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散文诗歌 > 正文

信仰文章

2022/12/16散文诗歌

信仰文章(精选30篇)

端午悬艾

文/周萌

不知不觉,端午又至。端午之于国人,是传统亦是文化,更是浸入骨髓的信仰。

在老家农村,端午有悬艾之俗。挂菖蒲的绝少,或是本地菖蒲稀缺的缘故。农历五月初五前,家家都有人去野地里割上两把艾草,并将它们呈“八”字形悬于门头两边。艾草是多年生植物,香气浓郁,但外貌不起眼,是种中规中矩的草。艾草之所以被重视,很大程度上缘于端午。厚重的端午赋予艾草古拙的魅力,普普通通的青艾悬于普普通通的门头,这氛围就不普通了。这光景能立马让一个看客进入朝圣般的状态。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其实端午这种信仰抽象而复杂,它寄托了人们对屈子伍员的哀思,寄托了孩子们看龙舟、吃粽子的向往,还寄托了父母全家团圆的期盼。

因为端午的关系,艾草也变得神圣。那古拙的样子以及挥发出的强烈的香气,从视觉和嗅觉上关联你对端午的信仰,促使你对艾草生出敬畏。艾草有防治疾病之功效。艾草入药,可驱寒湿、理气血,其浓香还可驱蚊虫,艾叶加工成的“艾绒”是针灸治病的重要药材。我少时身体虚弱,畏寒怕冷,家人就常用水煮艾草供我熏蒸。长时间被熏蒸的我,身上那股艾草特有的香气久久不退,这让我联想到僧袍的香烛之味,脑海中若隐若现某种禅意。一直觉得悬挂艾草要比悬挂菖蒲好些,菖蒲的样子有点“剑拔弩张”,不及艾草这般柔和。艾草还可食用,清明前后的艾草可用来做一种叫“艾糍”的食品。但菖蒲非但不可食用,还有剧毒,别名“石蜈蚣”。菖蒲叶片呈剑形,挂菖蒲更有辟邪驱魔之意。因此,在我的印象中,艾草就像文臣,菖蒲一如武将,艾草比菖蒲更能代表端午,或因为其“斯文”吧。

记得有一年端午,家门未悬艾草,祖父急寻不得,匆忙向别家讨要多余的艾草,讨来后又急忙悬于门上,这才吁出一口气,咂巴咂巴嘴,露出满意的微笑。

致让我彻夜无眠的你

文/无关痛痒的小兵乙

你的笑颜温暖了我一整个冬季;

你的冷酷冻结了我一整个夏天。

你若天使,我为信徒。

你坚持的,我守望着。

你守望的,我信仰着。

昔日你一首信仰的歌,想要决绝我痴迷的情。我笑了,笑你一曲断肠律,理不清过去;我哭了,叹今生无缘知己,今时不如往已。

于寒冬,形单影只的路灯下,一圈圈深沉的黄色光晕,一片片跳着探戈的雪之精灵,棉鞋和棉衣都藏不住的寒意,却被你灿烂的笑,逼得不经意逃去。

那一刻,尘世的污垢仿佛站不住脚跟,于我的心中,层层跌去。笑的我迷迷糊糊,不知本来想去哪里,只能全心全意的,与你擦肩而去。

缓过神来才知道,一个男人的心,早已经被一个单纯的女孩吸引出了我的身体,如果没有你,我的灵魂可能不在完整。

这一刻,我才懂,书本上,雨夜里,为什么一个渐渐走远的女子,能激起徐志摩的那一点点诗意。

原来你的世界,与我只相隔教学楼的一层楼梯,我们就在同一所学校的不同班级。

有人说,前世的相遇,今世再难带走的回忆,是不是我没有喝干那孟婆汤,留下了那一瞬的本能反应,遇见你,仿佛能穿过时空和宇宙,轮回到前世方知,原来,我这是又遇见了你。

走过那层楼梯,我们的世界是不是就可以说很近,没想到,我竟能鼓起勇气,飞蛾扑火,你的光你的热。

你的善良是不是能让所有人都无能为力,世俗的我好幸运,追求到了你,一切来的好快,我们在一起。

可是,善良是好还是坏,我们拉近的距离,让我欢心让你忧。

第一次觉得喜欢的感觉,可能让人无法喘息,前世的相遇难道注定今时的远去,远去为何要拉近,也对,由近而远,亦远去之意。

你信命运,你想离开我的炽热的心,想唱首信仰的歌,抹去我的痛,但是你不知道,你越远痛越痛。

世俗仿佛无所畏惧,又占据我的灵魂,慢慢的,过去了五年,想起你,眉眼不禁温柔,嘴角不禁笑意。

好想给你写封信

信上说,某某,离开你五年了,苦求多次无果的我,终于有能力放弃,只是想起你,心上的刺又或多或少的破开一点伤口,一次次的伤痕拼凑起来,留给我的还是你的美好。

你的笑颜仍旧能温暖我每一季冬天。

又是一年岁尾时

文/镜心随行

岁末,总能不经意间闻到几声叹息,叹息中隐约包含着某种不易出口的难言,或许是些感慨。

想想也是,年复一年,平淡而又平凡的生活,琐碎成点点滴滴的记忆,零散的洒落到每一个日夜中,随风、随雨,岁月的沧桑,几乎找不到什么合适的主线能够把它们串在一起。如果不是节日、节气的提醒,人们会不记得今天是几号,是星期几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周而复始,同一个轨迹,不温不火,不急不燥,日子磨平了所有的情绪。

几多的高兴或许早就如那涓涓溪流,欢快般的流向远方,消失的无影无踪。而闹心的事情,伤感的事情,却如那留在心头的阴霾,丢也丢不掉,甩也甩不离。

都说不要为难自己,对自己好点。可是,每年下来,自己和自己过不去的事儿都不少,委屈自己的时候更多。当我们对世上发生的一切都是好脾气的时候,我们变得麻木了,麻木的只剩下默默在心里告诉自己:忍着点吧!如同把隐身衣穿在身上,心口不一的过着两面人的生活。

有时也在想,不难为自己是对的,但这只是其一,其二做到不为难他人则更难。自己受点委屈、甚至有时自己与自己过意不去的时候,是因为别人难为了你造成的吗?同样的道理,他人不舒服的时候,或许就是你造成的。不难为自己,与不为难他人是一个道理。岁末年尾,有点叹息声是正常的,关键是要明事理。

岁末,自我吹嘘的高兴事儿也是有的。一年中那些被抖落出来的高兴事儿、引以自豪骄傲的事儿都写在总结里,摆在稿子中。那是些个写出来、念出来给别人看,给别人听的,至于事情实与不实,只有自己心里明白,叫做心知肚明。考核评比,不这样做好像跟个傻子似的,因为别人这样做得到了好处,自己不这样会吃亏的。长此以往,嘴里不说心里话,心口不一的毛病就养成了,人的品行也变了。

有时,顺心的事儿谈多了,反而会加重不如意的心情。其实,风光背后的艰辛与委屈是不便说出口的,这点有些人明白,有些人不明白。每当这个时候,那些明白人总是想要逃离,逃到空旷的原野上,铆足了劲,运足了气,大声的吼几声。吼出心中的愤懑,吼出压抑已久的委屈,吼出身上每一个受损的细胞,吼出一切的不快。

卸下所有的包袱,让心灵和身体重新沐浴阳光,开始不一样的又一年。

阿里巴巴的马云现在是中国最“牛”的人之一了,他凭啥“牛”呢?讲法很多。有钱肯定“牛”,但有钱人不一定都“牛”,有思想、敢说话的有钱人才是“牛人”。他在回答什么是人最基本的幸福观时所做的讲演就够牛的。他说,沐浴阳光是人最基本的幸福感,也是基本的权力。造成当前雾霾肆虐的根本原因是这个社会缺乏信仰,他认为由于缺少信仰,“我们的心态变了,影响了我们的形态的变化,以至于影响了生态的变化”。

我想,按照他所讲的,可以归纳为:心是阳光的,生活就是灿烂的。保持一颗阳光的心态,信仰必不可少。

信是感恩,仰是敬畏。人没有了感恩和敬畏,也就无所谓了信仰。不时的反省自己,或者说忏悔是心存感恩和敬畏的基础。向你所感恩的东西去忏悔反省,向你所敬畏的事情去做忏悔反省。唯此,心灵才能得到安抚和净化,也只有唯此,才能让阴霾下的心灵重见阳光。心中的阳光与大自然的阳光融合才是真正的沐浴阳光。忏悔是揭去覆盖在心头阴霾的最有效方法。

我们生活工作中多抱怨,多不快,多沉重,多烦恼,多无奈,更多的不如意,等等,等等。一切的一切皆源于不懂得感恩和敬畏。

我伟大是我明白了道理,我渺小是我没信仰。

幸福了么?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拿幸福指数、快乐指数来作为自己幸福的标准,我们不妨内心真正的拷问一下我们自己:我,真的幸福么?

最近,看了白岩松的一本《幸福了吗?》感触颇深,这个感触我觉得还是与我上大学这两年以来参与的一些社会事务有关,与我的读书、专业学习无太大关系。人是社会的人,没有社会的人不能称其为社会,似乎这是一句矛盾的句子,但是仔细想想,我们可以得出:人,迟早要走出你现在所在的家庭、学校,走向社会。

我只能以我上大学以来的两年的社会经历来发表一下我的看法,我知道我的很多看法是浅俗的,但是我深信总有那么一点活连点能说到点子上去。

快乐么,快乐。幸福么,幸福。怎么个幸福法,不知道,只是一种感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我们总是在自我首先的说,我很幸福,之、而是很多乐观的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而悲观者总是找不出一句他觉得幸福的理由,在唉声叹气中慢慢的演唱自己的生命。

我给幸福的定义是既要满足当下精神的需要,又要对自己以后的精神需要充满希望。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都知道一个对未来没有充满希望的民族注定会在他的前进道路上受挫。运用到人的身上同样的重要。

那么怎样做到这两点呢,我觉得活在当下是一种不错,而且十分恰当的活法,不要给自己受限,不高估也不低估自己的能力,不让过去的事占据自己大多数的时间,让自己生活在一种自由、宽松、快乐的氛围中。

至于希望,我觉得还是寻找一种信仰。之前我理解的一种信仰只是一种单纯的宗教信仰,其实不然,这完全可以是对一个人的品德、书籍、文艺作品的欣赏或是对一种社会现象、对一个民族的发展的赞许与认同。

我正在经历信仰这一道关,尽管这对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是多么的遥不可及,我正在恶补我的知识空缺,总担心自己步入社会不能很快地适应它。大学问的社会,是需要拿出大量的时间来学习他的。

路漫漫,探索,学习,信仰,人生。

爱是信仰

文/李美玲

英国女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的《摆渡人》,曾获得5大奖项曾畅销33个国家,读过之后,能深刻体会到细腻描写的恐惧、纠结、痛苦、温暖及感动,这是一个女孩凭着顽强意志战胜死神的揪心经历,一个充满爱和感动的故事。

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女孩迪伦,15岁的世界里一片狼藉:母亲因为父亲的遗弃对她充满了憎恨,除了厌恶谩骂再无话可说,因为贫穷自卑成为同学眼里的另类,备受同学的嘲笑和欺凌,唯一谈得来的一个好朋友也转学离开了,这一切都让迪伦感到无比痛苦和绝望,15岁女孩的内心孤单无助,终于在一个雨天里,第一次做出最叛逆的事情,逃课,逃课去找曾未谋面的父亲。

然而,命运时刻都会发生了转折,谁也无法预料,不幸再次降临在这个可怜的女孩身上。火车突然发生的交通事故,等她拼命爬出火车残骸,穿过漫长的黑暗的隧道后,惊恐地发现,自己成为了整个世界上唯一的人,眼前是一片荒原,地平线上群山环绕,危峰高耸,低压压的云层掠过山顶,茫无涯际。迪伦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此时,她看到不远处的山坡上一个男孩的身影。像一只逃出洞穴惊魂未定的兔子,抓住救命稻草般的向他走去。

一路艰难的跋涉从此开始,迪伦的眼前空旷又陌生,所有的东西看起来一模一样,触目所及只是风中的濯濯童山,山下沟壑纵横,到处都是肆意生长的植物,而自己爬出来的那条隧道无影无踪,除了跟着男孩,再无任何选择。两个人的对峙,交流,抗拒,又不得不紧跟。终于,迪伦知道了,男孩叫崔斯坦,并不是偶然出现的路人,而特意在此等候,带她离开荒原,她不是唯一的幸存者,而是已经死去,崔斯坦是她灵魂的摆渡人,他的职责就是带她离开荒原,去往另一个世界。

