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声望

2016年01月25日哲理散文

声望,简而言之,就是受众人仰慕的名声。公众的认可程度决定了声望的高低。古时的官场、商家、甚至绿林好汉都把声望看得比生命还宝贵。“人死留名,虎死留皮”,这是长期以来广受认可的价值取向。

对于名高位重者,声望确实是一把双刃剑。

春秋时期,左师向戌是宋国的辅佐大臣,位高权重。声望犹如一座高贵的桥梁,身边徘徊着多少低微的人,想攀附这座桥梁。宋平公有一妾,名叫弃,善于利用手腕,借助高官的声望替自己扭转舆论导向。弃出生时因为身长红毛被父母疑为怪物弃之堤下,后被宋平公母亲的侍妾收养,长大后颇有姿色。可是贵族们认为她是弃婴,瞧不起她。有一天,弃的仆人去遛马,左师向戌问:这是谁的马?仆人答:君夫人的马。向戌叱道:谁是君夫人,我怎么不知道?显然是明知故问。马仆回来告诉弃。弃备上玉器、锦帛、马匹等,让人送去。果然这一招灵验,事情办得柳暗花明,向戌后来就改口称“君夫人”。他的改口,代表了权威机构的认可。弃从此改变了地位和命运。

桥能带动裙带,搭救逆水行舟之人,通过桥顺利到达彼岸,欣赏无限风光。弃以高价购买了高官袍袖的一次挥舞,利用别人的声望,巩固自己的堡垒,化解了无可改变的身世宿命。因为,她巧妙地利用了人性的弱点,私欲膨胀的贪婪。官宦能否抵住诱惑,为一己私利断袍拂袖而去?在双刃剑的寒光里现出了原形。

孔子曰:来而不往,非礼也;往而不来,非礼也。来来往往,形成互动。不来不往难有楔机沟通。送礼者,礼物代表心意。受礼者,感受到被尊重。礼轻,肤浅;礼重,有行贿嫌疑。送礼者左右为难,受礼者面对尴尬。用攀附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尊重,未免有些讽刺。严以律已者,声望如冰雪,不轻易被逢迎拍马的形式所玷污。

中国向来不乏名垂青史的好官吏。他们俭以养德、廉以清政,把百姓当作衣食父母,肩负着扶助天下苍生的使命,在历史长河中立下好丰碑。苏轼文学造诣颇高,一生为官清廉、勤政为民。苏轼居住常州时,买了一所老房子,正要乔迁入住,后来听说该房子是一个老妇人的祖屋,因为被不孝子孙变卖,老妇人伤心欲绝。苏轼听说后,当即焚烧了房契,把祖屋交还给老人,自已租房子居住。换作别人,房子是正当购买所得,住了不触犯法律,也无关乎道德。但民心的忧苦牵动着苏轼的情怀,他不愿把个人的安逸生活建筑在百姓的痛苦之上。这样的仁爱施政,树立起了道德风尚。他身体督行,模范示众,以廉洁的灵魂,塑造了政治人生。苏轼为了阻止朝廷不利于民的“手实法”推行,上下奔走,不惜得罪高官权贵,最终被贬外放。但他“爱民如子”的声望,被镌写在西湖长堤上;如苏堤春晓,成为代代流传的胜景。

民心是一面雪亮的镜子,百姓心中自有一秆秤。

出于公心,声望与天比高;出于贪心,声望如尘土委地。好的声望如馨兰之香,缕缕飘入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好声望是种植在民间土壤芬芳的树,有风情有韵致有格律,在时间的天光下展现千年风华。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