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舂陵河畔

作者: 封志2017年04月27日来源: 衡阳日报心情散文

再次行走在舂陵河畔,我仿佛听到了从时光深处传来的涛声。这是一条不甚引人瞩目,但却古韵悠悠的河流呀!

舂陵河,是常宁与耒阳的界河,俗称茭河,又名茭源河。它从蓝山县人形岭汤汤流来,经过多个县市,于常宁茭河口注入湘江。千万年来,历经秦汉风云的演变,晖光月华的沐浴,它一直不知疲倦地流淌着,流淌在载满斑斑往事的典籍中,也流淌在在湘南秀美多姿的风韵中。

关于舂陵河得名的由来,或许是一个让人遗忘的角落,但今天说来却依然新鲜而富有情味。说是某个晚上,汉景帝在酒后点名要妃子程姬侍寝,但恰逢那天程姬月事来临,不便行房,于是不得己把婢女唐儿妆成她的模样顶替。汉景帝后得知不是程姬,但还是允许生下孩子,这就是后来的长沙定王刘发。刘发的儿子刘买被分封到地处湘南的舂陵乡做了诸侯。历任舂陵侯励精图治,尤其是其第五代孙刘秀,在西汉王朝业已崩溃、王莽篡位之后,率领八千舂陵子弟,夺得传国玉玺,建立东汉。东汉王朝因此大修祠庙祭祀舂陵侯,并将从这里流出的河定名为舂陵。

站在舂陵河边的白沙古码头,但见滔滔的江水,一浪拍打着一浪,向着远方流去。岸边一棵斑驳的古,依然枝叶繁茂,像一位长者,打量着这个江边古镇的风物人情。一块略显苍老的碑,历经岁月的侵蚀,显得有些沧桑。而那些铺砌码头的青石因为时常有当地人来此洗衣淘米,经常踩踏,依旧光滑透亮。我们询问附近的老人,他们也不知道,码头已有多少年的历史。

作为湘南地区通往外界的一条重要河流,舂陵河不曾停歇地流淌,似乎在向世人诉说着这里过往的人潮。自古以来,这里舟船帆影,经年不绝,商贾云集,四时不休。在我看来,白沙虽为常宁辖地,但他们的语言与习性却不同于常宁本地居民,似乎与对岸的“耒牯子”更为相近一些。

听说舂陵河还盛产一种宝贝——舂陵石,当地还曾流传有这样的民谣:“河滩对河坳,金银十八窖。摸到一小窖,买得湖南到。”我们异常兴奋,不由自主地走向河边的浅滩,似乎想在那些凌乱的沙滩上找得一些,但寻觅大半个时辰,依然一无所获。当地的居民告诉我们,因为过去来此寻找石头的人特别多,现已很难找到真正的舂陵石了。舂陵石是由舂陵河汹涌的河水千磨万击后产生。早在宋代,《云林石谱》就有关于舂陵石的记载:“衡州耒阳县土中出石,磊块嵯岩,大小不等,质稍坚,一种色青黑,一种灰白,一种黄而斑,四面奇巧,扣之无声,可置几案间,小有可观。”回来的路上,我们发现白沙古街上铺馆林立。里面摆放整齐的石头,有的似猴子,有的似乌龟,有的似少女,琳琅满目,颇富欣赏价值,引人驻足留连。

作为一个地方历史爱好者,我总想从本地风物中打捞一些久远的记载,面见眼前的波涛涌动的舂陵河也不例外。当目光投向远方,我仿佛看到了一千多年前流寓湖湘的唐代大诗人元结。这次,他又遭贬黜,流放湘南这个蛮荒之地,出任道州刺史。那是一个冷风簌簌的秋天,他带着一颗失意的心经过舂陵河。虽早已看淡了俗世的名利,放下了欲望的牵绊,但朝廷还是不能原谅他。他也曾想就此做一个放逐白云的隐士,但却不能这样做,因为百姓的生活还很困苦。

元结乘舟一路驶来,看到湘南一地,几经兵乱,百姓困苦不堪,而官府横征暴敛依然有增无减。他悲从中来,感人肺腑的长诗《舂陵行》从心间流出。这首以淡素古朴的语言直抒胸臆的古诗,是唐诗中的名篇。而诗圣杜甫在读完这首《舂陵行》后,颇有共鸣,情不自禁地唱和出一首同样流传千古的名作:《同元使君舂陵行(有序)》。两诗同题,互相辉映,璀璨着古诗词的天空。我觉得,他们两人之所以能写出如此不朽的华章,并得到后世永远的缅怀和仰望,就是因为他们怀着一种“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悯情怀,既抒写了下层人们的悲苦,也对他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并对统治者进行了谴责。

舂陵河流过了千年万年的情韵,见证了无尽岁月的沧桑,养育了多少来来往往的商客。当我们爬上不远处的毗帽峰,从山顶眺望这条河流,只见天地之间,烟水迷蒙,时空之间,日月流转。那一刻,我才开始明白:只有舂陵河永恒地流淌,这里的人们才能更好地繁衍、生息。也正是有了这样一种相生共荣的的关系,守护好这条河流就成了我们应尽的职责。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