崔斯坦说:“每一个灵魂的向导都应当看起来没有一点威胁,你们必须信任我们,跟着我们。”迪伦别无选择,开始在荒原里跋涉,沼泽、峡谷、烂泥,丛林艰辛无比。迪伦15岁以来,从未感到任何人的帮助和外界的温暖,这个似曾相识的男孩和梦中曾出现过的温暖,让她的内心前所未有的激动起来。而崔斯坦,尽管送走过无数的灵魂,他早已经成为了一台冷漠的机器,可是这个女孩让曾经的自己回来了一部分,只有她把他当人看待。他心里,这么一个值得他保护,值得他关怀的灵魂,他愿意为这个灵魂献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一路的艰险越来越恶劣,太阳落下的时候,恶魔肆虐,它们沿着岩壁一跃而下,它们无处不在,在头顶在身边在脚下,怒吼、哀鸣、咆哮,成千上万,铺天盖地,恶魔钻进她的身体,揪住她的内脏,抓来抓去,使她的心冻成冰,无数的利爪卡住她的脖子,抓裂撕扯,各种无可名状的刺痛,拽住她,吞噬她,是她气息全无。然而,崔斯坦的声音在脑海里出现,“跑!向前跑!不要停下来!”她全凭意志一步步往前挪,无论每一次呼吸钻心的痛,无论身体怎么呐喊叫她停下来叫她放弃!但她仍然坚定的、顽强的、奋力的一步步向前挪!向前爬!爬进安全屋的一刹那,顿时失声痛哭起来!因为崔斯坦没有突出重围。寒冷、孤单、害怕、窗外的荒原上点缀着茫茫然移动的灵魂,全身的痛疼使她连呼吸都困难,她不停的呼唤,呼唤,终于在她再次醒来的时候,崔斯坦出现在她的面前,尽管伤痕累累,可是他出现了,比什么都好!“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她用自己的意识找回了他,拯救了他!

不记得经历了多少个日夜,走了多少的路,经历了多少次磨难,两个人两颗心越来越近了。然而分别在即,他们终于到达了分界线,崔斯坦完成了他的使命,他以为她的灵魂自此安息了。殊不知迪伦在回头没有看到他的那一刻,就明白她不能离开他,她不要推开那扇门,她要回去,回到荒原里,和他在一起!

迪伦想尽办法,最终决定尝试回去,不怕魂飞魄散,不惧永远沉沦,只为那一丝的希望。真正的艰难从此开始,那些她无比恐惧的恶魔,那个无底的黑湖,那些无处不在的痛疼,那些想起来就让她浑身战栗的撕扯,那些漆黑寒冷的夜,窒息彻骨的冰冷,惊慌、恐惧、孤立无援,都没有让她退却,她一次次告诫自己,历尽千辛万苦不是来送死的,她要找到崔斯坦!她不要完成、彻底、永远的孤独下去!

总算是遇见了!相逢的惊喜与感慨且不说,可是返回的路在何方,两个人心里都没有底,却不得不一点点向前,找到那个刚刚遇见的荒原的那一端。在荒原的日子,她觉得自己回来是对的,在这里,在这个她无权进入的地方,她突然有种轻松自在的感觉,内心平和而满足。终究都是善良的人,有着善良的灵魂,遇到一个孩子被魔鬼撕扯时,迪伦把自己的命连同崔斯坦在一起的机会全都压上,她说那是本能,人性的本能。

终于,他们到了,看到了那段锈迹斑斑的铁轨,尽管紧张,尽管害怕,却都相互鼓励,因为爱,“我们一定会成功的!我们一定要回去!”不管通向何处,不管结局如何,只要在一起!他们找到了她的尸体,迪伦睁开眼睛,一道强烈的白光刺进他的脑袋,电光石火一瞬间吞噬的身后的黑暗,慢慢的,她听见了人们的说话声,她感受到痛疼,极度的痛疼,真真实实的痛疼,她看到车厢里,挤满了穿马甲的男男女女,消防员、警察、医护人员,他们跟她说话,交流,抚慰,每个人都脸色凝重。“不!不!”她想起来了,崔斯坦在哪里?她躺在救护车上,空落落的痛楚比任何痛疼都要痛!她回头,只想看到隧道的那一边,就在此时,她看到了他!山风吹起他浅茶色的头发,拍打着他的脸,他成功了!他来到了自己的世界!

她看到崔斯坦笨手笨脚的从草地上站起来,朝她的方向缓缓走过来,喃喃地说:“嗨!”伸出一只手轻柔的拍了拍迪伦身上的毯子,他的手指顺着她身体一侧慢慢划过,最近紧紧抓住了她的手,她嘴唇颤抖的露出微笑:

“原来你在这里。”

“我在这里。”

她在生死边缘被灵魂摆渡人摆渡,而摆渡人漫无尽头的生命因为爱情也得到升华,所幸两个人都达到了彼岸!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要坚守住一些东西,让我们相信美好,相信正义,相信善良,相信爱。

爱,不仅仅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信仰。

多年以前的一个人

文/鬼脸儿

约莫是五年前,在回学校的火车上碰到的一个人。

那个时候,来来往往我一般喜欢乘坐齐齐哈尔到杭州的火车,从让湖路站上车,晃晃悠悠的四十几个小时到杭州,那个时候,我还一直都是坐硬座车厢,倒是上班之后,因为有人报销,卧铺飞机的坐,偶尔坐了一回硬座就觉得老胳膊老腿的实在是受不了了,仔细想来,人的改变都是环境所造成的!

依稀记得,那几个元宵都是在火车上度过的!

不得不说,中国人口实在是有些庞大了,即使在正月十五,我也在为我能够买到一张票而长长的舒了一口气,不得不说,这就是所谓的:在墙上开一扇窗受到人们的反对,可是当你提出要将整个屋顶都去掉的时候,他们就会回来和你研究开一扇窗的问题了!

当剩余票数显示为零的时候,手中能够有一张票就是一件只得开心的事情了!

不得不说,中国人实在有些难以琢磨的心理。

四十几个小时的车程,不是那么容易就熬过去的!

而打发时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聊天,其实,如果不是现在身体上有些觉得吃不消长途硬座所带来的感受的话,我还是很喜欢它所带来的那种聊天的氛围和感受的!

一般乘坐硬座的多是学生和打工人员,依稀记得,那次我座位是双排三座的那个靠窗的位置,对面三个有两个十八九二十岁左右的外出务工的小姑娘,相对来说算是比较受看的那种,靠过道的是一个探亲的老者,我同面靠过道的是一个三十七八岁样子的务工者,而我挨着我的就是我所说的碰到的那个人!

五十几岁,看上去是一个文化人的样子。

漫长的旅途,无需谁起头,大家自然而然的就你一嘴他一舌的相互聊了起来。

我这个人还有个毛病,与半生不熟的人没有话说也不喜欢找话说,而与特别熟的人和完全陌生的人却特别喜欢说话。

可能是特别熟的人无论说什么,都不会觉得唐突、无论真假大家都会坦承不公,而完全陌生的人呢,有都不会关注你说的话是不是真的是真实的,哪管你满嘴跑火车,只要你能将嘴里铺上铁轨,那也无所谓!

而对于半生不熟的人呢?

说真话,对于他的信任还没有到那种程度,说假话,又觉得不好容易被拆穿,所以索性就少说或者不说。

而这种萍水相逢的火车上,正是满嘴跑火车最好的地方。

好巧不巧的,我身边的这位文化人,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大家应该想象和理解一位虔诚的宗教信仰者会有一副多么执着的广布福音的坚持。

好巧不巧的,我也是一个执着的坚持自我的人。

于是,很自然的我们就杠到了一起,他执着的想将主的福音布施到我的身上,我执着的坚持着自己的立场。

不得不说,这个身为一位教师的老人家,有着一般人无法企及的视野和知识,但是,好巧不巧的,在他的身边坐着的是我。

有些惭愧的说,我也是一个知识面相对开阔的人,而且,我也是一个反应相对比较快的人,最重要的一点,我深刻的理解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说苏轼曾经中过状元的话,那么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会否定你的说法,可是如果你说据你考证,苏轼被贬琼州的时候曾经嫖过两次娼,那么估计就没有几个人能够拿出证据反驳了!

还依稀记得的几个焦点问题:

第一, 他提出:如果基督教对于人们没有益处,那么国家为什么不禁止?

我大概的回答是: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是当今世界的三大宗教,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群众中已经有了一定的根基,而且,无论三教的教义究竟是什么,都具有劝人行善的一面,无论人们究竟是处于何种原因,所信仰这三大宗教,都有积极的一面。而且,究其根本,无论是三大宗教也好还是某一个邪教也好,其实都只是一种信仰,释迦牟尼是一种信仰,默罕默德是一种信仰,基督耶稣是一种信仰,那么,其实我自己也可以是一种信仰。只要这种信仰带给我积极的、向善的一种信念就足够了!

第二, 他提出:老师对待自己的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我大概的回答是:这样的比喻其实并不是十分的恰当,我倒是很愿意用当初曹操指孔融说的那个比喻,其实学生之于老师,更恰当的一个比喻应该是一件工艺品和他的工艺师。当然这里的老师是指那些尽职尽责的老师。

当一位工艺师加工一件或是一批工艺品的时候,他的确是期待着能够加工出一批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的,为此,他可能也费劲了心血,但是,当一件或者几件工艺品加工失败的话,他有的只是惋惜,对于他自己失败的惋惜而不是对于工艺品本身损毁的惋惜。

第三, 他说举头三尺有神灵,对于神应该身怀敬仰,而我,是邪灵。

我大概的回答是:我相信举头三尺有神灵,可是我的信仰就是我自己,那么我所谓的神灵也应该就是我自己,而且,就算退一步讲,就算你们所谓的神灵就在我的三尺之上,那么如果他因为我的不信仰就惩罚与我,会不会显得这个神太小家子气?一个真正被人敬仰的神灵,所要做的应该是广布恩泽而不是广施惩处!

其实,那晚我们讨论了很多,一直讨论到下半夜两三点钟,有很多的分歧,也有一些共识,而对面的两个女孩居然也一直听我们讨论到了两三点钟。

今天忽然想起来,其实不是说回忆以前的一些过去,只是对于那样一个可以开怀笑谈的场所有些怀念了!

那样一个值得开口的讨论者,那样一个可以肆无忌惮的讨论的场所,这都是我所怀念的!

其实通常时候,我是一个喜欢说话的人,只是,后来有些越来越沉寂了!

越来越沉寂了……

信仰的力量

文/许秀兰

清明节前,我和单位支部党员到湘南起义纪念馆缅怀先烈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沿着弯曲的小径步行下山,耳边不时响起讲解员讲述的那段战火纷飞岁月的声音,我更加怀念参加过湘南起义的曾祖父许玉山烈士。

在纪念馆的墙上,有一栏湘南起义前后郴州各县市党组织建立情况表,曾祖父的名字就在其中——这是我知道后,第二次来瞻仰他。我曾经无数次来过东塔岭,却从未在意过这段历史,也不知曾祖父一直没被历史忘记,一直没被党和政府忘记,他的名字,一直印刻在这里。我凝视着,想着他年轻挺拔的身躯,为了革命抛家舍业,义无反顾英勇献身,泪水不禁模糊了双眼。

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铸就了曾祖父一生传奇的经历?

