻烟,却又是中国人含蓄情感的最真实状态。一个小小少年自然不知道长大以后的烦恼,一个乞巧的女娃也无法预料将来婚姻的归宿,现实里,我们祝福牛郎织女的爱情,祝福老牛和孩子,可有几人想做天各一方的牛郎和织女,尽管最终很多人的境况根本不如他们。少年时,想做牛郎的男孩多的是,他们也想一结仙缘;想做织女的女孩更是数不胜数,她们也想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可真让他们一年相会一次,很多孩子都会退缩,他们并不懂得爱情,当然,成年人也没几个能懂。年老时,假如人生可以重来,别说做牛郎织女一年相会一次,就是十年百年也没有几人不愿意。经历过爱情与世事的人才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东西,何况是一份真挚到永久的情感。

千年七夕,也许只是一声感叹,但唯美绝伦。千年七夕,是一份超现实的情感,却也枝繁叶茂。

姑娘,慢慢爱

打造长长的爱情天梯,只为陪伴自己一生一世的老太婆能在上面稳妥行走。守着一座高山,打造出这个天梯确实需要不少功夫,真考验一个人的耐心和爱力。慢慢地,一级级的打造。这就有点像文火炖中药,一个急躁的人是享受不了这些不起眼的情趣和中间过程的。

而时下小年轻的恋爱、闪婚、速食爱情,让你在多次恋多次爱以后,指不定就失去了爱的能力。在你睁大慧眼选择对象的时候,就要看准了再决定是不是给彼此一个机会。机会不要乱给,更不要抓到手的机会又不去珍惜,也不能有了机会就立刻冲刺。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那煮透的豆腐表面看上去外面冷却了,内里却仍是滚烫的,小心烫掉舌头,烫溃口腔。

不要四眼聚在一起,磁场一轰鸣就急三火四地抵达爱的沸点。适时降点温,撤点火,以免在不理智的状态下,做出不理智的事情。世上药好寻,但后悔药坚决没有。你就是买一大堆云南白药也无法医治心灵的创伤。那就慢点行动吧,让爱情的磁场多沸腾几次没什么不好。

那天闺密跟我说,她的侄女最近和老公吵得不亦乐乎,还说结婚才四个月就已经双双后悔。不是她一个人后悔,那个当初和她急风骤雨般冲进围城的男人,在和她吵架的时候也频频地说自己有多么后悔。她心灰意冷。闺密跟我叹了口气说,早知道他们闪婚没有好结果,只是不敢说出来,怕不被祝福的婚姻没有好结果。可现在找多少药房也买不来后悔药了。

姑娘,慢慢爱。一年有那么多的节日,你们婚前过了几个节日?他给你买没买过节日礼物?四个月,能过几个节日?假设你们五一认识的,第一个节日是五一劳动节。试想,他能送你什么礼物?当然,脏外套臭袜子这个时候是不会给你的。你们这才认识一天嘛。那么,下一个节日,五四青年节,他会动心思送你份礼物吗?下一个六一,跟你们没关系,不过你要一撒娇,兴许也能捞点小礼物,为你们的文火爱情加点佐料。只是你板着脸不承认自己小,那就没有办法了。再下一个节日,七一,跟你们个人没啥关系。不过也可以借此机会制造点浪漫。然后就是八一,似乎也没啥关系……

四个月的日期到了,你们婚了。你们也彻底昏了。四个月根本没有了解更多彼此,于是当你们面对每天的柴米油盐,你们就颠狂了。于是,接下来的,七夕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春节、2月14号的情人节,你们就来不及过了,甚至过得乱七八糟,甚至你根本都没心思过。你们急火烹制的爱情汤,沸腾得太早,眼见着锅烧干了,撤火都来不及。早点温火煮制,让汤品慢慢炖制,那味道定是鲜美无比。

