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中的承诺

作者: ◎凌风←傲雪2010年05月09日来源: 倚栏轩日志网QQ空间伤感日志

中华民国98年(公元2010年),石家庄的4月正如我之心情一样,变幻莫测,反复无常。本月,我们的祖国又经历了一次大灾难,我也经历了几年来最痛苦迷茫无助的一天。明天,又一场全国哀悼日将隆重进行了。我不禁要问,国家的灾难我们尚且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情感,那么我们每个个体经历的灾难,谁来埋单?

诚然,个体的灾难相比国家的灾难而言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我们的一切痛苦,都是这个物欲横流之社会现实所导致的。一个个体即使由于种种原因自杀身亡,在整个社会中也不过是一桩普通的刑事案件而已。但是一群个体所遭受的灾难我们却要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在这里,我声明,我绝对没有反对国家这样做的意思。相反,我很赞成。因为这毕竟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从汶川地震开始,我们国家破天荒的为普通民众举行这样隆重的哀悼日。当时的我的确很感动,当时全国上下真正团结一致的场面至今还历历在目。可是这次呢?为什么我却在也感受不到了,虽然舆论上还像上次那样大肆宣传,但我在也感受不到,真的感受不到了。感受到的却是那么假,越看越像是在为某些人或集团做秀。一场大地震导致的是成千上万民众的死亡。但是,在平时人们情感中的,心灵中的一次次,一桩桩大大小小的地震导致的更多人的伤亡,谁来埋单?

我们的国父,总理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中,专门用了一大章节来强调此问题的重要性,名曰《心理建设》。当时的环境,是那么的错综复杂,总理每天都在忙于革命斗争,忙于和内外侵略势力和反动势力作战,当时的首要任务自然是打倒上述势力,求得民族和人民的彻底解放。可是他还能抽出时间来思考革命胜利后国家的建设问题,且把建设人的心理放在了一个及其重要的位置上。在他看来,革命的胜利自然需要我们不懈奋斗,但是革命固然要胜利,人民的心理建设的任务和难度远远要大于争取革命胜利的难度。要想冲破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之羁绊,要想抵御住外来腐朽思潮对民族文化之冲击,要想真正唤醒民众,要想真正做到国家之团结统一,要想真正健全国民之思想信仰……这些目标可以说到今天也未能实现。反观今天的中国社会,反观今天国民之精神,反观今天国家之内政外交,和总理的期望想比,实现了多少?那些未能实现之目标,谁来埋单?

昨天,石家庄下了场小雨,天气是那么的阴沉,那么的寒冷,到了今天又是这样,人间没人能理解我的心思,好在苍天为我做了见证。感谢苍天,陪我一起度过这两个暗无天日的日夜。风雨中,我等你你却不来。绝望中,苍天和我共勉。到了今天,我终于知道了你不来的原因,我很欣慰,你没有抛弃我。但这之后的事情,你,不,是这个当下国民之精神却让我再次遍体鳞伤。一次次的冲击不断挑战着我的心理防线,一次次的呐喊却唤不醒民众的心灵,一次次的绝望却改变不了人际的冷漠麻木险恶。当然,我并没有说你,你做的是对的,我喜欢你这样的性格。你很热情,你很健谈,你很体贴,所以很高兴我能结识你。但是你却拒绝了我,或许你很优秀我很失败真的配不上你。没错,我很冷漠,很内向,很不会关心他人。但是人们为什么只看表面而不去深究事物的本质呢?有位名人曾说过“只有傻瓜才会相信那些表面化的价值观。”当然了,他的说法未免夸大了些,但是他却道出了当下中国民众之现实心理状况。这样的状况,存在于几乎一切国人之心中。不论是优秀的,落后的;成功的,失败的。而导致此现象之根源却在于人们的浮躁心理,拜金心理,虚荣心理。而最核心的恐怕当属拜金心理。人们很无奈,当然这里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我。很可能我因此没有资格指责他人,为了生存我们都不得不这样做。因为我们这样做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但这仅仅是在一定程度上,在更大程度上我们这样做却是在自毁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和我们自己。如果有人能真正理解我说的这句话,不用你完全理解,哪怕能理解30%,那么我愿与君共勉,我愿与君携手共同为改造这残酷的现实而努力。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微不足道,但是只要有和我相同或近似想法的人,我们联手做,有什么不可能呢?语曰:一切皆有可能。

在最后,我要奉劝那些现在正得势之人或集团,不要高兴的太早。现在你们也许过的很滋润,很悠闲,很爽,但是风水轮流转,如果你们继续这样下去的话,如果你们继续这样压迫民众,麻痹民众,迫害民众的话,那么,民众斗争的滚滚洪流定会将你们和你们所代表的一切黑暗反动的垃圾走狗一齐抛到茅测中去,让你们死无葬身之地。不要怪我对你们不留情面,不要怪我对你们手下不留情。历史的发展趋势是任何人和势力都阻挡不住的,谁欲阻挡,定会受到历史法则的严厉审判而受到应有制裁的。何去何从,主动权现在暂时还掌握在你们手中。但是不会永远的,中国现在遍地都布满了愤怒的干柴,只需民众斗争的滚滚烈火向你们扑上去。如果你们现在还不想灭亡,现在觉悟还来的及,否则,一切都将无法挽回了。这是我对你们的最后忠告,勿谓言之不预也。

两天经历,有感而发。仓促提笔,恐有不周。若君认可,感激涕灵。若有异议,欢迎指出,不吝赐教。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