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秩名人与百年名校

作者: 戴健2016年08月12日现代散文

管子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同样以“百年树人”为己任的杨振宁和合肥一中,不啻是合肥的傲人品牌,永远令桑梓荣耀,城邑增光!

赏罢明月,我们又迎来了国庆佳节。今年的国庆,于合肥来说,仿佛特别有意义:一位名人——杨振宁90华诞;一所名校——合肥一中建校110周年。

1922年10月1日(农历八月十一日),杨振宁出生于合肥城内四古巷家宅第五进东正屋。35年后的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杨振宁。

1902年10月,当京师大学堂正在招生之际,由李鸿章之子李经方创办的安徽最早的中学——庐州中学堂已经开学。1915年10月,庐州中学堂更名为省立二中的一名毕业生叫杨武之的,安坐在北京高师(今北师大)的课堂上,成为当时全国学微积分的为数寥寥的学生之一。8年后,1923年10月,远涉重洋的杨武之又坐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数学系的课堂上。此刻,他的口袋里揣着宝贝儿子的照片,杨振宁刚满周岁。

没有杨武之就没有杨振宁,这绝不是废话。因为连获斯坦福大学数学学士、芝加哥大学数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的杨武之留洋归来,把杨振宁带往“外面的世界”。1928年10月,6岁的小振宁坐到小学课堂上,他也第一次见到抽水马桶,喝到牛奶吃上香蕉。

在北平成志小学和崇德中学就读的杨振宁1937年15岁时遭遇了卢沟桥事变,他随父母回到合肥,就读于父亲的母校今合肥一中。10月日机频繁空袭合肥,不得已学校避往三河镇。课堂借用祠堂,住房租用民房,杨振宁在这里和同学们重续弦歌。

那是抗战史上悲壮的一页。合肥的400多名学生迈开双脚,芒鞋竹杖,辗转到湘西的大山沟里,为了祖国和民族的未来继续求学——“白天庙里上课,晚上油灯温书,五谷杂粮野菜糊,不误学子前途”,一位合肥籍教师填词明志。而杨振宁则由父亲接出,经舒城、望江、黄梅、汉口、广州、香港和海防、河内、河口,“八千里路云和月”,其间转换过好几种交通工具,最后乘窄轨列车抵达大后方昆明。他于艰难竭蹶中读完西南联大物理系本科和研究院的课程。

1945年10月,赴美留学的杨振宁尚在印度的加尔各答苦苦等待去往大洋彼岸的便船,而他合肥母校的师生员工也正在湘西万溶江畔收拾行囊,准备“复员”。庐州中学—合肥中学—合肥一中,变化的是校名,不变的教书育人精神的传承。一代代学子“怀天下抱负,做未来主人”!

一中校友杨武之在旧社会常挂在嘴边的唱词是“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但他教儿子唱的歌曲却是“上下数千年,一脉延”和《中国男儿》。1951年10月,他给刚出世的杨振宁长子命名“光诺”,想不到遗与孙儿的“诺贝尔”之愿,6年后就提前在儿子身上实现了——1956年10月,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完成的论文《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问题》发表,轰动了全世界,并因此获1957年度诺贝尔奖。杨振宁夫妇收到父亲的贺词是“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是的,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杨振宁这样说道。

新中国成立后,合肥一中跨入发展的快车道。60多年来,这所合肥人引以为豪的“第一中学”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批栋梁之才,数以十万计的毕业生成为祖国建设的主力军。母校以杨振宁等杰出校友为荣,杨振宁也深情关注自己和父亲就读过的家乡中学。一中建校90周年,他回合肥参加并欣然题词:“1937年秋,我曾在当时的庐州中学读过书。半个多世纪以后有机会参观母校,备感兴奋。合肥一中我知道是很好的学校。敬祝此后有更多更好的发展。”一中100周年校庆,他寄来亲笔题写的“合肥一中”校名。获悉迁入滨湖新区的合肥一中正在筹备110周年庆典,90高龄的杨振宁虽因讲学档期紧难以赶来,日前特向母校表示热烈祝贺。

管子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同样以“百年树人”为己任的杨振宁和合肥一中,不啻是合肥的傲人品牌,永远令桑梓荣耀,城邑增光!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