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家风

作者: 刘卫星2016年10月11日情感散文

我的家乡在黄海之滨的苏北,是一个民风淳朴的小村落。我的家族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据家谱记载,我们家的家训是“重祠宇,孝父母,友兄弟,敬长上,训子孙,务本业,禁词讼,诫酗赌,诫不端,崇节俭”,这十句家训,言简意赅,一直是我们处世立身的根本。大学毕业后,我来到陕西工作,家族中的其他兄弟姐妹也都在全国各地安家立业,祖辈传下的家训也时常萦绕在心头。今天我想给大家讲讲我们家族舌尖上的家风,因为这小小的舌尖家风与家族的家训一脉相承,于细微处时刻为我亮起人生路上的灯塔。

舌尖上的家风是讲规矩、懂礼仪。在儿时的记忆中,父亲是特别严厉的,家里吃饭有很多规矩得遵守,比如不能把筷子竖插在碗中,这个禁忌似乎在很多地方都有的,因为人去世的时候才会把筷子竖插在装满米饭的碗中;夹菜的时候不能拿筷子满盘子地翻,挑挑拣拣,要夹自己跟前的菜,不能夹别人面前的菜;还有夹菜的时候筷子要拿稳,不要让菜掉到桌子上,要是掉在桌上了,还得夹起来吃下,不能浪费……这些规矩,我们自然是要遵守的。但我印象最深的规矩还是开饭的时候要等家里的老人入座动筷了,我们这些晚辈才能动筷子。记得小时候吃饭我常常调皮,不遵守规矩,每当这时父亲就会脸一冷,把筷子往桌上一拄,然后用筷子的另一头在我脑袋上敲一下,教训道:“要懂规矩讲礼数,吃要有吃相,爷爷奶奶年长,是咱家的宝,我们要尊敬,得让长辈先动筷……”

舌尖上的家风是勤俭持家,乐善好施。在我们的家族里吃饭从来都是不能剩饭的,特别是到别人家做客更不能剩饭,按照现在时髦的说法就是要“光盘”。我的祖辈都是庄稼汉,整个家族的老老少少都靠着家里的田地生活。小时候,我经常和家人下地干农活,一粒粮食从选种、播种到收获,实在是一个漫长的精细活,需要付出很多辛勤的汗水,真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因此,无论是在自家吃饭还是去别人家做客,不剩饭既是为了珍惜劳动果实,更是勤俭持家的风尚。我们从祖辈那传承下来的不仅仅是勤俭持家的家风,更懂得要乐善好施。儿时常听父母讲,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因自然灾害全国人民都吃不饱,村里讨饭的人也特别多,那时一亩地也打不了多少粮食,但是只要有可怜的人来家里讨饭,爷爷奶奶一定会精打细算,从家里人的口粮里匀出一些给他们,宁愿家里人少吃些,挨下饿,都一定要帮助那些讨饭的人渡过难关。

舌尖上的家风是孝道亲情,家人团聚。在村里,我家跟五叔家是紧挨着的,爷爷奶奶和五叔一家人住一起,平时两家要是炒了什么好吃的菜,总会互相端一盘过去,这不正是现代城市里崇尚的“一碗汤”的距离嘛。这些年,我们家族里的年轻人都四散到全国各地工作了,平时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很少。但家里一直保持着一个传统,就是每年春节,我们小辈兄弟十几个人分别出点钱,大年初一这天,请厨师到家里做上五六桌菜,我们这一大家子几十口人围坐在一起,欢聚一堂。吃着热腾腾的饭菜,喝着小酒,小辈们向家里的老人磕头问候,祝福老人健康长寿;长辈们听一听孩子们这一年在外面的工作与生活;而兄弟姐妹间就更有积攒了一年的聊不完的见闻与话题,真是好不热闹。每当这时,一年在外的烦恼忧愁都会被抛到九霄云外,心里总是暖暖的,回家的感觉真好。

舌尖上的家风很小,但却时时提醒我要铭记“重祠宇,孝父母,友兄弟,敬长上,训子孙,务本业,禁词讼,诫酗赌,诫不端,崇节俭”的百年家训,更让我懂得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讲规矩懂礼数;无论贫富都应该勤俭持家、乐于助人;无论身在何方,都要记得家的方向。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