曾祖父1900年出生于永兴一富裕家庭,少年时代,就富有进取精神,体察群众疾苦。考入长沙私立达才法政专科学校后,接触进步思想,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于1925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永兴县党组织创始人之一。1927年秋,他和许郁、曹钧在金龟安福司成立了永兴第一支工农武装——永兴县江右独立团,1928年3月,带领独立团参加了湘南起义,随后率团随朱德、陈毅部撤上井冈山。1929年,他被组织派往广州工作时,不幸被捕牺牲,年仅29岁。

我小时候在长辈忧伤的表情、叹惜的言语里,除了知道曾祖父是因为干革命很早就牺牲了之外,对他具体做了哪些工作、为什么要这样做却知之甚少。随着时间推移,竟渐渐在淡忘。除了偶尔有政府人员来老家联系关于烈士的一些事,我以前几乎没想过要更多了解他的一生。

曾祖父的父亲勤俭持家,为他挣得一份不小的家业——农田60多亩,茶山20余亩,在方圆数十里也算得上殷实人家。那时候,如果他“安分守己”,在家过着男耕女织的平常日子,或许不至于早早地离开老母和妻儿。为推动土地革命,他还做通母亲和妻子的工作,当众烧毁田契、地契,捐献家里全部农田和茶山,打开自家谷仓,将稻谷分给贫苦农民,为“插标分田”作表率。

在去广州之前,他知道此行危险。回到老家,在和妻子老母话别时,他哽咽地说,此去路途遥远,凶险难料,不知何时还能回来,要家人不要担心,不要悲伤,好好保重身体。望着刚出生不久还待他取名的女儿,他更是热泪纵横。而当他牺牲的消息真的传来,家人肝肠寸断,撕心裂肺的哭声,却已永远也唤不回曾祖父的归来了。

不知道那段岁月,祖辈那些亲人是怎么熬过来的?在那段白色恐怖的岁月里,清乡团不时来家里骚扰找碴,反动派更是要斩草除根。多亏好心的亲戚和共产党人的帮助,年幼的孩子东躲西藏地生活,终也长大成人了。

今天,当我也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再次重温入党誓词时,似乎更懂得烽火连天的岁月,和曾祖父一样的共产党人的胸襟与情怀。那个年代,脑袋是提着走的,加入中国共产党,就是意味着牺牲,意味着随时准备掉脑袋。然而,哪怕随时可能牺牲,一批批共产党人还是前赴后继,忠诚无悔,因为在他们心中,信仰比生命更重要!

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写道: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曾祖父许玉山,以及无数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的先烈们,他们就是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他们需要被铭记!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年,双膝辗压出的信仰

文/暮千雪

灯笼、对联,满街的中国红,像团团烈火燎烧得空气里都弥漫着新年的喜庆。每每这个时候,双膝便开始隐隐灼烧,心也开始飞向古镇深巷中那座老槐深覆的院落:

窑洞清凉,幽光微泛的棕红方桌面上,水果点心礼盘若四朵莲花般静静地开着,旁侧两支燃烛,一方香炉,明明灭灭的香吐着轻烟,一缕一缕地拂过桌边高背木椅上端坐的祖母端庄洁净的脸庞,拂过靠墙而立的16寸黑边相框。相框里,祖父用与父亲相似的眉眼在威严地看着我们。

静谧流淌成肃穆,父亲拖着细长身影在桌 前独自上演着哑剧:小心翼翼地取出五根香,双手呈至烛火前,点燃,后退两步,高高举过头顶,深深揖拜三下,又上前,双手将香一支一支插进香炉里,再后退,跪落蒲团,举目祖父照片言:达,儿给你磕头拜年了!音落伏身,直到额头在洒扫干净的地面上发出轻微的“砰”,起身,伏身,叩磕……三个响头叩后又跪移向祖母:妈,儿给你磕头拜年了!同样长伏腰身,将额头叩得全屋人都听得见。三个响头叩完后,祖母开口:我儿是孝子,快起来吧。父亲便小心翼翼的起来退到祖母身侧,恭敬伺立。

模仿父亲的样子,一溜贴墙而立的未成年的二叔,三叔,姑,以及我们兄妹三人按从大到小先男后女的次序一一上场。每个人往桌 前一立,祖母便像讲解员一样对着祖父的照片旁白:李家XX给你拜年了啊!

女眷只磕头不上香,磕完祖父磕祖母,六岁的我是最后一个。

站在供桌 前,听着祖母慈爱的旁白,小心脏急速的跳动起来。平常总被人当无知稚子忽略,第一次成为全家的焦点,胸膛里升腾起奇异的欢喜与自豪:我是李家子孙,我是李家一分子,我是个肩负代表李家形象之重任的“人”……满屋人只道我慢腾腾的是因为羞怯,哥姐窃笑,祖母和父亲眼睛鼓励,我定定心,终于跪拜于地。

按着父亲的指点,完整地跪拜过祖父祖母后,祖母伸手来拉我,边拉边心疼地说:“快起,快起,把我小孙女膝盖都跪疼啦”,经祖母提醒,我才觉出膝盖真得烧呼呼地疼,就难为情地咧嘴笑。祖母慈祥地笑说:“从今年起,每年过年都要这样子给祖先下跪磕头,做李家子孙可不是件轻松的事儿呀,我娃愿意不?”我连连点头,祖母满意又欢喜地把两角钱按到我手心:婆就知道,李家子孙没有一个孬的。来,给我孙女压压岁,长大好好做人,为李家祖先争光添彩,李家祖先会在天上保佑着每个子孙平安吉祥!

此后,每年过年,膝盖便灼烧一次,直到十四岁离开家,灼烧的双膝已将年在心中辗压成一种信仰。

二十多年了,我仍能清晰地记得双膝跪地那一刻的神圣,膝盖灼烧里的那种幸福和自豪。虽然随着祖母的仙逝,房屋的迁移,族人们的四散,那样的年再也不会回来,但是我仍习惯盼望过年,习惯在万家灯火满城烟花里一次次寻回记忆过一场“属于我的年”。在我心里,年已不仅仅是一个迎春的节日,更是一个生命的签证日。在那个日子,以那样庄严的仪式宣告了一个生命的归属,宣告了每个卑微生命都是隆重的存在,认祖归宗不仅是名份的认可,更是一种道义伦理的继承,是爱的传延,家族荣誉忠实的监督着敬畏生命的子孙,鞭策着每个渺小生命认真而扎实的活过……

灵魂

文/臻牛

灵魂。灵魂是什么?

灵魂只是信仰----灵魂只是坚持信仰执着不变横亘的精神。灵魂不是可见的具象物质。但,它却实实在在能完整勾勒出人们精神世界的轮廓。灵魂是不变的精神。而不变的精神世界靠的只是坚定的信念信仰来支撑。故而,灵魂是信仰信念的总和,信仰的展现铸就了人类个体的精神,这精神的完整性就是人的--灵魂。

灵魂。…没有确立坚定信仰的魂灵叫游魂。而绝非灵魂。没有信仰的人惧怕圣洁的信仰铸就的灵魂。他们把灵魂等同归结于墓地的游魂恐吓自己。把灵魂比作游魂恫吓世界欺骗同样游牧无知的人。…虚伪的人,更是打着圣洁的旗号自我标榜叱责他人丧失了灵魂。但它扭曲的魂灵只是肮脏的游魂。

什么是灵魂?…

天鹅之死,那苦难的舞姿,悲情的乐律下、展现的画面催人泪奔。当那场景随幕布徐徐降落化为乌有时,当天鹅赴死深深地印在人们脑海里凄婉的身影掩在了幕布后。--那深刻的影像正是天鹅的精神勾勒的天鹅轮廓…那悲沧的轮廓----就是天鹅的灵魂。

不要牵强附会披着天鹅的外衣临摹天鹅灵魂附体吧。这滥竽充数淫盗篡取的老旧外衣,遮盖不住丑陋游魂驱壳里那空荡虚无的粗鄙。

像信仰面包一样信仰爱情

文/关于毛拉

跨过18岁的大门后,谈恋爱似乎变成了一件名正言顺的事情,然而也正是从那时起,我的感情之路走的跌跌撞撞数年,全然不复曾经对于爱情所有的想象与期待。不需要连一同吃早餐都要提防老师跟爸妈,当一切变的光明正大后,我的身旁却再也没有一个人长久的陪伴。随着年纪渐长,一段关系变的越来越难以取悦,爱情因此生出了许多的姿态。

那时隔壁住着一个刚成年的小男生,我们交集鲜少,只是偶尔会在厨房遇到。看他笨拙地给自己煮泡面或是煮饺子,却见他总是手机不离身。屏幕的那头是个大约跟他年纪相仿的小女生,眉眼看的并不清晰,但语调活泼,清脆的女声隔着太平洋传过来倒也明艳可爱。后来他说,那个是他女朋友。我听了略有些愕然,我一直不看好远距离的爱情,只能通过手机维系的感情看起来那么稀薄。但我什么都没说,只是客气地回应说感情很好啊。男生听了有些害羞地点点头,说我们在一起好几年了。我闻声脑海里飘过一个惊叹号,原来还是早恋队伍里的长跑异国战斗机。

再后来?但凡我能看得到他的时候,也总是听得到屏幕那端的女声,我总是尽力快速做完自己的事情,然后把空间留给他们。偶尔耽搁的时间长了些,看到男生自豪地给女生展示自己刚刚学会做的红烧肉,然后在两人的闲聊中拌着吃下一整碗米饭。那曾是我一度不能理解的新世界,我不懂并不在同一生活圈的两个人,是怎么隔着时差跟距离,每天不厌其烦地同对方分享自己的生活。但事实是,我不懂,但不代表这样的爱情不存在。看着年纪尚轻的两个人那么努力而虔诚地守护自己的感情,不知怎的,我突然想起那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在能相爱的时候用力相爱,又何必为了前路的不确定性而瞻前顾后。生活总是充满着这样那样的可能,在这一刻有个可以相爱的人,比担忧未来可能出现的困难有意思多了。那些困难可能出现,但也可能不出现啊。可是一个爱人,错过了这个,你也不会再遇到相同的另一个。爱情本是件多么简单而又纯粹的事情,有这么一个人那就去爱吧。还没出现的,那就再等等吧。面包会有的,爱情也会有的,那不如就让我们像信仰面包一样信仰爱情吧。

我们真的需要信仰

文/三塘默语

当我行走在人欲横流的水泥丛林中,当我仰望弥漫着雾霾的苍穹,当我渴望生命真诚的气息,当我独自面对自己的心灵时,我不禁自问,我的心我的魂究竟应该信仰什么?相信他人,但人心是最不稳定的,他人可能会因为我小小的过错,在关键的时候责难抛弃我;信仰财富,但财富是最贪婪的,它会对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渐渐使我陷入无法自拔的邪恶深渊;信仰神灵,但神灵是不存在的,在我无依无靠的时候,它只是个虚幻的旁观者。但我又极度渴望拥有让我安宁、让我膜拜的信仰,我想,这个信仰就是弥漫在世间、宽容一切、创造一切的众生之爱。

人是需要信仰的,否则,我们很难辨别歧途与正道,很容易在迷途中茫然。在当下的社会,这一信仰,应该就是规范人们文明生活的法律制度和道德准则,毋庸置疑,这是人类之爱更加高等的表现形式了,也是生之规律最完美的进化结果,它带有完美的约束性和规则性。

现代汉语词典对信仰的解释是,对某个人物或是思想、主张、主义、宗教等极其信服或是崇敬并作为自己行动的典范或是指南。由此可以得出,信仰一定是发自人内心的热爱。而且信仰也是多种多样的,按现在人们的看法,主要有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信仰,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政治信仰,处理人与神关系的宗教信仰。但对于像我这样既没有参与政治活动,又不相信宗教,对科学也没有深刻认识的人,我的信仰能是什么呢?并且我认为,中国的大多数人都是处于这种信仰真空的状态,所以我很困惑,这可能也是很多人目前的问题。

所以,我对信仰的理解就简单得多,一个是信仰生命本身的爱,一个是信仰来自于大众共同的爱。

本身的爱是生命与生俱来的,可以是自己对家人、对事业、对理想等某些人和事的真诚情感,它具有多样性,并且通过努力就可以实现。所以就算我面对死亡,只要心中有一种爱,并以此为信仰,让我的灵魂满足了,我就会觉得自己会在爱中永生,一定会面带微笑离开这个世界。当然,大多数情况下,至真至纯的爱是唯一的。

而我所说的大众共同的爱,指的是文明社会的法律制度和道德准则!有人可能会说,法律制度和道德准则由人制定,人一旦有了自私的倾向,肯定会左右法律制度和道德准则的公平性,这能成为人们的信仰吗?当然,这是非常有可能的,而且在当下的社会,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还非常普遍。但我想说,让法律制度和道德准则成为大众的信仰,前提应该是制定执行法律、引导道德走向的人们,首先是一群高贵文明、乐于奉献的人,是一群遵守法律制度和道德准则的模范,他们心中有大爱,并能够用爱平衡好生命的善与恶,能够控制好自己自私贪婪的原恶,否则,他们无法做好模范表率,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带坏整个环境的风气,更别说让大众信服。试想,一个贪污受贿的公务人员,能有多少底气让行贿者停止违法违规的活动,一个包二奶的公务人员,又怎能在道德上引导他人严格遵守一夫一妻制,一个以玩弄女性为乐的公务人员,又怎能让一个地方的道德风气高尚清白。但我相信,这种乱象一定会过去,因为万事万物的发展总有一个过程,由浑浊不堪到清晰明白,由混乱无序到井井有条,由简单野蛮到高贵文明。因为这种不够文明的现象,在文明的大环境下,是落后、不符合历史发展大环境的,也是极易引起矛盾和波动的。

