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迪高中作文

2015年11月29日作文大全

英雄张海迪

被誉为“当代保尔”的张海迪,1970至1983年一直生活、工作在莘县,她将莘县称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张海迪,1955年9月生于济南,汉族,哲学硕士,中共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创作室一级作家,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张海迪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进过学校童年起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十五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村子,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她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1991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发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1993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了论文答辩,被授予了哲学硕士学位。张海迪以自身的勇气证实着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说的:“像所有矢志奋斗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寻本身当作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进入知识的海洋开拓着一条道路。

张海迪多年来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她也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近年来,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的孩子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张海迪曾三次应邀出访过日本,韩国,举办演讲音乐会,她的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也鼓舞着不同民族的人民。

1995年,她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997年她被日本NHK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1983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八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为张海迪题词,表彰她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

张海迪曾当选共青团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并长期担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团委员,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等职务。

张海迪在本职岗位和社会工作中自强不息,以满腔的热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务社会,奉献人民,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很高的声誉和威望,是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典型。她是中国一代青年的骄傲,也是中国残疾人的杰出代表。

张海迪:病痛中创造欢乐

如果用一句最直接最简洁的话概括海迪给笔者的印象,那就是———海迪是一个美爱笑爱生命的至情至性的女子。

很多年前,第一次在广播里听到海迪的故事,我就永远记住了这个听起来很悦耳的名字和一个小女孩对于一双美丽的小红皮鞋的向往。

以后,又陆续听到海迪因留长发引起的非议和她患癌症的消息。

当然,听到最多的还是海迪的创作情况,她翻译了十几万字的英文小说《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等,先后出版了散文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和《绝顶》。每一部作品的问世,都会引起社会和广大读者的关注。

再后来,因为采访海迪,我们之间逐渐熟悉起来。如果让我用一句最直接最简洁的话概括海迪给我的印象,那就是———海迪是一个爱美爱笑爱生命的至情至性的女子。

●选择激流勇退是清醒,也是勇敢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了海迪《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的自述文章和长篇通讯《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

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在北京召开表彰大会,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

紧接着,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海迪题词。媒体发起强烈的宣传攻势,一篇篇学习海迪的文章,铺天盖地、连篇累牍,几乎造就了一场“海迪风暴”。

那么,当年处于“风暴”中心的海迪又是怎样一种感受和状况呢?海迪说,那时,我的生活失去了往日的宁静,自己一点办法也没有。我每天收到的信件,都是一麻袋一麻袋地送到我家里。而且有成批成批的人,多则上百少则几人,每天都到家里去,说,“我们一定要见到海迪,看她一眼还不行吗?”

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她的一举一动、她的婚姻恋爱以及服饰发型都受到媒体和群众的关注。报纸上甚至还争论过“海迪应不应该结婚”?海迪坚持留一头美丽的长发,也曾经被人指责过。

渐渐的,海迪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海迪的有意为之。在巨大的名利面前能够选择淡出,这需要清醒、理智和非同寻常的勇气。因为当时盛名之下的海迪确实在上学、工作和个人发展方面得到很多机会。

而重新开拓自己的道路,不仅意味着失去这些机会,还意味风险和失败。别说对于病魔缠身的海迪了,即使对于一个健康人来说,风险和失败都是极大的考验。然而,海迪是勇敢的,她的勇敢来自于清醒———海迪说过,对于一个胸以下所有部位都没有知觉的人,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清醒的大脑了。

●10年后,她捧着自己的心血之作回归了人们的视野海迪给自己的重新定位是当一名作家。

海迪认为,作家不是演员,她的位置不是在辉煌的舞台上,而应该在幕后,一个作家应该用自己的作品说话。

正是因为坚持了这个理念,10年后,海迪捧着自己的心血之作回归了人们的视野。

她的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已经在日本、韩国出版。她的译作、散文集和小说多次获“庄重文学奖”、“优秀图书奖”、“优秀妇女读物奖”。尤其长篇小说《绝顶》获“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奖”、“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其中,《生命的追问》和《绝顶》都是再版多次,那是广大读者的认可。她习惯于夜晚写作,因为白天还有很多会议和社会工作等待她。多少个寂静的夜晚,室内的灯光和窗外遥遥闪烁的灯光默默陪伴着海迪。

