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跳跃

2010年07月16日来源: 网络文章QQ空间经典日志

一直以来觉得看书就像是经历人生,尤其是长篇小说,自己会随着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体会着人生的喜与悲。

往往在看书的过程中又有这样一种体验,那就是在看到三分之二的时候,在快接近结局的时候,突然很想提前知道结局到底是怎么样的,结局是喜是悲,主人公是生是死,那种很想预知结局的心情就像是有一只小蚂蚁在心上轻轻的挠一样,让人不自主的会往后瞟几眼。于是对自己说,那就先看看结局,看过结局以后再返回来接着看,于是乎翻到了最后的几页纸,揭示了主人公最终命运的几页纸。就这样结局被我们预知了:原来主人公最后死掉了,原来主人公就这样逃出困境了,原来这个人才是真正的坏人啊,原来……有了结局这一个个“原来”的铺垫,会自然而然的猜测其间的过程,就这样结局被知晓了,过程也猜了个大概,再次返回来前面接着看的时候,却突然觉得原来很生动有趣的小说怎么一下子失去了趣味,好像作者的写作水平都下降了一样。其实细细想来,这一切都因为结局被我预知了,真正的坏人我开始用有色眼镜去看他,书中人物陷入困境也不再为他担忧,因为下意识里会想,他最后顺利逃脱困境了嘛,出现悬念的地方,我的兴趣也不会再被吊起来,因为一切仿佛都是知道的,这种情况下,会觉得这本书不再有趣生动,小说失去了小说最起码的情节曲折,作者精心设置的伏笔与铺垫也自然而然的失去了应有的意义,甚至最后,那本曾经吸引我的书最后被丢到一边,没有坚持看完。无数次的有过了这种体验,我开始思考,其实看书是不应该跳跃的,就像人生不能跳跃一样,主人公去过的地方,邂逅的人,遭遇的事情,看过的风景。所有美丽的细节,就像每个真实存在的人所拥有的人生一样,需要读者像体验自己的人生一样去感受与体会,所以若想真正的看体会到书中的真谛,是应该一页一页的看下去,一步一步的去体会,是不应该有跳跃的。

最近在看一本叫做《女同志》的书,可是在我看到三十多章的时候,又是那个三分之二的位置,那种想预知结局的心情又开始作祟,很想直接翻过去,提前知道女主人公万丽的结局怎样,是政治生涯上的大展宏图还是一蹶不振,可最终我还是忍住了,因为我知道,看书也应该一如人生,不要跳跃。没有过程的累积,万丽最终的失败或是成功,都会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记得曾经有一部电视剧里这样描述过一个人:“她就像一本书,无数次想直接翻到最后一页,看看结局到底如何,可是不行,因为怕错过了更加精彩的过程。”的确,人生不能跳跃,但是人生毕竟会有挫折与苦难,大部分人在遭遇逆境时都会期望说,若是我能跳过这段艰难困苦的日子该有多好,若是我不用经历这个阶段该有多好。可人生毕竟与看书还有不同,看书终究还是有跳跃的机会的,直接去看结局,可是人生完全不能跳跃,必须一天一天的过。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于是就有很多影视作品应用这一主题。一心想逃避学校,逃脱管束的孩子得到异能人的帮助,一天之内跳越了童年成长为大人,终于不用做繁重的作业,不用听妈妈的唠叨,终于可以自由的生活了,可结果呢,没有成长的积淀哪来的成人的思维,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来源都没有,于是孩子终究还是孩子,即使长到了和爸爸一样的高个子也还是一样。经过了童年时的活泼与稚嫩,才能拥有青年时的活力与激情,有了中年时丰富的人生经验,才能有晚年回首时的大气与淡定。这就是人生的经历,有过程才有结局,有今天才有明天,人生是不能跳跃的。

人生不能跳跃,其实也不应该跳跃。自初中起,我就开始了住校生活,十二岁的我开始了自己打理生活琐事,也渐渐习惯,不会想家。可在高中的一个阶段里,因为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我开始想家,体会到孤独感铺天盖地而来的感觉,我甚至会在课堂上想冲出去踏上回家的车,那时候就想若是不需要上学该多好,若是不需要住校该多好,若是能不用体验这份难过直接跳跃这个阶段该多好,可结果是,我最终走出了困境,我又是那个独立自理的住校生,又是那个为梦想而努力读书的好孩子。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日子就是人生丰富的回忆。一直以来被这样的画面所感动着,昏黄的灯光下,年老的人坐在摇椅上,翻看着旧照片,说着过去的故事,回忆着人生的点点滴滴。有人说,最悲哀的人生是没有回忆的人生。的确,当我们暮年回首时,脑中一片空白的话,那人生岂不是太悲哀了吗。没有经历过痛苦的人体会不出幸福,没有失去过的人学不会珍惜,没有人生各个阶段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

既然人生不能跳跃,那我们何不勇敢走过,即使失落,即使伤心,相信中会有过去的一天,也同样应该铭记,人生不跳跃,不能也不要,逃避也无法跳跃困境,何不用该面对,也许困境会更快过去,再回首时,一切都将成为最美好的回忆。留着我们坐在摇椅上慢慢回味,成就人生最浪漫的事。

人生不跳跃,不能也不要,让一切随时光自然沉淀,留待我们某一日慢慢回味。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