就算国家当前有诸多问题,我还是会信仰文明的法规制度和懵懂不清的道德准则,把它当做自己可以依赖的“神”,事实上,我更渴望在此信仰之下,成为一个真正高贵文明的人,让生命充满尊严地傲立于这个还不完美的世界。

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我会说,因为我爱的人全都生活在这片土地,我也爱这个伟大的国度,爱她一切的美好与丑陋,爱她向文明不断前进的艰难脚步,因为爱她就会感到无限的希望!而有希望,我的生命才会充满了激情和动力,才会在爱的满足中快乐地生活。

追逐生活的诗情画意

文/悠然芸儿

窗外,阳光柔软,微风轻掠,然,看似繁花似锦杨柳吐芽的春捎带着乍暖还寒的冷意。

室内,灯亮气暖,绿植林立,而,貌似廉洁肃穆整齐有序的静涌动着悄无声息的浮气。

年年月月,日日天天,我们在这里,洋溢着最灿烂的笑容,倾诉着最温柔的叮咛,迎来送往,微笑服务。

工作,对我而言,不是一张报,一杯茶,一则新闻,一个冗长繁琐的会议那般简单。而是,一次次被莫名的误会,一次次反反复复的解释,一次次调整好心态换上笑脸,又一次次被逼到死角里无声落泪。

因为信仰,我放弃了自由,选择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因为责任,我丢弃了浑噩,扎进知识的海洋遨游飞翔。

因为担当,我将流言蜚语置之脑后,选择了头也不回的固执坚强。

而我,只是凡人一个,少不了世俗的喜怒哀乐,免不了一个人孤独静默。

很多时候,我为自己的存在小小的自豪,看,我的付出对他们多么重要。

也有时候,我对自己产生怀疑,对当初的决定否定迷离。

偶尔,我会沮丧至极,人性的脆弱,提醒我尽早放弃。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岁月的轮转,拓宽了我的心与眼,本该继续勇往直前,却常常迷茫无措,身心俱疲的我,看不到那缕五彩的霞光。

春来了,鸟叫了。花开了,叶绿了。

在花的海洋里起舞,在叶的浪潮中徜徉,呼吸着清新甘甜的空气,闭上双眼,高声呐喊,张开臂膀,释放胸怀。

累与怨,消融在无边无际的遥远天涯。

桃红柳绿,碧水蓝天是诗情画意,是人人都追逐事事皆淡然的浪漫春天。

生活,也可以找寻追逐诗情画意,变成灿烂明媚的春天。

继续,扬帆远航,踏上最初的信仰,责任,和担当!

信仰的缺失

文/李宁哲

自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精英阶层已经完美地实现了对中国人民价值信仰的改变。追溯以往,1959年,时传祥作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群英会”,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握着他的手,亲切地说:“你掏大粪是人民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时传祥高兴地表示:“我要永远听党的话,当一辈子掏粪工”。

毫无疑问,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独特的色彩,这是毋庸置疑的。在那个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涨情绪下,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贫民百姓,对实现共产主义有着强烈的执着的信仰,虽然有些盲目,可是,人们生活充足幸福,一个有着坚定目标的民族的人们,他们的内心是时刻幸福,而不会有焦虑的。而更为让今天的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为什么在一个勉强吃饱饭,工资水平很低的社会里,人们普遍感受不到现代社会的焦躁不安以及缺乏幸福感呢?

归根到底,其实这是一个“平等”的原因。这种“平等”不是宪法的存在就可以让人们“生而平等”,更不是由于某些中央文件反复地强调就能产生“人人平等”的局面,而是由于每个人从内心潜意识地认识并且发自内心地践行这种“平等”。换句话而言:人们所信仰的,正是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并且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践行了这种友善。人们不去追逐攀比人与人之间财富的相差比,国家也不提倡这种以财富为目的的生活意识。基于此,人们心中坚信着一个共同的信仰,虽然在今天看来比较盲目,可是他们幸福着并且乐此而不疲。

反观今日,人们的生活价值以及人生价值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猫论”开始,精英们便开始有意识地对国人实行信仰价值转移,把以创造财富为目的清晰地展露在国人面前,并且鼓励他们可以为创造财富而不择手段。基于此,少数人通过自己的特权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生产资料的稀有资源,包括土地,矿产,能源等等方面,从而迅速地创造了“国富民穷”的历史时刻。而恰恰由于这种措施,才酿成了今天“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以及“不公平不平等”的凄凉局面。

这时的人们才有些迷惑地发现,无论自己的工资是多少,自己都感受不到内心的安定以及幸福感。其实这个原因很好解释,那就是:少数人通过二十多年的“辛勤劳作”创造了如今社会的方向,它们以“拜金主义”为理论,以股市、房产、教育、医疗、保险等等为幌子,对全体国民实行了彻底的“洗脑行动”,让人们无形之中受到了这种文化价值的熏陶,从此,人们的潜意识中就会按照它们的规划生活。

于是,你就会发现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当你结婚的时候,必须要房子(枪手们做了许多宣传,甚至,把丈母娘喜欢女婿买房的荒诞理论都摆了出来);当你有了孩子,必须要接受好的教育(什么“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之类的言论);当你工作了,必须要上保险(很多人们和企业很看重这个);当你有病了,必须去医院(医院那个黑呀,一个三四块的药都能买到七八十)……

这些东西也都会伴你我一生,让我们在家里谈论这些,上班也谈论这些,就是出门旅行也不能省心还得谈论这些,于是,我们就会惊愕地发现:我们不知道那些少数人在想些什么,可是我们却在按照他们的想法在生活,并且一直这样,所以我们缺失了最起码应该具有的幸福感。

说来好笑,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在现代社会居然可以瞬间就能切换到所谓的“西方文明”的社会,并且可以摒弃地那么彻底,这不得不能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悲哀。

我们常常自夸:所谓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印度以及古巴比伦其实都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那般模样,只有我们中国自始至终沿袭了古国的命脉。在此,我们不得不悲哀地意识到,我们其实也没有多少“古文明”的命脉了。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博大宽广的文化精髓,就连我们现在所热捧的“西方哲学”,很多也借鉴了我们老祖宗的思想,或者,在那些西方哲学家形成自己哲学体系的时候,我们的老祖宗早已对这些哲学问题进行了探究。可惜的是,我们没有从那里学到多少有用的东西,倒是沿袭了中国长期不衰的“厚黑学”以及帝王之术。而出于某种“愚民”政策的考虑,历代的统治者们都会选择刻意地去扭曲传统文化的真正精髓,同时,基于此,便可以轻而易举地误导人们价值信仰的取向。

在这样一个“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的国人普遍认知的价值信仰取向的社会里,没有传统文化“礼仪”的引导,人们时常出现的焦虑和处处体现的不幸福感,是终究无法避免的。而更为可悲的是,少数人似乎还不愿意放手它们所惯于并且乐于的“愚民”政策,同时,我们的大多数人也不能意识到这种局面存在的真正原因。从而,虽然每天疲于奔命,却很难想想这是为什么!

有一种力量叫信仰

文/九满

对于人类来说,信仰和五谷杂粮一样重要,当我们拥有信仰的时候,我们就拥有一颗真诚、满怀希望的心。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也不论是贫穷还是富有,使我们在生存的博奕与幸福的追求中直面现实,从而求知扩识去提高理智和扩展胸襟,达到一种超脱与愉悦地享受人生的境界,我们的生命从此追寻到属于它的意义,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更加快乐、更加幸福。

我的四哥,从娘肚子里一生下来就体弱多病,十六岁时还经常遗尿在床,小学也只读了两三年就弃学了。由于身体差,加上“家庭成份”的缘故,直到三十七岁那年,他才与一个脾气暴躁的二手女人成了家。就是这么一个农夫,在他人地诱导下,竟以疗病为目的信奉起基督教来。通过多年基督的洗礼,他读《圣经》或祈祷的时候,就像有一股醉人的甘甜传遍他全身,让他如醉如痴;平时做人处事也怕亵渎了上帝,教堂、圣经成了他个人情感的寄托。

我跟四哥联系时时常听他说起:“信奉耶稣,让我的心中有了主的救恩,心中充满耶稣给予的安慰,人生有了最大的快乐。”基督的教义让他用自己的善良与周围的人互动,教友之间的友好而愉快的交往,那是一种发诸内而形诸外的自然流露,彼此都是“兄弟姐妹”,相互支撑、相互扶持、相互慰藉,让他的生活充满了温馨和欢笑。他们还经常走出教友圈子,对村子里一些弱势群体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协助他们开展农业生产,引导他们一起奔小康。信仰,成了支撑他们生活、生产的动力。

一九九五年,四哥刚刚皈依基督时,教堂里要求教友捐款改善教堂环境,四嫂不同意捐资,四哥向我求援,我一听到这个信息,便亳不犹豫给予四哥经济上的帮助。我想:弱不禁风的四哥,信教应该是一件好事,坚持做礼拜,至少可以让四哥从繁忙的农活中抽空出来休息。

后来,听亲人们说起四哥信教的事,才知道信教的好处远不止我想像的那么简单。有了信仰,四哥心里就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让他将苦难看成希望的前奏,在困难面前,四哥很容易实现内心的自我平衡、自我满足。金钱、地位对他的冲击和影响小了,让他不会为了个人目的或者个人的利益而不择手段。有空静下心来研修《圣经》,让四哥的生活比过去充实了许多,心态好了,与人争执少了,身体也慢慢地强壮起来了。

当然,信仰并不是完全空洞的,而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我的三姐,一位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村妇女,她也有她的信仰,那就是信奉菩萨鬼神,她相信只要她遵奉各路神仙菩萨,神仙菩萨就会像阳光一样浸润着她、指引着她;逢年过节或者家中有事,她都会去叩拜菩萨神仙,希望菩萨和神仙为她指点迷津,在她的生命中撒下清凉的智慧甘露,保佑她一家平安、健康、发财。菩萨与神仙是否照耀过她,我无处查证,但是,她那“鬼魂附体”的经历,我倒是耳闻目睹了的。

一九八三年夏天,一个夜黑风高的傍晚,三姐收工回来,在池塘边洗脚的时候,一只受惊的青蛙突然跳进水里,三姐以为是“鬼”来了,当晚一躺下便一病不起,疑神疑鬼。三姐夫多次带她去医院接受治疗,收效甚微;后来,三姐夫找来一位七十多岁的“神汉”给三姐驱邪。

老人一到,他挥舞着桃木剑跳着古怪的舞蹈,然后将香点燃,用钱纸在三姐左右各三圈,嘴里念叨着病人的名字,鬼哭狼嚎似地叫道:“XXX身上的阴魂请跟着香火走!”然后,走到十步以外的十字路口面对三牲,嘴里念念有词,将香和纸钱烧掉,并把纸灰熄灭在早已准备好的水中,纸烧完后,他立即往回走,然后叫我三姐服下那碗化咒水。当三姐虔诚地喝下那碗圣水,她就好像换了另外一个人,立马精神好了,病也渐渐的痊愈。我想,化咒水属于灵的世界,在信仰鬼神的三姐心中,有一种无往不胜、无坚不摧的能量,驱散了三姐心灵上的阴影,最终让她恢复了健康的体能。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的七情六欲和悲欢离合,会给我们带来许许多多突发性的问题;此时,信仰就好比指航灯射出的光芒,在朦胧浩渺的人生海洋中,牵引迷途的人走向光明的彼岸。化解人性中的弱点,让人自信有神明的助佑,失败而不气馁,受苦而不畏缩,失望而不绝望,让我们宁静地面对一切,充满希望、幸福、愉快地生活在这个世界。

