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必读社 > 好文 > 好的文章 > 正文

描写牡丹花的文章

2023/04/01好的文章

请欣赏描写牡丹花的文章(精选6篇),欢迎分享与收藏。

荒山牡丹

文/玄武

来看荒山牡丹,未遇一人。一山牡丹仍然属我。枯草高于头顶,个别地方,差不多是我两倍身高。是去年的蒿草,也无野火烧掉它们。有野兽踏倒的痕迹,我看了看,猜是野猪。另有一处,发现野兔子粪便。

山中多处沟壑已被填平。眼看这座山也快消失了。

正是黄昏,漫山草木晃动。草木每年一度返回青春,我不如一棵树矣。

所过之处,时有野鸟惊起,辨出其中有鹌鹑、戴胜、野鸡、乌鸦和蓝尾鹊。近几年蓝尾鹊明显多了起来。是生态好转了吗?

这么想的当儿,一个鸟影掠过头顶。它的飞行几乎是凶猛的,我没有看到确切的样子它就消失了。从脑中留下的片刻印记判断,该是一只鹰隼,不大,当是鹞鹰。我忽然记起刚才,麻雀们从四面八方往我附近山崖上的酸枣灌木丛里钻。它们惊慌的叫声,我以为是在骂我侵犯它们的地界,一边骂一边逃跑。长满短刺的酸枣丛,是它们天然的保护伞。大一些的禽类兽类,均望而却步,鹞鹰也不例外。

初生嫩叶的白杨树上,两只蓝尾鹊作高明的舞蹈。它们站在树最顶端向上伸展的枝梢上,天光中清晰得如同专场演出。观众只我一人,或许还有其他蓝尾鹊,但我看不到它们,只能听到鸣叫,那鸣叫大概是掌声。杨树顶的蓝尾鹊,像武侠作品中的高人凌空而立。嫩枝条是不够坚硬的,不能支撑它的身体,它需要以拍翅的动作减轻压力,才能够保持在树顶。这正是一种高超的分寸拿捏。另一只蓝尾鹊在稍低一点的枝条上,作同样的舞蹈,像比赛,又像是相互取悦。忽然,低一些枝条上的蓝尾鹊笔直地落下去。我骇一跳,以为它站不住跌落,却原来它垂直下降一段,竟90°折弯,与地面平行,疾疾向我飞来。

它落在我旁边一棵槐树上。其上有硕大鸟窝,原来是它家。它站在窝边缘,翘一下尾,看不到了。这蓝尾鹊在不远处的杨树顶已鸣叫了许久,此时大概觉出我无恶意,放心地回了自己家。

牡丹愈发荒败。有硕大骨朵,但不到开放时节。我是知道的,只因挂念,前来探看。我爱这不规则、不讲究、不在乎、恣意、放纵。公园或花圃那种整齐饱满,是不能与它们比的。它们的气息扑入我笔下,支撑我的审美。每见它们或与之相类的事物,我都觉平添气力。

在此附近已居住多年,每年两度来看。此间山川草木,人的面庞,一一映照在行文间。也会有焦灼和不安——我的住处,最好不要动迁。我不惜苦力学种花,学配土,学剪枝,学嫁接,甚至学土木,半夜锯木头,拉电线,弄出一处不尽如人意但我相对觉得舒服的乐土。那不是花多少钱赔我的事。

财富不能代表社会进步,不能代表文明程度。如果没有与财富相配的人心进步,则财富时常会促成罪恶。任何时代,衡量社会前进的标准,仍然是人心进步、文明进步。若不然,何以战国时富甲天下的陶朱公不能代表文明。

现在我站立其上的山,已经荒了多少年?多少地任凭荒着。几千年前,人的梦想无非是:几间屋子,一个安静的院子,人可以种花,坐在阳光下喝茶、读书、打瞌睡。没有太多的压力,人可以富可以穷,穷也不失自尊,院子屋子是洁净的,阳光是洁净的,井水是洁净的。但是几千年来,人这一点点小小的尘世梦想,还是得不到完全满足。