早知道这样,你就会多给彼此时间,慢慢品,而不是婚得早也昏得早。

除夕,我又一个人度过

文/陌路流年

飞蛾扑火,只为那耀眼光芒,哪怕最终灭亡

孤独寂寞,只为那年少轻狂,哪怕只是想想

寒风呼啸而过,回忆无数沧桑

流年笑看承诺,青春几多悲伤

月下孤影叠成双,谁能与我共享

文/七尾鱼

今年又没有回家,白天和母亲互相道了几句祝福之后,便匆忙地放下了手机,好怕,眼泪流出,让声音变得哽咽。

颠沛流离,似乎成了我这几年一度生活和工作的真实写照。想想,辗转几个城市,回家的那种欲望几乎被快要磨光了。

上午走出门,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红色的纸张上,金色的的字体,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了节日喜庆的灿烂!站在异乡的土地上,冬的冰冷将脚下的泥土弄得坚硬无比。看着同样陌生的人流,洋溢着幸福感的样子,把我衬托的像是一个流浪者。在热闹的城市里,我变得非常冷清。

朋友可能失去,也可能马上拥有,可是身边的亲人呢?对于他们,除了在佳节送上我最真挚的祝福外,有的还是深深地愧疚——为了我的梦想,也或许是为了自己以后能够过上好日子,我出外打拼,一走就是四年,多少个日夜里,他们为我牵肠挂肚,可是我呢?意气风发之时早就将他们忘的一干二净,失败受伤后,才想起了他们曾经给予给你的温暖。离开家的孩子,如同一只鸟儿,羽翼丰满时自由翱翔,当翅膀折断时,只能一个人默默哭泣,那般悲怜!

越长大,越孤单,我们尝试着成长,接受着孤单,放弃着所有。

冰冷依旧,孤独中彷徨

青春依旧,流年里成长

香烟染指在指尖,承载着寂寞轻缈,燃起了几分愁绪,吐出,穿过了多少迷茫。

小时候,我会在今天忙碌着和小朋友们在大街小巷中,兜里揣几个小鞭炮,玩得不亦乐乎;或是穿着新衣服,跟随着父母挨家挨户的拜年,便拿着红包和父母炫耀着;亦或是躲在暖和的家中,吃着一些对于自己来说一年中都很难吃到的可口的东西。

现如今,我仍然忙碌着,我会在今天和同事们在空旷的餐厅里陪着领导,强颜欢笑的喝着酒;或是穿着正式一点的衣服在清冷的写字楼里穿梭在各个办公室中,做着报告;亦或是看着比自己小很多岁的陌生的小孩子,冲着你露出童真的甜甜的笑,于是不情愿的包个红包,递出去。

过年可能是最忙碌的时候,可是心情,在小时候和现如今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快乐和愁苦。

总觉得自己永远是那样的多愁善感,永远的悲春伤秋,不管年龄是否已经适不适合这样了,也不管这一刻是否该不该去这样。自己依旧像一个任性的孩子一样,多愁善感着,悲春伤秋着。

当夜幕降临,霓虹灯光华丽,瞬间折起除夕的氛围。高高的旺火将周围烘烤的炙热无比,红彤彤的灯笼和着清风微微摇曳,大人们牵着小孩子冻的通红的小手,情侣们相互依偎着,车辆开着灯,刺耳的喇叭声,偶尔还有几声清脆的鞭炮声……种种的种种,将除夕的氛围慢慢的升华到了极致,我的身影,淹没在这之中,心中莫名的惆怅,也奇怪的有着几丝兴奋。

直到很晚,我才回到宿舍——空调愤怒的将房间内的水汽一扫而光,显得格外干燥,洁白的墙壁上不知被谁贴了一张鲜红的‘福’字,乍一看,恍惚在嘲笑着我今天的落魄。和我一样不幸的没有回家过年的几个同事,正挤在沙发上喝着酒,电视机里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会正有气无力的播放着。我走过去,将一杯清酒灌入肚中,也许是太过猛烈了吧,喉咙感到非常辛辣。屋子内的一切在白色的节能灯的笼罩下,十分的苍白。

除夕夜,在想家和工作中不断的筹措徘徊,渐渐的形成了一条透明的路,在路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整整跨越了又一年!

