蛴蟆节

作者: 廖天元2016年12月01日来源: 西南商报散文随笔

五年前正月十四下午,我在办公室准备一个会议的讲稿,有朋友打来电话,邀我到一个小镇参加一个活动。

本不想去的,说什么去送蛴蟆,连蛴蟆两字都不会写,况且那个地方远得有些离谱。

但最终没经得住朋友的“劝唆”,一下班,便被拽上了车。省道318线左一个弯道右一个弯道展示着它的深邃。渐渐天黑,发现公路上有很多人手拿纸糊的灯笼,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的向前走着。

车至目的地,眼前的景象让我有些诧异。公路两边挤满熙熙攘攘的人群,他们高举着蛴蟆灯,口中整齐划一的喊着口号。红红的灯光辉映着他们微笑的脸庞,从头到脚都仿佛洋溢着幸福的味道!接过朋友准备的蛴蟆灯,我们也加入送行的队伍!看前后长长的火龙,心里纯净得像天上的明月,似乎所有的焦躁烟消云散,只有对美好生活的无比憧憬和向往!

我很想弄清“蛴蟆”的意思。

命运其实最有意思!我想不到,这个“送蛴蟆”的习俗三年后会再次来到我的身边,让我不得不去探寻出几点意义来。

2013年底,我到嘉陵西路的一个小镇工作。这个地方,人们对蛴蟆节有着痴迷的狂热,新年一到,人们的心思就聚焦到正月十四这独特的一夜!

事实上,嘉陵所谓的西路,再延至西河流域,早就盛行送“蛴蟆”,历史可追寻到“爷爷的爷爷”那一代。

我觉得应该做点啥,于是请来西华师大一个教授,和老百姓交流蛴蟆节的渊源。老教授博学多才,他说,这个蛴蟆节,除了普通意义上的祈福,还应该与张献忠的史实有关。

在本地农家屋顶,我还真的发现了张献忠时期烧制的青瓦,只是我不知道如何把它和老教授的话无缝对接。也许,那只是民俗专家和历史学家的事?

野史好多都说不清楚,只能是也许。当我似乎明白蛴蟆的意思后,居然还有些失落和抵触。它分明只是给人提供了一个狂欢、祈福的机会,其它的,对普通你我,又有多大意义?

蛴蟆节的狂欢从中午开始。狭长的街道锣鼓喧天,热闹非凡。舞龙耍狮,踩高跷,滑旱船,各种民间艺术纷至沓来,让人大饱眼福。

高潮在入夜。人们从四面八方潮水般的涌来,天一微黑,便点燃自制的灯笼,高举着朝同一个方向浩浩荡荡走去。月光和灯光交织,歌声和笑声互和。长长的火把像蜿蜒移动的巨龙,壮观得令人惊叹!走在队伍前面的,往往是八九个壮汉抬着的巨型“蛴蟆”。那差不多是镇上的乡亲花四五个昼夜扎制而成。颜色逼真,体型硕大。抬着的乡亲边走边吆喝:“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有人摸一摸自己的腰,再摸一摸这巨大的“蛴蟆”,哎呀一声:这下,我这腰椎盘不会再疼了。

事实上,我是很想把这个蛴蟆节搞出点意思来的,比如开发点旅游产品,比如把时间从一天延成两天。有一天,我和部分社区干部及村干部商量,满以为他们会对我的主张欣喜若狂,想不到一个干部问我,这样会不会变味?快乐就好,管那么多的意义有什么用?

快乐就好!不要那么多意义了,简单也许就是最大的意义。我也不再饶舌,就此放笔,放蛴蟆灯去了!让我祝愿这个小镇永远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富强昌盛,国泰民安!

相关文章

文学百科