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手写稿

作者: 贺有德2016年03月03日心情随笔

进城多年,搬家多次;搬家一次,清理一次,七七八八的,总要扔掉不少……但有三篇手写稿,却一直保存至今,成了珍藏的“文物”。

手写稿还是20年前的三个短篇:《满满》、《烦躁》和《一个“收藏家”和他的五个“收藏”故事》。夜深人静,静坐书房,或斜躺床头,一页一页小心地翻阅有些发黄的手写稿,多年不曾有过的温暖,久久不散;眼前,浮现消逝的温暖的岁月

那时候,我刚调入湘中腹地的七星街中学,那里是已故着名作家、原湖南省作协主席萧育轩的故乡,朱镕基早年也曾随长沙一中迁来七星街求学八年之久。我曾采访、撰写了《朱镕基与七星街的患难情缘》,七千余字,五易其稿,在《文史春秋》杂志发表,被《南方日报》、《北方晨报》转载——可惜的是:手写稿在一次搬家时不慎丢失,至今引以为憾!当时还没用电脑,是用工整的隶书写的,边写边改,边改边写,前后五次啊……

因为爱好文学,也发过些“豆腐干”。那时文学很吃香,写作是很神圣的事情。后来,萧育轩主席回乡体验生活,就住在离中学不远的镇政府旁边一户阳姓人家。我自然不会放过这难得的机会,常去萧老住处看望、请教。萧老生性随和,又是家乡人,我们无所不谈。一次,我拿出用隶书手写的短篇小说《满满》,请萧老指点。萧老接过手写稿,边抽烟边看起来,不时皱一皱眉,又舒展开来。我的心也跟着一紧,放松。看完以后,萧老实打实地评点,从人物的语言到小说的情节,到人物形象的特征,随时评点随时翻阅。最后,萧老认真地看着我说:语言功底不错,但情节把握不太准,人物刻画不到位;从叙事来看,更适合于写散文……后来,又把另外两篇小说《一个“收藏家”和他的五个“收藏”故事》和《烦躁》拿来请萧老指点,还是同样的评价。从此,我放弃了写小说,一心一意写散文。但三个短篇的手写稿一直珍藏了下来。

后来,开始用电脑写作,用伊妹儿投稿,方便、快捷。但还是非常怀念“爬格子”的岁月。安静的时候,安静的地方,静静地“爬格子”,才有那份虔诚、那份敬重,也才有那种心灵上的感觉。用心写完,用心修改,用心誊写——似乎手写稿上留着自己的体温,就像嗜酒的萧老手写稿上留着酒香。如今,不少时候,我仍然喜欢手写;只是,已人过中年,怕思路中断,很少用隶书了,改为行楷,以求一气呵成。每次写完,仿佛母亲生下婴儿,心里仍然还是那么温暖。

其实,尽管电脑写作已经流行多时,但仍有名家坚持手写。“鬼才”贾平凹不用电脑、也不上网,底稿都是手写:“只有握着笔才有灵感。”王安忆、梁晓声、叶辛也坚持手写,作品都是“手写文章”。迟子建在参加中国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虽然电脑创作极其方便,但依然迷恋手写……

手写稿似乎已经“不合时宜”,甚至难免落伍之嫌,但那种感觉、那种温暖,却是敲打冷冰冰的电脑所没有的。手写稿无疑是一种时代记录和追忆,如今有人收藏名家的手写稿,其实是对文化的怀恋与敬重。

我想,我将一直珍藏那三份手写稿,也不放弃手写,因为,我怀念那个手写的时代,怀念那份难得的温暖。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