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草筐

作者: 长笑2010年09月11日来源: 网络文章经典散文

小时候家里很穷,其实那个时候谁家都穷。大家都特别听毛主席的话,一穷二白。说是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不过,大家除去挖了许多沟,开了数不清的会,斗了无数的人以外,只把满街满巷写上了字,那最新最美的图画却没出来。相反,大家的肚子都闹开了饥荒,吃的成了天大的问题。穷的更穷,白的涂满了风沙,就连农业部长都叫了个沙千里。想起那个时候,简直就是童话——一个荒诞的童话。

大人们抓革命促生产,家里是孩子的天下。看着弟弟,哄着妹妹,十来岁的我简直是个保姆。按说,十来岁正是玩耍的时候,在空空的院落里哄孩子。妹妹哭,弟弟闹,情绪自然就好不了。所以,大弟弟就成了我出气的对象,经常挨我的揍,而对什么都不懂的妹妹却没有办法。那时,印象中最害怕的事就是妹妹哭,最期盼的事是大人回来。大人们一回来,不但解放了我,还有母亲的草筐会带来希望。母亲下地劳动,从来不会空着手,即便带着多重的农具,她的肩上也有一个草筐。回到家里,母亲的草筐里除了青草,筐底下说不定会有两个老玉米,或者一块红薯,最少要有一把大青栆。印象中,母亲的草筐从来也没有空过。我们翻腾出来就盼着母亲或者祖母点火做饭,烧红薯、燎玉米、煮青栆、烧毛豆,可吃的东西都要比家里的饭菜香甜。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基本上都是红薯面,所谓的菜也是以咸菜为主。母亲的草筐为我们稍稍的改善一下伙食,尽管不能解饱,但对于常年缺少油水的肚子和被红薯面麻木了的味觉,确是一个极大的享受。

是不是那时候每个到生产队参加劳动的社员都那样?我不知道,但我读刘恒“狗日的粮食”的时候,感受特别深,可能全社会都是那样的吧。如今,家长发愁的事是房子,但绝对不是没有房住,而往往是给孩子结婚,或者在城里安家,真正像七八十年代的天津人住在“公管”里的还有吗?四十岁以上的人有几个没有房的?我不是说现在的房子已经满足了,只是说现在的人要求的更高了,不是想脱离饥寒交迫,而是想更上一层楼。社会发生的变化和进步是非常巨大的。以前的家长是在为生存而挣扎,他们不惜一切手段,而往往只为了一个最简单而又最重要的事:吃!

不是吃饱,是活着。只要一家人能活下去就行,至于吃什么,住什么,大家不敢有,也没有更多的奢求。

经常有人说现在是自己买房,有钱就有的住,没钱就别住。过去是国家单位分房,还是过去好。我就想,分房的年代大家住的什么房?都住多大面积?都怎样装修?现在呢?那个时候的确是一块多钱,甚至几毛钱一斤肉,现在十来块钱一斤肉,从数字的对比上确实是过去好。但是,那个年代一个人一年能吃到几斤肉?消耗几斤鸡蛋?现在呢?

和年轻人说这些等于白说,他们不会相信。偶尔和母亲开玩笑,说她的草筐,说她那个时候是“贼不走空”。母亲骄傲的笑,说不那样都养活不了你们。原来,母亲的草筐背回来的是日子,是生活,是我们生活下去的希望,而母亲能为那个时候养活我们觉得骄傲,也确实值得骄傲!

是的,以前那样的社会不会再有了,我们的后代会过得更好。尽管他们总是不满意,就让这社会在不满意中前进吧。也许,不满意就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