美丽的灯光在落地窗前此起彼伏的闪烁着,窗外的鞭炮声也是连绵不断,勾勒出了一幅浓郁的节日画面,这会成为我成长,我记忆路上的一处绝美。它们背后是孤独的,但是它们在我的眼前,我的耳边,展现出来的和谐,让我在那一瞬间,忘乎所有。

天花板在流年的目光中仿佛变得有了生命,在倾听着我的故事,随着我的心跳,将悲伤,或曾经快乐,一幕幕上演。放下一切,只是在梦中沉醉,而现实,是那样令人失望的心碎!

过年,浓重的节日和平凡的生活相互交错,彼此纠缠着,却不知有多少人在这之中做出了抉择——牺牲了节日或牺牲了生活。

一杯加了糖的咖啡,再醇香,也是苦的!

烟花燃起,璀璨,直至揉碎在我的眼牟中,也揉碎在了寂寞的苍宭中。今年除夕,我又一个人度过……

或许此刻,母亲正将热腾腾的饺子端了上来,只是,人生难免会有不完美,少了他们那个唯一的,那个曾经带给他们幸福,欢乐,带给他们忧愁,悲伤的,那个不孝的儿子!

风儿,寄托着我的思念,上演过往

文字,寄托着我的情感,述说惆怅

除夕,寄托着我的流年,祝福安康

母亲节手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母亲节、父亲节这样的节日在我们心中变的重要了起来,可能真的是平时太忙于工作,而对他们的关心少之又少,心里才会如此不安,才会在这样的节日到来时有很多的愧疚感。

还记得很小的时候,还会在母亲节时送给母亲一束很便宜的康乃馨,看着母亲脸上幸福的笑容,真心的希望她能够永远保留着那样的笑意,能够一直幸福下去。

可是长大后才慢慢的懂得,母亲脸上的不幸福也都是不懂事的自己带来的,虽然不曾故意,却还会给母亲带来很多的伤害,还是让她添了很多的白发。

这样的节日,如期而至,心中的愧疚感愈发的深重,现在的我,还是不能让母亲一直幸福下去,还是只能在心中说一句,母亲,辛苦了。

生命的节日

文/季栋梁

那个七月已经远去了。然而,它已经成为我生命的节日。

对于莘莘学子来说,七月,意义重大,是人生一个非常重要的坐标。许多人因为这样一个坐标,将彻底改变自己人生的轨迹。尤其是我们,生活在西海固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七月真正是一个鲤鱼跳龙门的日子。

一进入七月,一种赌徒的真正感觉袭击了我。我就如同一个把所有赌资都押上的赌徒,等待着开牌。那种痛苦的折磨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渴望着太阳和雨水的滋润,尤其像我这样的赌徒已经不止一次在七月输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更让我感到痛苦恐惧的是在我所有的七月中,父亲也经历着同样的甚至更为深刻的痛苦的折磨。

一年一度输赢揭晓的日子如约而来。和许多父亲一样,我的父亲一大早将我叫起来。他没有言语,只是用那种目光笼罩着我。这目光凝滞而沉重,仿佛将我置于一潭黏稠的汁液中,使我喘不过气来。父亲从他贴胸的衣袋里摸出十元钱来,在他递给我钱的时候,有些迟钝,手有些颤抖。而我接过那带着父亲体温与汗味的十元钱时,手颤抖得更加厉害。我努力表现得自信一些,结果越是要表现得自信,手就越发地颤抖,像深秋里的树叶一样,以至连我的身体也抖起来。我是遁逃似的离开了那双眼睛。虽然我知道那双眼睛是善良的仁慈的宽厚的,但我内心无法排除对这双眼睛的恐惧……我再也输不起了。

