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好的文章 > 正文

感恩老师文章

2023/03/31好的文章

请欣赏感恩老师文章(精选6篇),欢迎分享与收藏。

怀念孙春和老师

文/张兴宪

闻听孙春和老师去世了,心里感觉挺难受的,没能最后去送他一程,很是遗憾。孙老师是我学画的启蒙老师,我从开始一窍不通,无从下笔到现在能画一些山水花鸟,尽管作品仍青涩稚嫩,但自己还是感觉挺自豪的。没想到老了,老了,和绘画结下不解之缘,和孙老师结下不解之缘。

我原先根本不懂画,看到八大山人的画我说不和儿童简笔画一样吗?可是孙老师的画不同。插班学画没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了孙老师的画。几幅山水画让我心头一阵颤动。画面深沉,厚重。好像看到潮汐漫过堤岸,晚风扫过老屋的古朴韵味。立刻会感到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的那份苍凉。笔触劲、 钝、粗,仿佛彰显着枝头落剩了最后一片树叶,它依然是我飘扬着的旗帜的那种韧劲。

以前我喜欢摄影,拿着相机在国内国外旅游景点穿梭,看着拍下的那么多漂亮的花草,雄伟壮丽的建筑。我发觉那都是附庸的美丽,只是在迎合美好。在车水马龙的城市, 在商业化的景点里想拍出触动人心灵的照片几乎是不可能的,留下的只是一张张名片而已。现在忽然知道了,画可以表达出人内心的感受,可以突破空间意识。

于是在一窍不通的状况下,我临摹了孙老师的画。忙了半天,哪是临摹,就是涂鸦。盈盈发光的水面、老旧的房屋、暮色苍茫的天空、归巢的牛羊、时隐时现的袅袅炊烟都画不出来,我知道了什么叫功底。

从孙老师的课堂上我懂得了写意画,玩的是墨,浓、淡、干、湿,写的是意,也就是内心的感受,酸、甜、苦、辣。知道了表达意境不是简单的事,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似乎懂得了一些,不再自以为是地去胡乱临摹,一步一步跟着老师认真打基础。

孙老师教学简单容易上手,他总是以鼓励为主,继而指出不足之处,让我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学习兴趣。孙老师最让人刻骨铭心的话——画画就是修心,心不宁画不好。

孙老师爱画画,把画画当成最高的享受,于是我也学孙老师一样,采一帘阳光,研一池墨香,放一曲古韵,沏一杯清茶,静静地立在桌前让曲曲直直、粗粗细细、浓浓淡淡的线条变成山山水水、沟沟壑壑,让心情在绿的芭蕉、红的杜鹃、黄的菊花中放飞,以画画养心修性。

其实自己知道这么大年纪能成就什么呢?只是寻觅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充实感罢了。画画丰富了老年生活,改变了余生的生活状态。感谢孙老师,怀念孙老师。

那些年教过我的老师

文/屈孝勇

每当漫步海边,回首北望,思绪飞扬。我,想念安大,更想念安大的恩师。

回想当年大学生活,如同一部精彩的电影。恩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我们每天的进步,都离不开恩师这个导演的点拨。他们是:余海章、李钦业、姚维荣、王瑛、赵桃、孙鸿,戴承元和雷升录等。他们是安大的基石,安大的砖瓦,更是安大的灵魂。如同当年北大的蔡元培、李大钊、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他们分别承载着一所大学的过去,也寄托着一所大学的未来。他们不因学校而出名,学校却因他们而伟大。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若把安大比山喻水的话,我的恩师就是安大的仙,安大的龙。他们既平凡又伟大,既普通又高雅。他们既把春春与才华献给了一批批安大学子,又把岁月融入了汉江,也把皱纹深深地镌刻在了秦巴腹地的胸膛。

我想念恩师,想念他们的课堂。时值今天,他们当年课堂的画面,依然浮现在眼前,清晰可见!

