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美文

2008年12月31日经典散文
  在世事的纷扰中,我们常常压抑着自己的心灵。也许是因为现代社会太多的艰难也太多的诱惑,太多的障碍也太多的机遇,太多的失落也太多的可能,我们被世俗困扰,拥塞其中,不能喘息,不能停歇;那些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是非厉害、恩爱情仇都无所不在地牵动着我们的心灵,如同一根绳子越揣越紧,那样无形有形地缠绕在身上。

  对于文学小说,我一向推崇正宗的文学作品。我喜欢看世界名著,看那些名家妙笔生花的经典描述是我兴趣最盎然的时候。对于各类文学小说,我都喜欢拜读,沉浸在小说人物的喜怒哀乐中,或喜或哭都是一种享受。

  流连于网络也已经有好几年了,我只喜欢在网络里写写一些散文或心情随笔,也极少看网络小说,总认为网络小说绝然不可能有正统的文学小说情趣。去年在树下,偶尔看到一部《满城飞絮》的网络小说,当时的作者只写了十几章,我看出了情致,竟然喜欢看网络小说了,那部小说人物简单,但关系确实错综复杂,爱恨情仇渲染得淋漓尽致,让人欲罢不能,心绪随着人物而大起大落。真正的好作品,应该是能与读者的感受产生共鸣的,这部小说的情感紧扣心弦,人物描写生色,不失为一部好作品,可惜的是那时,我未能看完这部作品,心中往往有几许的落寞和惆怅。

  这些日子,在好心情的长篇小说连载中也有一些好作品,如《借我一支香烟》、《离婚女人日记》、《五瓣丁香花》、《红尘有爱》、《纱魂》等等,这些都不失为一部好的长篇连载,我都每章必看,必品读。

  每一部小说都倾诉了作者的情感,读者只有走进文字中,才能真正地与作者交流,这就是品读。

  单从品读《借我一支香烟》来谈谈我的品读感受吧。

  这部作品不难看出是作者的倾心之作,作者仿佛在编织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将网中的几个都市男女的情感都编织得扑簌迷离,让作品的情节以生动曲折取胜,细腻的表现手法,艺术地塑造了一些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在反映疲态的都市生活时,也反映在这个时代中青年男女追求爱情时的困惑和最终大彻大悟。故事所纠结在一起那些伤害和被伤害,那种痛苦的,病态,疲乏的伤痕都在纸上划出道道爱情的斑斑血痕,读者跟着为之心碎,落寞,哀痛,都是一种莫大的悲伤。还有贯穿在情结当中的人物对人生得与失的一些问题的看法都可以说让这部小说的艺术创造得到更高点的提升。

  这部小说主要的人物只有夏雨寒,夏雨烟,李若生,他们情感的纠结是这部小说让人所追逐的地方。雨寒,雨烟是一对同父异母的姐弟,而他们都对彼此有感情,却又彼此伤害。李若生是爱雨烟的,但他给与她的只是那一丝温情,雨烟对他也没有真正的爱情,只是想从他的爱情里找到一丝温暖,这是她缺乏温暖的家庭生活所致,而她所爱的人却是雨寒,一个让她既爱又恨的弟弟。正是由于他们的特殊身份,让他们对自己的感情不敢轻易表白,对于这份感情他们从不报多大的希望,只因为他们不属于同一类人,一个富家小姐,一个是落寞潦倒的男人,还有他们的姐弟关系,都让他们对于真爱退却。这就是作者揭示的爱情可悲性。也从这些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的失望中,引起读者对真爱的深思。这是作品的成功之一。

  作品的成功之二在于:作品以平实的诉述文字中,不仅飘逸着一曲荡气回肠的悲欢离合恋歌,还有那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更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文字魅力,抑或更有沉淀着某种人生的哲理。

  “背向你,我便看到了黑暗。”作者一语道破爱情的天机,爱情就是这么折磨人心,当看到那落寞的身影渐渐远去,心灵的伤痛如暗血涌动,天塌下来了,昏天暗地的一片,将人物的心理活动都全然描绘出来,这不是一般的写手可以拿捏得如此到位的。

