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读后感

2015年11月21日作文大全

篇一:《孔子》读后感

很早就想深刻了解这位影响中国文化,或者可以说是奠定了中国文化基调的先哲。他创立了儒家文化,他开辟了贫民教育时代,更是弘扬了周礼,强调以德治国,以礼治国。尽管在政治上他没有太大作为,但在教育和文化思想上,他给历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在当今世界也具有很高的学术威望,孔子学院在全球开就说明这点。一直想抽点时间把他咀嚼一遍,可直到毕业前夕才看完,慨叹孔子的一生,慨叹他把一生都献给了“以追求周礼治天下的愿望”,慨叹他“有教无类的思想”,慨叹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仪观念。要慨叹的太多太多……

孔子,字孔丘(前551-前479)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时代末期的一位文化巨人。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其时间之长、影响之深,是历史上任何人也无法比肩的。历史上真实的孔子,实际上是个既平凡又伟大的人物。说他平凡是说他出生于春秋时代鲁国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早年丧父,生活贫苦,为了糊口,他曾做过一些上流社会所不齿的“下贱”工作,他也曾因为处境的贫寒而被鲁国的大贵族们拒之门外,遭到凌辱。在那个“礼乐征伐自大王出”转向“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转向“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最后转向“礼乐征伐自陪臣出”混乱局面,像孔子这样尊礼的人必然不能让当时掌权的大夫欢迎,所以孔子的一生政治生涯异常不顺,可以说是无所建树。

“吾十五而志于学”可以说孔子明白学习之道还是比较早的,估计我二十五才能志于学,从那时起孔子开始潜心学礼,早年的孔子就追求对周礼的把握,每每醒来恐己周礼不足,足以看出孔子对礼的重视。三十岁前孔子是个默默无闻的人物,大约在三十岁左右,他的学问才渐渐被社会所接受,声名也逐渐远播,但是他任然是个手无寸权的教先生。直到51岁时,他才时来运转,登上了鲁国政坛,由中都宰、小司空而做到大司寇,并且“摄相事”。可正当他准备一展政治才华、进行理想中的社会改造工程之际,由于他触犯了鲁国大贵族的既得利益而被无情的赶下了鲁国的政坛,短短三年政治生涯就像滑过夜空的流星那样转瞬即逝了。

从此,他开始了长达14年的自我放逐式的漂泊生活。他带着一群弟子,到处宣扬她的政治主张,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实现他的政治理想的国度。他的足迹遍及中原大地,多次出入卫国,被逐于宋国,困于陈、蔡之间,徘徊于楚国的边陲,可谓历尽坎坷,四处碰壁,却始终没有能够实现他的夙愿。最后不得不以68岁的高龄重返故土——鲁国。

回国后,他被尊为“国老”,但也无非是贵族政治花瓶中的摆设而已。73岁时,这位老人在寂寞中离开人世,结束了他平凡的一生。

孔子毕生做出的最突出贡献要数他为抢救濒于灭绝的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每一种优秀文化都必须建立在独特的文化基石上,基督教文化之《圣经》、犹太文化之《旧约》、佛教文化之《佛经》、伊斯兰文化之《古兰经》等都有力的证明了这个结论。因此,如果中华民族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基石,那么中国文化又从何谈起呢?我们的文化基石就是人所共知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它承载这中华民族文化最古老的信息,它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我们那世世代代都汲取那里面的营养,并且结出令世界惊诧的累累文化硕果。而这些古老而宝贵的典籍正是孔子以“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精神、用毕生的精力从那个动乱的岁月中抢救出来的名族文化瑰宝。所以我们应该永远感谢孔子。

一句话总结孔子:“伟大的教育家、保守的思想家、失败的政治家”。

篇二:《孔子》读后感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好学的故事流传至今。

孔子30岁时,他已经有了三千多名的学生了。可是,他还是认为自己的学识不够渊博。孔子曰:“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如果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真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而且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安贫乐道,直道而行的人哪!

孔子的著作《春秋》、《论语》。其中《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孔子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儒学则是当今社会的济世良药,特别是儒学在抗拒西方个人主义,强调社会意识,勤劳,容忍,节俭等方面可以作为现代一种新途经受到肯定。

孔子的好学值得我们学习,他说过:“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我们能和孔子一样刻苦学习,也能成为一位值得他人尊重的学者。孔子的好学值得我们学习,他的品行更值得我们学习。他待人有礼,从不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学识,让别人来崇拜自己。

篇三:我心中的孔子

从古至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以及西方的哲学家都层出不穷。但在众多的圣杰之中,最令我敬佩的依然是我们的东方圣人:孔子。

孔子是春秋时代人,名丘,自仲尼,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号称弟子三千。关于他的故事可太多太多!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谈一谈:我心中的孔子!