余海章恩师,年过花甲,当年他是抱病给我们上课。他给我的印象是"特瘦",似乎一见他就感觉肚子饿。高个子,体重才几十斤。腰瘦细的似乎一根皮带能绕两圈。他的肚皮始终是干瘪的,干瘪成一个坑,似乎能放下一个皮球。但是,上起课来,浑身是劲。他全身好像没长一丝肉,长得全是知识。

我喜欢他讲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与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他的课生动传神,引人入胜。讲着讲着,仿佛他就是许三观,处在社会底层,为了生活,一次次卖血,一次次牺牲,直到生活吸干了他身上最后一滴血,成为废人。他好像又是陈奂生,一个乡土脱贫农民,眼界狭小,误进城里。面对世界之大,色彩斑斓,让他眼花瞭乱,应接不睱,尽闹笑话。让我笑疼了肚子,笑出了泪花,也笑出了我身为农村人的无奈与尴尬。

李钦业教授,同样花甲,头发已白,笑容脸挂。听他的课,那是享受!他一边讲,一边表演。既是老师,也是演员。

他是《围城》的专业户,是《边城》的代言人。他是钱锺书的知己,是沈丛文的友伴。走进《围城》,走进《边城》,走进恩师的课堂。时而他像是留洋归来的方鸿渐,发梳流油,红光满面,不务正业,游手好闲。时而也像是红粉女郎鲍小姐、苏文纨,青春洋溢,柔情万种。时而又是《边城》里的翠翠,纯洁美丽,活泼可爱。

当时讲台墙脚有一空电视柜,柜门是可以打开的,而这成了恩师课堂演示的道具。一会儿当冰箱拿吃的,一会儿当衣柜取衣服;一会儿是房门,一会儿是客栈……往往一节课下来,柜门要开关十几次,但每一次的情节和内容各异,笑声也不同。

聆听姚维荣教授的课,如同寒冷冬天围坐在炉火边取暖聊天,地道、朴实,充满着泥土的芬芳。从他的嘴里,我感受到路遥《人生》中的高加林命运的悲苦!他如黄土地上飞起的苍蝇,绕空一圈,又落回原地。体会着《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安奋斗的艰辛与不易,领悟着一个底层生命在百折不挠中却被命运捉弄!也深刻体悟出生命的无常。

除了以上恩师的课堂,还有王瑛的写作,赵桃的汉语语法,孙鸿的《诗经》赏析,戴承元的《红楼梦》研究,还有雷升录所讲得卡夫卡的《变形记》,都令我感动。

无论何时何地,回首大学生涯,恩师们的思想都在我的生命中绽放着金色的光芒。

难忘的实习老师

文/周丽萍

我上小学五年级时,有位实习老师印象很深,30多年过去了仍难以忘怀。

当时学期中间来了位新老师,他笑容可掬地介绍:"我是将要毕业的中师学生,要到咱们班实习两个月,既是老师,又是朋友,大家不要见外。我姓张,弓长张,拉弓射箭,勇往直前,从今往后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娱乐,共同进步,欢迎吗?"大家连声鼓掌,整个教室一下子沸腾起来。

小张老师圆脸,白皙,戴眼镜,文质彬彬,知识渊博,能歌善舞。他朗诵诗歌,抑扬顿挫,他讲读课文常常穿插故事和名言警句,同学们都竖着耳朵听,生怕漏过一个字词。

六一儿童节时,每班要出一两个节目,张老师把班内学习生活琐事编成舞蹈搬上舞台,10名男女生穿上鲜艳服饰,在他精心教练下练习,终于夺得舞蹈第一的荣誉。我扮演的是个老妈妈,在田间教学生如何插秧,从脸上表情到每个姿势动作,张老师都给我做示范,使我心领神会。演出时,我博得了全场观众的喝彩。

记得我过生日那天,妈妈做了油炸糕、羊肉片儿汤,我想起张老师,就悄悄将一盘油炸糕送到他办公桌上,写了几句感谢的话。张老师到校后,把我叫到办公室说,一个油糕一颗心,我和老师们分享了,但只此一次,下不为例,当老师的就应该全副身心教好学生。老师的话暖在我心里。

后来我上了师范大学,成为一名中学老师,我要像张老师那样,全心全意教好学生,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感谢老师的教诲

文/梁铱乐

那个秋天,我升上了初中,成为一名中学生,而且———我遇到了她———我敬爱的语文老师。上课时,她讲的课,是那样丰富多彩,无时无刻地吸引着我们,让瞌睡虫敬而远之。下课时,她总能和我们打成一片,欢呼声、嬉笑声,此起彼伏,以至于让大家都忘记了她是老师。而这位老师最让人敬佩的是她总能以一种欣赏的目光看待每一位同学。

