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如梦

作者: 曾闻2016年11月23日原创散文

老诗人公刘先生在一篇短文中开头就说:“从数以千计的汉语词汇中间,倘要我挑选一个最珍爱的词,我将毫不犹豫地拈取‘书香’二字。”

书香,是一个最容易让中国人怦然心动的美好字眼,它寄寓着一种别样深沉的文化情怀。“书香最早的由来据说是因为一种名叫芸草的植物。”芸草,又称芸香、芸香草、香茅筋骨草。书室中常备有芸草,书斋就有了“芸窗”、“芸署”、“芸省”等说法。如唐朝徐坚的《初学记》中说:“芸台香辟纸鱼蠹,故藏书台亦称芸台。”这些字都蕴含着一缕书香的气息,表达了人们对书香文风、文化审美与精神高贵的尊崇。

沧桑逝水,风习递嬗。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的普通读书人早已不太容易见到芸草了;即使防蠹,人们也多是使用樟脑丸、檀香片之类。书香情怀对于善于想像与怀旧的文人来说,恐怕更多的只是书卷里所蕴藏、积淀的一种不尽的历史记忆与个人缅想罢了。氤氲陶醉之中,书香具体为何物,恐怕谁也说不清。香港着名的书画家克亮先生,在《书香与书味》中说:“有人说孔孟之书味甘,雄霸之书味辣,穷儒之作味酸,忠良之作味苦。而世上的书多矣,大都性质不同,只好说大多数书是五味杂陈,什么味都有,怎能一律视为‘书香’?而‘香’的反面是臭,即有‘书香’应该也有‘书臭’,而事实上许多书的内容是充满臭的味道,那又如何看待它们呢?所以‘书香’一词,实在颇有问题。说是书味,反而适合,因为味的种类多,是一种感觉而已。”梁实秋先生在《书香人家》一文中也说:“书香是与铜臭相对立的。其实书未必香,铜也未必臭。周彝商鼎,古色斑斓,终日摩挲亦不觉得臭,铸成钱币才沾染市侩味,可是不复流通的布泉刀错又成为高人玩赏之资。书之所以为香,大概是指松烟油墨从不大通风的书房里散发出来的那一股怪味,不是桂馥兰熏,也不是霉烂馊臭,是一股混合的难以形容的怪味。这种怪味大概只有书房才有,而只有士大夫人家才有书房。书香人家之称大概是以此。”医家说旧书散发出的异味,是一种有霉的东西。但文人是天生的嗜怪主义者,书香那种“难以形容的怪味”,总是让他们甘愿沉迷,兴奋不已,甚至整个生命与其相融也浑然不觉,乐此不疲。至于梁实秋先生说“书香是与铜臭相对立的”,这倒是大众的同感。“铜臭”一词,出自《后汉书·崔传》。汉代权臣崔烈,名重一时,但他仍不满足于现状,而在卖官鬻爵的腐败中以五百万钱买得司徒一职,从而得享“三公”之尊。有一日他问儿子崔钧:“吾居三公,于议者何如?”崔钧如实回答:“论者嫌其铜臭。”由此人们便以“铜臭”以此来讥讽俗陋无知而多财暴富之人。千百年来,书香铜臭,人们有着截然不同的褒贬好恶。书而有香,我更愿意认为这是指书中文字的内容,而不仅仅是图书纸张、油墨以及装订中掺进的有形成分。气功界的说法有时让人大开眼界,据说有道行高深者,只要闻一闻纸上文字的香臭之味,即可知文字的好坏高下。

一想到书有香臭之分,我就格外珍重笔下的文字。在人类历史上不绝如缕的缭绕书香中,我无法指望自己的东西能流芳传世,但我怕她们被后来人闻之掩鼻惟恐唾弃不及,嘴上还连连说道:真臭啊。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