同学聚会是一种信仰

文/白岩松

人到中年,常听到旁边的同龄人自嘲:老了。

不知什么因素,一种时尚正在快速地扩张,那就是同学聚会。儿子与同伴们十来岁已常有聚会,母亲,七十多了,一回老家,最盼的也是老同学聚会。而我,也经历过,昨天晚上刚刚和高中同学喝完大酒,今天上午十点,小学同学已经在家门口守候,中午喝之前,还要趁清醒提醒自己:晚上还有初中同学的聚会,万万不可被酒冲昏了头脑,可酒杯一端,誓言烟消云散。

一个班级,是否可以常常聚会,一来要看上学时期班级的气氛和友情的密切程度,二来要有几个热心张罗的人,用他们的辛苦与热情点燃那些半推半就欲走还留的同学,第三,还需要组织者拥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智慧,总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聚会的理由。

比如我的高中班级,十年一大聚,五年一中聚,有同学从外地回了老家就是一小聚。而在北京的中学同学,在日常聚会之外,还开创了每年九月一日必聚的传统,因为“开学了”。

有一次在飞机上,看杂志上一篇对导演康洪雷的访问。他和我一样,也是内蒙人,每年,他都会回草原,和同学们在一起,不用说《士兵突击》,不用说《激情燃烧的岁月》,大家就说过去,就是大口大口地喝酒,而且行也行不行也行,只要酒下得顺利,同学们和自己都会很释然:这小子没变,还是咱们的那个老同学。

看到这里,我热泪盈眶,只好合上杂志,再没看剩下的半本。没办法,感同身受。

大学入学二十年,我们组织聚会,起名“至少还有你”,用意十分明显,不管怎样世事无常,不管路途顺还是不顺,不管眼泪多于笑容又或者相反,值得欣慰的是:至少还有你。

在聚会前,我们收集了每个同学提供的校内旧照,稍加编辑,制作成一个大大的专辑。在聚会的开场,我们几十个中年男女,重新汇聚在校园内原来的教室里,老师们也都请了回来。一开始,就是老照片播放,二十年的岁月,不要说有时认不出别人,估计连自己都难以辨认,在一片“这是谁”“这是我吗”的七嘴八舌中,慢慢地,开始“老泪长流”,师生都如此。

在同学的聚会中,常常会有笑话。比如一位男同学对一位女同学敬酒,真诚地借着酒劲说道:“上学时,我一直暗恋你,你叫什么名字来着?”满座哄堂大笑,男同学只好干杯为敬。

聚会时,同学们的惯常语是“没变没变”,大家互相陪着慢慢变老,自然觉得彼此没变。但隔一会儿走进校园,看着校园里年轻的师弟师妹们,正和自己当初上学时年龄一样,大家才哑然失笑,“没变没变”,纯属自欺欺人。

有聚会就离不开音乐,一次,我们将过去校园里最流行的歌曲与舞曲,编辑成二张CD,长达两个半小时,聚会中的舞会,正是在这过去的旋律中行进的,而在这熟悉的旋律中,大家似乎得以安慰,不觉年华老去。

还有一次聚会,晚餐也结束了,舞会也结束了,酒醉的人也醒了,大家意犹未尽,就席地坐在外面的水泥地上,将所有现在能想起来的上学时的歌唱了一遍,直到脑海中一片空白。

聚会固然好,然而副作用就是,聚会之后重新回到现实中难。并且岁数越大越是如此,甚至让你产生幻想:人世间,为什么不能一直上学到永远?正是在这样的失落中,一天一天,艰难地从纯真校园岁月再回现实的混乱世界里。而同样难的,是从干干净净的同学友情中,再回到人心隔肚皮的竞争或拥有距离的环境中。不过,也没什么好抱怨的,正因此,才有了同学聚会的价值,也才使同学聚会日益时尚并大踏步向产业方向发展吧!

对于我们,同学聚会已经像一个信仰,而且有趣的是,分开之后,反而似乎比大学校园里还亲还互相牵挂。聚会多了,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在岁月的催化下,我们的友情已经变成亲情,每一次聚会,都使得亲情的成分进一步发酵。

也因同学在那里,聚会在那里,平日里一些日子才不那么难耐,起码都知道,不必担心岁月匆匆,过去的一切都会模糊,没关系,想不起来的,同学替我们记住。当然,更重要的是,哪怕未来不再让人期待,至少我们还共同拥有一个温暖的过去。

那些所有无法言述的

如果一个人面对生活的缺陷,苦痛,损失,根本没有逃避或躲藏的可能,那么就只能承担,忍耐和顺服命运。

每个人只能独自面对生命的黑暗深渊断崖绝壁,风声呼啸。自身不能保全。又有谁可以相互依仗,长久依靠。

所有无法言述的字句,他们腐烂在心里。无香。未知叫人恐慌,想要抓住一根稻草却发觉无处可攀附,前景不可见,又无退路。如同身处茫然黑夜,此时体会到自身的弱小。

有时体会到目标的重要,使人不至陷于失感无措的困顿境地。自己给自己力量得以前行。因为惟有自身可依靠,所以不坚强不行,不坚定不行,不忍耐不行。绝望给人以最大的求存欲望,生存成为信仰,所以竭尽所能。如同《热爱生命》中的主人公,生存成为他最终的胜利,不论他经历了什么。

人这一生必须一种信仰。信仰之力十分强大,爱情不足以相比,亦不能当做信仰,亲情、友情亦同。连宗教于我看来都不能成为信仰的对象。唯有理想能够。它在被实现前仅仅作为存在于脑海中的幻象,但它仍保持有成功的希望。及时希望微薄。

落落说过:再没有比环游世界更好的梦想。我亦这样想,只不过她已然在实现她的梦想,而我的现实离梦想遥遥无期。

曾如此深刻,咬牙切齿的,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强大的人。不屈服,不被击退,不容许任何侮辱,骄傲自尊的活。虽不知结果如何,就算以后会有不甘,终究算是努力过。

有时感觉城市像是一只巨大的蜂巢。蜂后、工蜂等等,等级分明,分工明确。一个群体碌碌生活,供给蜂巢的一切运作。一个群体为战斗而生,剩下的,是所谓贵族,不事生产,亦可享受最为尊贵的待遇。

人人在芸芸众生中显得卑微而渺小。

然而毋需抱怨,因为无用。我们更多所欲求的,那些自尊、骄傲,必须把他们降低在活着的意义之下。

很多人问我今后想做什么,这实质是个十分无聊的问题,我想做的事未必就能够做到,不然也不会有天不遂人愿这样的说法。

就好比在我很小的时候说要当作家,文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一样。事实证明,中国至今不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实在是件叫人丧气的事。

即将告别。

告别总是令人怅然的。我实在不喜欢那种今朝相聚,明朝离散,少有往来的情景。

忘记了是谁说过,从你独自一人来到这个世界开始,便不会有人能够不离不弃的陪你走到最后。这话说得有些绝对,不过很大程度上确实如此。

日子过的懒散,大部分的烦琐人事不想理会。平淡。

那麽,就这样罢。

浅话人生

十四岁女孩子,在KTV去卫生间之际,遭遇暴徒,欲被强奸之时,脱身跳楼,导致终身残疾。农村贫寒家庭,倾其所有,最后还是无奈出院。接下来的日子,一个单身母亲,多么的无奈无助啊!看了这样的视频短片,心里很是纠结。

我们的国家很富有,到处支援,四处捐款,我们的人民为什么这么穷苦?

我们的企业很强大,为什么有人月工资开一千多块钱?

导致女孩子今天这个结果的真正元凶,为什么得不到责任追究?难道只有发生事实上的强奸,才是犯罪吗?

无数个为什么,纠结着我的心。孩提时代那天真的十万个为什么依然存在,只是内容发生了改变。这些问题不会有答案,就目前来讲。

我开始庆幸,庆幸我有信仰,故而,我的人生不会迷茫。

我庆幸,我将信仰给了女儿,她会有正确的人生观,她会朝着正确的方向走。

于是,我又想到:律法约束人的行为,也就是说,只有真正的实施犯罪,才会被定罪,就像上面的案子。律法之下的人,是在被动的接受。

在信仰的国度里“看见妇女动了淫念,就是犯罪。”神是灵,人的心思意念,祂全然知晓。生活在神的恩典世界里的人们,是靠主观自觉谨守自己的言行。

没有信仰的人生是杂乱的。

有钱人的头脑中,会充斥着除了金钱以外的重重烦恼、忧闷,他自己也不会知晓个中原因。这就是,为什么有钱人依然会自寻短见的道理。

有信仰的人生,在与神的灵沟通,相互印照下,会及时纠正不良意念,人的身体不会受到负面因素的进一步侵蚀。因此,在有信仰的生活中,人心满了喜乐与平安,这种平安,是这个世界给不了你的。

有信仰,有尊严,有喜乐,有平安!

美丽、精彩人生自己选择!

感悟如“母”

人生之初,如果失去了母亲,那么,不仅丧失了乳汁哺育,多了生存的艰难,而且,没有了母亲的怀抱,成长的方向也会迷茫。这样的生命,大多像久旱的土地,干涸皴裂,浮躁扬尘。

对生活的感悟,是人成长的必要条件。就如生命须臾离不开水、婴儿须臾离不开母亲。

对事与物的感悟,会逐渐梳理出黑与白、美与丑。形成怎样的价值观,在于对事、物感悟的程度,精确或模糊、深刻或浅薄、根本或枝节;在于对感悟之后是、非的取舍。这将决定对待世界的宽容与刻薄。

对人与情的感悟,会慢慢积淀成净与浊、正与邪。要有如何的情感状态,在于对人、情感悟的角度,善良或残忍、高尚或卑鄙、重情或轻义;在于对感悟之后仁、势的抉择。这将决定保持情性的恒久和短暂。

人生百态,说的是具有根本的社会体制基础之上,个体生命表现形式的多姿多彩,所谓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而非破坏、颠倒根本体制方式的千姿百态,自古如此。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迥异,对人的影响会大相径庭,道德伦理对人的他律和人的自律能力也会截然不同。就像奴隶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天壤之别,一目了然。同样,社会主导阶层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践行的状态,倡导和履行是否统一,对民众的影响,将直指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否。

在崇尚精神信仰的年代,人们大都自觉的遵循社会环境的约束,一言一行都自觉不自觉地跟随社会主流,一旦违背,就有被人群排斥,被社会不容的风险。于是,社会按秩序运转,人们循秩序的生活,社会的职能感和人的社会责任感相对较高。

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之中,人们的思考方向,大都是朝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积极态度。人们的感悟结果,也更多是以推动社会更加美好为己任的正常甚至高尚。

在无精神信仰或所谓信仰多元的年代,社会丧失了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被物欲冲撞得支离破碎,甚至法律,也被权力和金钱挑战的体无完肤。

因为社会价值观念对精神信仰的抛弃,社会对自身职能的推诿甚至放弃,把每个人都变成了独立体,而不是社会链条中的一分子。于是,为官者奢谈社会责任,为民者放下了社会责任,人们有风使风有雨使雨,旨在追逐老子有权的天下第一,老子有钱就是爷的天下第一。

这样的状态,逼迫人们放弃了对传统伦理道德的依从,形成了物欲横流、人人只有自我的浮躁焦躁。于是,“大官富小官肥不偷受穷你怨谁”,成了众多人无奈之后选择。而“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现象的泛滥,更加重了民众对社会的无望和不信任,加大了民众损害社会秩序理所当然的心态。因为,那不是民众需要的社会秩序。因此,社会就动荡不安。

本来,越是混乱的社会形态,越需要思考,越会引发更多的人思考,继而,就会有乱而思治的感悟,建立对公平、和谐的盼望,付诸建设成熟社会形态的行动。譬如,陈胜吴广的登高一呼;毛泽东的解放全中国。

但是,这样的成功,取决于混乱状态的强弱,太平盛世前景影响力的强弱,对“美好”的信仰程度和群体的强弱。如果混乱状态无比强大,盛世前景光亮微弱,那么,“美好”的实现也会几经周折的。这里,最为关键的,是对“美好”的信仰。有了坚定的信仰,就会有无法销蚀的希望,就会有越来越强大的凝聚力,即使暴政乱行强大,也会有被改变的时日。

然而,个体信仰上升为群体信仰,群体信仰上升为民族信仰,信仰的建立与持守,是难乎其难的!尤其是在多年美好信仰被颠覆甚至被消灭之后的重新建立,就更是难于上青天了。因为,美好一旦能被消灭,信仰之中的个体心中,就会对美好的坚强产生怀疑、动摇,希望破灭了,就只有任人宰割了。

既然如此,就心甘情愿的委身现状了吧!就快快乐乐的急功近利了吧!就理所当然的损人利己了吧!就不顾廉耻的灭绝人性了吧!就忘乎所以的只有金银忘不了了吧!……因为:只有钱,才能改变现状!只有有了钱,才是他人眼里的成功!