记得一次上语文课,老师说:"同学们,先来看看背书的情况。"我不自觉地低下头,想起昨晚因为顾着看新书而忽略了背书,自我安慰着:开学这么久,老师从没抽查过我的背书情况,难道今天就会破例吗?出乎我的意料,老师第一个叫的竟是我,我没背过,放学被老师留了下来。

我一个人在空荡荡的教室里,心里有点害怕。这时,老师微笑着走进来。我羞愧难当,真恨不得找个地缝钻下去。可没想到迎来的不是劈头盖脸的批评,而是老师带着笑容的询问:"这几天是不舒服吗?"我小声地回答:"不是。""既然不是因为身体原因,为什么没有背过书?"老师依然微笑着,"是不是顾着干别的事,就把作业给忘了?"我惊愕于老师竟然如此了解学生,我也不得不点头承认了。

老师顿了顿,继续说,"有些事情是必须得做好的,人嘛,为何是高等动物?就是因为我们有思想、有抱负!你是学生,学生就应该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虽然我们现在不能做大事,但是如果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都做不好,何以谈思想、抱负?"老师的眼中含着笑意,望了望我,又望了望窗外,一改温柔,严肃地说:"以前,老师对你真的很放心。但是,今天,你真的令我失望了!"老师口中说的"失望"像一根细线,来回拉扯着我的心房,每拉扯一下,就钻心地疼。

我的鼻子开始酸了,泪水像决了堤的洪水似的涌了出来。老师惜爱地替我擦了眼泪,拍拍我的肩说,"孩子,你要记住,只有付出了努力才会有收获,有时候你的付出和你的收获不一定会成正比,但是没有付出就肯定没有收获!"

我抬眼望着老师,四目以对,仍然是一双清澈得像湖水的眼,仍然满含笑意,仍然装着对学生的关怀与期待。老师的教诲,在我的脑海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让我觉得,我的老师就是辛勤的播种者,她的微笑,她的教诲,像阳光和风雨,让我心里的花开得绚丽多彩。

小老师

文/猫儿

小老师的绰号的由来是因为年轻时长得瘦小白净,瞅着比学生大不了两岁。他一学生一直暗恋他,不好意思明说就吵着要认了当哥哥,这事儿当然没成。那学生后来的男朋友就半开玩笑地说张老师以后不是长辈是哥哥了,人叫老师咱叫小老师。没想到一下子叫开了,就高三传高二,高二传高一这么一辈辈叫了下来。

小老师不是我们班主任,但和我们班主任关系不错,连带着和我们也关系不错。我猜他俩关系好是因为两个都是家庭妇男,比较有共同语言,不过我后来交的女朋友肥子坚持说那叫顾家。这个小白脸个儿都不高,斯斯文文的样子,课教得好不说还挺幽默,一学期下来十个女生倒里有十一个后悔自己晚生十年。男生也喜欢他,我自己就一直都挺服他管。有时候班主任管不了我,说你再不听话就把小老师叫来了啊,我就立马怂了。我倒不是怕他,只是觉得尴尬。新生报道那天是他接的我,我妈当时一脸把儿子送进少管所正好看见所长的表情,结果近距离一对面俩人都一愣,我就寻思这里头肯定有鬼,回去一问我妈才知道她是小老师刚毕业的的时候第一个相亲对象。这一惊非同小可,当时我就出了一身冷汗,心想差点连姓都改了,连忙问你们后来怎么吹了呢?我妈颇有霸气的淡淡一句"啰嗦的男人我不要"就成了我对小老师的第一印象。

小老师当老师以前也是老师,但不是一直是老师。他师范毕业成了老师,后来调到机关当了行政秘书,有次开年终大会,领导指着报纸评论他某篇报道写得"不得当",隔天就给换了下去扔回学校。小老师心态好,干了两年又当上了教导主任,眼看着有钱有闲的活儿干了没到俩月,儿子又要高三了。小老师和妻子商量了一下,最后还是辞职回了市一中,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继续发光发热兼教儿子。