直到她听见轻轻开门的声音,知道天亮了,那是父亲出去打太极拳。

登山是海迪从小的愿望,有一次,她被云南梅里雪山的风光图片所吸引,决定写一部关于登山的长篇小说,这就是后来出版的《绝顶》。事实上,海迪也是在攀登自己生命的高峰。

《绝顶》海迪写了4年,出版的时候是30万字,但是第一稿是50多万字,第二稿46万多字。4年中,这部小说海迪删改了7遍。那段日子,她的腿一直浮肿,还患了大面积的褥疮。海迪是在拼命地压榨自己,希望把最好的作品呈献给读者。

●“我能忍受世界上最难以忍受的痛苦”1991年,海迪患了鼻癌,听到诊断的结果,她在一刹那间甚至有种解脱的轻松感:自己终于可以死了。

我觉得,没有一个人会因此责难海迪,会认为她不够坚强。

试想,一个从5岁起就要每天生活在病痛之中的弱女子,她要有怎样的意志、怎样的勇敢才能坚持下来呢?那不是一天、一年,而是漫长的一生,是一辈子!

海迪的这次手术,是她经历过的第六次大手术,而且是在没有使用麻药的情况下施行的,锋利的手术刀和尖细的针在她的皮肤中穿过。鼻子那么小的一块地方,缝了40多针。

海迪说,“从手术室出来,我的手冰凉,还有些发抖,但是我没有喊叫一声。我知道,如果在白色恐怖时期被敌人抓去,我不会做叛徒,因为我能忍受世界上最难以忍受的痛苦。”前段时间又与海迪联系,才知道海迪摔伤了。那天,她去省作协开会,股骨摔断了,因为没有知觉,她还坐着开了半天会,直到中午,妹妹才发现,她的左膝肿得像一个篮球了。在医院,她的髋关节和脚踝都包上了支架,一动也不能动。

我不由感叹: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海迪啊。然而,海迪依然爱美,家里干净得一尘不染,自己也永远整洁漂亮。

她还特别爱笑。有一次,我给海迪打电话,她说,家里人都出去了,她正在照料家里的3只小狗吃饭,最小的小狗喝奶,把奶嘴都吃了。

然后,她自己就笑个不停。听着她那么快乐那么富有感染力的笑声,我的眼睛突然湿润了。我想起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中曾这样描述贝多芬:这个世界没有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给予这个世界。

海迪也是在病痛中创造了欢乐、爱和美丽并给予世界,而世界也给予了海迪很。

她说过,自己有世界上最好的父母,还有一个爱她的丈夫佐良。她曾经让我看过佐良写的文章,文笔十分细腻,一看便知是一个沉静而情感丰富的人。

他们一直默默地站在海迪的身后,给了她最强大的力量和支持。也许,这是命运以另外一种方式给予海迪的奖赏吧。

生命的追问 ——张海迪

有一个人,身残志坚,用她顽强生命演绎出美好的人生,为我们树立了学习她英雄模范的典型;有一个人,她是我们精神恒星,是我们心中不灭的蜡烛,不变的强人,她就是被称为“中国保尔”的张海迪。

如果我们因作业多而感到不幸,因身体残疾而感到生命失去了光彩,那么她,张海迪就是不幸中的不幸。19955年出生在济南的她,5岁因患脊髓病儿高位截瘫,我们都会认为她继续堕落下去,但她没有,而是在一片黑暗中打造出一片光彩。她无法上学,便在家中自学。完成了中学课程。15岁,她跟随父母下放到聊城的农村,给孩子当家教。于此同时,还自己研究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她为了生计还做过无线电修理工。她虽然没有机会双脚踏入学校,但却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并且靠着自己不懈努力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还写出让人心动的《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著名书籍,她怀着“活着就要做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就连邓小平也亲自提笔: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她就是我们眼中的“弱女子”张海迪。

张海迪是拥有脆弱的心灵,但她用坚强的意志,谱写了炫丽的人生。她在《生命的追问》中这样写道:“活着就要创造,就要探索,即使肢体已经残疾,思想的火也决不停止迸发。这就是众多诗人和艺术家在他们的作品里还没有表现出来的生命的美丽……”她做到了,并得到了我们大家的认证。“当我伏在桌前,麻木的身体却很快将我拖入疲倦的漩涡……,但我坚持着。”这也是《生命的追问》中的一段话。可见她成功的背后也有来之不易的艰辛,正是这份坚强使她从一个渺小的人变成“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的其中之一。正是她的努力与付出,使美好的梦境变成了难以置信的现实,她说过那么一句话:“残疾人的内心世界时很丰富的,越是残缺,想象空间越大,渴望越多……所有的人无论面对什么挫折、困难、困惑都不应该放弃希望,都应该勇敢地面对新的生活。”张海迪用事实证明了无论人很人都有追梦和绽放的权利,就看做没做。是的,她做到了,我们目睹了这一时刻的到来,她是一朵不健全的花,但她用毕生的心血绽放出光彩的人生,在无边的荆棘中开辟出一条成功的道路……