偶尔得一处院落的人,不得踏实,内心总被各种不安折磨。像我,放弃许多东西来过这样的生活,也总担心突如其来的变故。有时我想,我的住所,我活着时不要变动,百年后最好也不要变动。我写过那么多此间的事物,而且仍然在写,可能还会写一部叫《东山居》的书。

樱桃,樱桃

花在夜间,自带光芒。前年此时,我守着它开花。然而一年比一年繁忙,不及顾念,它越来越凶猛,是11岁的樱桃树了。

我不知道自己今天做了什么,已是夜晚9时。其实近年,日日如此,恍若被某个看不见的怪物拖着飞奔。还有很多事要做而未做啊。

樱桃的花束,瓣乍打开,绿叶已展。尤爱它叶瘦花肥的豪奢。这一树花未到盛时,昨夜只有靠墙一枝开放,今下午已开少半树,靠树顶的部分仍在犹豫。但是太快,看不到它开放的过程,在院里一抬头,便见又开一片。或许明晨,就全开了啊。我像等待,又像希望它停住,因为渐渐追不上它了。心里像歌德在《浮士德》中写的一样喊着:美啊,请停留一下!

这句子我暗念过许多个暗夜。现在我想说的是:美啊,请再停留一下!

这一次望去,月亮已升在树间。是暗红色的月亮,缭绕在云层中。在一首诗中我曾说它是朽暗之镜。我多次拍过,穿云之月,像极了傅抱石《九歌》画作的氛围。变幻、诡异、皎洁,仿佛伴随了深邃而悲凉的楚乐。我一度认为,傅抱石绘九歌图,必定多次观察了夜月之变。

此时,月灭入厚的云层中。云朵被映亮的边缘也晦暗了。但是它奋力前行。现在云边再亮,月又出来了!

为何我期望它出现?是对光的渴望与呼唤,还是别的什么?

月照着一枝樱桃,已是雪白。不知何时,这满是骨朵的一枝樱桃花也暗暗地开了。夜风中涌动微苦的樱桃迷人的香气。

如此观察一树樱桃,应被世人笑作痴傻。观察意义何在?停留意义何在?

但是,美,意义何在?人的生命,意义何在?

我呆坐在树下,为月光和樱桃花的微光映照。我属于中止奔跑、停留在此刻的一人。我是竭力留住此刻的书写者。我多么愿意就此站住,站下去,根须长出,扎入,臂膀伸展,成一棵树。我站着不动,忽然间,周身奋力披满花朵,芳香着,微微荡动。

洋芋花开赛牡丹

文/关山狼刘杰

"洋芋花开赛牡丹",这是乡村人们对洋芋的褒奖,也是喜欢洋芋的真情流露。在出产洋芋的地方,无论是哪个民族,不分男女老少,洋芋都是他们最喜欢的,因为无论是当做蔬菜还是充饥的主食,不管怎样制作,洋芋都是十分可口并且养胃的大众食品。

洋芋尤其是乡村人家的好伙伴呢!我老家的乡亲们,每年计划春播的时候,洋芋是首先列入计划的,而且要安排在土质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土地里。因为在瓜菜代粮的饥饿年代,洋芋绝对是我们的主食,因此关山林缘地带的人们就有了个"洋芋头"的绰号。

少小时节,最喜欢的就是秋季,生产队种植着大面积的洋芋,因为山里人的庄稼多是秋季作物,诸如燕麦、洋麦、荞麦、豌豆之类的,社员们忙着收割秋粮,收洋芋的任务就落在了女人和我们这些刚上小学的娃娃伙身上了。一对牛拉一张犁,一张犁后面跟五六个或者七八个娃娃,夹杂一两个女人,女人们既拾洋芋又负责监督拾洋芋的娃娃是否捡拾的干净。为了责任明确,每个人负责一段,每当牛拉的犁走过之后,犁沟里满是白的、红的、紫的洋芋,我们便欢笑着捡拾那些硕大的洋芋,尤其喜欢捡拾那些奇形怪状的洋芋,那些小一点的则不愿意捡拾,偷着用脚带点土掩埋起来,为的是躲避那些大娘大嫂的监督,何况洋芋地犁过头遍还要犁二遍的,更重要的是在地里留几颗洋芋,也好让开春断顿的时候,在地里寻找"冻死鬼"洋芋的人们有所收获。