什么父母,什么朋友,什么情性,什么真理,什么责任,什么道义,值多少钱一斤?身患重病,没钱,就去等死吧!饥寒交迫,没钱,就去流浪吧!考上大学,没钱,就去失学吧!……因为:谁让你没有伤天害理的本事哪!

鲁迅先生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单身鏖战的武人,敢抚哭叛徒的吊客……乍一看,还真是这样。细一想,却未必如此。从表现形式上看,是这样,那不惧权势,临街祭奠董卓的,只有蔡邕一人。若从根本上想,恐怕心怀悼念的,肯定不止蔡氏一人。不然,那抚哭叛徒的情性,怎能流传千古不绝!

毋庸置疑,无论哪个年代,总会有人不识时务不合时宜,总会有人具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怀。这样的人在喧嚣中思考,在浮躁中感悟,在血腥中做人,在孤独中坚守,世世代代丝缕不绝。

这表明什么哪!至少提示人们,不是只要大多数人行走的道路,就是人间正途。真正成熟的社会,真正人的生活,功名利禄、权势尊位、金银财宝、燕语莺声,永远都不会成为左右规则的筹码,不会形成特权,更不会成为判断衡量成败的标准。

很多的时候,都该由衷的敬仰那些个在夹缝中、在饥寒里,仍然遵循着天下共同的规则,而非圈子潜规则的人们,那些个在“人吃人”的环境里不随波逐流,仍然持守着“不吃人”情性的人们。正是他们思考、感悟、持守的状态,才让人们有机会感受人类社会依然存在着的温暖。也正是他们思考到了,感悟到了人类社会的真谛,才令人抱有生活在人类社会的勇气。因为他们思考、感悟的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还具有希望。

莲鹤

文/陈鹏举

青铜器,是古老的文物,可它打动今天的中国人的心,极其轻易。世界上几乎只有中国人,是不以宗教为信仰的。中国人信仰的是家国。所谓在家尽孝,为国尽忠。这种信仰是否好?几千年文明不断,能说它不好吗?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可能更好的信仰。这种信仰的安置,就得期望国家的强盛。物质历来是国家强弱的基础。青铜器,是上古国家重器。它必然也确实影响了中国上古包括战争在内的历史进程。

当年听马承源先生谈青铜器,记得他说到郭沫若。他说郭亡命日本十年,写了十一本有关上古中国的书。他说,一个人只要写出其中一本,就可以不朽。他还说,郭还是在实物资料极其缺乏的状况下写成的。那时他眼光湿润,他对前辈的景仰之情,我至今难忘。

还见过笔名为“枕书”的吴德铎先生,他是我编报纸副刊时的专栏作者。他真正是博大精深。有位青铜器专家,要在世界学术会上演讲论文。大会论文评审委员会知会他,说他的论文请让上海的吴德铎过目。他的惊诧有天那么大。繁华的都市里,竟然潜藏着这么个人物。见了面,竟然是心悦诚服。吴还解释博物馆的一尊原先不知名的青铜器是蒸馏酒器,以至让中国人酿酒的历史,往前挪了上千年。而吴的懂青铜器,只是他很多学问里的一部分。看来,在青铜器滥觞的史诗里,卓越的人是很多的。

得到一件春秋郑青铜莲鹤方壶全形拓片。六尺整张的,拓片钤有“振家手拓”印。振家是谁呢?他是民国关中全形拓宗师的后人。中国历来重视家学和家传。这张拓片确有一股青铜真气。

莲鹤方壶,是郭沫若定名的。二十年前在甘肃雷台,得知之前出土的马踏飞燕也是郭定的名。当年马踏飞燕和一群青铜车马一起出土。出土时队列已被打散。郭见到后,给它们编了队列,特地把马踏飞燕放在了队列的最前面。郭是诗人,他的激情和想象,感染了现场,被认定也会感染到前人。

莲鹤方壶,为姊妹壶两件,春秋时期郑国的青铜重器,双双在河南出土。净高都近四尺。繁丽华美,奇崛绝伦。

今晚无事,有感而成《题春秋郑青铜莲鹤方壶》:“春秋埋不住,轰然见郑声。尊彝太妩媚,灼日矅狰狞。坐使陌路者,至此返旧京。莲开凿天池,鹤立舞凤虁。出?裂疆土,高格竞纷披。铜骨岂粉齑,皇胄但稊米。道是王风启,千秋魂附体。大匠本无名,风流竟迢递。此夕得相顾,千里两恩遇。素手拓图容,珍惜千金错。淋漓歌且赋,笔杀中山兔。”

上古的背影,不会埋在厚土里。只是等待一个日子,等待醒来的一个早上和黄昏。就在这么一天,瘗鹤冲天而起,睡莲破土开花。

妩媚狰狞,像金徽,又像鬼符。数千年前赶来,数千年后回去。回到那个名叫郑国的从前去。那时节,人不过是刍狗,死活不保。霎时的光耀,脆得像琉璃。

人总是不甘心。哪怕是上古短命的人。是他们,制青铜器的工匠,以一双双青铜般爆出青筋的手,相信青铜不短命。是他们,让青铜器划出天地的口子,站立成碧血凝冰的模样。上古的王太渺小了,只有青铜器配活着。如此方正、如此桀骜。王命哪去了?说是附在了青铜之上。只是王命已经了了,那一双双青铜般的手,才是后世的国殇。

今晚,我与你相见,望尘莫及、隔着千里和你相见,只是对着你的身影、隔着千年和你相见。你是一把金错刀,天然横绝四海,又天然垂范千载。

我写这首题诗,感慨诸多,以至折断了手中的长锋笔。

今晚无事,今晚还可以有别的事吗?

信仰和意念,给了谁,又为了谁?

心灵的空间,到底能盛下多少喜悦和忧伤,往往我们执着和坚守的那些东西,在外人看来不过是一些可笑的爱恨情愁。数年过去,当一切物是人非之后,连我们自己也会耻笑自己的愚昧。

难道真的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坚守的吗?

信仰和意念,给了谁,又为了谁?

黑色,是如此的漫漫无边,万籁寂静的夜晚,是谁的灵魂在歌唱?如此的悠长、悠远……

活在现实中,如有太多的遐想,是不会幸福的,我们只能坚持一些可以做到或即将到达的,遥遥无期的念想永远也抚慰不了落寞的心情。吃喝拉撒,是人活着最基本的需求,肉身凡胎之人,谁也免不了天天行此一着。

风过无痕,但我们却能感受到额前发丝随之拂动,轻轻的滑进眼际,痒痒的,让你忍不住抬腕捋动发丝。这就是风,看不见,却能被我们感觉得到。水过无声,但我们却能看见它载着春花、载着秋叶在飘摇……

人生的道理,其实都很简单,凡此种种,我们已然都明了,但人在局中,一如心之桎梏,往往不能自已罢了。

妮子问我,不上班你最想做什么?

我说,我想四处游荡,喜欢去哪就去哪,不受任何约束的。

妮子说:天方夜潭。

是啊,这不是天方夜潭是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上,怎有不受约束的生活?即使真的给了你足够的金钱,可以自由游弋,但是长此以往的一个人孤寂的行走,也是很可怕的!我们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两性共存时,撇去任何一个,都是不会长久的。

书本里的人生,是别人的;生活里的人生,是自己的。不刻意地去淡泊名志,以追求宁静志远,我们是凡人,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我们存活在这个浩瀚的世界上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以快乐而言,以某种角度而言,我们更多的是为了自己而活着,没有谁能象你自己那样陪着你自己!

所以,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和事。

简单的,却是实在的。

躺在你的手心里

文/成戈

如果我知道如何写你,我想,初识你之时,那些带着魂魄却跛脚的文字早已爬满了记事本。愈是爱,愈无法启齿,下不了笔。却如今,连标点符号都奄奄一息,它们都是来为你送行的,带着我们仍有余温之拥抱的影子。

生活,让我们一直都没有忠于自己的信仰;包括曾经走过的石板幽径,行将的木头索桥,断起的古典酒杯,唱响的逝去情歌……深夜里,还能大汗淋漓地做爱。它们也都索然无味了,即便我们能躺在一张床上,甚至,我们还像从前一样灵肉交融。它们,却死了。

后来,生活又提醒了我们:要忠于我们的信仰。然后,我看着你转身,忽然并赧然,你就近在咫尺而触不可及了,如就着“长年累月的寒心”及一幕幕“措手不及的麻木”,像烈酒一样,烂在肺腑里。我们都拥有着过人的“睿智”、超凡的“隐忍”、屹立的“窥视”,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忘乎所以、一往无前、飞蛾扑火;噢不,那是我——但愿,它们不随你,只死在我的手心里。

再后来,生活再次警醒我们:要确切地忠于我们之信仰。然后,我站在冰天雪地里,牵你的手,走进礼堂,身后,有参差的、深浅的脚印,还有,你的眼泪,啊,还有——重新开始的爱恨。

我仍如从前一样被你跨在我的腰间,起伏间,做恰好五十个俯卧撑,它再坚实如墙,耐力如虎,却爬不过你双手堆起若沙丘的坟头,芬芳满径,泪落似花。

习惯躺在你掌心的温暖,却抵不过你并未远走的呼吸,胸脯间游离的死亡气息,细若游丝。我在谈论爱情的时候,我在谈论什么?

嗨,原来你仍在这里……噢,闭上眼,让我安静地、祥和地,就在你的掌心里,不管何种睡姿。

二零一五年一月二十七日凌晨零点五十分

清明是种信仰

文/张辉祥

清明,一种品质,对为官者来说,这是廉洁的信仰;清明,一个节气,对农民来说,这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农耕信仰;清明,一个节日,对每一个人而言,这是追思祭情的信仰。

据史书上说,清明祭奠曾是古代帝王个人独享的信仰,或许他不肯与人分享这清明时节的情思?可是,当晋国公子重耳下旨在清明节前一二日不准生火做饭,只吃冷食,纪念为之“割股奉肉的介之推”以后,青青的柳枝便拂去“寒食节”的哀思,反而让“清明节”承载了一场全民祭奠的盛典。在那纷纷细雨中,唐代诗人杜牧着一袭素袍,骑一匹跛驴,吟出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千古名句,把这虔诚的祭奠之情渲染到了极致。其实,清明就是一种信仰,一种民族、国家、家族的精神文化信仰。

清明,无论是陕西黄帝陵的“公祭轩辕黄帝典礼”,还是河南新郑黄帝故里的拜祖盛典,抛开“黄帝之争”的经济利益,剩下的全是信仰:“同根同祖同为炎黄子孙,同心同愿同拜炎黄始祖!”是的,一个民族的认同感,是建立在积极传承、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祭黄帝,他人文始祖,勤劳勇敢;祭炎帝,他尝遍百草,创立农耕文化;祭帝尧,他禅让,大公无私废除家天下;祭大禹,他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清明的公祭,就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民族信仰。

清明,万物生长皆此时,苍松翠柏环英烈,人们在铭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前默哀献花,一种爱国主义信仰油然而生。无论是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还是建立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或是改革开放中的社会主义建设,大批革命先烈为之前赴后继、不懈追求、流血牺牲,忠诚着自己的信仰。清明,我们凝望着鸭绿江的对岸,遥祭长眠异国他乡的英魂,保家卫国;清明,我们在南京“遇难者300000”的石壁前深鞠一躬,勿忘国耻;清明,我们献一束鲜花在汶川大地震的废墟遗址上,多难兴邦……清明的缅怀,和国家联系在一起,就成为一种振奋向上的信仰。

爱让我们手同携,身相依,心相连。理所当然,亲人永逝的时候,我们的爱也就应该随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身影而去,为他们做一盏引路的明灯。所以,不管逝人如何,我们这些生人都会在清明这个特定的日子,扶老携幼、拖家带口,来到亲人的坟前,燃上香烛纸钱,奉上瓜果祭品,并在内心的深处道一声:你在他乡还好吗……千百年来,人们都是这样做,没有人问过为什么。似乎只有这样做了,才能让逝者温暖、生者踏实,对得起列祖列宗,或许这就是清明的家族信仰吧。

清明,祭祀亡灵,为民族、为国家、为家族,它是我们最虔诚的精神信仰。

信仰

文/水墨纸砚

我,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

对于我来说。耶稣是我生命中的不可分割的!我不崇拜偶像,更不会去追星!我只希望自己可以更加虔诚的侍奉自己的父——耶稣!

