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朗读中救赎灵魂

2009年03月11日来源: 互联网原创文章
电影《生死朗读》根据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目前这部作品不但已经被翻译成39种语言在全球卖了上百万本,而且还是第一本登上《纽约时代》畅销书排行榜冠军的德国小说。

这部饱含着爱,罪恶,秘密与救赎的故事片在打动全球无数读者的同时,也深深触动了我的心。

虽然事关二战与纳粹的影片多如牛毛,但《生死朗读》对那段惨绝人寰往事的观点非常独特:它不再关注那些惨无人道的罪行,也没有惨烈的画面作为刺激,而是全心全意把焦点放到了普通人身上,通过他们的转变来折射出那段罪恶的往事。

  看完《生死朗读》的人几乎都为主人公汉娜的悲惨命运而潸然泪下。也许很多人提及二战中纳粹灭绝人性的表现,去关注的都是一些惨无人道的罪行,但影片用了另一种触角,导演关注的是在战争中,一些普通人的所作所为,以及他们对这个战争所带来的影响。也许并不是每个人生下来就注定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更多的人会像汉娜这样,不自觉的参与到一个罪恶当中,并且自己也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他们也是受害者,只是从来就没有人关注过他们。这部影片提供了这样的思路,我们终于可以明白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里,更多的事实真相。

  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处在盟军和苏军的管制中,万事萧条,百废待兴。生活在柏林的15岁少年迈克·伯格患上了猩红热,但他仍然时不时的坐车到很远的图书馆中找寻自己爱看的书籍,对于这位身处战后管制区的少年而言,这是他仅有的娱乐。迈克在公车上意外结识了风情万种的售票员汉娜,这位比他年纪大得多的漂亮女人,在青春期少年迈克的心目中是最让他魂牵梦绕的人,但是他也并不敢与汉娜攀谈。直到有一次路上迈克的猩红热病发,汉娜将他送回家,两人才开始渐渐交谈起来。病好的迈克前往汉娜住的地方感谢她的救命之恩,在汉娜的屋内,迈克第一次感受到了非比寻常的快乐。

两人的关系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情欲变成了爱情,他和汉娜私下见面的次数越来越多,两人在汉娜的公寓中度过属于自己的快乐时光。汉娜常常叫迈克带来不同的书籍,然后慢慢地读给他听。同时,汉娜还监督着迈克的学业,并不允许他就此荒废自己的功课。可惜两人毕竟年龄相去甚远,迈克和汉娜的矛盾渐渐爆发,开始有了争吵,而汉娜在迈克眼中也变得不可理喻和歇斯底里,因此迈克开始和其他女人暗中交往。终于有一天,当迈克前往汉娜的公寓,发现已经人去楼空,这段无果之恋也走到了尽头。

我们都知道,汉娜是一个很自闭的人,没有亲人朋友,当然也没有性伴侣。这样的一种生活环境必然造成人心理欲望的释放,她可能不容易得到爱情亲情和友情,但生理上的冲动却可以趁机解放。一定程度上也是心理压抑的释放。而且心理上的不识字的自卑也让她对朗读产生了极高的兴趣,她想改变,但更想听到朗读。她的那种细致、刻板的德国风格,让诚实的她也吃了苦头。她的职业精神和坦诚让我为之一颤,让我对什么是良心产生了怀疑,我们能说她的罪很重吗?

《生死朗读》本身应该属于一部爱情故事片,然而这个爱情故事却涉及到了比爱情主题更高的内容,对于战争的反思,对于人性的反思。汉娜不愿意别人知道她是一个文盲,就像迈克说的,她害羞。汉娜不希望别人知道她不识字,她希望自己能够像普通人一样被对待。迈克一直都深爱着汉娜,最终他选择了帮助汉娜保守这个秘密。

为了保护这个秘密,你可以做到何种程度?这是影片《生死朗读》所要极力表达的爱的真谛。因此归根结底,影片的大框架始终都是一部爱情电影。迈克为了保护这个自己最爱的女人,他可以忍受长时间不与她见面,可以忍受她把自己投入监狱。他知道汉娜喜欢读书,但是却苦于不识字,他离了婚,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开始用录音记录自己朗读的著作,将一盒盒磁带邮寄给狱中的汉娜。

