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在静心寺

2010年05月20日来源: 网络文章经典散文

出城西行不远,在一处屋舍从中,有一座典雅精巧的院落。如果不是门上的牌匾书着静心禅寺,初来乍到的人还真以为是一户大户人家。有着几次从这经过的经历,却从未进去过。这次与一帮朋友星期天礼佛走进,终于有了更深的感触。第一次踏入厚重的寺门,第一次驻足花香鸟语的庭院,第一次在此燃香祷告,第一次听佛教大师教授和看佛书。面对滔滔滚滚的红尘,有了一种片刻的宁静,似乎冥冥之中听到了召唤,它隐秘在内心深处,如一股蓄势待发即将奔涌的源流,又如一种拂面而来的清风,冲刷浮躁或者洗涤凡尘。这源流或清风,或许是身处其境的感觉,或许是生命中本来的因果。

静心,很平常的一个字句,被佛学界用上其意就大有不同。静心禅寺,单一个禅字,禅意深深,不是一般人非能悟意。所以,超脱之人,虽身处红尘闹市,仍然行为不乱,举止有礼,其心已静,所谓的众人皆醉我独醒吧。大凡人处生活中,被滚滚红尘所羁绊,无不渴望有静谧之地来解脱、超脱或修身养性。养性者,即为养心,而养心就是静。能静下来,何事就能通,何理就能明。如果所有的人都能这样,社会就能和谐,人与人就能共处。

而佛的学问又很深奥,不仅仅是一句任何人都学得会的阿弥陀佛。它的精髓非一日能学透。即使有很高的文化,如果不深入进去,也只是触及皮毛。佛学的深奥,就连鲁迅先生有时也难以悟出,它与哲学相通,生活中很多事情有时也只有佛学能解释清楚。英国大哲学家汤恩比1970年说过,要解决21世纪的问题,只有用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学说,这个大乘学说就是指佛学了。佛学的悟道,见贤思齐,与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以及孟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是多么地相似啊。

我去的时候,舍弃了车辆,一个人就静静地走。因而我有了比别人多20分钟的感悟,一路上的风景让我养颜不少,我也看到了忙忙碌碌的众生。大道蜿蜒着一直向前,村庄星罗棋布在两侧。时序早已过了立夏,田畴里各种花儿开得正欢,天空上不时有布谷鸟的叫声滚过,也有淡淡的白云宛如仙女的衣袂拂在不远处的山岚,而许多池塘的水则水碧水蓝,多么像大地温暖清澈的眼睛。美丽的自然,美丽的生活和享受生活的人,都身在自然,感受自然,还得最终回归自然。这是因果,无人能够改变,一切皆因自然的根本。

寺的周围是房,平房、楼房、房连着房,房后就是田地,中间一条道,道那边依旧房连着房,房后又是田地,构成了一处所谓的乡间常见的村落。但时光倒朔若干年,那时可没有。现在寺里一个角落,摆放的一块石碑就证明了这一点,原来过去这里是七省通衢之地,路人至此,暑热难耐,因此地有寺,寺前有大树遮阴,就在此歇息喝茶,故为茶亭。但想走进这个区域,在此停留,透过敞开的寺门,看香火缭绕,听木鱼或者诵经声,也许疲乏的心或许能得到暂时的平静。

现在寺中的主持是心愿法师,以前没有见过,但听过她的事迹,也曾为她写过文字。就是这样的一个出家人,却有慈怀之心,在20年前,一个雪花飘飘的早晨,她一个出家人毅然决然地抚养一个被遗弃的女婴,中间承受的非议,不解和艰难可想而知。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她可以有任何理由不这样做。人心毕竟都是肉做的,作为佛中人,理应拯救苦难,以慈悲为怀,她舍非议,克万难,终于将女婴抚养成人,如今女婴成为一名大学生了。听了心愿大师的故事,没有谁不对她敬佩。今番我见到她,莫名又增添敬意。

我见到心愿大师的时候,阳光正从云缝里出来。金黄的阳光里我看她,白皙的脸上透露出一种和善,而眉宇间却有一种淡淡的哲思。情不自禁地双手合一地阿弥陀佛,同样她也是,不曾交流,她就匆忙而去,我则转过身看庭院。金黄的阳光中,庭院里的樟树散发诱人的清香,还有芍药,金银花,玫瑰,睡莲等都在开花。尤其是睡莲,此时正开在院落一边的水缸里,黄的,红的,甚令人愉悦。赏着,想着,此刻,处在静心寺,心,有一刻终于得以宁静。

静心寺,不愧是静心之寺。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