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

2010年10月23日来源: 网络文章原创文章

一夜风雨过后,那座老房子塌了半边,房顶半搭下来。我正疑惑怎么没有人来管理这个旧房子。这座老房子正好座落在我婆婆家的前面,听婆婆说那屋的“更晨阳”回老家好久了,大约七八年的光景了,这不前几天还说这一片老人搬得搬,“走”得“走”,已走得差不多了,“更晨阳”是她刚搬过来时相处了几十年的老街坊了,儿女孝敬就到儿女那边去了。那年“更晨阳”刚搬走,婆婆好一阵不习惯说是少了个说话的人儿。

我依稀记得“更晨阳”的模样,是一位典型的农村妇女样,矮胖的身材却有着结实的身体,厚厚的嘴唇透着朴实的样子。因为总是“更晨阳”挂在嘴边,见到人的第一位话就是“更晨阳,你上哪去”“更晨阳,你回来了”“更晨阳,你吃饭了?”带着浓浓的混合方言,我不知道她是山东的还是安徽的,时间长了大家都拿这句口头语称呼她了。

听人讲,“更晨阳”有五个子女,三女两儿。儿女过得还算不错,起初有两个在身边,另外三个因为林业不景气但到南方去闯荡了,后来身边只留下了大女儿,小儿子随着那个发展好的二女儿去了南方。“更晨阳”才两口特别能干,过着简朴的生活,儿女们也孝顺,过年过节邮钱的邮钱,买东西的买东西,她总是把搛下的钱给条件不好的孩子,自己却总也不舍得吃不舍得穿的,一件衣服能穿好多年。就在儿女要接老两口到老家享福的时候,一场子灾难不幸降临了,老伴去将收拾的一大推车废品推去卖点钱时,在一个拐角路上被一辆车撞倒了,老伴被好心人送到医院抢救,昏迷了两天,醒来后却不能动了,也不记得肇事的车了,因此只有自己负担医药费。儿女来接老两口,听说是抬着单架走的。这座老房子就交给了大女儿看管。

听说林业局进行棚户区改造,明年就能改造到这里,直到塌了房子,才又听说这个房子早被大女儿卖给了别人,大家分析大女儿是不缺钱的,就是懒得经管。那老房子也实在不象样的。没有住也就成了废墟,杂草丛生,也成了垃圾堆,前不久新来了社区主任,带人清理了垃圾,还竖起了“禁止倒垃圾”的牌子,这里才干净了许多。

这天我到婆婆家,忽然听到熟悉的声音“更晨阳,在家吗?”婆婆说这不是“更晨阳”吗?她以为听错了,但是看到家门口站着几个人,立刻迎了出去,“你怎么回来了?”婆婆惊喜的发现“更晨阳”站在自家门口,旁边是她的两个女儿和小儿子,“更晨阳”八十多岁了,走路依然硬朗,而她的大女儿却需要人掺扶了。她们说要到院里照他家的老房子,小儿子拿着数码相机在不同角度拍了又拍,婆婆与她们寒暄过后让进屋,二女儿拿出手机给老邻居们合影,说是留个纪念,这次回来以后也许不会再回来了,“更晨阳”说话依然是浓浓的方言,当婆婆问起她伴的情况时,她说很好,回老家后伺候得还好只是不能起身,精神还好。二女儿有一双儿女,女儿出国在加拿大念书,二女儿拿出两部手机翻腾出孩子们的相片让我们看。看到了孩子们长得精神灵气的,婆婆直夸赞。“更晨阳”听了乐得合不拢嘴,看来她过简单而快乐的生活,这就是一种幸福。老人有些遗憾的说“要不是儿女不让我在这,我觉得在这住着挺好的”。她说“现在林业局变化真大呀。只这几年功夫,这边的路也是水泥路,说不定明年在这还能住上楼房呢。在家那边我就一直想回来看看,这不正好趁办“五七工”的机会回来看看,孩子们不放心跟我回来了,还有一个在家伺候老伴,也让他们看看这的变化。”是啊,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热土,哪怕这里贫穷,哪怕这里环境艰苦,但这里毕竟是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