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养

作者: 彭庆杰2016年10月04日现代散文

“锁养”,是我生造的一个词。我说的“锁养”,不是养鸡养鸭养猪养羊,而是养娃,即把婴儿锁在家里,父母去上班。现在看来这种近乎残忍的做法,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能说普遍,但也非个别。我家儿子就经历过“锁养”。

那时,我和妻子都在工厂工作。1967年8月,我们生下了儿子,高兴过后是忧愁。妻子56天法定产假满后必须上班挣生活费。儿子谁管?我被“造反派”下放到车间劳动改造,不能照看儿子。靠父母?我父母在三千里之遥的湖南老家,且要耕田种地养活一大家人,来不了西安。妻子的父母早已过世。请保姆?那时的保姆虽然便宜,但我俩的工资低微,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和接济两边家庭,想都不敢想请保姆。送托儿所?托儿费虽很少,但托儿所离家较远,试着放过一段,抱来抱去,遇刮风下雨,孩子容易感冒发烧,给孩子看病又得请假扣工资。思来想去,决定把孩子锁在家里,待大一点再送托儿所。

每天早上,妻子给孩子喂饱奶,哄睡着,盖上小被子,两边腋窝底下塞个小枕头,以免把娃捂了。门一锁匆匆上班去。工厂规定每天上下午各有半小时喂奶时间,妻子届时飞跑回家,给孩子换尿布(那时没有尿不湿)、喂奶,不管娃吃没吃饱,时间一到就上班了。有时孩子悔奶,满脸奶渍,妻子一见就哭,流着泪对孩子说:“你不该来到咱们这个穷家。不是爸妈心狠,实在是没有办法。”

为了加快回家喂奶的速度,我借40元钱买了一辆旧自行车。在部门生活会上有人批评我享受困难补助还买自行车,弄得妻子话少眼泪多,有苦难诉说。

家里锁着孩子,也锁着我和妻子的心。由于妻子牵挂孩子,思想不集中,酿成了一起事故。那天,妻子和同事去库房拉硫酸,下坡时,一桶硫酸滑出架子车,她急里慌忙去扶,结果硫酸倒在脚背上,脚严重烧伤,袜子都脱不下来,不得不住医院治疗。这真是雪上加霜。

孩子就这样一直锁了8个月,很少见阳光,只能在星期天才抱娃晒晒太阳。关于婴儿发育阶段,民间说是“三(月)翻六(月)坐九(月)爬爬”,但我的儿子出生七八个月还“软式”得很,有人还说“这娃老实”。我脸上挂出“苦恼人的笑”。儿子长大后体弱多病,与小时吃亏有关。为此我一辈子感到后怕、愧疚。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