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蝉声

2010年09月08日来源: 网络文章原创文章

每当在他乡听见蝉鸣,就使我想起故乡的蝉声来。

在江南,大凡有山有树的地方,夏天,总能听见蝉声。

我的故乡在一个山岙里,四面环山,蝉声从夏初一直伴随人们到秋末,足有大半年。

蝉在我们故乡被叫作“商鞅”,跟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那个变法后来被五马分尸的商鞅同名,然而却不知道是不是这两个字。蝉的种类有好几种,并且随着季节的变换而变换。最早出现的是一种很小的蝉,喜欢叮在刚长嫩枝的灌木丛中鸣叫,“唧——”声音细小而绵长。

初夏的日头,已经有些热,你从山路上一路走去,或者砍柴回来,把一担柴忽竹忽竹从山路上挑下来。“唧——唧——”的蝉声,一路伴随着你,好像在搞一个接力赛。看它叫得欢,你或许忍不住要去把它捉来。但这东西鬼精灵,发觉一有影动或异响,它便停住不叫,使你无从寻找。你须十分小心地,蹑手蹑脚地循声寻去,慢慢地靠近它,靠近它,猛一伸手——运气好时你便能捉到它。如黄豆粒般大小,统体碧绿,很可爱的。把它握在手里,它便不叫,却能感觉到它在你手心里爬动。你用两枚手指,捏住它的头部(或者一个翅膀),它便挣扎着,发出“唧、唧、唧”的叫声。但这声音远不及它叮在树上时叫得好听。

天气转热,这种蝉慢慢地销声匿迹,随之出现的是一种稍大一点的全身灰黑色的蝉。叫声也比以前那种响亮,叮在高大的乔木上,很远能够听见。

相继而来的,就是那种最为常见的比拇指还大的蝉了。这种蝉的出现,标志着盛夏的到来。颜色是黑褐色的。雌的身上有金黄色的条纹,喜欢在白天鸣叫,叫声单调;雄的比雌性略大,胸前有两片像古代将军穿的铠甲似的音片,喜欢在夜晚鸣叫。叫声“昂——昂——”的极为好听。

夏天的夜晚,天下似乎是它们的。整个山岙都响彻着他们的叫声。高昂,悠扬,宛转,宏亮。任何形容词来形容它都是逊色的,比所有人工机械作出的乐声都好听。此伏彼起,悠远不绝。听着这种声音,你一天的疲劳、暑气、烦恼都会被抛到九霄云外去。

山村的孩童,经不住这种叫声的诱惑,常想着法儿去把它捉来玩。拿一根长竹竿,一端扎上一个用竹丝做的圈,粘上蛛丝。在山村,蜘网屋檐上到处都是,但须是新织的,用那个圈子把它去粘来——不需心疼的,大不了蜘蛛们多忙碌一会儿——粘得厚厚的,就可以用它去捕蝉。但需要有经验。我家后门的小宝,很有一套。他有全村最长的一支竹竿,并且知道哪是新织的蛛网,哪是老蛛网,捕捉时,手法稳健、沉着,时机把握得好,常见他捉来拿在手里“嘎、嘎”地叫。我们好不羡慕。旁人即使有这样的工具,也很难捉到。你抖抖地将蛛网靠近它,一按,或者还没到你按下去,它却“嘎”的一声飞了,让你去望“影”兴叹。但它即使被你捉住了,拿在手里,叫声也远没有在树上时叫得好听。只会发出短促、单调的“嘎嘎”声,并且懒得叫,需你用手指去拨弄它的音片,才“嘎嘎”响几下。并且时间养不长。它要吸树汁的,你去折来树枝,让它蹬在上面,自己吸,它也不吸。它没有嘴巴,只有一根很细的看似实心的吸针,不能强灌。一两天,便被你捉弄死。

季节入秋,这种蝉又退出历史舞台,一种叫“啥节铃”的秋蝉开始登场。这种蝉的叫声虽没有前面那种叫得响亮、好听,但却很滑稽。如果我用文字把它音译出来,是这样的:“唧——唧、唧、唧……唧啊,唧啊,唧啊……唧啊唧,唧啊唧,唧啊唧……唧——”,有起调,有引申,有高潮,有结尾,每叫如此,一成不变。滑稽不?

暮秋时节,已有寒意来袭,这时候,要是有好日头,在山上,偶或还能听到一两声蝉叫,声音很脆弱,这是书上说的“寒蝉”了,“唧——”似乎在挽留暑天的离去。这是一年蝉声的结束,是蝉的尾声。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