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怀若谷度人生

2008年12月30日原创文章
最近高三复习课,讲到苏轼的《赤壁赋》,在一堆散乱的材料中翻出以前上课的讲义,看着勾勾画画处,想起那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也是第一次讲文言文,讲苏轼的人生讲的那么多。也许就是那个时候,才真正喜欢上自己教授的这门学科。也找寻到生命的方向和大学时候对唐宋文学痴迷情感释放的方式,那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一种对学生人生有益的态度和情感传递给他们。我庆幸自己工作时间很短,但是一直都在这样做。这是我的第一节课:

苏轼和王安石曾经同朝为官。王安石时任宰相之位,而苏轼只是在地方任知州。王安石推行新政,苏轼持反对的意见,为了排除异己,王安石千方百计找理由上奏朝廷,将知州苏轼贬为知县,遣往偏僻的小城。不了数年之后,推行新政失败的王安石也因此失去皇帝的宠幸,被恩准告老还乡。显赫一时的他只好隐居,曾经前呼后拥的属下为明哲保身而纷纷选择远离他,曾经迎来送往、门庭如市的王安石此时品尝到人走茶凉的冷漠。而当初被他奏请遭贬的苏轼仍在知县任上。听到王安石被贬的消息,苏轼宽宏大量、不计前嫌地主动写信给这位自己曾经的政敌。信中对其遭遇予以宽慰,同时追叙往日友情,勉励王安石振作起来。后来苏轼又升任知州,上任途中,苏轼特意赶到王安石隐居处看望他。两人一扫前嫌、彻夜长谈、互相勉励,从此成为最知心的朋友。两位文坛巨人之手重新握在一起,共创了一段文坛佳话。这种虚怀若谷,乐于忘记的胸怀和精神一直为历代所传诵。

乐于忘记是一个人成就大事的基本品格。只有虚怀若谷才能放下包袱,给心灵松绑;也只有乐于忘记才有轻松的心情,才能阔步前进。试想,一颗被怨恨、愤懑、报复压榨的沉重心灵怎么去成就大事又一句话大家都非常熟悉:“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也许你生气的时候人家早就忘记了;也或许你生气正是人家所希望的;再或许你因为生气失去许多有利于自己的机会。人与人交往,是不是书友的事情我们都应该很快忘记?不是的。古人云:“人之有德于我,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不可不忘也。”别人对我们有帮助,千万不要忘记。俗话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我们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反之,别人又愧对我们的地方,我们切不可睚眦必报,应该乐于忘记。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