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有思想的虫子

作者: 王太生2016年07月30日哲理散文

人大概是一只有思想的虫子,唱歌、说话;啜泣、大笑,那些声音或高或低,断断续续地呈现。

我的一个朋友喜欢虫子。他在秋天的夜晚,失眠,就悄悄爬起来,跑到阳台上听虫子叫。此刻,正是天光云晓,一夜虫鸣合奏正欢,就像一支管弦乐队,到了即将谢幕退场的时候,虫子们鼓腮吹管,躬腰抚琴,鸣声如雨。等到太阳出来,露水褪消,虫子的鸣叫,便渐渐式微了。

虫鸣,是季节更替在草叶上的盛典。想想那些震颤在草木深处的天籁,如果秋天没有虫鸣,多单调啊。朋友说,站在秋天晨光熹微的阳台上听虫子叫,空气中有草木清香,你不知道,我的内心有多么安静。

一岁虫鸣,我清晰地听到的这只虫子翕动浑圆孔隙,一声悠扬,一声短促地吟唱,到了来年再听虫子叫,就不是今年这只虫子了。

今年的这只虫子,它去了哪儿?轻触弹跳,消失在一片扶疏草木之中,虽然草木清香依旧,但像从前遇到的人一样,再也遇不到了。

那些虫子,我想大概是蛐蛐儿、纺织娘、银铃子……那种浑然天成,流畅舒卷的对天鸣叫,哪怕是在无人的旷野,仍然不知疲倦,它们是瓜叶豆蔓下的俏皮居士,始终怡然自得。当然,有些虫子叫不出声,就像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只是不擅表达。不擅表达的虫子,你能说它不是一只虫子吗?

秋虫鸣叫的夜晚,适宜一个人躺在床上想事,清代采蘅子的《虫鸣漫录》,就是以高高低低,忽远忽近,断断续续的虫鸣为背景,在灯下写成的一部笔记小说。

中国的古画中,调皮的小男孩都喜欢虫子。三两个小儿,剃了桃子头,小手上捏着一根细细长长的草絮,脑袋挨着脑袋,在斗蟋蟀。

鲁迅的百草园中,有过对昆虫描述,“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多年前,我到绍兴时,曾在园内墙根寻找过那几只虫子,终未所得——那是1926年的虫子。

我在一个秋雨倾盆的早晨,留心去谛听虫子叫,这些小精灵偃旗息鼓。或者,叫声被雨声淹没,但是等到雨脚甫一停歇,虫鸣声便从粗蔬草叶间浮了上来。

虫子们在激越欢叫。它们有方言吗?或者说,它们的哼唱,有没有一个地域的乡音?比如,有类似河南豫剧、安徽黄梅戏的韵味。

一岁虫鸣,与往年并没有什么不同。有一天晚上,我在写东西,忽然就听到一只虫子,在屋角里低吟浅唱。估计是从窗外蹦跶进来的,或许是走错了地方,它要蹦进我的文字里吗?我寻了几次,走近时,声音戛然而止;走开过了一会儿,那只虫子又续续鸣叫,却不见踪影。且让它在我的文字里休息一阵子吧,真希望我躬耕陇亩的田塍里,能够有一只虫子的鸣叫。

人大概是一只有思想的虫子,唱歌、说话;啜泣、大笑,那些声音或高或低,断断续续地呈现。

我就是那只几十年前,从古城的青砖墙隙里蹦出的虫子,在我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中,仍然不知疲倦地鸣叫,表达着一个小人物,朴素而沙哑的歌吟。

秋天的夜晚,我在听窗外一只虫子的欢叫。想到明年这时候,就不是这只虫子了。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