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孝终生慕父母

2010年08月09日来源: 网络文章QQ空间经典日志

立足天地之间,孝是人生的一道门槛,是感恩之心的一次长长的跋涉,是情怀世界的一曲永恒悠远的颂歌。

孝行天下,孝道沧桑。和我同龄的作家麦家,便是一位忠实的“孝道沧桑”者。他祖籍浙江富阳,立足天地四十余载,却在从军路上走过了十七年光景。此后,麦家转业四川成都,而他的父母一直生活在浙江杭州。岁月一页又一页悄然翻过,麦家因为工作原因,常年奔波在外,很少回家看望父母。不知不觉中,麦家的父母也一天天进入了老年。远在杭州的父母,对麦家的最大期盼,就是能经常见到自己的儿子。虽说麦家的母亲身体还好,但他父亲的身体却在病病歪歪中失去了所有的记忆,连自己的儿子麦家也不认识了。即便到了这个境况,麦家每次从千里之外回到父母身边,父亲依然拉着他的手,要他一定给儿子麦家打打电话,嘱麦家回家看他,而此时此刻,站在他面前、紧拉着他的手的,便是他的儿子麦家!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2008年,麦家从成都调回杭州做专业作家,陪伴父母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可是,失去记忆的父亲,不仅不会给麦家打电话,而且什么也不会了;父亲只是对着麦家笑,母亲说是傻笑;父亲对着麦家哭,母亲说不要理他;又过了一会,父亲对着家里的一只竹篮子突然喊起麦家的名字,而当真正面对麦家时,没有任何表情。当儿子告别时,父亲再也不会挽留,更不会一如既往地嘱咐“路上小心一点”,只是在这一时刻,父亲令人惊奇地比往常多了一句嘱托:“如果见到麦家,告诉他让他回家,就说他的父亲想他。”麦家和他父亲的这一段“不了情”,当时应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请他做嘉宾讲述时,一度令亿万观众感动落泪。麦家当时心情沉重地说:每个人都有一颗孝敬父母的心,而当父母还年轻、身体好的时候,总觉得以后孝顺也不迟;可是,当我们忙这忙那时,却经常把他们忘了;当父母老得需要我们伺候、再也跑不动的时候,我们才想起早应该回家看看,早应该抽时间回家陪陪父母,尽孝应尽早啊!麦家含着泪水的讲述,至今令人难忘。

和麦家一样,湖北作家熊召政也有一段刻骨铭心的“孝行”。他的老母亲从2004年起就患了老年痴呆症,卧床近三年,有两年神志不清。虽然,每次回家看母亲,他已无法与母亲交流,但他都要用热毛巾为母亲擦擦手和脸,喂母亲吃一点稀饭;他永远记得,在他初涉文坛之年,家里突然来了县文化馆的两位客人,他们看中了熊召政投去的诗稿,这可让熊召政的母亲喜忧参半,喜的是儿子的作品被县里的人看中,给儿子带来了青春的希望,忧的是家里穷困窘迫得拿不出一顿米来招待客人。母亲让儿子在家陪客人说话,自己悄悄掩门而去,跑到邻居家借到两斤白米,为了不让儿子觉得难为情,细心的母亲回家时站在屋后的窗户外,把米一把一把地从窗口递送进来,由患病的父亲在屋里一把一把接住,熊召政对这一切心知肚明,便悄然站起身用身子挡住客人的视线。2007年7月,当熊召政在深圳参会时获悉母亲病逝,便立即飞回湖北英山老家奔丧,他在一首《哭母》诗里这样写到:“最忆吾家彻骨贫,疗饥野菜伴残羮。为儿招待文坛客,乞借邻家米一升。”

麦家和熊召政都是当代文坛名家,两人的作品都已被读者所熟悉,并都荣获了茅盾文学奖;两人对父母之情都是如此刻骨铭心,一个深深感叹“尽孝要尽早”,一个深情“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孝亲,在当今无疑不可缺失,它不仅是一种美德、一种感恩、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人本理念和家孝文化。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