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接地气”

作者: 杨虎2017年09月07日来源: 保定日报社现代散文

去海滩游玩,大家都喜欢脱掉鞋子在海滩上走一走,感觉心情特别舒畅。为什么?因为接了地气。近几年来,“接地气”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流行语,且人们欢迎“接地气”。

翻阅《辞海》有释:一曰“地中之气”。出自《礼记·月令》,孟春三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二曰“不同地区的气候”。出自《周礼·考工记》,“橘逾淮而北为枳,鸜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由此可见,古人对“接地气”一词语早有解释。

而今,“接地气”意指接地中之气,或者说要适应特定的地域环境。引而申之,也就是说,在自然界,只有地气和天气上下相接,才有春暖花开,才会出现生机蓬勃的状态。在政治、艺术等领域,指广泛接触老百姓,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不能脱离人民群众,不能高高在上,“接地气”还可表示口语中的“靠谱”。可见,“接地气”与我们息息相关,不接地气的生命终将枯竭。

冯小刚是大家熟知的影视导演,一次电视访谈节目,当主持人提问冯小刚是如何做电影的,冯小刚深有感触地说,他之所以被广大观众认可和接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接地气”。由此可见,艺术作品如不接地气,不反应现实生活,作品自然也就失去了艺术活力,也不会得到观众认可。

“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真情实意地走近你,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这句话是中央电视台《走基层》的广告语,细细品味,不禁感触,接地气不仅仅是我们做人的操守,也是社会各级组织的信条。不接地气,终会使个人孤立,使组织脱离百姓。纵观自然、人生和社会的众生相,许多腐朽没落乃至腐败的现象无不源自不接地气。

我喜欢“接地气”这个流行语,愿人们都常在生活中接接地气。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