我一直坚持男人不能太专注于事业,不然连老婆都讨不到。当然也不能太没出息,不然会讨不到老婆。私下里我妈常说干老师这一行是没本事的才去做,我觉得很对。就事论事,现在我要是想谈个对象,"高中老师"一出口人家扭头就走,时代造就人格,尤其你那位还不是相夫教子的命。所以说夫妻不能长久分居,费心费力把儿子和学生教好了反而是自家后院起火,小老师连请了一个月的病假,再回来的时候就带了个小不点儿前前后后地跟着,一大一小都瘦得疼人。

小不点儿叫洋洋,她的照片是小老师手机屏幕,甜甜的酒窝上印着我们班的电话簿,全班都认得。小丫头以前胖乎乎,谁一抱起来就露着两颗牙笑,班里人没有不喜欢的。就连肥子也说将来生女儿要洋洋那样的,还问我能不能生,不能生她赶紧去找别人。这回回来却瘦成一只小猫崽儿,蔫儿蔫儿的不爱吱声了,全班人哄了她一个多月,终于有天晚自习偷偷告诉我们:"妈妈不要我和爸爸了。".

这话说得一半对,一半错。洋洋妈没不要她,只是不要小老师。那女的过了不到一个月就来学校想把俩孩子接走,结果没一个肯跟她。小老师的两个孩子,大的是我们师兄,小的不过刚上幼儿园,两个都是那种有出息的别人家孩子。我们校长属于懒得出水的那类,同一张演讲稿重复三次也不肯,家长会总是不分年级高一到高三集中在礼堂一次开完。小老师既当老师又当家长,永远是礼堂里站得最直的一个,头抬得最高也最有面子。每每开会回来我妈就教训我,怎么你不能和你们老师家孩子一样,你看看人家,这个人家就是指我师兄。我就回回顶嘴,您要有本事也生个学习好的呀。结果平白挨了一顿打。期末考试之后的元旦晚会上,我那师兄高高帅帅地往主席台上一站,我们学年三分之二的女生都站到椅子上挥手,独不见了师兄他爸小老师。后来我们才知道那天晚上小老师母亲脑溢血,他去病房陪护才没赶上期末晚会。没赶上更好,之后期末复习小老师没请过假,听说他母亲当晚就去世了。

那女的以前没来过学校,唯一来过的一次受到全班同学的热烈痛骂,没露上多少脸就走了。不过学校里什么事都能知道,女生永远都是信息的承载者,稍微一打听就知道小老师经历过四五次相亲都没谈成,最后偏偏让一个高官的女儿看中,不顾家人阻拦拼死拼活非要跟他。小老师当年也年轻,头一热就拉着人私奔回自己家,女方甚至改了户口随夫姓,至于当时恩爱的一对怎么处到现在这地步就没人知道了。

为什么知道这么详细呢,因为有一天小老师发火了。

一开始听到这消息的时候大家其实都不信,小老师其实属于扮猪吃虎的类型从来不发火,有学生犯了事被拉到办公室他就看着你笑,经常笑得犯错误的学生毛骨悚然,这人还有点黑色幽默,没收了学生的手机跑去吃火锅不带钱,把手机当抵押放在那里再拍张照片传进QQ群,当事人的倒霉学生只好跑去结账,价格不等,通常男多女少。

这样的人会发火实在少见,所以路过的学生听得比上课还认真,再加上师兄师姐的爆料,拼拼凑凑就得出了全部剧情。

小老师主要的吵架内容是劝两个孩子跟着妈妈,结果小的嚎啕着爸爸不要我了往地上一坐哭得惊天动地,大的也梗着脖子说马上上大学了不用您操心。平心而论是不该,不过全班私下里都挺高兴,师兄很快上了大学走了,小不点儿洋洋就这样当了全班和隔壁班两年的吉祥物。