影片中大卫和凯特的多场激情戏的确是以性为切入口,那么大的年龄差距却发生地似乎合情合理。他们的表演丝毫不会让人产生异样的感觉,在我看来这是影片营造的特殊氛围的原因。在这样一种即便是夏天也感到潮湿干冷的环境中,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和一个单纯冷练的少妇,以纯粹情欲萌发的情感,在温良的澡盆中,在赤裸的交欢中,甚至在那次外人眼中的“母子”郊游中,都不会显得别扭,相反,正如这段情感对两个人一生的影响,他们在此后的一生中,似乎都在怀念和支撑着这份情感。导演对于这样一种情感的坦诚把握和演员对于这样一种情感的微妙诠释,都淡化了这份畸恋本身不协调的作祟,反而让我们感动。然而,真正带我们穿越情感命题的是影片真正主题的引入和升华。当这份畸恋不可避免地出现失和冲突时,汉娜选择了悄无声息地离开。时隔多年后,迈克作为法学院学生参加审判二战中纳粹罪行的听证会时,他惊愕地发现汉娜竟然是被指控谋杀300名犹太人的战犯。至此,支撑影片后半部也是带领整部影片升华的两大主题出现,其一是对那段黑暗历史的人文反思,另一个便是对于知识这一命题本身的思考。

法庭上的汉娜,她并没有像其它一同被指认的罪犯一样,否认自己的罪行,而是坚定异常地坦诚一切。“是的,是我做的”。我们在惊异于她“冷酷”“无知”的态度时,也不免跟随她一同回望那个所有人看来都愤懑的黑暗时代。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多少无辜的犹太人被纳粹分子惨绝人寰地屠戮。汉娜也是刽子手之一。的确,看过电影,我们不能因为她当时的无知就原谅她,像影片中那个幸存的作家一样,绝对不会宽恕她。然而突破个人的道德情感规范,而上升到一个狂热时代的集体无意识来说,汉娜自身不也是一个悲剧和受害者么?她执拗遵循的规范,她坚守的职责,竟然是她眼睁睁看着300人被大火烧死的辩词。她那句诘问大法官的话,换了你,你会怎么做?其实是会让所有人无语的。习惯了站在一定道德高度和“他人”视角来批判审视别人的集体,难道不是我们的悲剧被一次次复制的源泉么?想必导演和观众,包括你我也绝对不会宽恕和原谅汉娜的作为,可是她却是能够被理解的。而且她的例子也是能够被我们,被时代警醒的。

迈克这个角色其实是夹在历史、情感、道德、理性之间的感知者。他与汉娜的那种情感让他相信汉娜的为人,他对历史的理性认识却又让他无法回避对于汉娜们的道德批判和法律批判。因此影片中在宣判汉娜无期徒刑时,迈克难以掩抑地留下两行热泪,以及他目睹审判过程中的慌乱无措神伤,还有他去探望汉娜可最终转身离去,这都让整部影片提升了人文关怀的力量。像是蒙着眼睛的象征着法律的女神一样。我不想附和说这是导演身披的温情的外衣,因为在我看来,这恰是这个导演在坦诚面对历史时心中怀有的爱和力量。

关于影片的另一个主题,也是贯穿影片始终的表象上的主题:朗读,却让我们得以从更多一层和另一个侧面来看待汉娜和迈克这两个人物,以及整部电影寄予的深思。汉娜和迈克认识时,让迈克给她朗读小说,只有这样才和他做爱。而当初她在看守犹太人时,也选小女孩给她读小说。其实汉娜是非常渴求着知识,她听小说时开心、哭泣。

影片最后,离了婚的迈克心中始终无法放下汉娜,他录下一本又一本自己朗读的书,寄给狱中的汉娜。汉娜也开始学着读书识字。在入狱20年后要出狱时,迈克来看她,他问汉娜,你会回想以前的事么?汉娜说在审判她前她什么都不想,想也没用,因为人死不能复生。迈克说她没有理解问题的所在。汉娜说她明白,她学会了识字。几句简单的对话,其实给予了我们最朴实也是最深刻的思考,在我们面对难堪的过往时,有时更是要用建构的、正确的心和知识去面对未来。因为逝者已矣,来者可追。影片中有一句很不起眼的话给我印象很深:保密这个观念是西方文学的核心。人有的邪恶,有的高尚,这导致他们不愿公开。其实真正想想的话,我们在朗读我们的人生,面对我们的历史和过往时,有多少是我们不愿公开,放在心底作为秘密的呢?生死朗读,想要朗读生死,却真的在于你有多坦诚……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