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做人

作者: 吴传玖2017年02月11日来源: 云南网哲理散文

人类世界,人是中心。做人乃中心之中心。做人正,则天地正。天地正,则万事兴。大千世界人为本也。余曾应某报之约作《学做人》专栏文章数则,亦从中获益匪浅。今将余之作文略选小笺一、二于此,以作学做人心得示也。

郭沫若侨居日本的一段时间,一直想写一部历史上荆轲刺秦王的历史剧。剧本所涉及到的大量史实郭老都做了认真考证。唯有一件重要的乐器“筑”,成了郭老剧本中的一个难题。“筑本是什么样子呢?”“筑”的形伏、弦数、大小、击法是郭老潜心探求的剧中一件重要的道具,但经多方努力,都始终末能弄请楚。郭老只好把写作剧本的事放下了。

后来郭老回到祖国,查阅了大量的文献,经过长期的调查和考证,终于弄清了“筑”为何物:“古筑,五弦,如琴而小,左手执其颈,置其尾于肩上,右手以竹尺击之。”此时己是1942年,离他当年在日本构思剧本的时间,己有六七年了。

由于对剧本中所涉及到的“筑”这样一种极为重要的乐器考证清楚了,郭老创作热情奔涌,在不长的时间,便创作出了一部享誉中外的五幕历史名剧《筑》。

郭沫若先生是我国近当代仅有的学识极为渊博,享誉中外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中勤奋敬业,创作了大量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在科技、教育、历史、医学、考古等其他领城也着述颇丰、成绩斐然。从郭老创作《筑》剧的过程中,使我们看到了一位享誉世界的大师,竟然会为弄清一件剧中的道具而煞费苦心,而至数年之后方才使剧本得以面世。这是何等不凡的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严谨科学的治学精神。应该说这种精神也是郭老能够成就为世界文化名人的重要原因。常言说,科学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科学如此,其他事业亦如此。当今世界五彩缤纷,繁花似锦。立志干一番伟业,有一番作为的大师者大有人在。唯愿他们能以沫若大师为榜样,苦其心智,劳其筋骨,十年一剑。而不至以虚名示人,以沽名钩誉,招摇过市,最终却成为辱没科学、辱没斯文之历史笑柄。治学如同做人,伪学者亦伪人也。

梅兰芳是闻名中外的京剧艺术表演大师,他不仅酷爱京剧表演艺术,而且酷爱书画,师从名画家齐白石,是齐老得意的弟子。

有一次齐白石到一位朋友家做客。这天宾朋云集,客人都是社会上有名望地位的人。个个长袍马褂,西装革履。齐老较之这些人,穿着自然寒酸,不引人注目。梅兰芳也应邀做客。因他是名声很大的京剧大师,一出现,客厅里的人便蜂拥上前,把他围了起来,并同他握手道安。可梅兰芳己得知齐白石也来赴会,他四下环顾,寻找老师。忽然他看到了被冷落在一旁的白石老人,于是很快走到他面前,对着他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躹躬礼:老师,请受弟子一拜。在座的人见状都很惊讶,齐白石亦为之深受感动。隔了几天,特向梅兰芳馈赠了一幅《中送炭图》并题诗:

记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贵动公卿,

如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

梅先生和白石先生同为我国文化艺术界泰斗,为我国文化艺术都在各自领域中做出过杰出贡献。从梅先生这段看似普通的尊师故事中,足可以透视出梅先生的学品和人格,足可以给我们博大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启发和教育。常言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天地君亲师,庙堂之上,师者赫赫位列其中。足见师者地位何其举足轻重。无师则无以传道、授业、解惑,无师则无以立人,无师则无以立国,无师则无以兴天下。尊师乃做人之要,亦乃国家发达兴盛之要也。

青少年时期的托尔斯泰就是一个刻苦学习、努力钻研科学文化知识的奋勇攀登者。他为自已拟定了庞大的学习计划,并始终不渝地去实行。他为了自觉培养自己髙尚的生活情操和坚定顽强的意志,在泛读博览之余,给自己立了一些生活准则:

永远说实话。

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还得为大目标牺牲小目标。

要尽可能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要做一个好人,并且力求让谁也不知道你是个好人。

托尔斯泰为自己拟定的生活准则,可以说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豪言壮语,更没有哗众取宠的娇柔造作,而是一篇发自内心的真实表白。立定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到底要做什么,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其字里行间朴素而真诚。足见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就是有着非同凡响的志向和抱负的人。

托尔斯泰出身于俄国上层贵族家庭,有着优裕的生活环境。但正是由于他能够在生活中严格按照这些生活准则去做,因而使他能克服由于特殊的生活环境而形成的不良习惯,帮助他进入世界伟大作家的行列,创作出《战争与和平》《安娜·卡特尼娜》等这些划世纪的时代巨着,而世代相传。

当今社会己经或正在进入一个髙度文明和髙度发达的物质社会。在这个充满着挑战和竞争的社会里,我们每一个人都同样有着对自己生活目标和生活准则的确定和选择。

托尔斯泰的生活准则是不是应该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我想永远说实话,尽可能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做一个好人,是不是应该成为我们共同的选择呢?

齐白石年轻时是个篆刻爱好者。一天,他去向一位老篆刻家求教。老篆刻家对他说“你去挑一担础石回家,刻了磨,磨了刻,等到这一担石头都变成了泥浆,那时你的印就刻好了。”

齐白石真的按老师的说法去挑了一担础石回来,夜以继日地刻着,一边刻,一边拿古代篆刻艺术品来对照琢磨。刻了磨平,磨平了再刻。手上起了血泡,他也不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础石越来越少,而地上淤积的泥浆却越来越厚。当最后一担础石都化为泥后,齐白石的篆刻艺术也成功了。他刻的印雄健、洗练独一帜,终于成了享誉中外的大画家、大金石篆刻家。

齐白石先生是我国现代驰名中外的大国画家。他刻苦自学的精神早己被千万人传颂。这里讲的“化石为泥”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要实现自己一生的报负,成就一项对人民有益的事业,包括为官从政,都得牢记“几分耕耘、几分收获”的道理。切不可不劳而获,少劳多获,更不能靠行贿受贿,买官卖官,假学历等歪门邪道,去获得非法的职位和利益。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