首先,我认为他是一个不耻下问、终身求索的人。我们知道孔子有很多的导师。大到道家创始人,小到故事中的两个六岁小孩。这样鲜活的例子自然说明了孔子的谦虚、和刻苦好学!但是这还不够深刻,因为孔子还是一个终身好学,终身求索的人。孔子说:“五十有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十五岁到七十岁,孔子一共活了七十三岁,让我们来算一算,孔子一生中百分之八十都在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孔子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第二,我认为孔子是一个人、礼、国家,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孔子从四十多岁开始讲学,一生弘扬仁义礼智信。以礼治国。为了国家、他可以“毁三都”、为了国家,他可以亲自领兵。但是鲁国的君上却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将孔子赶出鲁国,不过,孔子并未放弃,在和弟子漂泊的十九年中,他仍然没有放弃,走到哪讲到哪。有几次差点丢掉性命,但他已然宣扬仁、义、礼、智、信。也许真正的大无畏,不仅是在战斗中“不怕死”的烈士,更是为了教育不畏惧一切困难的老师们!

第三,我认为孔子还是一个很有战略思想的人。2009年的时候有一部电影很火,叫做《孔子》,其中有一个片段,是这样的:齐想借用会盟来刺杀鲁国君上,以为孔子早就料到这一招,出动了五百乘兵车,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兵车并未出动。不过,孔子早有准备,会盟开始,齐国动用五百乘战车,而鲁国竟然也有五百乘战车。齐国见此情形,只好收兵。讲到这,有朋友会问了,鲁国的战车是从哪来的呢?哈哈!五百乘战车子虚乌有因为他们站的高,下面的情景看不大清楚,所以孔子便集中了一百乘牛车,后面拉上扫把,一跑起来、烟雾弥漫。这样便形成了“五百乘战车”的壮观景象!孔子的战略就是这样:兵以正和,以奇胜!

这就是我心中的孔子,这也就是孔子。人、爱己。正像它的先师子产大夫说的那样:“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不愧为真君子!他的弟子遍天下,也把仁、义、礼、智、信,传遍了天下!

我心中的孔子:东方圣贤!

篇四:《孔子》读后感

今年暑假妈妈给我买了几本课外读物,其中一本是《孔子》里面的故事深深的吸引了我教育了我。

在书中,我了解到:孔丘的父亲叔梁纥有9个女儿,还有一个儿子,叫做孟皮,可他的脚有些毛病,所以叔梁纥不太满意,他决定再去外求亲。后来他父亲和颜大人的女儿颜征结婚生下了孔子,渐渐的孔丘到了三岁,他聪慧过人,又活泼机灵。可就在这年十月,叔梁纥離開了人世。颜征对孔丘說:“孩子,娘是为你而活着的。”說罢,向曲阜城走去。在曼夫娘的帮助下,他們在曼夫娘家旁边住下了。曼夫经常带孔丘去教堂看祭祀,孔丘一回来就向妈妈問这問那,颜征看孔丘如此好学,就說:“孔丘,娘一天给你讲一个故事,你要记住才行,好不好。”孔丘高兴地直拍手。一天中午,孔丘要求妈妈教他读书写字,颜征十分高兴,只用了半天的工夫就学会了200个生字。又愛上了ㄍ易》学,经过了长时间的努力,成为了大学問家。可孔丘觉得依然不够,就驾起马车,来到了洛阳,找到了老子,用了半年的时间,终于学富一车,回到了家乡,并开了一家私塾,专门教学。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孔丘虽然丑,可他却并不自卑,甚至比正常人更好学;更勤奋;更加的聪慧,并且他还十分的谦虚,虽然他聪慧过人,还满腹经纶,可他依然要千里迢迢的去洛阳拜师学艺。小时候在家里就帮妈妈烧火,洗衣,做饭,到了晚上,还和妈妈一起编草鞋。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一定要向孔丘学习上课认真听讲,听老师的话,学习多动脑筋,回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认真完成作业的情况下多读书多学习做个听话孝顺的好孩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