缓晌午的时候是最热闹也最开心的时候。每年拾洋芋的时候,每天中午队里都会在附近的人家安排煮两三锅洋芋,以便大家充饥。那时候我们种植的是俗称"深眼窝"的洋芋,因为芽眼深凹而得名。深眼窝洋芋有白红紫三色,大多呈纺锤形,淀粉充足,味道香醇,很是养胃。到了缓晌午的时候,煮洋芋的人家就会用一副大笼筐挑着热气腾腾的洋芋送到地头,大人们会一拥而上,抓起一个裂开口子,笑呵呵的的洋芋,双手不住轮换着,顾不得剥去粗皮,吸吸呵呵地吞一口热洋芋送进胃里,浑身一下子就舒坦了。我们则一路小跑到煮洋芋的人家,围着锅台,专拣"坏洋芋"和有锅巴的洋芋抓,各自挑拣一小堆后,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坏洋芋"就是那种一部分因为病变开始腐朽的那种洋芋,有一种略臭却香醇悠长的味道,是我们的最爱;有锅巴的洋芋,就是一面贴着锅,被烤得焦黄的那种洋芋,又是另一种焦脆甜香的味道。有的伙伴干脆向主人家要一个大老碗,把那些笑呵呵的洋芋小心翼翼地剥去粗皮,放进大老碗里用筷子捣烂,撒一点盐,狗蹲子蹲在地上或者台阶上,幸福十足地吃起来。

在那个饥饿的年代,能够饱饱地吃一肚子洋芋都是很奢侈的事情,而这种奢侈的幸福,只有在为生产队拾洋芋的时候才能享受那么几天。

关山老林里的黑沙土种出来的洋芋,面沙沙的香醇,从不伤胃,缺粮断顿的时候,一天两顿洋芋果腹都不会倒胃口或者闹肚子。只是生产队的洋芋是按工分分的,自家的自留地只有那么可怜的几分地,就是洋芋都是稀罕物,在自己家里吃的时候,从来舍不得剥皮的。

顿顿吃煮洋芋自然会使人的胃口厌倦,我的母亲那辈人就发明了不少巧做洋芋的方法。母亲们发明的那些制作洋芋食品的方法简单实惠,把土头土脑的洋芋稍微经过加工,就成了各种各样的洋芋美食,至今都流传不衰。

母亲们那时候最常做的是打洋芋搅团和洋芋粉。洋芋搅团应该是洋芋食品里面人气指数最高的了。捡拾半笼子沙土地里的洋芋,淘洗净倒进锅里煮熟,剥去粗皮放凉,然后倒进特制的木槽里,用木榔头开始反复揉搓,及至有了粘性,就开始猛砸。打洋芋搅团不仅仅是个力气活,更有窍道在里面,会打的,响声小,搅团柔韧,凭蛮力的,响声大,教团稀松,口感极差。打好的搅团,佐以蒜泥、浆水菜,酸辣柔韧,养胃解馋,是人们最嗜好的洋芋食品。每年进入秋季,家家户户每天至少要打一顿洋芋搅团,小山村里"砰砰"声此起彼伏,很是热闹。我说的洋芋粉不是洋芋做成的粉条,而是把洋芋磨成糊状物,或摊薄在铁锅里烙,或在甑芭上蒸,待到冰凉,将烙熟或者蒸熟的洋芋粉切成条状或者菱形,入锅翻炒,放盐之后就可以出锅开吃了。这种洋芋粉,柔韧劲道,口感清爽,很是馋人,也是我们最爱吃的洋芋食品。还有洋芋粉饸饹也是我们的最爱,只是由于制作太费力气,母亲们不常制作,只有来了亲戚或者贵客,才偶尔制作一两次。和烙洋芋粉一样,磨成糊状的洋芋里面掺和一点面粉,搓成手腕粗细,一拃多长的棒上笼蒸熟,必须趁热塞进饸饹床子里,紧接着就要两三个攒劲人往下压,饸饹床子下面的筛子里,就会有热气腾腾的饸饹散发着诱人的清香,嘴馋的娃娃趁大人不注意,抓起一股边跑边吞吃,身后留下母亲的一声声嗔怨——这娃么,不等调和好就吃上了!