我一步一步走向学校,内心的恐惧正在加剧。经过村庙的时候,我不由得走来走去,跪在了那泥像之前,我想没有人比我更加虔诚,没有人比我叩的头更响。

第一年的七月,好容易挨到了“开牌”的日子,父亲递给我十元钱对我说如果中了,就打十元钱的酒回来,没有中,别糟蹋钱。父亲的话总是这样的直接。可因为仅仅差了两分我没有给父亲打上酒,我带着家人渴望花掉的十元钱回来了。父亲没有责备我,然而他越是不责备我,我内心的痛苦就越沉重。到了新学期开学的时候,父亲对我说再去念吧,差两分一年咋都弄够了,我那时候在生产队哪一年不比别人多挣个三五百工分?我无法对父亲讲学习和劳动的不同,我只有努力学习。

第二年七月的“开牌”,我又输了十二分。当我再次把钱放在父亲当面的时候,父亲火了,他对着我吼道:狗日的鼻涕淌到眼窝里——倒来了,你给我回来打牛后半截去,老子没有钱供你享福。是的,在家乡那样焦苦的地方,谁不认为读书就是享受呢?我想对父亲说如果读书真正可以叫做享受的话,那么我宁愿受苦。可是我说不出那样的话来。父亲一辈子好强,他是多么希望能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面,来打点种田以外的事啊。要批房地基,他跑了多少趟,没有批下来,可是有人偏偏一批就是两处。这对于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打击是沉重的,这让他充分认识到了种田人的可悲与无奈,人家无非就是有一个在县里开车的儿子。然而我们弟兄硬是一个个不争气,大哥二哥相继种了田,希望便寄托在我的身上,可我偏偏如此不出息。我期待着新学期的开学,可是又怕这个日子的到来。然而日子并不因为我内心矛盾而就推迟。开学了,父亲说再读!父亲依然没有多余的话。可那每个字都像石头一样,把地能砸出个坑来。他亲自送我到四十余里以外的乡里上学。父亲走在我的前面,拉着驴,驮着我的铺盖,他的步履显得有些疲劳,甚至是麻木,那已经驼了的背越发弓得厉害,仿佛背负的东西越来越多了,非要这样将背弓起来似的。他已经是年过花甲之人,应该是歇缓享福的年龄了。

看着父亲的背影,我忽然失去了赌的欲望,我为什么要继续赌下去呢?怎样不是活一辈子呢?我的朋友、我的同学不都输了个精光回来了么?我鼓足勇气说:“爹,算了,我不念了。”父亲回过头来看看我,他的目光里不再有那种凝重,反而凶恶起来,仿佛被激怒的老虎,一甩手,鞭子狠狠地抽在我的脸上。之后便默默无言,继续走自己的路了。我的脸火辣辣地疼痛,可是我心里却踏实了,我想至少父亲对我发怒了。

第三年的七月,不争气的我又输了,我捏着那十元钱在一个山梁上坐了许久,最后我一狠心走进了供销社,打了十元钱的酒。当我看着那晶莹的液体带着醇烈的芳香汩汩地流进瓶子,我的眼泪却来了。我顺着小路往回走,二十二岁的身体却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沉重与疲惫。在与村子相对的山梁上,我远远地就看见父亲像一只老鹰,蹴在大门口,他手里长长的烟锅不停地喷出烟来,像一列钻出隧道的火车。父亲站了起来,他伸了一个非常舒展的懒腰,身体像蜷缩了一个春天的花朵尽情地舒展开来,两只长长的胳膊伸了伸,还上下起伏了几下,那是一种飞翔的姿势呀!父亲真像一只要飞起来的老鹰。我想我手中的酒瓶在夕阳的余晖里一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这光芒一定照亮了父亲的眼睛,父亲一定闻到了代表着喜庆与快乐的酒香。

在父亲的注视下走完一段上坡下坡的路,我感到浑身的不自在,两条腿仿佛给什么绊着一般,不足一里路,我却走了十几分钟,走出一身大汗来。刚刚走到大门口,父亲就对着院子喊:“红红,快把凉水给你哥哥端出来。端上两大碗!”

