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精选
必读社 > 美文 > 经典美文 > 正文

秋风起时菊酒香

作者: 秋水不语2019/11/29经典美文

秋风起时菊花黄,九月初九是重阳。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我来说,重阳是一个温暖而又沉重的日子。

儿时的家,在北方。喜欢花草的母亲把个小院子侍弄得像花圃。沿着院墙的一周,是多年生的野菊,泼泼实实地长着。秋风乍起时,花就开了。一枚枚硬币大小的花朵,洁白的瓣金黄的蕊,一阵阵淡香在庭院弥漫。

菊花开得最好时,是要采下来的,在通风阴凉处晒干,留着泡茶,做菊花枕。

九月九,也是要采菊花的,为的是酿菊花酒。

菊花酒是重阳特定饮品,在我家有着别一番意义。父母都是异乡人,且长辈都已过世。去家千里不得回,使得这个节日有些感伤。或许还因当地没有登高的习俗,所以我们家过这个节,其他一样没有,就是晚餐时会温上一壶珍藏了一年的菊花酒。父亲爱酒,每晚都会饮上一杯。九九这一壶,不同于平日,除了父亲喝,母亲也会陪上一杯,父亲也会用筷子蘸上酒,让我尝一尝,甜甜的,微酸,有隐约的菊花香气。更重要的是,母亲会在案桌上,也奉上三杯,还有三支线香。大概是遥祭家乡与祖辈吧。

菊花酒的酿制很讲究,也很隆重。首先原材料就比较稀少。酿酒需要江米,也就是南方人说的糯米,还需有酒曲。江米粮店倒是供应,可是极少,母亲却总能存下几斤,酒曲也不知道是怎么淘换来的,反正都宝贝地收藏着。

要酿酒时,母亲先把个粗陶小坛子洗得干干净净,用开水烫过控干。

九月九那天,一大早母亲带我采菊花。我们沿着院墙,采摘花瓣刚刚舒展的新朵儿。母亲还采摘新鲜嫩绿的叶片。一起用清水洗过,摊在小圆匾上沥干水分。

江米中要掺进一半大米,淘洗后,泡上半个小时,然后与菊花掺和在一起,摊在蒸锅里隔水蒸。蒸好后打散晾凉,撒上酒曲,还有一些白糖,拌匀装坛。重要的是要在坛子里拍实,还要在中间做一个窝窝,还用干净的筷子顺着窝窝插到底,形成一个深洞。然后把坛子口密封,放入准备好的棉窝里,盖好,放置在厨房的灶台旁。整个过程,全是母亲一个人操作,我在旁边看着,是不准动手的。母亲说,酿酒喜干净,不仅不能有脏污,连一星星油花也不行。这样才不会坏,才会出酒。

北方的秋天,已经很寒凉了。年幼的我总是觉得要过很久很久才出酒。母亲揭开坛子时,一股甜香的酒气就弥散开来。我凑过去,看到清清如水的液体溢在那个凹下的窝窝里。母亲早就备好了玻璃瓶子,再用烫过的勺子,把酒澄出来装好,用蜡密封瓶口,留待来年的重阳节。当然,母亲也会留出一碗,让大家品尝。

父亲没有什么文化,对习俗却很是在意。不过他主要是按河北老家的习惯来。父亲年少离家谋生,他或许是用这样一种形式来寄托他对那遥远的故乡的想念吧。

母亲粗通文墨,会讲故事会读诗。她带着我做任何事情,都会配上一段。“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香满缸。重阳花糕送闺女,还有两只大面羊。”

“面羊是什么?”母亲跟我解释,就是用面捏成羊,摆在糕上。因为蒸糕会用果仁铺上一层,还有着面羊,所以叫花糕呢。

后来我上学了,读到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每读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母亲神色就怅怅的,说真好听,俺们老家把重阳节就叫作“茱萸节”呢。听了这话,我特别高兴,就会反复背诵,母亲就入神地听。长大后,我也身在异乡,才体会到,彼时父母的怅然。那每一个节日,都是父母思乡的日子啊。

年年重阳,岁岁重阳。不知为什么,心灵手巧的母亲从来都没做过重阳花糕,唯独菊花酒年年做,也是因着父亲的嗜爱吧。老一辈的人,从来没有说过卿卿我我的话语。他们的深情,都潜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了。

后来,合家迁徙到了中原,住集体宿舍。住处简陋,没有了小院子,也没有各色花草。未及两年,父亲在异乡的深秋故去。从此家中再也没过过重阳节。

母亲年迈后,一直和我同住。每日里娘俩闲聊种种,就说起菊花酒。我遗憾着自己的笨拙,母亲告诉我,还有一种菊花酒,非常好做。那是因为有一年带我去外地哥哥家,过了重阳才回来,来年的菊花酒就没有了着落。于是母亲就把晾晒好的干菊花,用白酒泡上。没想到,这样的菊花酒父亲特别地爱。可惜后来父亲不在了,母亲也用不着做了……

秋风起时菊花黄,九月初九是重阳。遥知家乡亲人远,菊酒芬芳至天堂。

年年重阳,岁岁重阳。倏忽间,母亲也离我远去了,而我已是母亲当年的模样了。日子越来越适意,可是却觉得味道淡了很多。闲翻诗书时,看到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记载,汉高祖时,宫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暗地里思量,莲饵、菊花酒,这些蕴含了草木精华的食品,能使人长寿,或许是因为它们汲取自然土地的神韵,保持了洁净的本性。人们在红尘俗世间匆匆碌碌,却寄望于草木芬芳可以清洁我们的肠胃以及思想,所以才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吧。

“九月采菊酿酒香,来年开坛又重阳。畅饮何必陶隐士,难得佳节入醉乡。”读着陶渊明的这一首饮菊花酒,我想念母亲的菊花酒,想念那一段清贫却美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