虽然,平时,也经常碰到信仰佛教的朋友,以及其他教派的朋友!但我更希望,大家尊重我的信仰!

大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往往大家都不爱说出自己的信仰!可这不对的,既然,去信仰,就要去大胆的让大家知道!

我不想说太多了,我只想让大家知道,我是一名基督教徒!希望大家可以尊重我的信仰!不要给我发关于佛教的任何信息!因为我很反感!大家信仰不同!

如果,你信的是佛教,我也不反对你的信仰,我也不会评论你的信仰。如果,你信仰佛教,且不愿和我说话的,请你删除我的Q!信仰不同。我不想收到任何关于佛教的信息!

有一种力量叫信仰

文/九满

对于人类来说,信仰和五谷杂粮一样重要。

当我们拥有信仰的时候,我们就拥有一颗真诚、满怀希望的心。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也不论是贫穷还是富有,使我们在生存的博奕与幸福的追求中直面现实,从而求知扩识去提高理智和扩展胸襟,达到一种超脱与愉悦地享受人生的境界,我们的生命从此追寻到属于它的意义,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更加快乐、更加幸福。

我的四哥,从娘肚子里一生下来就体弱多病,十六岁时还经常遗尿在床,小学也只读了两三年就弃学了。由于身体差,加上“家庭成份”的缘故,直到三十七岁那年,他才与一个脾气暴躁的二手女人成了家。就是这么一个农夫,在他人的诱导下,竟以疗病为目的信奉起基督教来。通过多年基督的洗礼,他读《圣经》或祈祷的时候,就像有一股醉人的甘甜传遍全身,让他如醉如痴;平时做人处事也怕亵渎了上帝,教堂、圣经成了他个人情感的寄托。

我跟四哥联系时,时常听他说起:“信奉耶稣,让我的心中有了主的救恩,心中充满耶稣给予的安慰,人生有了最大的快乐。”的确,基督的教义让他用自己的善良与周围的人互动,教友之间的友好而愉快的交往,那是一种发诸内而形诸外的自然流露,彼此都是“兄弟姐妹”,相互支撑、相互扶持、相互慰藉,让他的生活充满了温馨和欢笑。他们还经常走出教友圈子,给予村子里的一些弱势群体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鼓励,协助他们开展农业生产,引导他们一起奔小康。信仰,成了支撑他生活、生产的动力。

每天清晨,四哥一醒来,冼两下脸,擤擤鼻子,脸上还带着怒色,就站到圣像前开始祈祷了。只有祈祷才能真正使他恢复生命的活力。他伸直脊背,抬起头来,安详地注视着圣像。他画着十字,低声地祈祷着。他的上帝永远如他所想,他甚至会对牲畜提起上帝,在他心中,不论是人,还是狗、鸟、草、木,都会服从他的上帝。上帝对人间的一切都是一样的慈祥,一样的亲切,一样的关爱。

后来,听亲人们说起四哥信教的事,我才知道,信教的好处远不止我想象的那么简单。有了信仰,四哥心里就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让他将苦难看成希望的前奏,在困难面前,四哥很容易实现内心的自我平衡、自我满足。金钱、名誉对他的冲击和影响小了,让他不会为了个人目的或者个人的利益而不择手段。有空就静下心来研修《圣经》,让四哥的生活比过去充实了许多,心态好了,与人争执少了,身体也慢慢地强壮起来。

当然,信仰并不是空洞的,而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我的三姐,一位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村妇女,她也有她的信仰,那就是信奉菩萨鬼神,她相信只要她遵奉各路神仙菩萨,神仙菩萨就会像阳光一样浸润着她、指引着她;逢年过节或者家中有事,她都会去叩拜菩萨神仙,希望菩萨和神仙为她指点迷津,在她的生命中撒下清凉的智慧甘露,保佑她一家平安、健康、发财。菩萨与神仙是否照耀过她,我无处查证,但是,她那“鬼魂附体”的经历,我倒是耳闻目睹了的。

一九八三年夏天,一个夜黑风高的傍晚,三姐收工回来,在池塘边洗脚的时候,一只受惊的青蛙突然跳进水里,三姐误以为是“鬼”来了,当晚一躺下便一病不起,疑神疑鬼。三姐夫带她去医院接受治疗,收效甚微;后来,三姐夫找来一位七十多岁的“神汉”给三姐驱邪。

老人一到,他挥舞着桃木剑跳着古怪的舞蹈,然后将香点燃,用钱纸在三姐左右各三圈,嘴里念叨着三姐的名字,鬼哭狼嚎似地叫道:“XXX身上的阴魂请跟着香火走!”然后,走到十步以外的十字路口面对三牲,嘴里念念有词,将香和纸钱烧掉,并把纸灰熄灭在早已准备好的水中,纸烧完后,他立即往回走,然后叫我三姐服下那碗化咒水。当三姐虔诚地喝下那碗圣水,她就好像换了另外一个人,立马精神好了,病也渐渐的痊愈。我想,化咒水应该属于灵的范畴,在信仰鬼神的三姐心中,有一种无往不胜、无坚不摧的能量,驱散了三姐心灵上的阴影,最终让她恢复了健康的体能。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的七情六欲和悲欢离合,会给我们带来许许多多突发性的事情;此刻,信仰就好比指航灯射出的光芒,在朦胧浩渺的人生海洋中,牵引迷途的人走向光明的彼岸。化解人性中的弱点,让人自信有神明的助佑,失败而不气馁,受苦而不畏缩,失望而不绝望,让我们宁静地面对一切,充满希望、幸福、愉快地生活在这个世界。

心灵的宁静

文/栀子花开

寻求心灵的宁静,是我后半生的功课。在喧嚣的都市行走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安静下来面对自己。年轻的心,总是驿动。随着年岁的增长,喧嚣渐渐远去。繁华与尘俗不能够左右,寻找心灵的宁静。

正如此刻,我坐在这里,我的灵魂也在,我们一起静静看夕阳西下,灵魂与肉体,从未有如此的协调与统一,这种感觉,我们称之为美好。这一刹那即是永恒。肉体的软弱,它时刻与生活做着妥协,它需要安逸与浮华的东西。而灵魂的尖锐,总会在适当的时候,跳将出来,以凌厉之势,呵斥肉体的软弱与无能。灵魂与肉体的斗争,从生命开始那天就存在。只不过,孩童时,因为世界的简单,肉体与灵魂总能够和平相处;而青春年少时,灵魂放浪形骸,常常是不见了踪迹;待到人到中年时,生活渐渐安静下来,灵魂的存在感强大起来。肉体的感觉是直观,我们会感觉到痛,会感觉到情绪的低落,感觉到某种渴望与需求。而灵魂,对肉体的直观反映,会做出种种的反醒与批判。我有时逃避着灵魂,不去深究它如何让肉体感到不安,但它有时候却让我莫名地睡不着觉,有时候会莫名的在某种事物面前,给我难堪。说这话的时候,我代表着肉体。我知道,要想寻找真正的心灵宁静,灵魂与肉体必须和平共处。

那么,如何让灵魂与肉体取得统一呢?!我想,建立起一个人生的信仰,这是关键。无论这种信仰是来自于宗教还是自己精神的,都非常重要。因肉体的限制而寻求超越,这就是信仰。灵魂是连接精神与肉体的中介。我想,一个人能够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自己喜欢从事的事业,那么,他将是喜悦的。顺应天性,遵循自然的法则,自然是万物之源,由此而建立的精神世界也是坚固与宁静的。无论佛教还是基督教,其精神思想,是要人忍让与宽容,放下与看淡。我们不必刻意以形式去信仰某种宗教,如果能领会到宗教的思想精髓,心灵是宁静而祥和的。

关于情感。我们无论是谁,都是孤独地生,孤独地离开尘世。父母兄弟姐妹爱人与儿女,只是陪伴我们走路的人,无法代替我们思考与生活。我们除了对他们应尽责任外,更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无论哪一种情感,都不应该成为我们为自己尽责任的阻碍。很难想像,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爱,对自己不负责任,怎么可能做到更好地为他人尽责任,更好地爱他人呢?!即使说爱,那也是空洞无力的。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尽责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从而获得心灵的满足与宁静。

我们活在这个世上,必须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我的答案是:遵循自己的内心而活着,对自己负责,寻求心灵的宁静与祥和,不辜负不亏欠。爱自己爱这个世界,并且把这个爱的光环尽可能地扩大到自己能力范围之内。这是我的愿望,也是我后半生的追求。

感悟如“母”

人生之初,如果失去了母亲,那么,不仅丧失了乳汁哺育,多了生存的艰难,而且,没有了母亲的怀抱,成长的方向也会迷茫。这样的生命,大多像久旱的土地,干涸皴裂,浮躁扬尘。

对生活的感悟,是人成长的必要条件。就如生命须臾离不开水、婴儿须臾离不开母亲。

对事与物的感悟,会逐渐梳理出黑与白、美与丑。形成怎样的价值观,在于对事、物感悟的程度,精确或模糊、深刻或浅薄、根本或枝节;在于对感悟之后是、非的取舍。这将决定对待世界的宽容与刻薄。

对人与情的感悟,会慢慢积淀成净与浊、正与邪。要有如何的情感状态,在于对人、情感悟的角度,善良或残忍、高尚或卑鄙、重情或轻义;在于对感悟之后仁、势的抉择。这将决定保持情性的恒久和短暂。

人生百态,说的是具有根本的社会体制基础之上,个体生命表现形式的多姿多彩,所谓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而非破坏、颠倒根本体制方式的千姿百态,自古如此。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迥异,对人的影响会大相径庭,道德伦理对人的他律和人的自律能力也会截然不同。就像奴隶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天壤之别,一目了然。同样,社会主导阶层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践行的状态,倡导和履行是否统一,对民众的影响,将直指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否。

在崇尚精神信仰的年代,人们大都自觉的遵循社会环境的约束,一言一行都自觉不自觉地跟随社会主流,一旦违背,就有被人群排斥,被社会不容的风险。于是,社会按秩序运转,人们循秩序的生活,社会的职能感和人的社会责任感相对较高。

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之中,人们的思考方向,大都是朝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积极态度。人们的感悟结果,也更多是以推动社会更加美好为己任的正常甚至高尚。

在无精神信仰或所谓信仰多元的年代,社会丧失了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被物欲冲撞得支离破碎,甚至法律,也被权力和金钱挑战的体无完肤。

因为社会价值观念对精神信仰的抛弃,社会对自身职能的推诿甚至放弃,把每个人都变成了独立体,而不是社会链条中的一分子。于是,为官者奢谈社会责任,为民者放下了社会责任,人们有风使风有雨使雨,旨在追逐老子有权的天下第一,老子有钱就是爷的天下第一。

这样的状态,逼迫人们放弃了对传统伦理道德的依从,形成了物欲横流、人人只有自我的浮躁焦躁。于是,“大官富小官肥不偷受穷你怨谁”,成了众多人无奈之后选择。而“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现象的泛滥,更加重了民众对社会的无望和不信任,加大了民众损害社会秩序理所当然的心态。因为,那不是民众需要的社会秩序。因此,社会就动荡不安。

本来,越是混乱的社会形态,越需要思考,越会引发更多的人思考,继而,就会有乱而思治的感悟,建立对公平、和谐的盼望,付诸建设成熟社会形态的行动。譬如,陈胜吴广的登高一呼;毛泽东的解放全中国。

但是,这样的成功,取决于混乱状态的强弱,太平盛世前景影响力的强弱,对“美好”的信仰程度和群体的强弱。如果混乱状态无比强大,盛世前景光亮微弱,那么,“美好”的实现也会几经周折的。这里,最为关键的,是对“美好”的信仰。有了坚定的信仰,就会有无法销蚀的希望,就会有越来越强大的凝聚力,即使暴政乱行强大,也会有被改变的时日。

然而,个体信仰上升为群体信仰,群体信仰上升为民族信仰,信仰的建立与持守,是难乎其难的!尤其是在多年美好信仰被颠覆甚至被消灭之后的重新建立,就更是难于上青天了。因为,美好一旦能被消灭,信仰之中的个体心中,就会对美好的坚强产生怀疑、动摇,希望破灭了,就只有任人宰割了。

既然如此,就心甘情愿的委身现状了吧!就快快乐乐的急功近利了吧!就理所当然的损人利己了吧!就不顾廉耻的灭绝人性了吧!就忘乎所以的只有金银忘不了了吧!……因为:只有钱,才能改变现状!只有有了钱,才是他人眼里的成功!

