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书中修炼自己

作者: 王金锋2017年04月18日来源: 云南网人生哲理

生活,是一本教科书,很多时候,我们身边的环境并不如我们所愿,尤其是在今天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在人心浮躁、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要固本守心,修身韫德,安顿好自己的心灵,做一个有修养、有品性的人,就得坚持不断读书,让书香陶冶个人情感,磨练个人意志,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读书对我来说,就像空气、水和阳光一样不可缺少。我从小就与书结缘。上小学三年级时,父亲赶集上会回来,总爱给我带几本小人书,我看得上瘾,使我的见识大有长进。每天放学后,与小朋友结伴割草放羊时,我与他们讲孙悟空的七十二变、牛郎织女的故事。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我也乐在其中。久而久之,养成读书的习惯。几十年下来,我不管工作岗位怎么转换,生活环境怎么变迁,每天的读书是不可缺少的,一天不读就觉得少了点什么,浑身不自在。改革开放以来,生活已经多样化,外边的诱惑多了起来,但我对这些兴趣不浓,打台球、跳舞、“跳三张”这些娱乐项目至今我还是个“白痴”。工作之余我最大的享受是一部经典,半杯香茗。

读书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我开始工作时,在本地一家报社,后来到党政机关上班,仍然是从事文字工作。走上领导岗位以后,还是主管文化宣传,所工作过的单位和部门,都是“清水衙门”,每天的工作是“爬格子、填方块”,冷桌子热板凳几十年。上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涌来,面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收入差别加大,贫富悬殊增大,自己也曾犯过嘀咕,产生过动摇。一天,当我读了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他在狱中最艰苦的环境下,犹放声讴歌祖国,他说:“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他这几句铿锵有力的话,极其强烈地震撼了我的心灵。从此,我的理想和信念坚定不渝,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我坚守这份清贫,无怨无悔。尽管我现在已经退休,到了颐养天年的年龄,亲朋好友也劝阻我,但我仍不放弃,继续呕心沥血,勤奋耕耘。

读书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几十年读书经历,让我对书情有独钟。我青春少年时,正是“书荒”时期,又生活在偏僻落后的冀南农村,对书有一种无限的渴望,每看到一本书,便通宵达旦地阅读,以致鼻孔都积满了煤油灯的烟渣味,读什么都新奇无比。如今,书多了,市面上的书琳琅满目,我个人藏书也万册以上,但我仍然惜书如命,喜爱在书的世界遨游,但对于书也挑剔,因为人读什么书就会受什么书的影响。况且我们生命长度是十分有限的,而对那些几乎是无限的汗牛充栋的文库,必须有选择地去阅读。我的体会是,除了兴趣和爱好,首先选择那些业已被许多代人认可的经典。所谓经典,通常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最具原创性、崇高性、涵养面的文化典籍。其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有的字字珠玑,给人以语言之美;有的立意隽永,给人以意境之美;有的博大精深,给人以思想之美;有的感人肺腑,给人以情感之美。

陆游曾经写诗教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知识,是前人观照他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和自然的结晶。这些给我们生命以启迪和借鉴,但绝不能代替我们生命的本身。人类的思考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细致,越来越缜密,人类的书籍也可以堆积成一座座高山,但一旦没有了“自然和社会”作为人类思考的对象,人类所有的书籍必定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具体来说,就是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多接触社会,多了解人生,加深对国情、社情和民情的体察和认识,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只要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就能做到学贯中西、识透古今,形成高雅的气质和风度,就能去掉傲气、娇气、霸气、粗俗气、痞子气、卑微气;增加静气、秀气、灵气、文明气,率真面对自然,素心为人,修竹傲立,操履严明,守正不阿,才华应韫,德居人前,利在人后。达到苏轼在《定风波》中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泊境界,成为一个真我的人,一个自律的人,一个宁静的人,一个挑战自己的人,一个自省的人,一个具有宽容气度、严谨节操、高雅气度的人。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