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印象

作者: 鲁艳2016年01月27日抒情散文

有人说,爱上一个人,恋上一座城。于我,对一座城市的认识和理解,那是因为生活在这座城才慢慢地爱上它。

高淳因“中国第一国际慢城”而闻名,秋天是最美的季节,也是慢城最热闹的时节,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有外地朋友要来游玩,笑称要我当导游。作为一个不是土生土长的高淳人,我只看到它现在秀丽的模样,却对它的历史一知半解,由此把高淳的人文历史学习一番,深入地认识了解这座生活了30年的小城。

南京,六朝古都,十朝都城,在中国文明史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追溯这样一个古老文明的足迹,最古老的印迹却在高淳。6300多年前,高淳薛城一带,先民们在这里建立起母系氏族公社,打渔、狩猎……辛勤劳作。当“薛城遗址”被发掘后,人们开始认识到,南京的文明或许正是从这里起步。

不断前行的文明,在高淳留下了延续的印记。

春秋时期伍子胥所筑的“胥河”,表征着智慧,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条运河。诸多名家贤士在高淳留下了挥抹不去的浓墨重彩。游子山,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曾到此山中讲学,因而得名。“山水这边秀,徒为他乡客。”山顶上至今还有一块“夫子石”,据说孔子当年曾在上面小憩,沉醉松繁竹茂的迷人风景。南宋诗人范成大也留下了醉人诗句:“雨归陇首云凝黛,日漏山腰石渗金。”清代诗人张之桢以“峨峨玉削数峰青,伯仲灵墟与敬亭。庙失将军寻故址,墓留双女拜遗铭。”描绘游子山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山峰,更是高淳的一座文化山峰,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今天的游子山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左连“吴头楚尾”之固城,右接西汉丞相隐居之漆桥,形如双龙戏珠。进入山门便是一尊高耸的露天大佛,堪称“金陵第一大佛”。真如禅寺就坐落在这片风水宝地之中,晨钟暮鼓,香火旺盛。每年正月十五,游子山人山人海,高淳人从乡镇各处聚集到游子山“晒霉”,登高望远,晒掉一年的霉气,祈求新一年幸福安康。

漆桥古村落离游子山不远,四面环水,超然独处,萧然物外,因木桥施丹漆得名。这座有“金陵第一古村落”之称的古村落,依然保存着明清时期的街巷建筑遗存,同时这里还是江南最大的孔子后裔的聚居地,仅次于曲阜的孔子后裔。“两溪夹一街,巷道连水埠。临水有人家,桥头立商铺。”青砖小瓦石板路,回廊挂落花隔窗。漫步其间,古朴幽雅气息扑面而来。巷边、路旁遗存的古井圈、古碑、石磨、石臼、石雕等遗迹中,折射出古镇风华。现代繁华街市难觅的铁匠铺铁锤声叮当作响,烧红的炉火把阴暗的老屋映射得红彤彤,老竹匠现编现卖各类农具、箩筐,更添农家古韵。夕阳下,站在古村尽头的石桥上,桥下缓缓流水,陈迹苍桑,步步是景,时光仿佛倒流。

走过漆桥古街,又至高淳老街。漆桥古街有着近两千年的历史。若把漆桥古街喻为一个耄耋老者,沉静古朴,那自宋朝建市的高淳老街正值壮年,热闹繁荣。因呈一字型结构,又被称为“一字街”。乾隆下江南时曾留下“誉满江南”的评价,社会学家费孝通赞誉为“金陵第一古街”。老街以古建筑着称,分布着成片的明清建筑群,傍水而列,粉墙青瓦、飞檐翘角,配上精美的砖木石雕,既具有皖南徽派风貌,又有鲜明的地方传统风格。老街每天依旧人声鼎沸、熙熙攘攘,商贸繁华。各类店铺一应俱全,老字号至今充满活力,特色商品闻名遐迩。羽毛贡扇曾是明嘉靖年间的皇室贡品,宝剑式象牙柄大型羽扇曾赠与毛泽东、朱德。世界钢琴大师理查德慕名也曾前来购买高淳手工布鞋。来到老街的游客,被这些货真价实特色产品吸引住,或多或少都要购买一些特产带回家回馈亲友。

每一位来高淳的朋友,不约而同地都会前往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桠溪,这就是中国第一个“慢城”。慢城,代表着最美乡村,以及放慢生活节奏的城市形态。慢,是缓慢,是从容,是优雅。慢,是生活的节奏,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在这里,依山傍水、穿林越山,沿途鲜花盛开,木错落繁茂,茶园郁郁葱葱,鸟语花香,尽显田园风光、山林情趣,体验到登山揽胜、赏竹观松的乐趣,更有着四季瓜果香、把酒话桑麻的农家风情。

朋友说,喜欢高淳干净宁静的街道,清心润肺的湿地,繁盛似锦的花海,苍翠连绵的群山。喜欢古朴凝重的老街,清澈宽广的固城湖……一路赏景,车在山路上徜徉,格桑花开了一地。放慢脚步、放下心情,或登高望远,或参禅拜道,或沿湖而观,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一天美好的时光从指间散落,我不时搜寻着历史印记,在现代与历史中交叉、重叠、穿梭……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