什么父母,什么朋友,什么情性,什么真理,什么责任,什么道义,值多少钱一斤?身患重病,没钱,就去等死吧!饥寒交迫,没钱,就去流浪吧!考上大学,没钱,就去失学吧!……因为:谁让你没有伤天害理的本事哪!

鲁迅先生说,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单身鏖战的武人,敢抚哭叛徒的吊客……乍一看,还真是这样。细一想,却未必如此。从表现形式上看,是这样,那不惧权势,临街祭奠董卓的,只有蔡邕一人。若从根本上想,恐怕心怀悼念的,肯定不止蔡氏一人。不然,那抚哭叛徒的情性,怎能流传千古不绝!

毋庸置疑,无论哪个年代,总会有人不识时务不合时宜,总会有人具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怀。这样的人在喧嚣中思考,在浮躁中感悟,在血腥中做人,在孤独中坚守,世世代代丝缕不绝。

这表明什么哪!至少提示人们,不是只要大多数人行走的道路,就是人间正途。真正成熟的社会,真正人的生活,功名利禄、权势尊位、金银财宝、燕语莺声,永远都不会成为左右规则的筹码,不会形成特权,更不会成为判断衡量成败的标准。

很多的时候,都该由衷的敬仰那些个在夹缝中、在饥寒里,仍然遵循着天下共同的规则,而非圈子潜规则的人们,那些个在“人吃人”的环境里不随波逐流,仍然持守着“不吃人”情性的人们。正是他们思考、感悟、持守的状态,才让人们有机会感受人类社会依然存在着的温暖。也正是他们思考到了,感悟到了人类社会的真谛,才令人抱有生活在人类社会的勇气。因为他们思考、感悟的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还具有希望。

喜欢什么

文/那丹飞霞

红尘间,每天都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事情,得到信息量最大的莫过于媒体和网络,这是信息时代的显着特征。人们往往最关注所生活的环境,因为一般人的活动范围毕竟很小,小到可以用一条线来形容,即从家里到工作的地方,这是主线。那么,除了像“织布机”那样重复的工作或劳动,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选择余地是很大的,这与个人的好恶和兴趣有很大关系,也影响一个人的生活状况。

在北大荒生活和工作时,天天吃杂粮,大馇子和高粱米真是吃够了,而且还是计划粮食,并不管够。那时,就喜欢吃大米,能吃上一顿香喷喷的大米饭,就好像过上了天堂生活,要是再有土豆烧牛肉,就以为是共产主义生活了。改革开放后,喜欢的事情如愿以偿,天天能够吃到大米和白面,却又不喜欢了,吃腻了,又想吃粗粮了。保健专家说杂粮营养高,对身体有好处。于是乎,家中又常备杂粮。光吃细粮,容易得糖尿病。8年前,再访北大荒时,在宾馆要吃玉米饼子。老同学笑话我,都什么年代了,谁还吃那玩意,咽都咽不下去。再说了,现在也没有人会做了。我的这种喜欢,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怀旧吧。

喜欢什么,对个人来讲,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喜欢上了什么,或许偶然,也或许是精神需要。我有一位老同学,她是一位正处级干部,信仰马列主义无疑,而且几十年的奋斗史也证明了这一点。但她同时喜欢上了基督教,每个礼拜都做,即使“缺课”了,也得补上,很虔诚。笃信宗教,还源于一次死里逃生。那一次,她买了一篮子鸡蛋,去乡下走亲戚。途中,长途客车突然翻车出了交通事故,客车支离破碎,伤亡惨重。等她意识清醒时,发现自己只是受了一点皮外伤。更是她惊奇的是,手中拎得鸡蛋篮子安然无恙,没有一个鸡蛋破损。事后,她以为是笃信宗教给她带来的福音,坚持到教堂做礼拜,成了她最喜欢做的事情。我曾经这样问过她,党内有规定,党员不能同时信仰共产主义又信仰宗教,这是党的纪律,怎能“熊掌和鱼兼得”呢?她说,不反对原来的信仰,又做自己喜欢的事,有什么错呢。

仔细想一想,她说的话不无道理。一个人喜欢什么,关键是把自己的根培植在什么土壤里,开什么花,结什么果。倘若扛着马列主义大旗,口里喊着为人民服务,背地里干着见不得的人的勾当,还不如信仰你自己呢,别玷污了神圣的共产主义信仰。

一个人活着,就要有点信仰,信你喜欢的东西。要不然就会把自己搞成一个躯壳,有“题目无内容”,活着也不知为什么。不管喜欢什么,总是要喜欢一些有益的东西,千万别迷恋邪恶和阴暗。

社会纷繁复杂,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事情都会发生。当我们面对人或事,就要做出选择,选择有积极意义的信仰,并培植这种信仰。培植的过程,就是喜欢或不喜欢的过程。人们在选择工作时,不一定是喜欢的,也许是为了生计不得而为之;即使喜欢选择的工作,也不一定总是喜欢。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谁都喜欢更好的工作,却不能如愿以偿,原因是诸多方面的。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喜欢钱的。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商品社会,没有钱就等于贫穷,贫穷是人生的悲剧。倘若就是为钱而活着,一定很累;倘若不为钱而活着,那也没有立足之本。所以,喜欢钱,要生之有道,要靠智慧和双手。

一个人喜欢什么,别人没有权利干涉。法律和道德干涉的,那一定是“喜欢”出了问题。如果是自己喜欢的东西过于庞杂了,无度了,漂浮了,很容易迷失方向。

有一颗善良的心,知足常乐,不喜欢的可以放弃,喜欢的跑不了。

爱情都是自杀的

宅在屋子里画了一天画,文章却没憋出来,兴趣决定一切,写文章时眼睛老往画上跑。最近老有朋友失恋,男的女的,都做悲苦状。以前有朋友说失恋了,感觉生与死之间只有一步之隔。看来男同胞也很重感情,和女同胞的感觉差不多。

失恋很痛苦,痛苦到死的临界点,一般都是没救了,无药可医。失败的爱情都是自杀的,也许真的,在现代社会,只要两个人努力,内心足够强大,没有什么成不了的。物质,无非牵扯到住和食。住房虽然价格居高不下,但是借点首付贷款买房一般都不成问题。况且现在都是独生子,更不在话下。食就是个饭碗问题,都还年轻,自食其力,积少成多,也没多大障碍。所谓外界的反对,掐死的爱情,只源自于爱的双方内心的不够强大,对于未知的未来没有足够的自信。

既然爱情死了,不如就一起祭奠。也许会觉得爱情死了,人生就会不幸。但事实告诉我们,多年以后我们都还活着,活得还算不错。也都会有新的感情,这就是人生,人性。所以就想想【墨非定律】,当你越讨厌一个人时,他就会无时无刻不出现在你的面前;而当你想念一个人时,翻遍地球都找不到他。

爱情都是年轻人的事,二十多岁的人热衷于此,三十多岁的人迷恋于此,我的朋友四十多了,问她,她会笑,“爱情,别和我谈这个,我只知道对孩子、对父母的爱是真的”。所以长时间当小三的都是二十多的,因为她们耗得起宝贵的青春,信仰的是爱情。四十多岁的女人看穿了人性,爱情的信仰破灭。

既然信仰爱情,能为爱情有接近死的感觉,那就执着的寻求吧。说明你还年轻,有爱的心理。等到了心止如水的时候,原来发现信仰爱情的人都有些疯癫,在爱情中的人都有些滑稽,得了感冒,真是病得不轻。就会哈哈大笑。

风儿也刮不走的信仰

不因宗教也会因爱情获罪

有廉耻的风儿刮不走信仰

厚脸皮的姑娘 站在枯井边想念她的情郎

她目光呆滞 苍白的面颊挂着二月的红霜

她因为炙热的思想而沉醉

路过的小鸟都能参透她失魂落魄的模样

她说我该怎么办呢 他常年漂泊海上

他杳无音讯 既无只字片语 也不把我挂在心上

善良的过来人体恤她的痴心

便劝她消了这无谓的妄想

爱情就如博弈角斗的市场

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摩拳擦掌

喝彩声好似咚咚擂响的战鼓

没有什么不能蛊惑脆弱的心房

她还是坚持要一睹圣灵的模样

就如摆在神坛前虔诚的祭品

诚实的过来人不忍戳破她的幻想

只说了句自求多福又玩笑说

That's cheating!

厚脸皮的姑娘 眼中闪过狡黠的光

她说什么时候能和你一样

拥有爱情、自由和梦想

慎重的过来人轻轻的微笑

别人架上的葡萄不一定有多甜多香

哪有盐碱地也能种出的希望

等待收获的都是丰沃的土壤

沉默的过来人走在回家的路上

心里还在想着那姑娘低低的声响

年轻真是最好的时光

可以痛快的流泪或者心伤

爱情的真相本来就很可笑

就如一只没有落脚之处的猫

总在曾吃过美味的同一扇门前张望

把抓挠心的试探会不会永远走运

过来人的生活是空空的四面白墙

冬天的夜风躁动

敲打的门环声声作响

过来人把风声写进文字

诗意的狂想 雨的嚣张

似同时烧热了熊熊的炉火把夜色点亮

她又想起厚脸皮的姑娘

有廉耻的风儿刮不走信仰

爱情,更多的是信仰

我倔强地相信,一如你也倔强地相信,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你和我一定是与众不同,不然你如何倾心于我?

脚下的泥土,掩埋着绿草的根系,为的是将绿草的身体留下,将爱的滋养轮回到下一片嫩绿的季节,滋养的转移,滋养的轮回,在时间的间隙中洗刷着痕迹,而不会因为草的枯萎和死亡,而停止迁移,或者停留它的运转,这是自然轮回的自如,也是自如的轮回。

就像追逐爱情的天使,认真而用情地叠着千纸鹤,将爱的梦境和指纹的柔情,连同千纸鹤的精彩,一同飞到爱的天河,将爱情的种子,撒在泥泞的土壤里,等待着爱情的心愿开花结果。

美好的祝福和期待,那只是千纸鹤的心愿与憧憬,并不代表着爱情永远,也并不意味着爱情的坚固,善来散去的姻缘,也说明不了爱情的不忠诚,而是爱情的属性是一段一段的爱,一段一段的情,时间与空间的对峙,人格与性格的较量,环境与心境的滋扰,看似简单的两个字的组合,认真的去体会和理解,要想完整地去完成这两个字的深层意义,绝对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

爱情不应该以时间的长短来判定,更不应该互相死守为忠贞,也不应该以改变而改变来说明,爱情是信仰的伴侣,信仰终生不变,爱情的选择也不会改变伴侣,信仰的改变,伴侣就失去了稳定的因素,爱情的搬迁与转移,也就是自然的了。

一个女人的死去,一个男人的死去,爱情不一定就会意味终结,原因是他们对爱情的信仰还在,爱情的伴侣还在,激情的年青的心还在燃烧,爱情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死去而死去,也不会因为一个人的存活而存活,这种看不见的思想和眷恋,是对信仰的追求和天真而浪漫的执着。

男人和女人的结合,有对艺术的追逐而溶为一体,天性浪漫而又诗意的结合,是传说中的神话。有对平静而普通的生活的追逐,乞求着一种安分的生活随便而简单的认同,这样的模式稳定在孩子和责任的身上,普遍而世俗的一种生存模式。三天改头四天换面的那种荒谬的结合,也有着男女知觉的生活延续,无论是为了金钱的诱惑,还是为了私欲的生存,只要有了共同的信仰,有了坚定的信仰的依托,爱情的结果都是相同的难舍难分。

爱一个人能够爱多久,就要看他们共同的信仰,能够坚持多久,没有了共同的信仰,也就没有了爱情的遗嘱,也就没有了为之包容的激情和感受,爱情的信徒不是懂得爱情,就能得到爱情的善待,爱情的信徒不懂得爱情,也不一定能失去爱情的包裹,爱情一但失去了同一个信仰,爱情随时就可以老去,或者干脆死亡。

没有共同信仰的信徒,即便是能够生活在一起,也不会有太多的在意和激情,没有太多的温暖和关怀,简单而直接的步入爱情的坟墓,每多走一步路,都是多余的消耗与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