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村,长江之畔的诗意家园

作者: 陈利生2016年08月08日散文随笔

一直都惦记着苏南的金村,在这个四月天终于成行。

刚踏上金村的土地,我的心就随着这灵秀静谧、典雅古朴的苏州文化古村而莫名激动。激动之后,马上归于平静。人—静,心自然空灵。

春天,嫩绿的色彩在村坊间恣意蔓延,一种清新的气息涨满视线,塞满鼻息,沁入灵魂深处。远处的“金村苑”牌坊,静静地兀立着。那些关于金村的往事、古村的气息,穿越时空隧道,倏然而至。

金村,1500年的历史源远流长。这里,晋代兴村、明代兴业、清代兴街。据载,到了明末清初,金村商号林立,商贾云集,富饶丰裕,俨然成了江浙一处繁华之地。

长江哺育了金村,也演绎了不少人间传奇。在这块土地上,流传最久的恐怕是“金七抗倭”的故事了吧。嘉庆年间,江浙两省沿海屡遭倭寇侵扰。金七率领乡人浴血奋战,英勇献身。百姓为纪念这位抗倭英雄,将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定为金村庙会。

吴风吹拂几千年,长江浸润几千年,再坚硬的种子都会发芽。金村,真不愧是滋养读书人种子的沃土。“二十余井井井流甘,一百余家家家识字”,即是金村崇尚诗书耕读的写照。自明清至今,涌现出8名进士、13名举人、100余名太学生和秀才、9名黄埔军校生和20多名海内外正教授级人才。

小村是渐行渐远了,但她深厚的人文底子,却依然从那一个个名字里传达出来——医德盛名的金兰升、善古文辞的金鹤冲、金石学家赵古泥、虞社社长金鹤翔、文学大家钱谦益……无一不是响当当的人物。

一册册泛黄的家书,一页页尘封的历史,一行行隽永的文字……道不尽这风月柔情,览不遍这前朝旧梦。金村人就这样沉迷于耕读传家,诗书济世。因为文化,这里诗书不断,弦歌不辍;因为文化,这里蝶舞莺飞,满眼春光。

穿过幽幽深巷,便踏进了古色古香的“园茂里”,这里曾是早期党革命活动的所在。拂去历史的尘埃,我们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个个疲倦而又高大的身影,如点点星光在黑夜中闪烁。他们坚信,长夜过后,终将会迎来黎明的曙光。

这不,屋前那一口古井,井壁上长满了墨绿的苍苔,井栏尽是吊绳勒槽,斑斑驳驳,该经历多少岁月的风雨。面对古井,很自然地让人想起南湖的红船。

这边,是烟雨沧桑的古民居,青砖、黑瓦、白墙,倒映在水中,犹如一幅灵动的水墨画。小桥流水,纤嫩的柳丝,扭成万般思绪,轻风摇曳,任流水泛起的涟漪。漫步在这样一个古村落中,历史的沧桑扑面而来。这不,那暗泾烟柳,永昌晚枫,见证了金村园起伏的历史。古们静静地站立成一种姿势,也许只有它们,能读懂这座村庄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

那边,是一排排漂亮现代的新民居,掩映在红花绿树之中。这样的风景“倏”地一下进入视线,让人眼前一亮。过了小河,原来有这等美丽的风景在等着我们。

古老而又年轻的金村,显得安静祥和。

匆匆的我们,不免生出几分羡慕。文友说,看了金村,就有想住下来的冲动。我相信,这不是矫情。我确信,大伙也与我一样,早已醉倒在金村风姿绰约的小巷里,迷失在金村这本厚重的古书里。

诗意,是人们自古以来就追求的意境。中国传统美学之中,诗意从来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我想,不管你闲居陋巷还是身处纷繁,只要你的心灵自由的,那么你就摆脱尘世的羁绊与牵累,拥有一片纯净的天空。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也许这就是我们心中的梦境。

回眸,再望一眼春风里的金村,绿意葱茏,阳光轻泻。在这个美好的人间四月天,我轻轻地来,又轻轻地去。如一阵轻盈的风,带着淡淡的诗意,带着淡淡的乡愁,一闪成过往。

长江边的金村,我远道而来,只为看你一眼。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