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的供销社

作者: 杨不易2016年11月28日来源: 西南商报原创散文

说到买买买,大概是人的人性,即便是物资匮乏,经济条件很差的年代,也对购买充满了热情。前些天,看到一条新闻说要大力振兴农村的供销社,于是满满的回忆又跑了出来。供销社,曾经几乎就是购物的代名词。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买买买的快乐

我刚有记忆那些年,在农村几乎没什么商店,连小卖部都没有。大概因为我们村所在的位置,正好是一条县道和省道的交叉路口,虽然不是乡镇所在地,但仍然成了全镇的交通要道。于是,在这个交叉路口的旁边,便开设了一家供销社。我上小学的唐家大院,也在附近。

供销社和省道之间,隔着一条小河,但河上修了能开汽车的桥,所以它几乎跟省道连成一片。供销社的房子,是一排老旧的石头房子,门前河边上,有两棵老黄桷,像撑着两把巨大的绿伞。走到树下,还需要上几级台阶才能上到阶沿,然后才能进入供销社的店内。店内的光线总是有些昏暗,摆着一套带拐角的木框玻璃的柜台,自然漆面都掉落了。柜台后面,是货架,印象中布满了灰尘。

作为一个开设在乡村里的供销社都卖些什么呢?其实回想起来,真的内容好单一。大概便是油盐酱醋和一些小农具,最大宗的买卖是化肥和煤炭。供销社靠门的地方左边,是几个卖油的大桶,菜油、酱油、醋,还有煤油,都是拿提子从桶里舀起来,倒进买主自己带来的油瓶或者油壶里。右边,则堆放着化肥。供销社房子的后面,有一个院子,另开了一对大铁门,可以开进汽车去。院子里,是卖煤炭的地方,长年堆放着煤堆。院子的另一端,则是村里的加工房,安装了很多机器设备,可以打米、打粉子、做挂面以及榨菜籽油……

这个供销社,几乎可以提供村民们全部的生产和生活所需。当然,都是最最基本的。那时候,小孩子们特别喜欢去供销社,哪怕什么也不买,就站在柜台前望一望,也觉得好玩。有时候,我早上去上学,母亲就交给我一个瓶子,叮嘱放学后去供销社买一斤煤油。那会儿,村里还没有通电,都照煤油灯。我把瓶子放在课桌下,放了学提着瓶子就开跑,要赶在供销社关门之前,买上煤油,否则晚上全家都得摸黑了……

在镇上,还有一个更大的供销社。也是长长的柜台和高大的货架,那里卖的商品就丰富多了,除了一些日常用品,还卖布匹。每年冬天,母亲都带着我们去供销社扯布,然后拿到村里裁缝师傅那里,量体裁衣,做一身新衣服好过年

后来,我们村路口上开始有了村民自己开设的小卖部,熟人还可以赊账,生意就好很多。另外,车辆也越来越多,去镇上也方便了许多。村里的供销社,慢慢就没落了。如今,只剩下一排毫无用处的石头房子,灰扑扑的立在那里。

至于镇上,更是各种商店和超市林立,大概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供销社了。只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村的人,把镇上一切大的商店都称作供销社。可见供销社这个事物,曾经多么深地影响着大家的生活。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