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面乡情

2009年02月04日来源: 互联网经典散文
每当我买菜路经手工制米面﹙学名米线﹚的摊点前,就油然而生“鸡汤下米面,三碗又何妨”的强烈食欲和家乡的浓烈乡情。

记得那是瓜果飘香的金秋十月,适逢表弟迁进自家新盖的三层楼房。这在农村里可是件顶天立地的大事,亲朋好友是不请也要自到去庆贺一番的。那天晌午,我们姐弟三人,带上上等贺礼,从巢湖赶到了襄安镇刘庄自然村—小时候经常来玩的姑妈家。

改革开放后,家乡农村发生了巨变。车进刘庄令我们眼前一亮:二十多年前的满目凄凉、歪歪倒倒的土垒墙、稻草顶、泥地面的破旧农舍基本上被装潢考究的新式楼房所取代,让我们久别归来的姐弟们都找不着北了。传统的水稻田里改种了蓆草;路边是生产名震遐迩的《中国凉蓆》出口的精制草蓆编织厂;人工挖掘的水产养殖场里,水面上一排排整齐的淡水养殖珍珠吊蚌浮标;身后宽阔的马路上,不时有挂着当地牌照的高档宝马、奔驰、和一些不知名的国产豪华私家轿车鱼贯而过。我们三人不约而同地喊道:“大变样了!”热心老乡引领我们来到表弟新宅前。

因为庆贺的来客较多,家中已人满为患。表弟也一改以往农村遇红白喜事就在门口晒场搭锅垒灶办酒席的传统,改在附近的路边酒店包席谢客了。散宴归来,表弟夫妇带着从外地打工赶回家的一双儿女,就在若大的厨房里云天雾地的为我们赶制从小就最爱吃的米面。这下可把我们给高兴的,看他们忙的团团转,我们姐弟仨也挽袖捋胳膊的帮起忙来。

爱吃米面是沿江江南及西南一带的民俗传统。小时常跑到姑妈家吃青菜下米面,只知道好吃,可从未见怎做的。这次可是全流程的长了见识。经表弟介绍才知其工序还真不少呢:首先选上等的籼米和糯米,按籼七糯三配比淘洗干净,再按水、米1.5比1的大概比例浸泡两小时以后,带水磨成颗粒很细很细的可搅动的生米糊,把稀糊舀进铁皮打制的长方形平底蒸盒里晃动,让稀糊刚好把蒸盒盒底沾满,放进沸水锅里蒸五分钟不粘手即可出笼,将蒸熟的半成品即薄薄的晶莹透亮的米粉皮晾成半干时,再卷成筒状用刀切成细细的条状晒干,这才是手工制成品米面。只要首次晒干并保持干燥,可存放一两年不生虫、不霉变。要吃时用清水泡软,就鸡汤或荤汤下面味儿最好,春夏秋冬、老少咸宜。在农村更多的时候是用于妇女分娩后食用,可消食健胃进补。表侄女看我们姐弟仨个个忙得汗流颊背,口干舌燥,就把刚出笼的热腾腾的米粉皮,作了三碗白糖芝麻拌粉皮,三碗麻辣酱粉皮,不知是饥肠漉漉还是拌粉皮又香又甜又辣,让我们几近狼吞虎咽地一扫而光。

农村变啦!草房变楼了、穷村变富了、村民变爽了、情感变浓了。更可喜的是承载传统文化的民俗民风、真诚友善的亲情、乡情没有变。在中国特色小康社会的新农村里,让我们久违了家乡习俗的城里人,久久地沉浸在甜蜜的乡情中。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