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福寺

作者: 任艳2016年02月03日写景散文

绕东平湖而行,六工山贴着穹壁,如翠屏迤逦西去。过了山嘴村,至六工山西麓,山间一片殿宇毗连,就是建福寺了。建福寺始建于唐,朝代更迭,几经兴废,至今已历千年。

山门半掩,院内传出几声犬吠。毕老师在前,众人随其后。院里种了柿、核桃、石榴、蜀葵。墙上野藤披覆,阶前苔痕斑斑。

释悟修住持口念“阿弥陀佛”,从廊下起身相迎。老人气色很好,纳衣僧鞋,干净清爽。两位居士引我们进堂内落座,大家笑语晏晏,问住持身体可好,老人只说腰椎不太好,走路不比原先。住持看我面生,问我可是第一次来?我笑答是。住持师父说,阴历九月份,大家别忘了来吃柿子,这里的柿子和别处不一样,格外脆甜。

门外蝉声燎烈,木槿花、四季梅开得正好,小黑狗卧在石榴树下,慵懒地眯着眼。

大师兄镇上买菜回来,我和红厨房帮忙。洗菜做饭的水,是老师们捐资凿井的功劳。午饭是茄子、豆角、土豆和西红柿烩菜,每人一碗,滋味厚香。饭后继续工作。

毕老师和张老师,描绘的是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眉目慈柔,绀发垂肩,手执诸种法器,端坐七宝莲台。殿壁上,马老师与彦彦书写《心经》和《大悲咒》,小篆典丽,楷书敦朴,一笔一划,足见功力。王老师和壮壮逗笑,我和红在一旁啧啧赞叹。眼看经文书写即将完成,壁画也只等着色了。我和红虽是随大家来做义工,却帮不上忙,寺院里随意转悠。

建福寺分为岩上岩下二区。

岩下正殿配有东西侧殿。院中植桧、榆、槐,古木参天,繁阴遍地。殿堂内很静,香息幽微,尘粒在光缕中缓缓浮游。佛陀趺坐莲台,法相金身,慈悲肃穆。

光影斑斑点点,落在草丛和屋瓦上。小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梧桐树下,覆了半墙桐荫。石臼里蓄了雨水,砖缝里苔色青青。一只白鹭栖在高树上,未走近,就扑棱着飞远了。山坳里升起大片晴云,松柏蓊郁,蝉声似溪,潺潺流过耳际。

拾级岩上,只见殿阁恢弘,亭轩翼然,嘉木阴阴。迎面山岩之上,镌书朱红行楷“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殿西筑有亭轩,可望四野,一览无余。殿东原有明代所建钟楼,历经风雨侵蚀,天灾人祸,现已荡然无存,只遗石柱两根。一尊螭首石碑,碑额篆书“重修建福寺记”,螭龙盘亘,碑身赑屃不知去向。马老师讲,“螭首龟趺”碑刻规制甚高,建福寺当日之盛,略见一斑。

毕老师推开殿门,一股隔世的气息扑面而来。阳光从木格窗斜斜照下,一格一格,如光阴弹奏琴键。眼前赫然十余尊佛像,体态丰腴典雅,面貌端丽,双耳垂肩,头顶发髻为螺纹卷。背光处隐约可见彩绘,五色斑驳,这就是着名的“理明窝摩崖造像”。听马老师讲,历史记载中,殿内现存佛像,为唐代良工精雕细凿而成,其神采形貌颇具大唐气象,在金石雕刻中久负盛名,堪与洛阳龙门石窟媲美。红端着相机不停地按动快门。毕老师凝神不语,若有所思。彦彦点一根线香,静默合掌。

殿外,廓廓落落然,风树从容,绿荫匝地,树下堆积松果和干燥细枝。日影婆娑,凉风拂过惊雀铃。鸟群缓缓掠过檐角,飞向山后。山间深壑幽涧,杂花生树。耳畔松声如颂,若流水抚弦,唯觉两腋习习生风,飘飘若举。

我扶栏远望,山光水色尽收眼底。望平湖淼淼,望古刹错错,望深林蔚蔚,望僻径幽幽,望停云霭霭。西望阡陌绿畴,麦熟稻晚,寒暑春秋,四时风物宛如一幅桃源画卷,徐徐铺展。

寺内寂寂,忽闻梵音袅袅,仿佛从天而降,真乃幽境禅心,妙不可言!

日影飞去,已而黄昏晚照,重门半掩,大家辞别释悟修住持和众人,沿着湖岸一路南去。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