儿子上了大学不用操心,女儿又乖,总体来说还是很幸福的家庭。

可是他还是没能像上一届学生那样等完我们高考。

上一届高考的时候小老师去了考场,同学们打趣说老师你可得一直等到我们出来啊。小老师用严肃正直的表情回了一句我才不等,然后风里雨里地站了两天。高考的考场分在两个地方,两地方都有我们学校的人,小老师第一天去了A校,B校的考完出来就电话哭诉他偏心,小老师只好两头跑,受欢迎程度直把几个班主任憋得脸黑。当时我们班高二,等到高三的时候就换了科任老师不要他带。小老师生病了,时常请假课也上得越来越少,甚至有传言说他得了抑郁症。我在学校外偶尔看见过他几次,人消瘦了不少却还精神也就放了心,高三一忙起来就丢在了脑后。

高考第一天的时候他来了,人瘦了好大一圈脸上却带着笑,挥着手给我们加油,一如往常地唠唠叨叨着别忘带铅笔记得检查试卷之类的话。那天刚刚下完雨,女孩子们劝他回去,他笑了笑站着没动。我进考场之前最后看到的是他望着我们,出来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

那是我们,他教的最后一届学生,见他的最后一面。

6月16号,小老师在公园的湖里被发现,死因溺水,警方初步推断为自杀。

我一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没去小老师的葬礼,高考之后我玩得太疯伤了腿,拄着拐杖满街照样乱跑不耽误,但是偏偏18号的葬礼我没去。只是听同学说去的人很多很多,大部分都是学生,好多人进去看一眼就赶紧往外走,就这样的流动群体殡仪馆还差点塞不下,像挤在鸡蛋灌饼里的酱一样往外冒,女生们更是哭得昏过去好几个。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大家毕了业各奔东西,寥寥几次聚会人也不齐。关于小老师大家后来谈过,有人坚持认为那只是一场事故,有人觉得是妻子的外遇让小老师很早就有了抑郁症,不然好端端的两个孩子都在为什么去寻死。还有人的说小老师本来就是那种专注于家庭的男人,这些年一直在熬着终于熬不住了。议论纷纷的猜测通常以一个关于鸡蛋灌饼的不好笑的笑话收场,然互就是女生们发红的眼眶。

不算矫情的说,我偶尔会想起进考场之前小老师望着我们的那个眼神。在那帮不成熟的小屁孩儿们进入自己人生前十八年最重要的一个地点之前,他们总要回头望一望。也总有一个老师,像小老师一样站在那里看着,用目光回应着自己的学生。

哦对了,小老师原名张晓明,妻子随夫姓之后改名张娇文,葬礼结束之后抱了洋洋回了娘家那边发展,听说后来并没有再婚。我那个师兄也就是小老师的大儿子全名张鹏翔,大我两届,算起来今年正好大学毕业。

颜佩老师

文/成新平

记得1977年考入霞流中学高六班,同学们一个个叽叽喳喳兴奋无比。突然,一位留着西式头、身材干瘦、穿着一件有些发白的蓝卡叽布上衣的中年人慢悠悠走进教室。他两手空空,其貌不扬,口里镶着一颗金牙,除了皮肤白点之外,与当地农民无任何区别,因为瘦,脖子上的喉结和脸上的"括号"特别明显。

年轻班主任曹伟雄用黑板刷敲着桌子:"安静,请同学们安静!今天给我们上课的是颜佩老师。大家欢迎!"

掌声稀稀拉拉,同学们以貌取人,缺乏激情。

颜佩老师朝大家点了点头,满眼含笑,脸上露出一个明显的"括弧":"我叫颜佩,颜色的颜,玉佩的佩。根据学校的安排,从今以后,我给大家上历史课,希望同学们喜欢。"然后,他把自己的姓名写在黑板上,典型的隶书字,颇见功底。

"颜佩,是不是孔子的弟子颜回?"同坐的同学对我挤眉弄眼。

"我国历史悠久,从盘古、女娲、后羿等神话时代算起有5000年;从三皇五帝算起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有4100年;从中国第一次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算起有2200年……"颜老师的课一下子就抓住了同学们放荡不羁的心,他如数家珍,将中国的历史倒背如流。教室里发出了一阵惊叹声。

颜老师用粉笔飞快地将中国朝代顺序排列写在黑板上:夏、商、周、秦、汉、三国时期、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

颜老师写完,就满怀激情地给我们讲战国七雄,讲魏、蜀、吴三国,讲太平天国故事,讲得抑扬顿挫摇头晃脑唾沫星子直溅。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思绪仿佛飞到了那鼓角争鸣刀光剑影人仰马嘶的古战场。不知不觉,四十五分钟的时间一晃而过,下课铃响了。颜老师缓过神来,故事戛然而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下课!"

