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领域的“潜伏”者

作者: 温亚军2016年02月04日心情随笔

最早接触吕向阳的散文,是从他的乡村与军营记忆开始的,如《烧书》 《麦收时节》等。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作家以非常确定的主体性进入创作之中,将看似普普通通的那些切身经历,赋予了以抚慰灵魂为核心的精神动力,让我们从文中能感受到无数被作家的目光深情注视、触摸过的事物,使人们感同身受;也正是这些看起来稀松平常的事物,经过作家认真的思考和探索,以细腻的情感和朴素的表达方式,唤起了我们内心的波澜和悸动。

直到看到吕向阳的另两篇作品《润德泉探秘》及《麟游的味道》,发现他的笔触已经深入到另一个表现层面,他的创作领域不是我们看到的那么大众。从这两篇散文中不难看出,吕向阳借用两个地名,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剖析是准确有力的,他抓住了现实世界的几个特征,比如社会、环境,在看似不经意中却作出了敏锐的阐述。我们都知道,以任何形式对现实的追问都要面临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艰难抉择,可吕向阳驾轻就熟,在关键之处落笔老到,耐人寻味,且又不失散文的美妙精深。

也就是突然之间,看到了吕向阳的散文集《神态度》,翻开这本厚重的书,发现吕向阳已经从记忆叙述中脱身,一头扎进了关中地区的民间传说之中,通过他的文字让民间每个传说中的神灵表明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态度”,让人读来耳目一新,且回味无穷。无疑,《神态度》是作家最大胆的尝试,可以说,也是一次成功的书写,而且没想到他会写得这么别出心裁。每个神的“态度”都值得细细玩味、品咂。

对于吕向阳来说,《神态度》似乎还不能够完整表达他内心的文化积淀和久远的精神向往,他又一次将笔触伸入民间习俗的深处,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紧接着又写出了一系列关中民间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事物:戏楼、门楼、祠堂、拴马桩等等。作家从这些具象的存在中,既写出了民间文化的传承,还写出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作家写关中的这些字里行间,能领略到民间文化的深厚底蕴,以及顽强存在的精神力量。吕向阳作为报业的一个领导,长期在新闻战线,在散文领域“潜伏”这么多年,大家只知他是新闻工作者,却没对他的散文创作有所关注,引起足够的重视,但他依然默默地深入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从传统文化中开掘出这么一片精神领地,写出这么多文化底蕴深厚的美文,这个,值得散文界汗颜。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