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小九寨

2010年06月20日来源: 网络文章经典散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王维重阳节作的诗,今天虽是端午不是重阳,却极为符合我此时的心情。离开家乡近六载,每逢佳节倍思亲。

端午节,家家庆贺,家家欢笑,我却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独坐家中闲无聊。邀上几个同为异乡同为异客的同伴,我们准备把四川阿坝九寨沟的小九寨小游一番,以打发思亲的孤独和悠闲的时光。

初到九寨沟,第一次游小九寨到今已是快六个年头了。第一次去的时候,沿路杂草半人高,每行一步都要试探踏实了脚下的乱石才敢提脚寻找下一步。一行人得手拉着手,摇摇晃晃,攀攀爬爬,小心翼翼方可到达景点所在地。而今,好长一段路都已开拓宽敞了,没有开拓的路,杂草也除去了一些,清晰地露出了地面,不用再像当年用脚在地上寻路了,我们轻松地就到达了小九寨的瀑布底。此时天气不算太好,或许是时间还算太早的原因吧,太阳还不明朗,瀑布底的水雾上还没有形成彩虹。要是阳光正当好,要是带上了相机,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把彩虹永远地留在我们的相机里了。

我们在瀑布底只是稍稍停留了片刻,就向瀑布的源头攀去了。说是攀,其实是有路的,路还不算太窄,而且还较平,说路难走就难在路面太陡,又覆盖了一层很细的碎沙石,稍不小心脚就会在碎沙石打滑,一不留神就可能摔下山去跌个粉身碎骨。所以,一路得小心着,时不时抓住旁边的灌木细枝,身体离地面差不多就三十度,也相当于是攀了。

或许是难于走一次这样的山路,没走上几步,就浑身冒汗,脚也使不上劲了,软绵绵地只想躺在路上休息一会才好。但,想想,来这一趟,也就是权当做意志锻炼吧,我们一步步努力挪动着步子,艰难地行走。实在没力气了,便在一旁突出的大石头上坐了下来,才刚喝了一口水,同伴就催着说再坚持坚持就到山顶了,大家都拼拼意志吧。虽然浑身还是没有一点劲,磨磨蹭蹭地还是往上挪着步子。

就在我们正有气无力地磨蹭着的时候,想抬头看看离山顶究竟还有多远时,却看见一个大约七、八十年纪的老者,下巴飘着几根沾满尘土的白胡子,背上背着一大捆沉重的山柴,枯枝一般的手拄着一根山里的枯树,一手扶着背上的山柴,正在山顶等着我们上山。陡峭的山路实在很难容得下相向方向的人擦肩而过,何况老人背上的柴横向还拉开了好宽的距离。我们的脚实在不想再向上挪步了,便站在悬崖一边稍宽点的地方,叫老人先下来,不用等我们,我们都走不动了。老人没说话,也没有动。我们又说,您先下来吧,我们让您先过。老人用枯枝一般的手手里的枯树枝东边指了指,又西边划拉了一下,嘴里依依呀呀的。原来老人是哑巴。但,老人的比划我们却没法明白他的意思。我们坚持让他先下来,老人还是一样的又比划了一番,就是不肯迈步。看来再坚持也没用了。尽管我们此时很不想再挪一步,但,没有办法,只得咬紧牙关,拼命向山顶爬上去。我们谁也不想让老人背负着百多斤沉重的柴禾多等我们一分一秒,大家都相互搀扶着加快向山顶爬去。

终于等到我们都到了山顶,老人布满又黑又深皱纹的脸上挂着笑容,又是比划了一番,咿呀了一番才蹒跚地拄着枯树枝下山了。老人灰白的上布浸满了汗水,沾满了灰尘,几乎变成了泥土一样的颜色,薄薄的深蓝色裤腿一圈一圈地挽起来裹紧了腿脚,一双显得比较大,已经断了一个鞋帮的浅黄色凉鞋穿在青筋突出的脚上,显得脚更加瘦小。

很遗憾,要不是学生借走了相机,我一定会抓住这些镜头,定格成永远的风景。

背着沉重柴禾的山顶老人,他有子女吗?如果有,做子女的能看着白发苍苍、七、八十岁的老人,还要爬上高高陡陡的山坡,砍下一根根粗粗细细的山柴,背负沉沉着蹒跚下山吗?如果没有,老人又将会是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他会快乐吗?他会开心吗? 他有欢笑吗?如果没有,在那一瞬间,我却分明看见他在笑了。如果有,在那一瞬间,我却分明看见他脸上那又深又黑的皱纹里满含着沧桑。我遗憾,我不能给予他什么帮助,我遗憾,我什么都不能给他,我遗憾,我什么也无法改变。我只是一介文弱书生。看着眼前的老人,我真恨不得立即跑下山去,放下老人背上的柴禾,扶着老人慢慢地、安全地走下山脚,给予老人轻松。但,那样未必就是好事。或许,他并不喜欢,靠在戏院里的座椅上欣赏着京剧。或许,他,就喜欢背负着沉沉的柴禾,上山、下山。无论作何解释,都早已无济于事了,山下,能望得见的距离,已经看不见老人的身影了。我呆立在山中,忘却了挪步。

我们就这样站在山顶看着老人一步步走下山去,一个个像是呆了一样。老人在一个拐弯的地方,回过头来,脸上仍旧挂着浅浅的笑容,用枯树枝一样的手把他手里的枯树枝又比划了几下。我们向老人轻轻地挥挥手,喊道,小心啊,您老小心走啊……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