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维尼龙厂呢

作者: 海子2016年03月05日情感日记

文革后的兰州百废待兴,远离社会的局院也不可避免的与社会有了接触,甚至融合沟通和交往,这是必然趋势,因为很多老干部被解放,从局里调到省里,原直属建工部的七局随着建工部的撤销,原有的管理直接归到了甘肃省建委管理,吴松调到建委当主任,很多老七局的人也进入省里,这是社会时髦的托关系走后门等社会时尚也就不可避免的进入了平静如水的大院。

那时能有路子的就是直接当兵,穿上让人羡慕无比的黄军装。这样的极好机会还是不多,印象里只有个别的人去当兵,就像单国栋的儿子单键去宁夏高炮部队当兵,还有更多的是69年珍宝岛事件后大规模征兵所去的,局院里走了十几个,去新疆当兵。其他人的出路就是去建筑单位当工人,那时就是单位的自然减员指标补充学生,每年都会招工,好像也没有那么紧张,人都是悄无声息的就当了工人。

就是文革刚结束武斗,秩序还没恢复的1969年,学生几届都积压在一起时,学生的就业就成了社会难题,北京是68年底,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知识青年到那里去可以大有作为”,一句话就把文革始作俑者给抛弃了,北京发起了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

而在贫瘠的甘肃农村尚不能大规模的接受城市来人,甘肃的知青下乡规模就小了很多,只有1968年12月,会宁县城的那个老太婆不知动了那根筋,喊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吃闲饭”。成为那次下乡运动的经典口号,给知青下乡注入一腔鸡血,麻痹了一批人。甘肃只有一部分去了林建师,就像兵团一样的待遇,后来就是农建师的,这些后来都归到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了,剩下一部分去了临洮插队,我们学校去了100多人,那是我们甘肃插队的鼻祖,人不多,以后也陆续抽回。还有就是留在城市里,好像那时不插队或干活的人很少,因为每个家庭生活很拮据,每个人都要出去养活自己,吃闲饭的人极少。

就在这时,1971年左右,兰州在河口建设了维尼龙厂,这是落实国家在文革后第一批引进 新型工业项目(从1973年开始,中国还从国外引进了一批先进的成套设备和单机,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3套石油化工、1个烷基苯工厂、43套综合采煤机组、3个大电站、武钢1.7米轧机,以及透平压缩机、燃气轮机、工业汽轮机工厂等项目。利用这些设备,加上国内自力更生的生产和设备改造,共兴建了26个大型工业项目,总投资额约214亿元。)我一直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就是想弄清兰州维尼龙厂的来龙去脉,从国务院文革后建设的重点工程就是兰州的维尼龙厂。

当时朝鲜上映一部故事影片,就是讲维尼龙生产工人生活的故事,那彩色影片美轮美奂的描绘,使人们对维尼龙有了无限的遐想和期待,那在洁净的生产车间巡视就如同办公室里工作一般,厂区花草锦簇,女工美艳无比风情万种,好像那里就是人间最渴慕的天堂。

兰州维尼龙厂的兴建,恰好给尚在贫穷无聊的兰州人民带来了无限期盼,一时间俊男美女企之若鹜,还有就是有门路有关系的人都将自己的儿女弄到那个厂里,一时间维尼龙厂成了那时最时髦的字眼,若是你说你是维尼龙厂的,就像现在你是北大清华的那样让人崇敬,仿佛维尼龙就决定了人的一生的幸福时光,结束布衣时代,穿上维尼龙的衣服,就等于共产主义已经实现的感觉,就是我们现在谁都不愿穿的化纤衣服,就在那时无论是穿的憧憬还是工作的期盼,都掀起一股波澜。

其实也不仅仅是兰州,就是全国的各地也是被维尼龙的假象所迷惑,北京维尼龙厂也是吸引和诱惑了一大批的善男信女,让他们混入其中不能自拔。只不过北京其他机会远胜于兰州,或许期待和崇拜的时间没有兰州那么长。

多少年以后,人们早就忘记了还有一个维尼龙这样一个不起眼或是陌生的字眼,我在北京遇到兰州的老乡,一聊才知道他们曾是军区的子女或省委的孩子,都曾在维尼龙厂生活或工作的经历,就是在那个厂子里镀了一层金,请注意他们去厂子的时间,正是我们在广阔天地里,哈腰撅腚收麦子的时候 。

后来呢,再也没有听到兰州维尼龙厂的任何消息。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