  “沉默,极力掩饰,生怕他看出自己的伤心,自己的狼狈,还有那些害怕,有着千丝万缕的原因,这样的关心,她只怕,将自己的防线打破。”不难看出,作者运用纯熟的笔法,将雨烟的心理矛盾描述得绘声绘色,让人饶有兴味去了解这位女性,去挖掘她的内心世界。

  “独自地行走,是在找寻还是在遗忘?”人生有很多的无奈,不得不行走,为了当初的梦想而去寻梦,为了遗忘那些残缺了的梦,不得不行走。作者在淡淡的话语中讲明人生还是在于不断地远行,找寻中走向幸福。“人的的一生,就在一瞬间,被一个人牢牢套结。”人生即使走过许多路,遇到许多人,碰到许多人,可往往都是在一瞬之间决定一切,放弃一切。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作者的笔下随手便来,如果没有这样的深切体会,怎有如此深刻的生活意涵?

  这部小说成功之处还在于人物的对话,情节的巧妙构思,环境渲染的气氛,语言的散文化等等都表明是成功的。实际上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这部小说都是值得一读的精彩之作。

  一部成功的小说,作者无论处于怎样的写作背景,它都有这时代的痕迹,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小说是艺术的再创作,是作者心灵的表白。

  走进作品,品读作者心灵,我想在人物形象的身上一定烙下作者的一些生活经历与思想历程,才使作品有如此富有生命力。就像史铁生一样,他的苦闷和心灵的压抑都是因为当初生活残酷而造成的,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才能写出《我和地坛》这样优秀的作品。大多数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人生历程的再现,许多作家说过,苦难也是一本书,生活更是一本书,经历多了,才可以描摹的更形象,更生动,更精彩。如同鲁迅这样的语言大师,他的作品也是与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历程有关。像其《呐喊》这部小说集的序里说的那样,寂寞如一条缠绕在身上的毒蛇。鲁迅先生在父亲去世后感受到世态炎凉,才另找新的出路,到南京水师学习,又让他茫然,然后又选择学医,为的是医治像父亲一样被误诊的人们,可当他看到中国人被杀之时,那些站在外面的看客却一脸的漠然,并且开心叫好。这是鲁迅先生才明白只单救治人的生命却又无法救治人的灵魂是不能让中国人走出黑暗的,于是就弃医从文,要用文艺来想麻木的民众呐喊,要用文字是民众觉醒。

  品读过不少文学作品,发现作者都是在思考中孕育了经典文字的。像《借我一支香烟》我认为就是作者的心灵之作,用心打造出来的精品文字。在小说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以清醒的头脑,深刻地看待生活,那些缠绵伤感之情跃于笔端,这是入乎其中而又超乎其外的悲情渲染,让人不得不与人物产生共鸣,与作者来一次心灵的对话。

  走进作品,品读心灵,读者不难看出游走在文字间的道道暗伤,那伤痕是作者内心深处打下的生活永无磨灭的烙痕,或少或多的展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触摸到作者心底的柔丝。那些心灵的表白一直都是隐藏在生命深处的东西,平时我们不敢面对,只有在文字里我们不经意地才会展示那一片易感伤的、深情的,灵性的自我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是独有的,一切的社会经历都化为人生的经历,一切逝去如烟的往事都记忆如新,依旧活着,一切的悲欢离合都化作了刻骨铭心的诗,那些隐蔽的伤痕就会在文字间游走。文字保存了人生的记忆,洗刷了自己的灵魂,重温了人生的梦之乡。

  心灵的表白,是艺术的起源,文字的创作才是赋予生命的活力的,作品才是鲜活的。倘若艺术拒绝心灵的表白,那它就缺乏了冲击力,这样的的艺术创作便是乏味的受罪了。

  因此,每一个作家,每一个写手都是用心灵与读者的对话,这表白的过程可是宣泄,是倾诉,是絮语,是呼喊,这才是文学的生命方式。

  走进作品,品读心灵是看懂文学的方式,品读《借我一支香烟》亦要如此。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