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忆父

2010年10月13日来源: 网络文章经典散文

父亲是个孤儿,六岁没了父亲,十四岁母亲改嫁,退伍归来时一无所有。他为人正直、善良、勤劳,靠着自己的一双手,一点一点的打拼,拥有了母亲,拥有了一个小小的安身窝,之后又有了我的老公和小姑,一家四口虽清贫却其乐融融。

在我老公十五岁那年,母亲病重,两个孩子上学,一家人的开销,光靠几亩责任田能挣多少钱呢?父亲的压力可想而知。于是,从未出过远门的父亲,随同村十多个劳力一起北上到沈阳,在一个建筑工地上,开始了他短暂而艰辛的打工生活。此后,全家的担子,全落在了母亲肩上。眼看秋收在即,母亲的病却日渐加重,生活难以自理,只得发出了“妻病危,速回”的加急电报。只是善良的母亲怎会想到,此刻的父亲正在死亡线上挣扎。原来,父亲站在4楼阳台的跳板上抹5楼阳台底部时,突然从跳板上摔了下来,被工友送往医院,诊断为脑外伤引起的脑蛛网膜下腔出血,处于危险状态,必须卧床休息。父亲住院期间,无人订餐,无人护理,包工头留下有话,谁也不敢随意进医院护理探视。两天后,母亲的那封加急电报送到了包工队,包工头手里。按常理,这种事情是不应该在这个时间让父亲知道的。因为这十分容易引起病人情绪波动,加重病情。但包工头以“怕承担责任”为由,直截了当把电报交给了父亲。父亲经受不住沉重的打击,病情急剧恶化,出现了入院以后从未有过的抽搐、躁动不安、无法输液输氧,生命垂危。而此时,医院却找不到父亲所在的包工队。两天后,包工头在多方压力下来到医院,却因不愿支付足够的医药费而与医护人员发生争执。当夜,尽管医院全力抢救,父亲还是于中秋节凌晨一点多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永远的留在了沈阳。

九月二十日,农历的中秋节,一个本该欢喜、团圆的日子。可怜的母亲,望眼欲穿,等来的却是父亲死亡的恶噩。从此以后,每年的中秋团圆夜,也就成了父亲的祭日。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只是于我们来说是倍伤感、倍心痛,倍思忆我们苦命的父亲:

“明月不长圆过了中秋终是缺,

高风安可抑为何一别再难逢。”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