我再也忍不住郁结的悲伤,一放声就哭了出来,两腿再也支撑不住,扑通一声坐在地上。我说我没考上!

父亲一扬手里的长烟锅,打在那两瓶酒上,酒瓶碎得十分彻底,酒像月光一样洒了一地,醇烈的酒香弥漫开来。

妹妹正端着水出来,由于惊吓,碗掉在地上碎了。

父亲一转身走向山顶。夕阳将父亲的身影扯得很长。我默默地跟在父亲的身后,我想父亲会转过身来给我一烟锅,两烟锅……甚至更多,我渴望这样。然而,父亲没有。到了山顶,父亲又装了一锅烟,吸了一锅又一锅,最后父亲说做官中状元都是出在祖坟里,咱坟里没埋下。

我对父亲说:“爹,你再给我一年时间!”

父亲抬起头看看没说什么,他只是抽着烟凝望着天空。

开学了,父亲再次拉着毛驴驮着铺盖送我上学,一路上我们没有说一句话,可是我却听到了更多的语言无法表达的话语。父亲走在我的前面,他的背驼得愈发厉害了,让我想起门台上那棵旱了多年的弯脖榆树来。我的泪一直流到了学校。

后来,我终于用那十元钱打回酒来了,那是一种非常廉价的散酒,用黑缸盛着,有一斤的勺子,有半斤的勺子。因此买那种酒叫打。可是即使再廉价它也是酒啊。它代表着喜庆与欢乐,它就是节日。除非过年婚娶能喝到酒外,再是很难喝到酒的。用家乡人的话说酒是有闲钱的人喝的。家乡人没有闲钱。家乡人的钱比家乡人还忙。

父亲醉了,把我也弄得醉意朦胧。他拉着我的手直叫我兄弟。这让我想起他拉着我家的那头老牛叫兄弟的情景。我想我不是个好儿子,我让他跟着我受了四年的折磨,如果我第一年就考上,我的父亲或许不会醉成这个样子,更不会喊我兄弟的。

父亲要为我举办村子里最丰盛的宴席,我说算了,这几年把家里拖累的。可父亲说这是啥事,这事能轻易让过去?这是咱祖祖辈辈最大的节日,砸锅卖铁也得过大了。

从考上大学到毕业,我一直奔波于尘世之中,往来于凡俗之间,忙着娶妻生子,忙着房子、儿子、票子以及多彩的人情礼仪,几乎挤不出什么闲钱来买名贵的酒。后来我终于挤出点闲钱来买了上好的酒,送回乡下。可是父亲听说这酒一瓶就四百多元时说酒没有贵贱,只有心情有贵贱。我点点头,父亲没有文化,更不是哲人,可是他说出的话常常让我要思考许久许久……

那瓶酒至今还放在家里的枣木老柜中,因为父亲自己喝觉得没意思,拿出来招待人却又觉得太奢侈。

妈妈,节日快乐!

母亲节快乐,妈妈!

妈妈,谢谢您一直操劳,女儿我至今未陪伴在您的身边,请原谅!

妈妈,我送您一束康乃馨,愿您健康,开心!

妈妈,我知道我一直让您放心不下,我会在远方好好的,我会自己照顾自己!

妈妈,不管小时候惹您生气,还是乖乖的,您都包容我这个永远长不大的女儿!

妈妈,我多想尝尝您做的饭菜,多想陪您看电视,多想带您走遍大江南北,恕女儿力不从心!

妈妈,我以后会幸福的,您会支持女儿的!

妈妈,女儿爱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