张海迪在“我的梦-大型音乐舞蹈会”就朗诵过那么一段话:

收获的季节

我听见生命告诉我要坚强

即使翅膀断了

心也要飞翔

……

是啊,即使命运多么的不公,我们也要继续生活,并向世界下赌约,要做得多么杰出,让小看我们的世界“亲自”向我们说声对不起。她用生命证明了这一点,她就是我家乡伟大并杰出的名人——张海迪。

我心目中的英雄——张海迪

今天,我一口气读完了《感动中国》这本书,里面介绍了2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作出贡献的感动中国的模范人物。如:霍金、叶欣、徐虎、丛飞等,其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张海迪了。

张海迪5岁时,不幸患上了脊髓血管瘤。5年间,小海迪先后动过3次大手术,共摘除了6块椎板。命虽保住了,但高位截瘫使她从此在轮椅上生活。她开始用自己的身体练习针灸医术,还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被群众誉“八十年代新雷锋”。

张海迪在为他人解除痛苦的时候,自己也在坚强地与病魔作斗争。她曾亲手剜去身上带血的腐肉,甚至想过自杀,但她最终选择了坚强,选择了与命运抗争。她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成为中国第一位坐着轮椅的哲学硕士。她在日记中写到:“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做些事情。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正当张海迪奋发忘我工作时,命运似乎有意捉弄她,她又患上了鼻梁基底细胞癌,她不得不接受生命历程中的、第6次手术。当伤口还没有痊愈,鼻子上还缠绕着纱布的时候,她又开始了写作。她还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她用自己的笑声歌声、自己对命运的不屈服与坚强斗志,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

对张海迪来说,知识是一种财富,但自强却是更珍贵的财富,有了它,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张海迪在轮椅上唱出了高昂激越的生命之歌,这支歌的主旋律是: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在于为祖国富强、人民幸福而勇敢开拓、无私奉献!

张海迪,我心中永远的榜样

偶然间,我在妈妈的书柜里翻到了一本书——《名人励志故事》。我爱不释手,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其中一篇名叫《身残志坚的张海迪》深深地吸引了我。

“张海迪小时候,快乐而活泼。可是在她5岁时,不幸降临到她的身上,她患上了脊髓血管瘤。由于病情反复发作,五年中就做了三次大手术,最后使得她高位截瘫。”读到这里,泪水不禁模糊了我的双眼。多么可怜的孩子呀!小小年纪就要忍受如此巨大的痛苦。这需要的是一种多么顽强的毅力呀!回想当年,五岁的我们是多么无忧无虑,可以尽情地跑啊跳啊,哪里需要承受病痛甚至手术的折磨呢?

然而病魔禁锢得了张海迪的身,却禁锢不了她努力求学的心!

在病床上,在轮椅上,张海迪迈上了自学之路。她的学习是刻苦的。“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海迪忍着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猛揪自己的辫子,用一种疼痛代替另外一种疼痛。后来,她自学完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还自学了多种语言……”读着这些文字,我再一次被感动了。张海迪是伟大的,她自强不息,她乐观向上,她不被厄运打倒,真是身残志坚的楷模。想想我自己是个身体健康的孩子,对待学习又是何等的截然不同。我有老师辅导,有家长的帮助,还有先进的学习工具“指点迷津”……条件如此优越,我就是不能像张海迪那样持之以恒地学习,做事只有“三分钟热度”。爸爸妈妈总劝我说:“要做个积极进取的孩子。”可我从没听进去。现在读了张海迪的事迹,我真正明白了——成功来自于勤奋,是无数的汗建成的。一个人能不能取得成就,不在于学习环境的好坏,而在于有没有自强不息、坚持不懈的精神。

张海迪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这句话成了鞭策我前进的座右铭。即使休假期,我也不偷懒,为着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着……因为张海迪的形象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时刻提醒我、激励我!

她,是我心中永远的榜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