时至今日,炒洋芋粉和洋芋搅团已经上了大酒店的餐桌,成了地方上的特色食品,也深受客人们的喜爱。看着被红红绿绿映衬着的洋芋粉和洋芋搅团,还有那些各色各味的调味品,我却怎么也吃不出四十多年前母亲们做的那些洋芋食品香醇的味道了,不晓得是当下的洋芋食品变了味道,还是我的胃太眷恋旧时那种只有一撮盐一筷子浆水菜的简单呢!

大雁南飞,碧空如洗。又是一年收获洋芋的时节了,我几乎每个周末都踟蹰在超市的蔬菜柜前,久久地看着那些土头土脑,略显狡黠的洋芋,好像见到了久别的父老乡亲和昔日的发小、玩伴,心里弥漫着浓郁的温馨和亲切。

牡丹公园韵味长

文/罗娟

每年4月,牡丹公园总会热闹非凡,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清晨,各种鸟儿的鸣叫声交织在一起,清脆婉转,唤醒了公园的每一朵花儿,每一片绿叶。

牡丹公园始建于1956年,占地65400平方米,是在隋西苑遗址上建成的,周边大厂、院校、科研院所较多。当时,洛阳市政府为了感谢从天南海北来支援洛阳建设的人们,建了这个公园。它见证了老一辈国家建设者大公无私的家国情怀和全国一家亲的深情厚谊。公园为他们提供了休憩、怡情场所,牡丹就像他们胸前的勋章。

牡丹公园的热闹是一种富有文化底蕴的热闹。步入东门,迎面立着一方巨石,上书唐代诗人皮日休的诗句"竟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园中还有一方写有"天香"二字的巨石,点明了牡丹非同一般的观赏价值。西侧古牡丹园入口处也有一块巨石,正面写有"洛阳古牡丹园"几个大字,背面是唐代诗人李正封的诗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古牡丹园里的百年牡丹是我国特有植物,为珍贵的花卉种质,根、皮可供药用。其中有一株牡丹,花枝高达2.27米,冠幅3.7米,从根部共生长出十几枝茎,最多能开265朵牡丹。百年牡丹园,是丹青爱好者和摄影发烧友寻芳觅趣的好地方。

古人喻牡丹之香为"冷香""馨香""天香""国香""异香""第一香"等,可见对牡丹的钟爱了。

其实,牡丹不仅香气袭人,其茎散发的丹皮香也充满了韵味。

把牡丹请回家

文/刘瑞娟

我一直有个想法:在家里种几株牡丹。搞园林研究的专家同学听了我的话笑着摇头说:"你闲害性命呢,养不活。"

路遇卖牡丹的老乡,那些牡丹种植在田地里,挖牡丹的老乡先用铁锨在牡丹根部的周围铲出一个"圈",然后再一挖,牡丹就连根儿带着一个大土球从田地中分离开来。他们介绍:回到家把这牡丹带土放到花盆里,浇足水,不需要缓苗,过几天就开花了。我心动了,一下子买了五株。

小心翼翼地把牡丹抱回家后,我急忙开车去花卉市场买花盆。花盆买到,我更犯愁了,土到哪里弄呢?要把这五个直径六十厘米的花盆装满,需要不少土。我们这些住商品房小区的年轻人家里都没有铁锨,无奈之下我只好给住在附近村子里的朋友打电话求助。

恰巧这朋友家养了几只大鹅,朋友的父亲铲来几锨鹅粪,和着土搅拌了,这下连上好的花肥也有了!