说完,他背着双手慢悠悠走出教室,给我们留下一个微驼的背影,带走了一些故事的悬念,乃至在上其它课时,同学们还在回味颜老师那些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历史故事。

"腹有诗书气自华。"颜老师知识渊博,记忆力相当惊人,上课从不用教案,却按照自己的独特思路将历史课上得深入浅出,妙趣横生。他对教学很投入,在我的学生时代,他是唯一不用教案不看课本上课的老师。我开始对历史课不感兴趣,而颜老师每讲到一个历史事件时,总是旁征博引,把历史事件的精彩场面讲得绘声绘色,让我们如同身临其境,充满好奇。后来,有人告诉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并不是颜老师的记忆力好,而是他比其他老师更用功。每天晚上,他都要将授课内容"打腹稿",一些重要章节要背得滚瓜烂熟,躺到床上后,还得反复"过电影",次日清晨还得仔细回味,如此方能在课堂上放开书本,讲得有条有理,引人入胜,连那些不爱读书的同学也竖起耳朵,课堂里鸦雀无声。他的每堂课均有一至两个精彩的历史故事,还有《论语》《史记》中的名言警句。他还会以古喻今,联系一些社会现象发表感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讲起鸦片战争时,他对满清政府的谴责溢于言表;讲到马关条约时,他痛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讲到太平天国运动时,他赞扬农民起义军的伟大……他在教历史时还给我们传授一些地理知识,包括世界各地的地理位置、民俗风情、宗教信仰,讲得头头是道,让山里的孩子大开眼界,放飞梦想,热爱祖国。

颜老师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出生在衡山县新场市乡咸宜村,与白衣港只一河之隔,他毕业于抗日军政大学,1949年就在海南岛担任部队文化教员,多次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因业绩突出,荣立过三等功。他于开国大典一个月后入伍,属于建国初期老干,但他与世无争,甘于平淡,从不居功自傲,在霞流中学默默无闻地教了40年书,无怨无悔,直至退休。

颜老师艰苦朴素,在我的记忆中,除了他那件褪了色而发白的蓝布中山装之外,没穿过一件新衣服,其他老师穿的是皮鞋,他经常蹬的是一双解放鞋,还不时到食堂跟我们吃钵子饭。见到同学们,他点头微笑,没有那种"师道尊严",总是笑口常开,那颗金牙在嘴中闪闪发亮。后来我们才知道,颜老师的家境并不宽裕,爱人身体不好,没有工作,生有5个小孩,一家7口就靠他的工资维持,怪不得他那么节俭、那么朴素。

记得有一次,公社修建撇洪渠,要颜佩老师挑选两位同学去写石灰字。我与聂华玉同学被他挑中,一位干部要他写"人定胜天"等标语,他认为不妥,与那位干部争得脸红脖子粗:"人应该尊重科学,尊重自然,不能盲目蛮干,追求政绩,人犯罪,天不容,大自然会疯狂报复的!"那位干部无言以对。颜老师气愤地带着我们返回学校。途中,他板着面孔,满脸暗淡,脸上的"括弧"不见了:"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条小港子流过了几千年,如今硬要改变它的走势,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气势可嘉,但劳民伤财。公社动员上万个劳力在山上修什么撇洪渠,估计会竹篮打水一场空。"一路上,颜老师评判社会上的种种弊端,这在当时,需要多大的胆量和勇气!

果不其然,两年之后,撇洪渠因不尊重科学、不尊重自然被停工下马,上万劳力两年的血汗付之东流。

没想到,其貌不扬的颜佩老师具有一种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和相信科学的责任担当,他在用另一种方式追求人生的理想与价值。

从农家弟子到抗日军队大学学生、从部队教员再到一位普通历史老师。历史似乎给他开了一个玩笑,也给了他一种求变图存机会。在人生这种巨大的反差中,我有幸成为他的一名学生,并能在他的言传身教中收获"历史".他的人生轨迹与中国历史同频共振,正因为有千千万万个颜佩老师默默无闻的奉献,才构成了一部"历史"上鲜活的"中国元素"和"中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