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草根

作者: 李英群2018年01月09日来源: 潮州日报现代散文

草根是什么?草的根呀!我们一直欣赏草,比如“芳草碧连天”、“风吹草低见牛羊”“草色遥看近却无”等,却没人注意到草根。没有草根,那“离离原上草”、就不会“一岁一枯荣”,更不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不过,有人旱就关注草根,还提出了“草根文化”的概念,我们就来说一说。

草根一词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原义是指同政府或决策者相对的势力,被称之为草根阶层。而现在被我们接受并运用的,却主要指一种与主流、精英文化对应的文化,即平民文化或大众文化。那么,既然已有平民文化的概念,怎么还要来个草根文化呢?因为草根更形象,更贴切。也许我们一段时间口号震天,影响到文化,那些“高、大、空”的语言充斥文坛,有关部门就提倡写手们:行文要接地气,紧贴生活。于是,草根一词就频繁出现于报刊上。草根,它就活在土壤中,最具地气,一直为最基层民众所创造并运用着,它与精英文化并存,各显姿彩。草根因为扎根大地,更富生命力。

我们潮州有座著名古桥,主流文化界称之为广济桥。广济广济,广而济之。惠及四方,桥名严正、高雅、大气;草根文化界称之为湘子桥,取自神话传说,活泼、通俗、易记。更因有个仙佛故事支撑着而显得有趣、生动。前者出现在典藉、文件中,后者活跃在百姓口头上。相比而言,湘子桥的土名更鲜活,使用得更广泛。

广州市几年前建了座电视塔,是该市眼下的最高建筑物,官方命名广州塔。因为它是这座大都市的地标建筑,完全有资格以城市名命其名,准确也大气。但草根阶层都称它为小蛮腰。也真够生动活泼了,真个接地气了。现在,几乎没人在口头上称它的大名广州塔。而口口声声小蛮腰,叫唤得特别亲切。谁更具生命力?北京城内那座央视办公大楼,刚一露脸就被市民戏称为大裤衩,尽管有关部门觉得不雅,不愿接受,但草根就是顽强,扎根泥土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裤衩!那座国家体育馆俗名鸟巢,倒是达到精英与草根的共识。

不久前到北京女儿家小住,算起来已十年未进京,那天想找个湿地散步。女儿说:去五颗铁钉塔,湿地公园就在塔下。

什么五颗铁钉啊?女儿手往车窗外一指:看,奥林匹克五环塔,像不像五颗大铁钉?啊,太形象了,塔尖上五环标志非走近是看不清的,而远远望去,天空下耸立着五颗大铁钉却是雄姿英发,分外抢目!

我不知你是否注意到我们这座小古城大街小巷上的公司、商场、店铺名号的变化?早先,即改革开放之初,也许受外地大都市命名风之影响,不少带着洋味,甚至从国外照搬,什么爱丽丝、威尼斯,什么雅典大酒店、左岸小区,洋而无味。并没因取个洋店名而兴旺。倒是樟林那家老姿娘海鲜生意热到着火。呵呵,新近其一侧出现个更土得掉渣的店名:涂泥海鲜!潮州府城西荣路那家肥姐白粥,最具传统潮州口味,这店名也十分潮味。不叫胖妞而叫肥姐,也许有一种地方文化的自信在。于是,我们看到“乌弟火锅”“老尾牛腩■条”的广告牌显然夺目。哈哈,什么老汉、阿肥也都粉墨登场。非常草根,颇感亲切。这可叫商业文化吧?精英与草根各展丰彩,相映生辉。

其实,这种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并存共荣的现象,历来如是,不是有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么?看看我们潮州,有个明代状元林大钦,留下的文化现象十分鲜明表现了上述观点,称之为“状元文化”啊:状元,魁首啊,他的文章自然很了得的,厚厚的6卷《林大钦集》,是我潮文化史上一笔财富,精英们一直在不断研究着。而在民间,几乎没人知道他那篇得中榜首的宏文《廷策论》,却对林状元敬佩有加,耳熟能详的都是他是个对对联的高手捷才,总是有人故意刁难他出个上联让他即时对上下联,在潮州妇孺皆知的当是“银湖院后虎耳草”他对以“金石宫前龙眼花”,真是典范,妙绝!更绝的应是薛中离这个进士乡贤,刁难有事上门相求的8岁林大钦对诗,那个苛刻呀,我看反过来让薛进士来对,定要“出糖”(露馅)。他竟要求每人四句,都要以“三字同头”起句,“三字同旁”承句,二四两句中,一定要含有头两句中的那三个字。薛的诗曰:“三字同头官宦家,三家同旁绸缎纱。如今穿着绸缎纱,乃为官宦家。”林马上对以“三字同头大丈夫,三家同旁江海湖。将来走遍江海湖,便是大丈夫。”不论是精英们研究林大钦诗文或草根们传播林大钦对联,都有个共同点:学习他的聪明才智,弘扬他的精神品质。草根文化中的林大钦,对我们的孩子肯定更有影响:少来不怕穷,读书不误人。

实话跟你说:我喜欢草根。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