我气喘吁吁地把两袋土搬到家,填土放花浇水,一切安排停当,才发觉自己腰腿酸软,大汗淋漓,满身鹅粪味儿。于是我洗了手,剥了两个柚子,把柚子皮撕成小块放到了花盆里,以便吸除花盆里的粪味儿,然后才安安心心给自己洗了个热水澡。

今天清晨,我拉开窗帘,牡丹开花了!这朵白色的花是单瓣荷花形的,花儿不大,有一枚鸡蛋大小,但打开窗户,一缕清风吹拂进来,阳光、花香、清风,足够让人陶醉了。

我带着惊喜在网上晒花,搞园艺研究的专家同学立刻发来了信息:你还真的在牡丹花开时节种牡丹呀?开完花以后,你得把它们齐根剪了,根部积蓄了力量,明年春天或许还能再发芽……

看着阳光下的牡丹,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贪婪地品味着这浓郁的花香,心中油然涌出几句感慨:贪恋牡丹几分色,暮春学做园艺人,换来花香一缕缕,赢得关爱一分分,期待明年花开时,把酒品茶话牡丹。

犟公公种牡丹

文/王占勤

公公凡事爱较真儿,婆婆说:"他认定的事,十头牛也拉不回来。"

有一次,公公到洛阳小住,空闲时跟小区的唐大爷聊天,说起洛阳的催花牡丹,唐大爷说:"大棚里培育的催花牡丹只能开一次花,以后很多年都不再开花。"

公公马上反驳:"不可能!只要照顾得好,它肯定还会开花。"

看到邻居将几株催花牡丹丢弃在小区垃圾箱边,公公小心翼翼地用家里的垃圾桶把它们装起来,填上透气的盆土,用塑料袋精心地裹好,像揣着娃娃一样,把这些催花牡丹带回了农村老家。

去年春天,远在青海的四叔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里晒了一组照片,老公看到后惊奇地说:"你看,四叔在朋友圈里晒牡丹呢!"我很好奇:青海也有牡丹?我一看,照片上的牡丹枝繁叶茂,硕大的花朵艳丽夺目。再细看,这不正是公婆家的院子吗?

我打电话向公公求证,他顿时乐开了花:"这就是我从洛阳带回来的那几株打蔫儿的牡丹。带回来的头一年,它们半死不活的,也没开花,我给它们施肥浇水,冬天还用棉垫子护着它们。第二年春天,花苞就开始猛长,像小孩儿的拳头一样大。开的花有碗口那么大,我仔细数了一下,一株牡丹足足开了18朵花,半个村子都飘着香味呢!乡亲们都来看牡丹,有人说自己是第一次看到洛阳的牡丹,太漂亮了!还有人还想移栽呢!"

公公种牡丹,是对大自然的信仰,是对美好事物的呵护和传播。

牡丹的顽强

文/张建强

我打小喜欢侍弄花草,院子里凡是有土的地方,都被我种上小花。一天,我在路旁发现一株被遗弃的植物,虽然只有几枝光秃秃的枯干,但盘根错节的根非常发达。我用指甲掐一下枝条,还有绿色,说明它还没有完全枯死。我又动了恻隐之心。我没有征得父母同意,擅自把堂屋前的地砖揭起几块,挖了一个很深的坑,算是为这株不知名的"弃婴"安了家。

让我惊奇的是,不多日,那干枯的枝条上真的萌发了新芽。新芽和香椿芽极其相似,红中透紫,紫中泛绿,嫩嫩的,很可爱。于是,我每天都会驻足观赏。又过了数日,枝头齐刷刷地冒出粉色花蕾。直到此时,我才恍然明白,原来这是一株牡丹。以前,我虽然在报纸上目睹过牡丹的芳容,但牡丹的枝叶到底长啥样,我还真没有见过。牡丹花盛开的时候,清香弥漫整个院子,让人心旷神怡,引得左邻右舍都争先恐后来我家赏花。那几年,春天一到,我们家就成了村里的"国花园".

由于房屋年代久远,墙皮脱落。一天,一块一米见方的墙皮,正好把那株牡丹掩埋得严严实实。我伤心极了,拼命地挥起铁锨,铲去墙皮,但那株牡丹已被砸得粉身碎骨了。母亲说,根还在,等到开春,牡丹还会重新长出来。我清楚,母亲是在安慰我……

第二年春天,奇迹真的发生了,牡丹又发出了新芽。我喜极而泣,劫后重生的牡丹,开得更加娇艳。

后来,我升学、参加工作离开了家乡,那株顽强的牡丹也因村里搬迁早已不复存在,但它从未在我的心田消失。我常想,人生如这命运多舛的牡丹,正因经历磨砺,才日久弥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