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言心灯

2010年08月27日来源: 网络文章原创文章

我喜欢品茶,我喜欢有时候一个人静静来到茶舍

品茶,品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无论是谁,如果经不起世情冷暖,浮浮沉沉,怕是也品不到人生的浓香。日子过得久了,历经了人情冷暖,就像那三滚后的茶叶,慢慢地沉入了杯底,用沉默来作为惟一微笑的表情,而那温软的茶水也就像我们的内心,足以接纳一切友善的或是不友善的表情。

轻轻晃动手中的茶杯,看淡绿色的茶或针或片,忽上忽下,簇拥着,沉沉浮浮,变换着不同的位置,似乎在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最佳平衡点。

茶,被禁锢在几片干枯的花瓣中,当幽幽的香气与水的灵魂陌路相逢时,便一起探究着那一个个无法破译的久远哑谜。经过一番激烈的交谈,便成了浓郁芬芳的茶。品茶,就是品灵魂。

静寂的空气,时间拖动如冰封之水,苍黄的夕阳在虚掩的窗口冷冷地颤抖着。此刻,彻上一杯淡淡的菊花茶,将沉甸甸的渴望一并置入杯中,细小的花瓣在温水的怀抱中仍是打不起精神,干枯的花瓣低靡依旧。于是,就连思绪也倦怠了,而后随着花瓣浮沉起伏着,最终无声的沦落在水底,目光落定于尘埃背后的遥远,就连这灵魂似乎也水样的透明了。

也许是上天的安排,也许是灵魂的召唤,一株深藏深宫之菊,在千年的苍茫中孤傲的守望着他的爱人,灵魂深处似乎听到某种信念在呐喊,只见美丽的蛱蝶随风翩然而舞,无声而唱。

那些涟漪,那些柔波抚岸的灵动节拍是她独舞的旋律,本是属于我的三月,却只得苦涩的咀嚼那份珍藏内心已近千年的回忆,微风徐徐,拂去往事的些许尘埃,那隐匿在明镜冰魄中的身影缓缓地现出真实的容颜,残垣断壁,多少看不见的忧伤在似血的残照里裸落,千年的倦怠已不堪清风的重负,而我那眼角的泪,也早已被岁月风干了千年。

百年修的共船渡,千年修的共枕眠…

心理学是琢磨人性、直指人心的玩艺儿。它天生喜欢真实,而排斥虚妄,包括我们赖以交流的、意识层次的语言。

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我们用来理解世界的语言是有历史和文化限制的,语言也是我们自己构建的一个真实。语言既能起到沟通和认识世界的目的,也能阻碍沟通和认识世界。在所有认识人的工具中,意识层次的、理性的语言是最肤浅,最容易自欺欺人的。但是,潜意识却不会,它会通过各种形式浮现出来。如弗洛伊德所言,就像冰山主要部分存在于水面下,人类个性的主要成份也位于意识水平之下。潜意识,是真正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工具,也是真正影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因素。

深入研究人的潜意识,就会发现人的内心深处,有那么多的自私、虚伪、冷漠、恐惧、贪婪、孤独、偏狭、空虚、怯懦……我们每个人所做的事情,实际上都在对抗这些内心的脆弱与焦虑。年少时我读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只感到恶心、肮脏,于是读不下去。如今回望,才觉得他对人性的认识是多么深刻,的确堪称“恶之花”。

同样,也会发现人的内心深处,有那么多的真诚、热情、勇气、善良、爱、温暖、宽宏、关怀、扶助……这是人性之善,是融化人性之恶的阳光,是我们赖以活下去的理由。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渴望人性之善,人人都厌恶人性之恶。但是很遗憾,很多人都在用人性之恶攻击别人。幸而很可喜,又有很多人在用人性之善温暖着这个世界。

人性之恶如果拿来攻击人,就会让人感到寒冬里冰凌子伤人的痛楚。

人性之善如果施惠于人,就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

佛说,不思善,不思恶;有分别心、是非心,是烦恼之源。是的,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善与恶,本来就是人性的两个侧面,是一非二。人都有保护自己的本能需要。当一个人内心觉得不安全、无法保护自己时,他很可能会倾向于人性之恶;当一个人感到自己内心有安全感的时候,他很可能会倾向于人性之善。理解了这一点,就会对人性有一种深深的宽容与悲悯。

按释迦牟尼和老子的学说,如果人都能保持一颗像婴儿般本真、纯洁之心,就能做到无有善恶之分,就能离苦得乐。只可惜人永远不可能回到婴儿时代。但是,正像释迦牟尼是在享受王子的荣华富贵后出家悟道一样,铅华尽去之后的真诚平和,自有一份厚实与深刻——这又是婴儿永远无法比拟的。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