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而不仁, 如“法”何

作者: 丁子清2016年11月03日哲理散文

犯罪的动机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内心的欲魔所使,一种是走投无路被逼上梁山。

海因茨就属于后者。海因茨和妻子生活在一个地中海风情的意大利小城,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不料祸从天降,妻子得了癌症,一夜之间危在旦夕。能救她的只有一个药剂师手里价值三千美元的新药,可海因茨筹不到那么多钱,药剂师又拒绝伸出援助之手,他认为自己的新药就是为了赚钱的。被逼无奈的海因茨最后偷了那剂新药,也因此进了警局。

毫无疑问,海因茨是触犯了法律,偷窃他人财物、非法闯入……一个吹毛求疵的律师可以给他理出数十条罪状,毫不夸张。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他只是在尽一个丈夫的责任,为了救妻子的命,他不得不这么做。

海因茨就是悲郁不得鸣的林冲,在一个月黑风高杀人夜翻墙入院偷走了那一剂新药来阻止天使带走他可怜的妻子。他做得并不过分,他没有报复冷漠无情拒绝帮助他甚至冷嘲热讽他的药剂师,也没有把怒火烧向这世态炎凉、人情薄凉的人间。他是有罪的,但我相信任何一个良知尚存的法官都会对他从轻发落甚至网开一面。但你们不知道,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悲剧。

就像扶老人被讹,“天价鱼”和最近炒得很火的中国游客在泰国疯抢大虾事件,在我看来真相一点都不重要。听到这些事情,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心寒,并且没有一点兴趣关注后续发展。再看看大家,都忙着当福尔摩斯调查真相还谁一个清白,可有谁想过,这些事情只要发生了就是悲剧,无论是否善终。

想一想,倘若一开始海因茨遇到困境时大家都伸手援助;倘若那位药剂师有一点点医德而不是固执地坚持制药就是为了赚钱这样病态的价值观;倘若有媒体宣传报道,大家群策群力,海因茨还会因为盗窃罪被送进警局么?

常言道,没有如果,没有倘若,但是在这里,我认为这个假设还是很有意义的。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是因为这个社会缺少“仁”,所以才会有这些我们广为争议的事情,这些事情发生了便是悲剧,无论结果如何。

自古以来,每逢乱世,便是道家大显身手,而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则需要儒家来治国齐天下。“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用法律来约束人们,再严苛的法律,总还会有漏网之鱼。而用“仁”教化人,即使有人犯了错,不待别人指责,自己便已羞愧难当。这便是文化的力量,“半部《论语》治天下”。就像在巴黎集会的75位诺奖得主共同发出的宣言那样:“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为什么?因为那里有“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而不仁,如“法”何?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